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书法家
徐恩盛,字学友,黄州本地人氏,现居黄州防剿总兵官之职。
要是论起出身,徐恩盛可比左良玉清贵的多:天启三年的二甲进士。
三十多岁中进士,在当时已经可以算是少年得志了(六十多岁的童生比比皆是,二十几岁中进士的虽然也有不少,但那只能算是奇才,不具备普遍性。)。早年间的徐恩盛也是挥斥方遒的俊彦之才,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但却从来没有真正飞黄腾达过,最高也就是一个正五品的部门官员而已。
这个履历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眼熟?
是的,徐恩盛的履历和崔耀祖几乎完全重合,而且都是出自同一个部门:兵部。
徐恩盛和崔耀祖,都是当年的阉党中人,不仅履历相似官职雷同,甚至连人生经历都如出一辙。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个就干掉了阉党的头号大将,当时的兵部尚书崔呈秀,然后才慢慢收拾魏忠贤。
崔呈秀倒台之后,崔耀祖和徐恩盛都受到牵连,因此下了大狱。而这场牢狱之灾却成为二人这一辈子最大的转折点。
差一点把牢底坐穿的崔耀祖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先是投靠了闯军,最后投靠了李吴山,现在成为南京府丞,相当于首都副市长那个级别。
徐恩盛同样被关进黑牢好几年,因为他不是象崔耀祖那样完全依靠裙带关系,没过多久就重新启用了。作为有污点的“罪员”,就算是重新启用也肯定不会受到重用。当时的徐恩盛去了辽东,在孙承宗手下负责督运砖石木料,完全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甚至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就是在这段时间当中,他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左良玉。
当时的左良玉只不过是个副将,还没有自己的班底。看中了徐恩盛的进士出身,很快就把他招致麾下……在以后将近二十年的岁月当中,徐恩盛始终作为左良玉的“文胆”式角色,差不多相当于参谋长的样子。
左良玉死后,左梦庚率领左部的百万大军投降了清廷,徐恩盛也就是顺便降了。
黄州防剿总兵官,绝对是一个武职,但徐恩盛徐大人却总是以文人自居!
自打赵匡胤玩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之后,充分吸取唐末和五代的教训,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其他的军头玩同样的把戏,制定了“以文驭武”的国策。自从宋代开始,文官的地位空前提高,始终凌驾于武将之上。明朝沿袭了这种制度,并且“发扬光大”,利用文官集团驾驭武将不只是一种政治生态,而是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风气——文贵武贱。
文官天然就比带兵的武将来的高贵,不仅所有的内阁高官必须是文官出身,还对带兵的武将形成巨大的碾压优势。明朝的党争屡见不鲜,最多也就是文官集团内部的利益之争,到了晚期才发展出一个阉党集团,最终还是被连根拔起,造成文官集团独大的社会现状。
在五花八门的党争当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文武之争”,因为武将受到的压制太大,根本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政治势力,而是始终作为文官集团或者是阉党集团的附庸。
文官集团把武将看做是走狗鹰犬也就罢了,就连阉党中人也只是把武将当做低人一等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纵观有明一朝,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某个武将把持朝政的局面,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一个七品的御史,或者是科道文官,就敢指着四品武将的鼻子骂个狗血淋头,偏偏那武将还得赔笑脸,这种现状在大明朝的官场一点都不稀奇。
所以,正经科举出身的徐恩盛徐大人,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把他当成是统兵的武将,总是把自己和武将们区别开来,最喜欢和文人在一起。
事实上,这位徐大人确实有这个资本:在左部一系的众多人马当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正经科举出身的人,自然要比那些个带兵的丘八更清贵。除了这个出身之外,徐大人还是当世的书法大家。
和那些带兵打仗的粗鲁将领不同,徐大人风雅的很,尤其是那一手颜体字,堪称冠绝宇内独步天下。
为了彰显自己的文人身份,徐大人并没有住在黄州城内的署衙当中,而是在成为一处风景绝佳之地修建园林另起了一处宅子,还专门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号:大象斋!
大象斋可不是饲养长鼻子大象的动物园,而是一处园林式文斋,同时也是徐大人的办公场所。
因为徐大人写的一手绝妙的颜体字,为当世第一书法大家,而颜体字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丰裕浑厚气势恢宏,以“大象斋”为名,取的就是大气凛然气象万千之意。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的书室叫做“象斋”,他取这个名字就是超越颜真卿的意思。
大象斋内竹林掩映风景绝美,还专门开掘河道引得一条活水,溪水潺潺竹影婆娑,真是风雅极了。
徐大人为官清廉,不贪财不好色,若是那些个找他办事之人送上金银美女,一定会被他言辞拒绝。但若是夸赞他的书法,则正中徐大人的下怀。久而久之,一些钻营之辈就知道了徐大人的痒处,再也不提送礼行贿之事,而是专门捧着成箱的金银来到大象斋,为的就是求取一副徐大人的墨宝。
如此一来,就不是行贿了,而是叫做“润笔”,不仅光明正大而且风雅高尚。
每日里,大象斋前车水马龙,全都是前来求取墨宝的“风雅之士”……
挥毫泼墨,刚刚写就了一副《临江仙》,立刻招来一片赞誉之声:
“好一副《临江仙》,果然是字字珠玑笔笔龙蛇,深得颜文忠公之精髓。”
“勾划饱满结体宽博,笔锋遒劲字骨凛然,完全将大唐盛世蕴于笔墨之中,这份功力已远超颜文忠公了。”
“徐大人的笔墨书法,兼收盛唐繁盛,并蓄宋元气概,成其高博其长,蕴其远,终成徐之广。以后这颜刘之说,怕是要改成徐柳才更贴切了。”
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代的大书法家,对后世影响很大,合称“颜柳”。这些人却认为徐恩盛徐大人的书法造诣已经超过了颜真卿,可以取而代之了。
看着墨迹淋漓的书法,明明知道这是赞誉之词,徐恩盛徐大人却颇为受用,偏偏还要做出一副谦虚的样子来,笑呵呵的说道:“谬赞,诸位谬赞了,徐某于书法一事,不过是初窥门径,还远没有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又怎敢自夸超远颜文忠公?”
“徐大人过谦了,”那人捧着这幅墨宝,就好像是捧着九世单传的独子一般:“徐大人亲笔所书的这幅《临江仙》,卑职拿回去之后一定会妥善收藏流传子孙,作为镇宅之宝。千秋百代之后,必然和王右军的《兰亭序》一样,并列为行楷至宝。”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而徐恩盛刚刚写的这副《临江仙》却被说成是天下第一楷书。
能和书圣齐名,有这样的赞美虽然有点夸张,却挠到了徐恩盛的痒处,虽然没口子的说着谦虚的话语,其实正中下怀,早已笑的见眉不见眼……
正在这个时候,手下的兵丁来报:“禀总兵大人,有要紧的军情!”
书室之内全都是高冠峨服的鸿儒,都是斯文人,闯进来一个大头兵,实在是大煞风景。当着这么多斯文高雅之人,把徐恩盛徐大人称为“总兵”,虽然这确实是他的官职,还是惹了他的不高兴——因为武将的官职显得有些有辱斯文了!
徐恩盛很是不悦的说道:“何事?”
那个大头兵看了看周围那一大群所谓的“斯文人”,并没有开口。
这些人全都阿谀奉承之辈,打着“求取墨宝”的幌子,其实就是来行贿送礼的。如此紧要的军情,怎能当着这些人的面说出来呢?
“此间多是我的文友,有甚么事但讲无妨。”
那个大头兵根本就不晓得“文友”是什么意思,既然徐大人都说“但讲无妨”了,那就索性直说了:“江防右营遭袭!”
黄州扼长江中游之咽喉,是武昌的门户,最主要的武装力量就是江防部队,分为左右两营,约莫三万人马的样子。
右营遭袭,这个消息把徐恩盛吓了一跳,但却故意做出一副“镇定从容”的姿态,不紧不慢的问道:“什么时候的事?”
“今晨卯时前后。”
听了这话,徐恩盛当即就怒了:凌晨前后遭受袭击,这都已经快要中午了,才把消息报告给我,贻误军机以至于此,这还了得?
徐大人火大,那报信的兵丁却理直气壮:不是我们知情不报贻误军机,是你徐大人不好找哇。
你若是在江防署衙,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但你根本就不在署衙,甚至不在黄州城里,还要跑二十多里来到这“大象斋”,偏偏开门的门子知道徐大人正在和一群斯文人搞“文友联谊会”,说什么也不肯放报信的兵丁进来,耽误了不少时辰费了一番手脚才终于把消息送过来。
报信士兵的一番抢白,搞的徐大人很没有面子,却故意摆出一副不慌不忙的“儒将”气度,缓缓的放下手中的狼毫笔,镇定自若的说道:“既有敌袭,便让右营兵士出战即可……”
敌人搞袭击已不是一回两回了,让右营的军队出动把敌人打退也就是了,何必如此大惊小怪?
“右营已败,正朝黄州城内撤退……估计现在已经撤进城中了……”
什么?江防右营已经被击败了?
听了这个消息,徐恩盛脸色大变,强做镇定的说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细细讲来”
要是论起出身,徐恩盛可比左良玉清贵的多:天启三年的二甲进士。
三十多岁中进士,在当时已经可以算是少年得志了(六十多岁的童生比比皆是,二十几岁中进士的虽然也有不少,但那只能算是奇才,不具备普遍性。)。早年间的徐恩盛也是挥斥方遒的俊彦之才,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但却从来没有真正飞黄腾达过,最高也就是一个正五品的部门官员而已。
这个履历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眼熟?
是的,徐恩盛的履历和崔耀祖几乎完全重合,而且都是出自同一个部门:兵部。
徐恩盛和崔耀祖,都是当年的阉党中人,不仅履历相似官职雷同,甚至连人生经历都如出一辙。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个就干掉了阉党的头号大将,当时的兵部尚书崔呈秀,然后才慢慢收拾魏忠贤。
崔呈秀倒台之后,崔耀祖和徐恩盛都受到牵连,因此下了大狱。而这场牢狱之灾却成为二人这一辈子最大的转折点。
差一点把牢底坐穿的崔耀祖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先是投靠了闯军,最后投靠了李吴山,现在成为南京府丞,相当于首都副市长那个级别。
徐恩盛同样被关进黑牢好几年,因为他不是象崔耀祖那样完全依靠裙带关系,没过多久就重新启用了。作为有污点的“罪员”,就算是重新启用也肯定不会受到重用。当时的徐恩盛去了辽东,在孙承宗手下负责督运砖石木料,完全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甚至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就是在这段时间当中,他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左良玉。
当时的左良玉只不过是个副将,还没有自己的班底。看中了徐恩盛的进士出身,很快就把他招致麾下……在以后将近二十年的岁月当中,徐恩盛始终作为左良玉的“文胆”式角色,差不多相当于参谋长的样子。
左良玉死后,左梦庚率领左部的百万大军投降了清廷,徐恩盛也就是顺便降了。
黄州防剿总兵官,绝对是一个武职,但徐恩盛徐大人却总是以文人自居!
自打赵匡胤玩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之后,充分吸取唐末和五代的教训,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其他的军头玩同样的把戏,制定了“以文驭武”的国策。自从宋代开始,文官的地位空前提高,始终凌驾于武将之上。明朝沿袭了这种制度,并且“发扬光大”,利用文官集团驾驭武将不只是一种政治生态,而是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风气——文贵武贱。
文官天然就比带兵的武将来的高贵,不仅所有的内阁高官必须是文官出身,还对带兵的武将形成巨大的碾压优势。明朝的党争屡见不鲜,最多也就是文官集团内部的利益之争,到了晚期才发展出一个阉党集团,最终还是被连根拔起,造成文官集团独大的社会现状。
在五花八门的党争当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文武之争”,因为武将受到的压制太大,根本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政治势力,而是始终作为文官集团或者是阉党集团的附庸。
文官集团把武将看做是走狗鹰犬也就罢了,就连阉党中人也只是把武将当做低人一等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纵观有明一朝,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某个武将把持朝政的局面,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一个七品的御史,或者是科道文官,就敢指着四品武将的鼻子骂个狗血淋头,偏偏那武将还得赔笑脸,这种现状在大明朝的官场一点都不稀奇。
所以,正经科举出身的徐恩盛徐大人,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把他当成是统兵的武将,总是把自己和武将们区别开来,最喜欢和文人在一起。
事实上,这位徐大人确实有这个资本:在左部一系的众多人马当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正经科举出身的人,自然要比那些个带兵的丘八更清贵。除了这个出身之外,徐大人还是当世的书法大家。
和那些带兵打仗的粗鲁将领不同,徐大人风雅的很,尤其是那一手颜体字,堪称冠绝宇内独步天下。
为了彰显自己的文人身份,徐大人并没有住在黄州城内的署衙当中,而是在成为一处风景绝佳之地修建园林另起了一处宅子,还专门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号:大象斋!
大象斋可不是饲养长鼻子大象的动物园,而是一处园林式文斋,同时也是徐大人的办公场所。
因为徐大人写的一手绝妙的颜体字,为当世第一书法大家,而颜体字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丰裕浑厚气势恢宏,以“大象斋”为名,取的就是大气凛然气象万千之意。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的书室叫做“象斋”,他取这个名字就是超越颜真卿的意思。
大象斋内竹林掩映风景绝美,还专门开掘河道引得一条活水,溪水潺潺竹影婆娑,真是风雅极了。
徐大人为官清廉,不贪财不好色,若是那些个找他办事之人送上金银美女,一定会被他言辞拒绝。但若是夸赞他的书法,则正中徐大人的下怀。久而久之,一些钻营之辈就知道了徐大人的痒处,再也不提送礼行贿之事,而是专门捧着成箱的金银来到大象斋,为的就是求取一副徐大人的墨宝。
如此一来,就不是行贿了,而是叫做“润笔”,不仅光明正大而且风雅高尚。
每日里,大象斋前车水马龙,全都是前来求取墨宝的“风雅之士”……
挥毫泼墨,刚刚写就了一副《临江仙》,立刻招来一片赞誉之声:
“好一副《临江仙》,果然是字字珠玑笔笔龙蛇,深得颜文忠公之精髓。”
“勾划饱满结体宽博,笔锋遒劲字骨凛然,完全将大唐盛世蕴于笔墨之中,这份功力已远超颜文忠公了。”
“徐大人的笔墨书法,兼收盛唐繁盛,并蓄宋元气概,成其高博其长,蕴其远,终成徐之广。以后这颜刘之说,怕是要改成徐柳才更贴切了。”
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代的大书法家,对后世影响很大,合称“颜柳”。这些人却认为徐恩盛徐大人的书法造诣已经超过了颜真卿,可以取而代之了。
看着墨迹淋漓的书法,明明知道这是赞誉之词,徐恩盛徐大人却颇为受用,偏偏还要做出一副谦虚的样子来,笑呵呵的说道:“谬赞,诸位谬赞了,徐某于书法一事,不过是初窥门径,还远没有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又怎敢自夸超远颜文忠公?”
“徐大人过谦了,”那人捧着这幅墨宝,就好像是捧着九世单传的独子一般:“徐大人亲笔所书的这幅《临江仙》,卑职拿回去之后一定会妥善收藏流传子孙,作为镇宅之宝。千秋百代之后,必然和王右军的《兰亭序》一样,并列为行楷至宝。”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而徐恩盛刚刚写的这副《临江仙》却被说成是天下第一楷书。
能和书圣齐名,有这样的赞美虽然有点夸张,却挠到了徐恩盛的痒处,虽然没口子的说着谦虚的话语,其实正中下怀,早已笑的见眉不见眼……
正在这个时候,手下的兵丁来报:“禀总兵大人,有要紧的军情!”
书室之内全都是高冠峨服的鸿儒,都是斯文人,闯进来一个大头兵,实在是大煞风景。当着这么多斯文高雅之人,把徐恩盛徐大人称为“总兵”,虽然这确实是他的官职,还是惹了他的不高兴——因为武将的官职显得有些有辱斯文了!
徐恩盛很是不悦的说道:“何事?”
那个大头兵看了看周围那一大群所谓的“斯文人”,并没有开口。
这些人全都阿谀奉承之辈,打着“求取墨宝”的幌子,其实就是来行贿送礼的。如此紧要的军情,怎能当着这些人的面说出来呢?
“此间多是我的文友,有甚么事但讲无妨。”
那个大头兵根本就不晓得“文友”是什么意思,既然徐大人都说“但讲无妨”了,那就索性直说了:“江防右营遭袭!”
黄州扼长江中游之咽喉,是武昌的门户,最主要的武装力量就是江防部队,分为左右两营,约莫三万人马的样子。
右营遭袭,这个消息把徐恩盛吓了一跳,但却故意做出一副“镇定从容”的姿态,不紧不慢的问道:“什么时候的事?”
“今晨卯时前后。”
听了这话,徐恩盛当即就怒了:凌晨前后遭受袭击,这都已经快要中午了,才把消息报告给我,贻误军机以至于此,这还了得?
徐大人火大,那报信的兵丁却理直气壮:不是我们知情不报贻误军机,是你徐大人不好找哇。
你若是在江防署衙,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但你根本就不在署衙,甚至不在黄州城里,还要跑二十多里来到这“大象斋”,偏偏开门的门子知道徐大人正在和一群斯文人搞“文友联谊会”,说什么也不肯放报信的兵丁进来,耽误了不少时辰费了一番手脚才终于把消息送过来。
报信士兵的一番抢白,搞的徐大人很没有面子,却故意摆出一副不慌不忙的“儒将”气度,缓缓的放下手中的狼毫笔,镇定自若的说道:“既有敌袭,便让右营兵士出战即可……”
敌人搞袭击已不是一回两回了,让右营的军队出动把敌人打退也就是了,何必如此大惊小怪?
“右营已败,正朝黄州城内撤退……估计现在已经撤进城中了……”
什么?江防右营已经被击败了?
听了这个消息,徐恩盛脸色大变,强做镇定的说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细细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