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六·终于
朝廷这边很快也终于决定了正副使的人选,等到终于过了年,就打发他们上路了,这件事总算是尘埃落定,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
只是卫皇后每每却见太后并无什么特别高兴的意思,终于有一天也忍不住低声问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娘娘为何这样担心?朝廷既然已经派出使者,只要条件合适,对方是一定会放庭川回来的。”
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所谓的前程地位,还是都留在以后再看吧。
谁还能顾得上这个呢?
太后苦笑了一声,接过了翁姑手里递来的参汤喝了一口,最近她的身体越发的差了,朱元费尽心力用药膳替她调养,也不过就是让她能够更加舒服一些而已,她自己知道,这是身体支撑不住了。
她倒是没什么太难过的,当权这么多年,很多事早已看淡,人总归会有一死的,再加上去年她本来就是捡回来的一条命,能够撑到如今,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也是因为这个,太后更加有些忐忑,她咳嗽了一阵,好不容易才压下了喉咙里的血腥味,淡淡的道:“耽搁了大半年,没有任何消息送回来,先前瓦剌太师那边还不断挑衅叫嚣,可是这半年来,却连这点消息都没有了,谁都不知道庭川如今到底是生是死,说不定,使团也只是空走一趟。”
大殿之中顿时沉默下来,卫皇后闭了闭眼睛,断然摇头:“不会的,庭川不是这么没福气的孩子.....”
日子过的越久,卫皇后就越发能体会到楚庭川的好处。
换个人来做太子?七皇子心中郁郁,总觉得秦妃的死跟她有关系,往后绝对不会善待她,九皇子?
九皇子有自己的母妃,自小就跟她半点不亲近。
她如今是最迫切希望楚庭川能平安回来的那一拨人了,听见太后这么说,她否认完毕,才颤抖着说:“没有消息或许也是好消息呢。”
太后叹了一声气。
等到晚间嘉平帝到卫皇后宫里的时候,就发觉卫皇后正在发呆。
他还很少见卫皇后有这样失魂落魄的时候,就顺嘴问了一句。
卫皇后回过神来,急忙站起身来行礼,被嘉平帝阻止了,才有些迟疑的说了太后的情况:“原本以为,老娘娘虽然身体受损,可是调养一阵子也就慢慢的会好,可是如今看着......”
她见嘉平帝的脸色陡然沉下来,抿了抿唇,还是继续道:“老娘娘自己心中有数,我们怎么宽慰也没用,今天她还提起庭川......”
说起太子,嘉平帝也有些怅然,坐了下来就道:“围困了这么久,瓦剌人退兵了。”
什么?
卫皇后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
瓦剌人退兵了?
什么意思?
之前瓦剌人围攻宣府,逼得杨将军差点儿殉城,后来还是顽强抵抗住了,拖到了援兵到达,但是瓦剌人却并没有退回去的意思,只是在城外驻扎,周围的村子和小城都被他们劫掠了一番,他们到后来甚至用百姓来威胁杨将军开城门。
也正是因为这个,朝廷对于这件事的争议才甚嚣尘上。
可是现在圣上说,瓦剌人退兵了?
这是怎么回事?卫皇后马上意识到了不对,低声问:“圣上的意思是,庭川他是不是......”
她想到了某种可能,顿时毛骨悚然,连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如果真是瓦剌人杀了楚庭川,那么一切就晚了!
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还要让使团出行呢?
她猛地抬头看向了嘉平帝,一时之间心潮起伏,不知道该如何反应。
嘉平帝也看出她是在担心楚庭川,想了想就摇了摇头:“失去庭川的消息太久了,哪怕是卫敏斋也没有传消息回来,朕不得不做好任何准备,至于使团,让他们去,自然是去看看究竟如何。”
卫皇后顿时觉得有些虚脱。
听嘉平帝的这个意思,他是觉得楚庭川活着的希望很渺茫了?
怪不得嘉平帝最近有些怕去太后那里。
他知道太后的心思,也明白太后对楚庭川有多看重,所以才会更加的怕面对太后吧?
她到底是决定压下这件事。
太后的身体如今越发的不好了,若是直接告诉她,还不知道太后能撑多久。
至于朱元就更是了,虽然朱元表现的一直都很稳重,但是卫皇后不是不知道她跟楚庭川的感情有多好。
事情到了这一步,竟然也得到了短暂的安宁。
宫外最爱挑事的静安公主死了,舆论也随着朱元那一次的辩驳平息了,就连那些最爱惹事的大臣们也因为宣府之困已解而不再抓着这件事死命不放,京城的局势终于稳定下来。
这段时间也发生了不少事情,比如说绿衣跟锦常的婚事终于成功举行了。
朱元也亲自到场观礼。
这对于林家和朱家来说都是非常有脸面的事,绿衣眼泪汪汪的,握住朱元的手,想要说什么,但是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朱元倒是摸了摸她的头,还跟小时候在庆州府的茶林那样,笑着道:“不要再哭了,你如今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丈夫,往后还会有自己的儿女,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回报,从此以后,你只是你,好好的过你的日子,我就比什么都高兴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连林夫人都忍不住动容。
这位太子妃,旁人都是她是如何的厉害如何的傲然,但是她却只看见她的一片真心,能够对服侍自己的丫头都如此用心的人,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
她也终于明白儿子为什么虽然嘴巴上从前总说太子妃如何孤傲,但是却一直对朱元所有的命令都言听计从了。
朱元的确是有这个本事,也有这个魅力,叫人甘愿。
她笑了笑,认真的望着朱元道:“娘娘放心,我一定会把绿衣当成亲生女儿,绝对不会让锦常对不住她的。”
朱元微笑以对,绿衣终于成亲了,她的心事,总算也了却了一桩。
只是卫皇后每每却见太后并无什么特别高兴的意思,终于有一天也忍不住低声问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娘娘为何这样担心?朝廷既然已经派出使者,只要条件合适,对方是一定会放庭川回来的。”
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所谓的前程地位,还是都留在以后再看吧。
谁还能顾得上这个呢?
太后苦笑了一声,接过了翁姑手里递来的参汤喝了一口,最近她的身体越发的差了,朱元费尽心力用药膳替她调养,也不过就是让她能够更加舒服一些而已,她自己知道,这是身体支撑不住了。
她倒是没什么太难过的,当权这么多年,很多事早已看淡,人总归会有一死的,再加上去年她本来就是捡回来的一条命,能够撑到如今,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也是因为这个,太后更加有些忐忑,她咳嗽了一阵,好不容易才压下了喉咙里的血腥味,淡淡的道:“耽搁了大半年,没有任何消息送回来,先前瓦剌太师那边还不断挑衅叫嚣,可是这半年来,却连这点消息都没有了,谁都不知道庭川如今到底是生是死,说不定,使团也只是空走一趟。”
大殿之中顿时沉默下来,卫皇后闭了闭眼睛,断然摇头:“不会的,庭川不是这么没福气的孩子.....”
日子过的越久,卫皇后就越发能体会到楚庭川的好处。
换个人来做太子?七皇子心中郁郁,总觉得秦妃的死跟她有关系,往后绝对不会善待她,九皇子?
九皇子有自己的母妃,自小就跟她半点不亲近。
她如今是最迫切希望楚庭川能平安回来的那一拨人了,听见太后这么说,她否认完毕,才颤抖着说:“没有消息或许也是好消息呢。”
太后叹了一声气。
等到晚间嘉平帝到卫皇后宫里的时候,就发觉卫皇后正在发呆。
他还很少见卫皇后有这样失魂落魄的时候,就顺嘴问了一句。
卫皇后回过神来,急忙站起身来行礼,被嘉平帝阻止了,才有些迟疑的说了太后的情况:“原本以为,老娘娘虽然身体受损,可是调养一阵子也就慢慢的会好,可是如今看着......”
她见嘉平帝的脸色陡然沉下来,抿了抿唇,还是继续道:“老娘娘自己心中有数,我们怎么宽慰也没用,今天她还提起庭川......”
说起太子,嘉平帝也有些怅然,坐了下来就道:“围困了这么久,瓦剌人退兵了。”
什么?
卫皇后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
瓦剌人退兵了?
什么意思?
之前瓦剌人围攻宣府,逼得杨将军差点儿殉城,后来还是顽强抵抗住了,拖到了援兵到达,但是瓦剌人却并没有退回去的意思,只是在城外驻扎,周围的村子和小城都被他们劫掠了一番,他们到后来甚至用百姓来威胁杨将军开城门。
也正是因为这个,朝廷对于这件事的争议才甚嚣尘上。
可是现在圣上说,瓦剌人退兵了?
这是怎么回事?卫皇后马上意识到了不对,低声问:“圣上的意思是,庭川他是不是......”
她想到了某种可能,顿时毛骨悚然,连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如果真是瓦剌人杀了楚庭川,那么一切就晚了!
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还要让使团出行呢?
她猛地抬头看向了嘉平帝,一时之间心潮起伏,不知道该如何反应。
嘉平帝也看出她是在担心楚庭川,想了想就摇了摇头:“失去庭川的消息太久了,哪怕是卫敏斋也没有传消息回来,朕不得不做好任何准备,至于使团,让他们去,自然是去看看究竟如何。”
卫皇后顿时觉得有些虚脱。
听嘉平帝的这个意思,他是觉得楚庭川活着的希望很渺茫了?
怪不得嘉平帝最近有些怕去太后那里。
他知道太后的心思,也明白太后对楚庭川有多看重,所以才会更加的怕面对太后吧?
她到底是决定压下这件事。
太后的身体如今越发的不好了,若是直接告诉她,还不知道太后能撑多久。
至于朱元就更是了,虽然朱元表现的一直都很稳重,但是卫皇后不是不知道她跟楚庭川的感情有多好。
事情到了这一步,竟然也得到了短暂的安宁。
宫外最爱挑事的静安公主死了,舆论也随着朱元那一次的辩驳平息了,就连那些最爱惹事的大臣们也因为宣府之困已解而不再抓着这件事死命不放,京城的局势终于稳定下来。
这段时间也发生了不少事情,比如说绿衣跟锦常的婚事终于成功举行了。
朱元也亲自到场观礼。
这对于林家和朱家来说都是非常有脸面的事,绿衣眼泪汪汪的,握住朱元的手,想要说什么,但是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朱元倒是摸了摸她的头,还跟小时候在庆州府的茶林那样,笑着道:“不要再哭了,你如今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丈夫,往后还会有自己的儿女,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回报,从此以后,你只是你,好好的过你的日子,我就比什么都高兴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连林夫人都忍不住动容。
这位太子妃,旁人都是她是如何的厉害如何的傲然,但是她却只看见她的一片真心,能够对服侍自己的丫头都如此用心的人,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
她也终于明白儿子为什么虽然嘴巴上从前总说太子妃如何孤傲,但是却一直对朱元所有的命令都言听计从了。
朱元的确是有这个本事,也有这个魅力,叫人甘愿。
她笑了笑,认真的望着朱元道:“娘娘放心,我一定会把绿衣当成亲生女儿,绝对不会让锦常对不住她的。”
朱元微笑以对,绿衣终于成亲了,她的心事,总算也了却了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