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七章 再贺
天启闭目想了想,说道:“今年福宁镇兵变,是因为仓官林廷柱贪污军储,导致数月不曾发饷,州同徐士鄣包庇徐廷柱,士兵张天锡,王一级等人忍无可忍,率众军树旗拆屋,殴打贪吏,乱兵闭城十余日,后守道前往抚之,危局乃解。又有五月时,两广总督胡应台奏,广州民变,抢米时殴打知府程光阳,乃本朝前所未有之事,胡应台逮捕民变百姓,斩为首者五人,变乃止。吾弟可知,连同此前陕西,山西,勋阳等各处,兵变和民变已经发生多次,此乃为何?”
信王心道,还不是皇兄和皇祖父你们怠于政务,不理朝事,不修德行,乃至天灾频乃,民心和军心不稳所至。
见信王不能答,天启沉声道:“大明是大国,省道府州县并各军镇卫所众多,数不胜数,吾为皇帝数年不能尽记,然则兵变之事,万历之前未尝闻之,乃极少之事。吾弟可知为何?此前国朝就无贪官否?国用充足,纵贪而不致误事,国用不足,再贪则生变矣。吾弟谨记,官员视行伍为奴仆乞丐,而国家真正大事,却并不着落在几个文臣身上,行伍中人,总兵至小军,乃是我大明真正要紧的人,饷械务要充足,军法不可抛废,谨记,谨记!”
信王心中不以为然,不过还是拜道:“皇上所言,臣弟恭记在心,绝不敢忘。”
“唔。”天启面露满意之色,又道:“福建巡抚郑国昌上奏,发大军一万余人困荷兰夷与凤尾柜屿,彼辈已经请和,愿退出澎湖至东番岛上驻扎与我大明贸易,自此不敢复窥海疆。这是一件大喜事,虽然用银近二十万,还是顺利了结了此事。”
信王也喜动颜色,拜道:“恭喜皇帝大兄,此确实为大喜事,海疆平定,又复祖宗之土,诚喜事矣。”
天启微笑道:“疆臣并武臣效命,方有此捷。至于其至东番,朕心中还在思忖。”
信王道:“臣弟以为宜准之,东番并非我大明国土,非祖宗之土则与我大明无碍,只要众夷日后安心贸易,以一荒岛之地羁縻并无不妥。”
天启目视魏忠贤,说道:“信王的话,厂臣可记得了?”
魏忠贤躬身道:“奴婢记得,司礼监会照信王殿下所说批红。”
其实叶向高的票拟和信王也是一样的意见,天启最高兴的就是这一点,如果信王的治国策略与老谋深算的阁臣相符,说明信王还是有治国的天赋。
当然天启也就只会做到这种程度了,他毕竟才二十左右年龄,身体虽然一般,也未必就真的生不出来儿子,等再生皇子出来,长到五六岁大,信王便能之国就藩,皇位到底还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好,纵然是亲如兄弟也与子嗣完全不同。
信王又拜道:“今年还有普定之捷,大明王师彻底平定了奢安之乱,也是可喜可贺,此太平之象,当为皇帝大兄再贺。”
普定大捷确实是天启四年的最大喜欢,东虏已经给大明的边疆太平蒙上阴影,而西南大患就是奢安之乱。
大明南方明军的实力相比北方实在相差太远,而当时的西南夷的实力也是后世人想象不到的,大明开国之初,云南和后世的老挝,缅甸等地方都是归顺大明的羁縻土司,以宣抚司名义纳入大明版图,云南有一半以上的地方都是类似土司,后来因为情形太过复杂,洪武年间以黔国公沐英家族世镇云南,经过二百年来的努力,云南多半地方平定,土司势力削弱了很多,虽然缅甸立国,从此不服王化,但把云南吃下来已经是大明的胜利,而贵州就是大半地方还掌握在各土司手中,到了万历天启年间,最大的两个土司造反,祸乱云贵两省,明军动员近二十万人,花费数年时间终于在天启四年将奢安之乱平定,时安邦彦围贵州,结营四十,绵延二十里,明军冲其营,土司兵大溃,实力损失殆尽,花费数百万两白银后,这场西南的大乱终于平定,也确实是今年的大喜事之一,原本早就庆贺过了,不过与收复澎湖的喜讯一起再恭贺一下,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这时司礼太监王体乾进来,对天启奏道:“皇爷,锦衣卫北所奏报进来,说是汪文言也暴疾而亡了。”
“哦,朕知道了。”天启应了一声,淡淡的道:“其余在北所诸人,就不必报与朕知道了。”
王体乾会意,躬身道:“奴婢会报给厂臣知道。”
魏忠贤道:“皇爷不愿为此等事烦心,奴婢会料理好的。”
天启对杨涟等人的死亡显然毫无介怀之意,当然也是从头到尾知情。他看看信王,对诸太监道:“此辈倚功而骄,朕再三点醒,不可以因党争而误朝政,上疏弹劾厂臣,朕初时看了也触目惊心,而后知道都是揣测不实之言,后朕切责彼辈,只要其上疏请罪,朕亦不会过于苛责,而彼辈变本加厉,结党群起而攻,视朕年幼为可欺之主耶?混帐,可恶!”
信王今日方知皇兄之怒竟至如此,近来党争之事,很多奏本宫中根本不答,直接留中不发,这使得外朝的人猜测皇帝心意时都是出了差错,以为皇帝可能踌躇迟疑,并没有定论。汪文言原本已经准备发动官员在宫门外叩阙请愿,结果突然被锦衣卫抓捕,事出突然,原本准备的后手完全没有用上。
信王隐约也是知道东林的打算,还在奇怪为什么皇兄突然间态度大变,从模棱两可的态度直接转变为支持阉党,首日拿汪文言,然后拿黄尊素,去东林两智囊,然后拿杨涟左光斗等东林文胆,接着又有围叶向高府邸事,明显的要将朝中的东林党人扫地出门,偏向性太明显了,信王不仅感觉皇兄毁灭朝廷正气,连最基本的政治平衡都没有做到,实在是叫他感觉无法理解。
魏忠贤等人赶紧跪下,劝道:“皇爷息怒,这帮无耻之徒定会受到严惩。”
“叶先生又请辞了。”杨涟和汪文言先后死在狱中,东林党人已经知道事不可为,叶向高因为又连上六疏请辞,天启对叶向高还是有些尊敬的,当下对魏忠贤吩咐道:“赐叶先生白金百两,蟒衣一件,赠太傅,每月给米五石,轿夫八人,回乡时着沿途官府有司妥善护送,不得使叶先生受什么委屈。”
魏忠贤听到这些,知道皇帝心中对叶向高不乏歉意,当下赶紧道:“奴婢知道,绝不敢叫叶先生再受什么委屈。”
“着韩先生递补为首辅。”
“是!”
“袁可立去职一事……”天启面露犹豫之色,他对袁可立的表现是十分满意和推崇的,相比孙先生在辽西所为,登莱和东江的局面要困难的多,但袁可立做的相当不错,天启一直在拿内廷的银两补贴东江,但如果没有登莱的协调和补给,东江镇是绝对支撑不下来,甚至还在壮大发展,收复失土。
但袁可立去职之事已经无可避免,不仅是因为袁可立是东林党人,又被言官群起而攻,重要的是天启看的出来这一次是毛文龙在背后捣鬼。
将帅不和,事非难问,只能择一而存,毛文龙到底有复土之功,又身在前线,巡抚可以易人,东江镇是没有办法换帅的,无奈之下,天启只能同意换袁可立了。
“着袁可立入朝为兵部右侍郎吧。”天启无奈道:“令武之望即刻上任,旨意中多加勉励,督促。”
“是,奴婢即刻去办。”这一次是王体乾答应着,同为司礼太监,魏忠贤虽然地位第一,很多政务上能拿主意,但拟旨批红,这些事凭魏忠贤的文化是办不来这样的差事的。
“厂臣日后于国事上多用点心。”天启嘱咐道:“军国大事,宜速报朕知道。”
魏忠贤凛然称是,见天启无话,今日的木工活也结束了,便和王体乾一起躬身退出。
天启转头对信王道:“魏忠贤公忠体国,做事勤勉可靠,彼辈太监只有一个毛病便是贪财,而文官不仅贪财还要邀名卖直,着实可恶。朕当国数年,体悟于心的就是毕竟还是家奴好用,家奴再驾驭外臣,比朕亲自去管要省力的多,只要彼辈能切实将朝廷之事做好,也不必区分太监或是外臣。魏忠贤得力,吾弟当牢记之。”
信王心中大是不以为然,他和魏忠贤在一处时,只感觉到这个太监的权势之大已经令自己深为忌惮,甚至是芒刺在背,信王深信东林传言,认为魏忠贤只是在哄骗皇兄,然而他此时根本不敢说这样的话,甚至也不能安慰皇兄将来必得皇子,这样的话别人能说,信王却是不便出口的。
见信王唯唯诺诺的样子,天启感觉一阵失望,他看看墙壁上悬挂的帆船草图,心中一时爽然若失。
信王心道,还不是皇兄和皇祖父你们怠于政务,不理朝事,不修德行,乃至天灾频乃,民心和军心不稳所至。
见信王不能答,天启沉声道:“大明是大国,省道府州县并各军镇卫所众多,数不胜数,吾为皇帝数年不能尽记,然则兵变之事,万历之前未尝闻之,乃极少之事。吾弟可知为何?此前国朝就无贪官否?国用充足,纵贪而不致误事,国用不足,再贪则生变矣。吾弟谨记,官员视行伍为奴仆乞丐,而国家真正大事,却并不着落在几个文臣身上,行伍中人,总兵至小军,乃是我大明真正要紧的人,饷械务要充足,军法不可抛废,谨记,谨记!”
信王心中不以为然,不过还是拜道:“皇上所言,臣弟恭记在心,绝不敢忘。”
“唔。”天启面露满意之色,又道:“福建巡抚郑国昌上奏,发大军一万余人困荷兰夷与凤尾柜屿,彼辈已经请和,愿退出澎湖至东番岛上驻扎与我大明贸易,自此不敢复窥海疆。这是一件大喜事,虽然用银近二十万,还是顺利了结了此事。”
信王也喜动颜色,拜道:“恭喜皇帝大兄,此确实为大喜事,海疆平定,又复祖宗之土,诚喜事矣。”
天启微笑道:“疆臣并武臣效命,方有此捷。至于其至东番,朕心中还在思忖。”
信王道:“臣弟以为宜准之,东番并非我大明国土,非祖宗之土则与我大明无碍,只要众夷日后安心贸易,以一荒岛之地羁縻并无不妥。”
天启目视魏忠贤,说道:“信王的话,厂臣可记得了?”
魏忠贤躬身道:“奴婢记得,司礼监会照信王殿下所说批红。”
其实叶向高的票拟和信王也是一样的意见,天启最高兴的就是这一点,如果信王的治国策略与老谋深算的阁臣相符,说明信王还是有治国的天赋。
当然天启也就只会做到这种程度了,他毕竟才二十左右年龄,身体虽然一般,也未必就真的生不出来儿子,等再生皇子出来,长到五六岁大,信王便能之国就藩,皇位到底还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好,纵然是亲如兄弟也与子嗣完全不同。
信王又拜道:“今年还有普定之捷,大明王师彻底平定了奢安之乱,也是可喜可贺,此太平之象,当为皇帝大兄再贺。”
普定大捷确实是天启四年的最大喜欢,东虏已经给大明的边疆太平蒙上阴影,而西南大患就是奢安之乱。
大明南方明军的实力相比北方实在相差太远,而当时的西南夷的实力也是后世人想象不到的,大明开国之初,云南和后世的老挝,缅甸等地方都是归顺大明的羁縻土司,以宣抚司名义纳入大明版图,云南有一半以上的地方都是类似土司,后来因为情形太过复杂,洪武年间以黔国公沐英家族世镇云南,经过二百年来的努力,云南多半地方平定,土司势力削弱了很多,虽然缅甸立国,从此不服王化,但把云南吃下来已经是大明的胜利,而贵州就是大半地方还掌握在各土司手中,到了万历天启年间,最大的两个土司造反,祸乱云贵两省,明军动员近二十万人,花费数年时间终于在天启四年将奢安之乱平定,时安邦彦围贵州,结营四十,绵延二十里,明军冲其营,土司兵大溃,实力损失殆尽,花费数百万两白银后,这场西南的大乱终于平定,也确实是今年的大喜事之一,原本早就庆贺过了,不过与收复澎湖的喜讯一起再恭贺一下,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这时司礼太监王体乾进来,对天启奏道:“皇爷,锦衣卫北所奏报进来,说是汪文言也暴疾而亡了。”
“哦,朕知道了。”天启应了一声,淡淡的道:“其余在北所诸人,就不必报与朕知道了。”
王体乾会意,躬身道:“奴婢会报给厂臣知道。”
魏忠贤道:“皇爷不愿为此等事烦心,奴婢会料理好的。”
天启对杨涟等人的死亡显然毫无介怀之意,当然也是从头到尾知情。他看看信王,对诸太监道:“此辈倚功而骄,朕再三点醒,不可以因党争而误朝政,上疏弹劾厂臣,朕初时看了也触目惊心,而后知道都是揣测不实之言,后朕切责彼辈,只要其上疏请罪,朕亦不会过于苛责,而彼辈变本加厉,结党群起而攻,视朕年幼为可欺之主耶?混帐,可恶!”
信王今日方知皇兄之怒竟至如此,近来党争之事,很多奏本宫中根本不答,直接留中不发,这使得外朝的人猜测皇帝心意时都是出了差错,以为皇帝可能踌躇迟疑,并没有定论。汪文言原本已经准备发动官员在宫门外叩阙请愿,结果突然被锦衣卫抓捕,事出突然,原本准备的后手完全没有用上。
信王隐约也是知道东林的打算,还在奇怪为什么皇兄突然间态度大变,从模棱两可的态度直接转变为支持阉党,首日拿汪文言,然后拿黄尊素,去东林两智囊,然后拿杨涟左光斗等东林文胆,接着又有围叶向高府邸事,明显的要将朝中的东林党人扫地出门,偏向性太明显了,信王不仅感觉皇兄毁灭朝廷正气,连最基本的政治平衡都没有做到,实在是叫他感觉无法理解。
魏忠贤等人赶紧跪下,劝道:“皇爷息怒,这帮无耻之徒定会受到严惩。”
“叶先生又请辞了。”杨涟和汪文言先后死在狱中,东林党人已经知道事不可为,叶向高因为又连上六疏请辞,天启对叶向高还是有些尊敬的,当下对魏忠贤吩咐道:“赐叶先生白金百两,蟒衣一件,赠太傅,每月给米五石,轿夫八人,回乡时着沿途官府有司妥善护送,不得使叶先生受什么委屈。”
魏忠贤听到这些,知道皇帝心中对叶向高不乏歉意,当下赶紧道:“奴婢知道,绝不敢叫叶先生再受什么委屈。”
“着韩先生递补为首辅。”
“是!”
“袁可立去职一事……”天启面露犹豫之色,他对袁可立的表现是十分满意和推崇的,相比孙先生在辽西所为,登莱和东江的局面要困难的多,但袁可立做的相当不错,天启一直在拿内廷的银两补贴东江,但如果没有登莱的协调和补给,东江镇是绝对支撑不下来,甚至还在壮大发展,收复失土。
但袁可立去职之事已经无可避免,不仅是因为袁可立是东林党人,又被言官群起而攻,重要的是天启看的出来这一次是毛文龙在背后捣鬼。
将帅不和,事非难问,只能择一而存,毛文龙到底有复土之功,又身在前线,巡抚可以易人,东江镇是没有办法换帅的,无奈之下,天启只能同意换袁可立了。
“着袁可立入朝为兵部右侍郎吧。”天启无奈道:“令武之望即刻上任,旨意中多加勉励,督促。”
“是,奴婢即刻去办。”这一次是王体乾答应着,同为司礼太监,魏忠贤虽然地位第一,很多政务上能拿主意,但拟旨批红,这些事凭魏忠贤的文化是办不来这样的差事的。
“厂臣日后于国事上多用点心。”天启嘱咐道:“军国大事,宜速报朕知道。”
魏忠贤凛然称是,见天启无话,今日的木工活也结束了,便和王体乾一起躬身退出。
天启转头对信王道:“魏忠贤公忠体国,做事勤勉可靠,彼辈太监只有一个毛病便是贪财,而文官不仅贪财还要邀名卖直,着实可恶。朕当国数年,体悟于心的就是毕竟还是家奴好用,家奴再驾驭外臣,比朕亲自去管要省力的多,只要彼辈能切实将朝廷之事做好,也不必区分太监或是外臣。魏忠贤得力,吾弟当牢记之。”
信王心中大是不以为然,他和魏忠贤在一处时,只感觉到这个太监的权势之大已经令自己深为忌惮,甚至是芒刺在背,信王深信东林传言,认为魏忠贤只是在哄骗皇兄,然而他此时根本不敢说这样的话,甚至也不能安慰皇兄将来必得皇子,这样的话别人能说,信王却是不便出口的。
见信王唯唯诺诺的样子,天启感觉一阵失望,他看看墙壁上悬挂的帆船草图,心中一时爽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