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异心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有人都看的发呆,傅于亮张着嘴,口水都差点流下来。
  袁崇焕对这东西的关注也不小,内心受到的冲击也很大,毕竟是前所未闻之物,不过以他的城府定力,还是最早镇定下来,感叹着道:“和记的出品,总有一种独特之处,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工匠能做出来的。而且最奇特之处就是不论是一个,还是十个,百个,几乎是一模一样,除非特别定制,不然你在开封买一个,同在京师买一个,只要是一样的东西,便是一模一样的品质……这就很可怕了。”
  程本直断然道:“这就说明和记控制部下的能力,委实可怕!”
  傅于亮沉思道:“怪不得和记能一路攻上草原。见微知著,从细节小处就能看的出来张瀚这个主事当家的人是什么样的能耐,他能把工匠调教成这般模样,练兵的能力又如何?”
  程本直点头道:“傅兄果然是帮着元翁练兵的人,一下子就想到关键之处。”
  袁崇焕心中突然一阵烦闷,这一次来见高第,他心中原本就有隐隐的不舒服。朝廷还是没有设立辽东巡抚的打算,这令他相当的失望。
  以袁崇焕的资历和功绩,只要是朝廷设立辽东巡抚,这个位子就是手到擒来,没有任何人够格与他争。
  此前不设辽东巡抚是老孙头的主张,督抚于一处很容易产生矛盾和争执,甚至会因为此而坏事。
  广宁沙岭一战,如果不是熊、王二人一经略一巡抚产生矛盾和争执,战守意见不一,彼此掣肘,恐怕也未必会惨败成那般模样。
  孙承宗上任之后,先奏不设蓟辽总督,后又建议不设辽东巡抚,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要身边有掣肘之人。
  现在老孙头要走了,袁崇焕最盼望之事就是重设辽东巡抚一事提上议程。
  程本直前一阵就是在京师帮着奔走此事。
  从程本直的态度来看,希望还是相当的渺茫,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指望。
  想来也是,孙承宗刚去位,朝廷派了高第过来,紧接着又重设辽东巡抚,岂不是摆明了不信任新任的经略,就算高第资望远不及孙承宗,朝廷上下未必真心信任,但既然任用了,也是可以挑选的老资历高官,朝廷又怎么可能在其刚上任时就做出不信任的姿态出来?
  袁崇焕怏怏不乐的想着,还是自己的资历和声望不够!
  他此前真正拿的出手的功劳就是在天启二年时全辽丧失之时,王在晋在内的所有高官和武将都失去了信心,众议都是撤出关外,只有袁崇焕力主坚守宁远,并且也确实率部在宁远城中死守不退。
  这个资历是最响当当的拿的出手的东西,别的所谓募兵,匹马出关,多半是身边幕僚替他弄钱和博声望的手段而已。
  光凭这个,叫朝廷忽视一切给他辽东巡抚,还不够!
  机会在哪里?
  袁崇焕目光灼灼,一时竟是呆征住了。
  ……
  “好多大将,威风凛凛啊。”
  话是恭敬的话,说的语气却是不怎么恭谨,叫听到的人感觉心里有一种怪异的感觉。
  说话的是成方,他唇间留着浓密的一字胡须,穿着茧绸长袍,身边是一身短装打扮的杨二和几个跟班,有几辆大车停在道边,众人在关门这里的茶棚子里喝茶,看样子就是从永平一带办货回来的中等实力的商人,意态安闲,一点没有在十三山时杀伐果决的上位者的气息。
  从当初被和记在山中放出来的土匪,再到现在十三山行军司副政事官,执掌一方,麾下有数万人听从命令调遣……人生际遇,真的是等若一部传奇。
  当然成方比起周耀来还是差的很多,可能是当初经历的事情太多,从萨尔浒的逃兵到开原城中博杀出一片生机,又一路逃亡到草原,经过长城又到山西当土匪,经历太多的人,想的会多,考虑事情会周全,而做起事情来又会较少一些顾忌,所以周耀和成方行事,在外人看来,多少都有一些疯狂和过于狠辣。
  听了成方的话,杨义冷冷的瞟了他一眼,说道:“这一次你又想谋什么勾当,又想瞒骗我什么事?”
  成方微微一笑,说道:“正常的军情侦察,赵立德走了之后,情报口子缺乏得力的人才,我不得不多费些心思,就是这样。”
  “你一定有事情隐瞒着我。”杨义相当的不满,连掩饰的功夫也都是省了。
  同样是副政事官,成方负责后勤,商业,情报等事宜,当然日常的政务运作和与山上各方势力的协调也是他的事。
  杨义则是行军司军训司的司官,当初推他上这个位子,主要是因为杨义在练兵上还过的去,另外曾经是周耀的队头,周耀主持军训司,可能会对十三山的军训指导更有帮助。
  当然更深的层次就是成方不愿杨义进入核心,杨义诸般事都好,就是在和记内部的忠诚度也并不差。
  但这人和其兄杨二一样,侠义心太重,而且更致命的就是他们也是山上一群人的代表,这些人对和记有尊敬和感激的心理,但他们更多的还是认为自己是大明人,是大明朝廷治下的忠诚百姓。
  这个心理,叫成方等核心圈的人感觉别扭,甚至也有别于普通的和记人马。
  特别是从辽西以外地方调来的和记中人,与山上的人更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山上的人坚守感觉是为了大明,而和记的人只是为了和记自己。
  掌握十三山,为了将来的变局,也是和记在辽西伏下的一颗暗子,这是成方在内的和记中人心里都明白的事情。
  但杨义在内的很多人都不是这样认为。
  这一次新经略上任,杨二牵头,包括杨义在内的诸多首领赞同,十三山的人潜越突破防线,前来拜见新经略,并且想询问一下是否能派出兵马,打通与十三山的通道。
  山上很多人愿意跟随和记,继续留在山上,驻守,操练,成为和记核心圈子里的一部份。而也有很多人愿意接受大明朝廷的改编,他们愿意继续当兵,也希望朝廷授给官职,这就与和记的人更有明显的不同了。
  朝廷授官,和记早前的高层几乎是人人都有了,梁兴就挂着大同中卫指挥佥事的官职在身上,只是他从未当一回事,更没有穿过大明的官袍,也没有以大明的卫所将职身份行事。可以说,和记得到朝廷授官的人,压根也没有把官职当一回事。
  在和记兴起之初,人们还为张瀚得到朝廷授官而感觉欢欣鼓舞,到数年之后,哪怕是普通的商团军军官得到授官,也都是完全不当回事了。
  成方和徐名等人考虑到如果断然拒绝,就会失去上山的初衷,不仅失去杨二等一部份人的人心,也会使和记自己内部的人充满顾虑。
  现在张瀚虽然已经自立,实力也强到足以威胁大明,但在大义名望上还有根本性的不足。
  所谓的大义,更多的就是建筑在人内心之中的东西。
  可能长期在草原上厮杀和跟随张瀚的人早就视他为主,并且愿意随他攻伐大明。
  因为这些人知道和记潜藏的力量,也知道张瀚是一位明主。
  但对更多的人来说,张瀚只是一个有实务的大东主,攻上了草原,消灭了土默特部。
  仅凭这样的事,谁就愿抛弃故国故主,跟随他打天下?
  造反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大明现在只是有麻烦,谁也看不出有亡国的踪迹。今上据说喜欢打木匠活,可大明的皇帝有几个是勤政的君主?
  现在辽西连续数年无战事,并且收复了大量失土,安置了不少逃民。
  九边重镇除了辽镇有强敌在侧,其余各镇在这几年都安然无事,保存着相对完好的力量。
  奢安之乱平定,荷兰红夷强占澎湖被赶走,除此之外大明万里疆土都无事发生。
  南方相当富裕,北方灾害虽然严重,但通州一地储粮始终在千万石以上,京师和九边数十年内都不害怕会缺粮。
  陕西和山西有灾,朝廷也会发下赈济,不会弄的灾民四处游荡,更不必担心有饥民会造反。
  年景虽差,无非也就是京师多了一些逃荒的流民,在京师的城外和大街小巷里安身,先是每天讨饭,接着男子会做一些力气活,等灾荒时间过去,流民自会回乡,留下来的也是在京师谋生,并不会有什么乱子。
  总体来说,除了一个东虏之外,大明的整体环境不仅不坏,反而比神宗年间要强的多。
  这样的大环境下,能有几人专心跟着张瀚进行造反的事业?
  所以成方并不责怪杨义和杨二等人,自从毕麻子一事之后,山上还是保留了很多小山头,这是为了防止朝廷的过于忌惮……辽西上下已经知道十三山上有和记的兵力在,如果成了和记掌握一切,可能朝廷会和后金方面配合,主动切断十三山和辽西的联络,那麻烦可就大的多了。
  所以保留了很多小山头,也保留了杨二这个最大的山头,虽然对方一心一意想融入和记之内,但成方知道那是因为杨二对和记的尊重,并不是一心要跟着和记做更大的事业。
  这个区别看似不大,内里的分别关系可是太大了,大到了随时可能叫山上分崩离析的地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