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一个县有多少个官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参议院的大会厅内,哗啦啦一下子涌进来上千人。
  内阁和议院各据一边,可谓泾渭分明。
  内阁第一次递交给参议院的预算报告就给驳回了,尤其这预算报告其实还是已经在总理会议上通过了的,连皇上都点头通过的预算报告,不过是拿到参议院来走个过场,结果参议院还真的猪鼻子插大葱装起大象来了。
  内阁上下都很不服气,连袁继咸都不服气,都这么搞,以后这工作还怎么做。是不是以后议院的人不管内阁什么事报到这里,他们都要来这一下反对,是不是不反对就显不出他们的存在了?
  他们内阁是办事的,这些议院参议员光知道动动嘴皮子,比以前六科和中书时,这些人嚣张多了。这次必须把他们的气焰打压下去,要不然,以后这事就得没完没了。
  倪元路和一众参议员们也都大眼瞪着内阁官员们,这些参议员以前多是六科给事中或者中书舍人,本来的职务就是专门搞行政审核的,但以前毕竟地位较低,七八品小官,哪怕皇帝给予他们审核六部的权力,但哪有今天这么风光。
  不说成了参议员直接从七八品升到了五品,而且参议院那是完全跟内阁平级的,他们也不再是分散的六科,而是所有内阁行政命令都可以审核。尤其是最重要的财务预算这样的大事,他们一样拥有封驳大权。
  既然有了权,自然就得用。他们可不再是内阁的附庸属下,不合适的地方,就要叫停反对。
  两边你瞪我,我瞪你,瞪了半天,也没有人先开口。
  最后还是众议大夫姚明恭先开口打破了沉默,姚明恭之前是内阁大学士。不过年纪大,且他本来就没什么主政能力,能进内阁,那不过是因为他是从龙派,当初皇帝让他入阁,也不过是占个位置而已。
  现在也不需要他这个吉祥物了,他便识趣的主动辞职,皇帝也批复同意了,不过皇帝要求他再发挥一下余热,来这新建立的议院做众议长。反正众议院也是高级官员们的养老院。因此姚明恭倒没拒绝。
  今天这场冲突,内阁是他的前单位,议院是他的现单位,虽然参众两院并不搭界,但他做个中间人还是不错的。
  “诸位,都是为了公事,咱们有事说事,莫因公事变成了私怨。”
  次辅李邦华也出来说话,“众议长说的有道理。咱们就有事说事,倪议长,报告我们也带来了,请你们再重新指点一下。”
  “那是自然。”倪元路点头。
  他手里也有着内阁原来呈上来的那份报告。此时让人拿了过来。
  “诸位,咱们有事说事,就事论事,你们递交上来的两份报告。那份去年的财政开支总结报告我们暂且不说,先放到一边,就说这份今年的财政开支预算案报告。就很有问题。”
  “哪有问题你直说,一条条的说,我们一条条给你解释。”袁继咸没什么好脾气的道。内阁好不容易终于拿到了完整的行政大权,摆脱了司礼监,可结果却又来了个议院。原本以来这议院不至于故意跟他们作对,但事实他们就是在故意找茬。
  倪元路哼了一声,翻开手里的那份厚厚的龙汉三年财政支出预算案报告。
  “那好,我们就一条条来说。第一条,行政支出预算一项下面,其中官吏俸禄项,就预计支出两亿银元,天啊,两亿银元,你们还真敢写,你们知道这两亿银元是多少吗?融成银锭得有八千多万两,而晚明之时,国家一年太仓白银收入不过二百余万两,你们现在居然一年开出的官吏俸禄就两亿元,难道你们觉得这很正常?”
  财务卿陆维章站了起来。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倪参议长,我们的这个预算表都是非常严格的统计计算的,并不是随意捏造的数字。相比起明朝一年只有二百余万两太仓白银收入,我们一年官吏俸禄支出两亿块确实很多,但这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是两码事,不能混在一起说。”
  “大汉的疆域确实比明朝大,但总不至于开销就会多这么多吧?”倪元路问。
  陆维章回道,“倪参议长刚也说了,明末时太仓一年白银收入不过二百余万两,折银元不到五百万块。可我大汉如今一年财收多少?我是财务卿,对此最清楚,就告诉一下倪参议长,去年我大汉帝国年财收突破了二十亿银元。五百万与二十亿,大汉如今的疆域比明朝扩大顶多倍余,人口增加远不到一倍,但我们的财收是明末时的多少倍?”
  大家都知道明末太仓一年二百多万白银收入,其实只是明朝国家收入的一小部份,明朝还有两三千万石的粮食收入,这些粮食在大汉起码能值**千万块,另外明朝征的三饷等,一年近两千万两白银,换算成银元也都有四千多万块银元。若再加上盐税商税关税等,也还有不少,更别说还有大量拖欠征不上来的。但不可否认,大汉的财收起码是崇祯时的二三十倍。
  他继续娓娓而谈。
  “二十亿年财收,你认为是怎么来的?就算抛开战争收入,也依然是一笔巨大的财收,这些收入,与帝国宠大的官吏队伍分不开。没有这么多的官吏管理,帝国就不会有如今这么兴旺的工商业,朝廷也收不到那么多的税收。”
  倪元路却不理会这些。
  “两亿元的俸禄开支,请陆财务卿告诉我,朝廷现在究竟有多少官吏,会需要如此多的俸禄开支?”
  陆维章回答,“截止目前为止,帝国大约有文官二十万,武官十五万,另外公务员八十五万。”
  这个数字一出,大厅中响起一阵惊呼之声。这些声音多是那些前来凑热闹的众议员们,许多原本只是商人、地主甚至是农民的会议员们,他们并不清楚帝国究竟有多少官吏,但听到这个高达百余万的庞大数字时,他们还是惊呆了。
  倪元路高声道,“二十万文官,十五万武官,公务员八十五万,加起来就是一百二十万了。天啊,一百二十万啊,历朝历代,从未曾听说过哪朝有如此多的官吏。宋代之时,有冗官之称,但其开国之时官员不过七千余人,最多之时也不到五万官员。而如今,帝国立国不过二载,居然就有二十万文官,十五万武官,你们不觉得这个数字太让人震惊了吗?”
  “帝国如今人口不过三亿余,官吏却有一百二十万,这岂不是每二百五十人就得供养一名官吏?”
  陆维章却并不这么觉得,做为专门跟财务打交道的财务卿,他很清楚账是不能这样算的。
  大厅里,大家都为两人的问答所吸引,并没有人发现,不知何时,皇帝刘钧换了身普通小官的袍服化了妆也进了大厅。
  刘钧选了一个角落,低调的坐下,然后也凑起了热闹。
  内阁和议院发生这么大的争执,刘钧听后立即赶来。但他没有公开身份过来,而是化了妆。议院和内阁之争,这若是在后世的议会国家,是非常正常的。但在大汉,这个新体制下,这种阁院之争却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刘钧打算亲自看一看,究竟是怎么个争法。
  其实从他心里来说,出现阁院之争这是好事。若是议院对内阁的事务一路绿灯,那就失去了刘钧设立的根本用意。不过他也不愿意看到他们只是一味的对抗,而没有合作。内阁和议院,应当是互相制衡的同时,又相互合作,这才是健康的。
  大汉如今拥有超过百万的官吏,其实刘钧早心知肚明。甚至这个数字还是刚刚经过大裁军后的,原来朝廷一百多万军队,光有品级的武官,不算是士官,就足有二十余万。现在两次裁军后,武官数量还有十五万左右,已经减掉大半了。
  陆维章此时反问倪元路。
  “刚才倪议长拿前朝来对比本朝,那么本官也就做个对比。请问倪议长,前朝一个县有多少官多少吏?就以一个人两万余户大约十万人口的中等县来说。”
  明朝时一个普通县有多少官和吏?
  这个问题自然是难不到倪元路,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明代一个县正式的官员,只有知县、县丞、主簿,一般还会有一个学官教谕,有的地方还会有一些杂官,比如巡检。至于吏员,一般说的是经制吏,也就是有编制的吏员,也只有这种吏员,才是有俸禄可发的,是吃皇粮的,这样的经制吏,一个县数量也很少,典吏以及副巡检之类的,也就只有几个。
  一个十万人规模的中等县,官和吏数量加起来可能十来个左右。
  一个省,正杂官员相加,大的省有五六百,小的省三四百,再加上二百余学官,因此全加起来,官员多的有**百,少的只有五六百。大明的文官加起来也就两万左右。
  陆维章却笑了笑。
  “那只是表面而已,表现上明朝一个十万人口的县确实只有十个左右的官和吏,但事实上呢?事实上想必倪议长也不会否认,经制吏之外,还有编外吏,编外吏之外还有帮闲。而至于这些人的数量,大家都很清楚,大县上千,中县六七百,小县三四百。”
  陆维章说的是事实,大家都是从前朝过来的,大汉立国不过两年多时间,前朝的事情大家可不会这么快就忘记了。(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