桃花扇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几个皇子年纪都大了, 上书房的先生授课和以往时候也有了些不同,上课时长缩短了不说, 就连要求也没有太严格。
  这日下课之时, 也不过下午两点左右。
  殷陶带着书本回到处所之时,正碰上五爷在屋子里等他。
  殷陶对着五爷笑道:“五哥今儿来得倒是早。”
  五爷寻常进宫之时,要去宁寿宫、翊坤宫和里都转一圈后, 才会来到他这里, 有时中间还要插个十一。
  五爷对着殷陶拍了拍身旁一套话本儿:“今儿五哥过来可是给你带了好东西过来。孔尚任的《桃花扇》听说过没?”
  殷陶应道:“自是听说过。”
  《桃花扇》是户部主事、任宝泉局监铸孔尚任花了十几年时间,三易其稿而作成, 如今已有几家京城知名戏班进行排演, 从演出以来便评价很高, 上至达官贵人, 下至贩夫走卒都十分喜欢, 几乎是个零差评的戏剧所在。
  戏剧播出的同时, 也带动了《桃花扇》话本儿的传播与销售。
  殷陶从自己带去课堂的书籍当中翻了一册出来,对五爷道:“多谢五哥好意,我这正在看着呢。”
  说起来, 这本书的确最近比较风靡, 听说宫外的文化人几乎人手一本, 宫里几个兄弟如今也是人人都有。
  几个上学的小阿哥们人手一本, 就跟从前班里男生手里人人一本金庸女生人人一本琼瑶似的。
  十爷昨晚看这书看得都有些晚了, 来上课还打哈欠呢。
  五爷摇了摇头, 神秘道:“十二弟你好好看看, 五哥手里这本书可是和你手上的那本不一样,这里头可是有不止一个结局呢。”
  同人文吗?
  殷陶来了兴趣,从五爷那里取了书来翻了翻, 发现五爷带的这书不光是同人文, 竟然还有不少肉在里面。
  不得不说,这五哥就是能耐啊!
  第二日便是休假,殷陶又去太后那里请安,太后也说起了这出戏,还说康熙也看了剧本,觉得不错,叫升平署已经排好了戏,过两日就来宁寿宫演。
  太后说起此事也很是期待,丝毫没有从前提起看戏时候因着不懂戏文而产生的不耐:“这出故事的确好看,皇帝都跟我说好了,等后日南府来人唱戏之时,也把你们叫来一道儿看看,一家子好好乐呵乐呵。”
  本来腊月里头事情就少,大家一起吃瓜看戏挺好的。
  看戏那日,三爷来得相对较迟,与刚从毓庆宫过来的十三几乎是同时抵达宁寿宫门外。
  自从出了那件事后,三爷有些心灰意冷,出席宫廷活动也不大热衷。此时正面遇上十三,更是表情僵住。
  十三也听说三爷剃头的始末。
  他那日刚刚替康熙巡视畿甸回来,当午在府上被几个文人相公奉承了一番,喝了些酒,南北东西都给忘了,自然也忘了还在敏妃的丧期,把头给剃了以后也是后悔不已。
  虽然知道三爷不是有心的,但十三看到三哥心里还是有些膈应。
  后头还有老九、十四等人盯着,这时候如果他和三哥起什么争执,只能叫别人看笑话。
  十三只是淡淡看了三爷一眼,便径直走了进来。
  三爷松了口气。
  前段时间他的确是有些飘了,如今自知理亏,面对着十三也不知道说什么,十三弟无视他也好。
  这日几乎所有皇子都来了,就连平日里不大进宫的直郡王也来了。
  但有一个人没有来。
  十一。
  宫戏未开场之时,殷陶对着五爷问道:“十一哥今儿为什么没来?我记得月初过去看他时,他似乎好了不少,坐起来陪我说了两刻钟的话也未见疲乏。这几日他也已经去上书房上课了,脸色也好了不少呢。”
  虽然坐在那里陪人说两刻钟的话对于大多数人是件寻常事,但对于近段时日断断续续病着几乎一个冬天都在卧床的十一而言,还是蛮不容易的。
  既然都能去上书房念书了,出来参加点娱乐活动也好。
  五爷道:“宫戏开场,锣鼓声不少,太医还是建议静养为妙。”
  殷陶心里默默一叹。
  十一的身体已经差这样了吗?
  难怪后世再读九龙夺嫡这段历史之时,并没有十一这个人了。
  不得不说这出戏魅力的确挺大,遣词造句、起承转合都恰到好处,升平署排得也好,演员选的也十分到位。
  不愧是皇家班底,殷陶这种后世看了各色影视剧的人也给看住了。
  就连素来一向不喜欢看戏的九爷和十爷都看得津津有味,其他人便更不用说了。
  三爷原本今儿过来脸上是有些颓丧的,在看戏过程中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改变了不少,殷陶看他的神情似乎是真的看了进去,也忘记了这段时日一直萦绕心头的烦恼。
  总体来说,这是一台康熙看了都说好的剧。
  康师傅不光赏了升平署和台上的戏子们,还叫人赏了这部戏的原作者兼编剧孔尚任。
  《桃花扇》得到康熙肯定的消息也传出了紫禁城外,一时间洛阳纸贵,作者孔尚任地位也水涨船高,不少王公贵族争相邀请,堪比当年洪昇《长生殿》问世之时。
  殷陶记得以前看爽文小说,主角写一个什么文章得了皇上赏识后,大家都争相传颂,盛世空前。
  现在看来也不是完全脱离实际的。
  就在看完宫戏的第二日,康熙收到了御吏鹿祜上疏弹劾李蟠、姜宸英两人的奏折。
  这两人正是康熙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的正副主考官。
  这年头做御史也挺不容易的,干得都是上疏弹劾得罪人的勾当。
  可若是遇事只知道和稀泥,不能正确把控朝中局势,等许多官员犯事后引起众怒,最终闹大了让康熙注意道事态严重更是不好。
  这是御史的失职,皇上第一个处决的便是御史。
  而鹿祜这次所奏之事大有越闹越大的趋势——有不少京中士子联名上告,道是李蟠、姜宸英二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纵容科场舞弊,使有才之士不得为国家所用。
  科举取士向来是国之大事,任何官员想要通过把持科举的插手朝廷举士都是重罪,是动摇国本的行为,必须予以重罚,也好杀鸡儆猴。
  康熙将鹿祜的奏折反复看了两遍后,叫人把太子和直郡王都给请到了乾清宫中。
  太子人在毓庆宫,自然比宫外的直郡王更早抵达。
  等直郡王过来之时,看到太子正坐在那里,同康熙亲热地说着什么。
  直郡王神色一冷。
  被皇阿玛冷了一段时间,而太子趁着这个间隙翻过身来,又跟皇阿玛热络不少。
  今日皇阿玛临时叫他过来,并不知所为何事。
  去府上传康熙口谕的是个年纪不大的小太监,他使了银子叫这小太监开了口,听说康熙这日为了某件案子正在烦心,叫他们过来大抵为的是某件政事。
  想到这里,直郡王的心情稍稍好了一些。他都能参与叫皇阿玛棘手的案子,这本身就是皇阿玛对他的一种信任。
  一众兄弟当中,也只有他能和太子并肩,帮着皇阿玛处理此事。
  他虽然及不上太子,但在皇阿玛心中终归和其他兄弟是不同的。
  见方才通知的两个儿子都到了,康熙开始切入正题。
  他将鹿祜的折子给两人传阅了一遍,对他两个问道:“你两个以为此案如何?”
  直郡王虽然序齿居长,但论答话从来都没资格去太子前头,故而他安静坐在一旁听着,等太子有了说法后再说话。
  太子是接触过李蟠的,他是康熙三十六年的文状元,如今被授翰林院修撰一职,而姜宸英则是同年探花,因为早年得罪了纳兰明珠的关系,早年在京中备受冷遇。
  康熙三十六年殿选之时,太子也在,印象中觉得这二人并不像鹿祜所奏的奸邪之人。
  太子想了想,道:“这件事情十分复杂,牵扯得人也不少,更是关乎李、姜二位大人的清白,儿臣以为,不去彻查一番很难以下结论。”
  康熙将目光转向了直郡王:“胤禔,你觉得呢?
  直郡王则不以为然道:“都说无风不起浪,既然这么多文人士子都说量为主考官徇私舞弊,儿臣觉得,此事多半还是有问题的。”
  直郡王会这么说,一则是因为他想杠太子,二则是因为他知道太子曾经庇护自己的人的事情,第一反应觉得太子是在故技重施。
  再则他是真觉得这么多人集结上书不会是空穴来风,这姜宸英得罪纳兰明珠一事他也是知道的,就算是为着长自家志气,也不会叫姜宸英等人得了好儿去。
  康熙点了点头:“你们两个说得都有些有道理,此次顺天科举舞弊案造成的影响不小,朕也希望能够快些了结此事。正好这几日京中闲暇,你二人也没什么事,就去助朕查清此案罢。不论是谁先把案子查个水落石出,朕必有重赏。”
  两人忙是起身应了下来。
  = =
  直郡王出宫后并未直接回府,而是去了八爷府上,找八爷商量此事。
  直郡王将自己今儿在乾清宫始末对八爷一说,八爷也觉得这李、姜二人是有问题的。
  这年头哪有那么多清官,是个官就怕查。
  这两人作为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定然会有不少人孝敬,只要是深查一番,总能查到有问题的,到时候只管把问题扩大化了就好。
  不得不说,直郡王挑的这个角度还是很不错的,比太子选择证实两人清白操作起来更是简单一些。
  得到八爷的肯定后,直郡王更加得意了起来。
  这的确是个极好的机会,若是他能在太子之前查清这件案子,能得到皇阿玛的赏识不说,也好改变在大家眼中的武夫形象,让朝中上下知道,他这个大哥比太子也不差什么。
  太子也是第一时间叫了三爷和四爷过来帮自己分析此事。
  三爷虽然爱好文学,但主要还是喜欢那些诗啊词的,对于八股文并不是很擅长,即便查阅了试卷也没看出什么所以然来,只对着太子含糊道,他觉得考中的这些学子文章好像都作的挺不错。
  四爷看完考卷后,也没说出什么所以然。不过他提了另外一个思路,觉得除了要看录取之人的试卷外,应该调查一下集结上书之人,看看是不是自恃才高却落榜之人的恶意诽谤。
  再者,四爷认为,可以请十二弟出宫去帮忙找一下托合齐,他作为步兵统领衙门衙门的二把手,查起此事最为便宜。
  太子点了点头:“四弟考虑得周到,就这么办罢。”
  步兵统领衙门是京中很重要的权力部门,是君王手中的一把剑。
  十二弟一向同他们交好,又和托合齐有这一层关系在,不用也着实可惜了。
  叫他帮着查一查再合适不过了。
  = =
  海柏胡同的一处宅子内,身着雪青色长衫的书生用完一盏茶后,对着孔家家主问道:“孔兄可知此次顺天府乡试舞弊一事?”
  书生口中的“孔兄”正是《桃花扇》作者,如今在京中达官贵人当中炙手可热的户部主事孔尚任。
  “自是有所听闻。”
  这件事在京中士子群体当中也传得很广,孔尚任还有几个同窗和同科也都参与了联名上书,眼前这位雪青长衫的书生李武便是孔尚任的同科,也是一起上书的考生之一。
  像孔尚任这种已经入朝为官的还好,而李武这种屡试不中的学子,听了这些传言后,简直对徇私舞弊的考官恨到了骨子里。
  他们从年幼之时便苦读诗书,考了几十年的科举仍旧未得高中。其中有很多人自命清高,认为自己不被朝廷录取不是个人才有不及,而是考官们利欲熏心只顾着捞钱,不管寒门士子死活。
  李武对着孔尚任咬牙切齿道:“依着愚弟拙见,科举选才是立国之本,此事万万不可姑息。”
  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族谱可查的孔子六十四代孙,行事一向最重礼法,对于儒家学说颇有研究。
  作为读书人,孔尚任如今虽说入朝为官,但并不得重用,还是因着戏本子写得好才入了康熙的眼,如今依然是有几分文人气性在身上的。
  听了李武这话,孔尚任应道:“贤弟这话不错。”
  李武叹道:“我等人微言轻,即便集结上书也只是权宜之计,未必能有什么效力。当年我们那届考生当中,唯有孔兄大义高才,人所不及,这事还要孔兄帮忙想想法子,绝不能叫不遵朝廷法度的官员们逍遥法外。”
  孔尚任被李武说得有些热血沸腾:“我今晚就动笔,再写一部新的话本来抨击此事,就叫《通天榜传奇》如何?”
  李武抚掌道:“好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