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朝令夕改
湖广是闯军活动的“重灾区”,这一年多以来,黄州曾屡屡遭受袭扰,却从来没有什么大的损失。
毕竟闯军已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跶的日子了,而且上游就是阿济格的主力,随时可以顺江而下过来增援,所以闯军的袭扰完全就是小打小闹的游击战,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但是这一次,却明显严重了很多,竟然敢于直接攻击江防右营,说明敌军势力很大。
“敌从北来?”听了这句话之后,徐恩盛赶紧又追问了一句:“消息确实否?”
“确实!”
“这不可能!”徐恩盛猛的一拍桌子,打翻了墨池,墨水飞溅顿时一片狼藉:“本官从军二十载,虽是文官,也是知兵知战的,敌不可能从北而来!”
北边的豫南一带确实有大量闯军活动,但却不敢过松子关口,一直都在朝着北方撤退。虽然几天前就知道了有小股闯军进犯麻县,但那边有李国英的一万多人马挡着,闯军根本就过不来。
作为合作多年的老同事,虽然徐恩盛很看不起李国英这种出身乡野的平庸之辈,却知道李国英做事素来沉稳,就算没有什么大功也不会出现这么大的疏漏,不可能把闯军放到长江边上。
李国英打仗的风格就是一点一点的硬磨,不打一两个月根本就分不出胜负。
昨天的军报还在案头,那是李国英发过来的,他还在和闯军激战,敌人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来到黄州?
就算是李国英被打败了,也不可能败的这么快!
退一万来讲,就算是李国英真的吃了败仗,敌人也不可能这么快就突进的长江边儿上。大军行进这种事,根本就做不到真正的隐瞒,又是山水阻隔,难道说敌人长了翅膀直接越过李国英部飞过来了不成?
徐恩盛的第一反应就是军报有误。
但这么大的事情,整个江防右营都被瞬间击败,是不可能有假的。
稍一思量,徐恩盛就笑了。
既然敌人不可能从北边飞过来,那必然就是本地的流寇,或者是掺杂了闯军残部的小股敌军,发动了一次出其不意的袭击,造成了相当规模的混乱。
就好像是温酒斩华雄的关云长一般,徐恩盛朝着那一群斯文人微一拱手,笑呵呵的说道:“些许流寇作乱,本不足为虑,只是搅了诸位的雅兴,实在可恶。本官这就去将之剿灭,片刻即可回转,诸位稍候即可……”
既然是突袭,就说明敌人的数量肯定不会很多。在徐恩盛的心目当中,这根本就是流寇作乱性质的战斗,只要自己一过去,马上就可以收拾军心将作乱的流寇尽数剿灭,然后就可以回来继续和鸿儒斯文之士谈论书法风雅了。
“不是流寇,是大旗军!”
大旗军?
那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虽说鲁东南一带确实有大旗军的活动迹象,但却不过是少量的“散兵游勇”,根本就不敢直接个清军对阵。至于说大旗军的主力……全天下都知道大旗军的主力在江南呢,不可能来到湖广之地。
“不过是些许流寇打了大旗军的旗号而已,虚张声势罢了,此等微末伎俩不值一提!本官亲提大军,便如巨锤砸蚊,反掌之间即可剿灭。诸位且等本官凯旋的消息……”
辞别了一众的文友,出了“大象斋”,上了一顶“四人抬”,带着百十个亲兵,却没有直接去往战场,而是不慌不忙的去了黄州……
作为总兵官,当然不可能亲临敌阵,而是坐镇江防署衙居中调度指挥作战,于谈笑之间“樯橹灰飞烟灭”,那才是真正的儒将风采。
虽然已经听说了“战火再起”的消息,知道江防右营那边在打仗,但黄州府城却没有战时应有的那种恐慌气氛,反而是平静如常,就好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似的。
沿街的买卖店铺照样开门做生意,普通的市井百姓依旧居家过日子。
黄州百姓之所以没有拖家带口的躲避战乱,而是继续平常的生活,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已经麻木了。
这几年当中,黄州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多的都已经数不过来了:先是张献忠张大贼杀过来,然后官军打回去。然后就是李自成李闯王杀过来,又被官军打回去……没过多久同样的套路又循环了一遍,紧接着阿济格就带着辫子兵来了……
截止到目前为止,黄州已经历过九次大的战争,城头上的王旗变换了也随之变换了九次之多。现在江防右营遭袭,一点都不稀奇,甚至毫不在意:至少这一次仅仅只是突袭,还没有打到城里来,和前九次相比,完全就是毛毛雨,根本就不值得惊慌。
和城里平静安宁的气氛相比,江防署衙则完全就是一团混乱。
除了知道江防右营已被敌击溃之外,徐恩盛对于外面的情形几乎是一无所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因为缺少基本情报才对局势茫然无知,原因恰恰相反:他得到的战报太多了,各个情报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让他无所适从,根本就不晓得哪一份战报是真哪一份是假。
开始的时候,江防右营送过来的战报说,只有三两千敌军。
对于这样的战报,徐恩盛是绝对不信的:这根本就是在侮辱他的智商!
江防右营有一万多人马,怎么可能会被三两千敌军瞬间击败?
没过多久,更加精确的战报传来:敌军约莫有六七千人,从两个方向发动了突袭。江防右营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因为准备不足才不得不仓皇撤退。
和第一份战报相比,第二份则显得比较靠谱儿:敌军有六七千之众,又是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奇袭,确实有可能打出这样的局面。
虽然徐恩盛从来没有单独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而是一直都以“参赞军务”的“参谋长”身份出现,毕竟拥有二十年的从军经验,马上就做出了部署:收拢江防右营的残兵败将,同时调江防左营驰援过来。
这样的部署算不上多好,但也不坏,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到了第二日清晨的时候,第三份战报传来:敌军约有万余,兵分三路,呈一个品字形朝着黄州城掩杀过来。
看到这三分完全不同的战报,徐恩盛已经懵了,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一份。
敌军到底有多少?究竟是三两千还是一万多?敌军到底有几路人马?到底是一路还是三路?
本着料敌从宽的原则,为了不低估敌人的实力,徐恩盛徐大人选择相信“三路敌军一万多人马”那份战报,命令齐装满员的江防左营不要轻易冒进,而是在黄州城下列阵准备应敌,同时把刚刚收拢起来的右营作为城防力量的一部分,严防敌军攻城。
依城而守,这也是一种比较稳重的战术安排。
但是,还不等他的部署彻底执行下去,第四份战报就已经传来:敌军不是三路,而是四路,数量在两万上下。
四种战报,却有四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徐恩盛徐大人彻底懵了!
这么多敌军,到底是从哪来的?为何事先一点消息都没有?
看这个架势,李国英肯定已经败了,而且败的很惨,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多敌军蜂拥而来!
至于敌军到底有多少人马,又是从几个方向扑过来的?等等这些最重要的情报已经无暇去仔细分辨了,只能选择相信最新的那个版本。
最新版本说敌军有两万多人马,兵分四路而来,那就按照这个做准备吧。
又一次调整战术,重新布置防线……
短短两天之内,就把战略部署改变了三次,如此频繁的调动和改换,让下面的士兵和军官们彻底进入到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
其实,这四份战报,全都是真的!
李吴山率领学生们最先打响战斗,以凶猛的火力快速攻破江防右营的正面,所以才会出现右营遭袭的那份战报。
紧接着,牛柱儿率“己”字营前脚赶后脚的到了战场,从侧翼夹击江防右营,这就是第二份战报。
隔了一日之后,轻易占领麻城的刘春生率领大旗军的两个营加入战场,这是第三份战报反映的情况。
当天晚些时候,匆匆忙忙清剿了李国英残部的大红狼部最后赶到黄州东北部,这才有了第四份战报。
四份战报不存在虚假的说法,都是真的,只是在数量上有些夸大而已。
四路人马加在一起,也不过万把人马,根本就没有两万那么夸张。
终于拿到了准确的情报,知道了敌军的数量和大致进攻方向之后,徐恩盛徐大人再次调整战略部署:改防御为围歼。
敌部穿山过涧长途奔袭,必然是轻兵冒进不曾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要不然速度不会这么快。
从平湖一带到长江边上,这么远的距离这么短的时间,肯定早已师劳兵疲,一场措不及防的奇袭过后,早已成了成了强弩之末。己方以逸待劳不仅占据了主场作战的优势,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内线的灵活调动,又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就不能象李国英那样打的太过于保守,而是应该更积极一点。
改层层设防为积极进攻,布置一个大型的口袋阵,将来犯之敌团团包围聚而歼之,才是最好的做法……
毕竟闯军已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跶的日子了,而且上游就是阿济格的主力,随时可以顺江而下过来增援,所以闯军的袭扰完全就是小打小闹的游击战,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但是这一次,却明显严重了很多,竟然敢于直接攻击江防右营,说明敌军势力很大。
“敌从北来?”听了这句话之后,徐恩盛赶紧又追问了一句:“消息确实否?”
“确实!”
“这不可能!”徐恩盛猛的一拍桌子,打翻了墨池,墨水飞溅顿时一片狼藉:“本官从军二十载,虽是文官,也是知兵知战的,敌不可能从北而来!”
北边的豫南一带确实有大量闯军活动,但却不敢过松子关口,一直都在朝着北方撤退。虽然几天前就知道了有小股闯军进犯麻县,但那边有李国英的一万多人马挡着,闯军根本就过不来。
作为合作多年的老同事,虽然徐恩盛很看不起李国英这种出身乡野的平庸之辈,却知道李国英做事素来沉稳,就算没有什么大功也不会出现这么大的疏漏,不可能把闯军放到长江边上。
李国英打仗的风格就是一点一点的硬磨,不打一两个月根本就分不出胜负。
昨天的军报还在案头,那是李国英发过来的,他还在和闯军激战,敌人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来到黄州?
就算是李国英被打败了,也不可能败的这么快!
退一万来讲,就算是李国英真的吃了败仗,敌人也不可能这么快就突进的长江边儿上。大军行进这种事,根本就做不到真正的隐瞒,又是山水阻隔,难道说敌人长了翅膀直接越过李国英部飞过来了不成?
徐恩盛的第一反应就是军报有误。
但这么大的事情,整个江防右营都被瞬间击败,是不可能有假的。
稍一思量,徐恩盛就笑了。
既然敌人不可能从北边飞过来,那必然就是本地的流寇,或者是掺杂了闯军残部的小股敌军,发动了一次出其不意的袭击,造成了相当规模的混乱。
就好像是温酒斩华雄的关云长一般,徐恩盛朝着那一群斯文人微一拱手,笑呵呵的说道:“些许流寇作乱,本不足为虑,只是搅了诸位的雅兴,实在可恶。本官这就去将之剿灭,片刻即可回转,诸位稍候即可……”
既然是突袭,就说明敌人的数量肯定不会很多。在徐恩盛的心目当中,这根本就是流寇作乱性质的战斗,只要自己一过去,马上就可以收拾军心将作乱的流寇尽数剿灭,然后就可以回来继续和鸿儒斯文之士谈论书法风雅了。
“不是流寇,是大旗军!”
大旗军?
那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虽说鲁东南一带确实有大旗军的活动迹象,但却不过是少量的“散兵游勇”,根本就不敢直接个清军对阵。至于说大旗军的主力……全天下都知道大旗军的主力在江南呢,不可能来到湖广之地。
“不过是些许流寇打了大旗军的旗号而已,虚张声势罢了,此等微末伎俩不值一提!本官亲提大军,便如巨锤砸蚊,反掌之间即可剿灭。诸位且等本官凯旋的消息……”
辞别了一众的文友,出了“大象斋”,上了一顶“四人抬”,带着百十个亲兵,却没有直接去往战场,而是不慌不忙的去了黄州……
作为总兵官,当然不可能亲临敌阵,而是坐镇江防署衙居中调度指挥作战,于谈笑之间“樯橹灰飞烟灭”,那才是真正的儒将风采。
虽然已经听说了“战火再起”的消息,知道江防右营那边在打仗,但黄州府城却没有战时应有的那种恐慌气氛,反而是平静如常,就好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似的。
沿街的买卖店铺照样开门做生意,普通的市井百姓依旧居家过日子。
黄州百姓之所以没有拖家带口的躲避战乱,而是继续平常的生活,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已经麻木了。
这几年当中,黄州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多的都已经数不过来了:先是张献忠张大贼杀过来,然后官军打回去。然后就是李自成李闯王杀过来,又被官军打回去……没过多久同样的套路又循环了一遍,紧接着阿济格就带着辫子兵来了……
截止到目前为止,黄州已经历过九次大的战争,城头上的王旗变换了也随之变换了九次之多。现在江防右营遭袭,一点都不稀奇,甚至毫不在意:至少这一次仅仅只是突袭,还没有打到城里来,和前九次相比,完全就是毛毛雨,根本就不值得惊慌。
和城里平静安宁的气氛相比,江防署衙则完全就是一团混乱。
除了知道江防右营已被敌击溃之外,徐恩盛对于外面的情形几乎是一无所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因为缺少基本情报才对局势茫然无知,原因恰恰相反:他得到的战报太多了,各个情报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让他无所适从,根本就不晓得哪一份战报是真哪一份是假。
开始的时候,江防右营送过来的战报说,只有三两千敌军。
对于这样的战报,徐恩盛是绝对不信的:这根本就是在侮辱他的智商!
江防右营有一万多人马,怎么可能会被三两千敌军瞬间击败?
没过多久,更加精确的战报传来:敌军约莫有六七千人,从两个方向发动了突袭。江防右营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因为准备不足才不得不仓皇撤退。
和第一份战报相比,第二份则显得比较靠谱儿:敌军有六七千之众,又是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奇袭,确实有可能打出这样的局面。
虽然徐恩盛从来没有单独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而是一直都以“参赞军务”的“参谋长”身份出现,毕竟拥有二十年的从军经验,马上就做出了部署:收拢江防右营的残兵败将,同时调江防左营驰援过来。
这样的部署算不上多好,但也不坏,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到了第二日清晨的时候,第三份战报传来:敌军约有万余,兵分三路,呈一个品字形朝着黄州城掩杀过来。
看到这三分完全不同的战报,徐恩盛已经懵了,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一份。
敌军到底有多少?究竟是三两千还是一万多?敌军到底有几路人马?到底是一路还是三路?
本着料敌从宽的原则,为了不低估敌人的实力,徐恩盛徐大人选择相信“三路敌军一万多人马”那份战报,命令齐装满员的江防左营不要轻易冒进,而是在黄州城下列阵准备应敌,同时把刚刚收拢起来的右营作为城防力量的一部分,严防敌军攻城。
依城而守,这也是一种比较稳重的战术安排。
但是,还不等他的部署彻底执行下去,第四份战报就已经传来:敌军不是三路,而是四路,数量在两万上下。
四种战报,却有四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徐恩盛徐大人彻底懵了!
这么多敌军,到底是从哪来的?为何事先一点消息都没有?
看这个架势,李国英肯定已经败了,而且败的很惨,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多敌军蜂拥而来!
至于敌军到底有多少人马,又是从几个方向扑过来的?等等这些最重要的情报已经无暇去仔细分辨了,只能选择相信最新的那个版本。
最新版本说敌军有两万多人马,兵分四路而来,那就按照这个做准备吧。
又一次调整战术,重新布置防线……
短短两天之内,就把战略部署改变了三次,如此频繁的调动和改换,让下面的士兵和军官们彻底进入到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
其实,这四份战报,全都是真的!
李吴山率领学生们最先打响战斗,以凶猛的火力快速攻破江防右营的正面,所以才会出现右营遭袭的那份战报。
紧接着,牛柱儿率“己”字营前脚赶后脚的到了战场,从侧翼夹击江防右营,这就是第二份战报。
隔了一日之后,轻易占领麻城的刘春生率领大旗军的两个营加入战场,这是第三份战报反映的情况。
当天晚些时候,匆匆忙忙清剿了李国英残部的大红狼部最后赶到黄州东北部,这才有了第四份战报。
四份战报不存在虚假的说法,都是真的,只是在数量上有些夸大而已。
四路人马加在一起,也不过万把人马,根本就没有两万那么夸张。
终于拿到了准确的情报,知道了敌军的数量和大致进攻方向之后,徐恩盛徐大人再次调整战略部署:改防御为围歼。
敌部穿山过涧长途奔袭,必然是轻兵冒进不曾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要不然速度不会这么快。
从平湖一带到长江边上,这么远的距离这么短的时间,肯定早已师劳兵疲,一场措不及防的奇袭过后,早已成了成了强弩之末。己方以逸待劳不仅占据了主场作战的优势,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内线的灵活调动,又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就不能象李国英那样打的太过于保守,而是应该更积极一点。
改层层设防为积极进攻,布置一个大型的口袋阵,将来犯之敌团团包围聚而歼之,才是最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