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出边
夜暮时分,所有人回望过去,只见山峦叠嶂,隐隐间还能看到辽东边墙横亘于山脉之间,只是已经看不太清楚,整条边墙也是死气沉沉,犹如僵死的蚯蚓一般。
旧日辽镇盛时,边墙内外俱有火路墩和军台,还有各堡助守,一旦有虏骑警讯,整条边墙都会警觉起来,犹如巨龙沉睡而醒,翻涌不停。
到了此时,由于广宁丢失,大量军堡丢失,整条西路的城墙早就废弃不用,加上辽东那边的边墙城堡,大明二百年的经营,几乎算是白费。
在骑兵们的护卫下,程维英和程本直两人策马居于其中,两人都下意识的看看身后,但见残阳如血,重关城墙却是僵死于山丘之上,看过去寥落无人气,那种金戈铁马,枕戈而待守备虏骑的气氛已经成为过往,两人都是文人,一时尽有感慨不尽之感。
“还好辽东有军门大人在。”程维英道:“如果学生所料不差,将来朝廷迟早会弃辽东经略,而只留军门大人这个巡抚,以免争执和掣肘。”
袁崇焕这一次人情卖的不小,复地收城,得益最大的还是祖大寿为首的辽西将门中人,所以将门对袁崇焕的支持必定也是不遗余力,除了袁崇焕之外,怕是没有人能掌握辽西将门了。
程本直微微一笑,笑容中也充满矜持之意。
“天地苍茫。”程维英又感慨道:“丑虏肆虐,幸得天下还有英雄人物。先有孙阁部,又有袁军门,这就是天佑我大明,王气不绝啊。”
提起这话,程本直还是有点兴趣的,他压低嗓门对程维英道:“莫非程大人还懂得望气之术?”
“略知皮毛。”程维英道:“去岁到京师公干,特意在正阳门城楼上方走了一圈。王气虽然略微黯淡,但丝丝缕缕,绵延不绝,大明国运,最少还有百年。”
“有趣,有趣。”程本直干笑一声,又小声道:“帝星如何?”
“黯淡无光。”程维英也是小声道:“恐有摇坠之危。”
“哦,哦!”程本直道:“有不少人都是这样说,看来传言不虚。”
天启皇帝病重,乃至御容清减厉害的传言在去年就传出来了,到天启六年三月时已经流传甚广。
当时人就是这样,如果没有脉案成方,也没有传出皇帝病重过的消息,怕是没有人去着意看那“紫薇星”,观看帝星如何。
但有了流言传播,结果看的人就很多,而且有相当多的人看出来帝星不稳,摇摇欲坠。
这般传言,可能也是暗合人心。
对大明的国运,一般的望气术当然连个屁也看不出来。真正有水准的人看的不是气,而是官场风气,边关军备,财赋储备,地方政务,还有驿传,民生,田亩,天时,通过这些来判断大明是盛是衰。
现在明显是衰落之时,各种迹象相当的明显,所以程维英也不能恬着脸说是盛世,只说王气有衰败黯淡,但气势不绝,最少还有百年国运。
其实当时的士大夫都是心中有数,种种气象相当的危险,此时若再出一个气势恢宏不似朱家子弟的隆庆天子,再来一个敢于担当又有能力的内阁首辅,展布开来,或还有一线之明,能再出现所谓的中兴,不然的话,继续这么衰败下去,国运最多也就几十年。
但此时的人无论如何也是想象不到,大明的国运已经不到二十年了。
虽然南明一直在抵抗,但弘光之后,不管是唐王还是鲁王,或是桂王一脉都没有真正将残余势力整合起来,明亡两次,一次于北京,一次于南京,俱是二十年之内的事了。
国运不好说,皇帝本人的气运还是很叫人关注的。
天启皇帝身体禀赋原本就偏弱,去年开始感染风寒,宫中多次有脉案流传而出,叫时人相当的关注。
最要紧的就是皇帝无子,这才使小小风波渐渐酝酿成潜流,乃至流出京师之外,成为很多人议论的焦点所在。
这里头当然也是有人在推波助澜。
皇帝自打掉东林势力之后,在朝中固然是诸事顺畅,国事渐少掣肘,然而在地方上东林还有相当大的势力,一省之中,可能巡抚在立生祠,对魏忠贤拍马奉迎,但各府之中,就会有很多州府或知县是东林出身,或是暗中同情东林。
天下文官何止万人,品流十分复杂,真正在党派之中的毕竟还是少数。
然则后世史书留名的则多半有派别,那些无党无派的则多半是连上史书的资格也没有,默默无名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就是这些人才是官场的基石,他们未必会加入某个党派,但其同情哪一方,则哪一方的潜实力就无比庞大。
关于皇帝的病情谣言,很多地方官员不管不问,首先就是表明了自家态度。
皇帝对东林打压太过,近乎赶尽杀绝,这就是失了士民之心。
原本皇帝继位之初谦虚好学的圣君形象也早就被败坏了,现在民间都知道皇帝不上朝,天天在后宫打木匠活。
也还好天启是真的不好色,否则也定然与神宗皇帝一样,被编造出很多好色的传言。
所谓酒色财气疏,虽然不是空穴来风,照例是文官拿来做皇帝文章的一种手段。天威之下,文官拿来对抗的就是毁损皇帝的形象,近而会影响到皇帝执政的正当性。
皇帝是天子,理应毫无瑕疵,这才能统御万方,而本朝一些不符合人们心中圣君标准的皇帝,比如好色荒唐的武宗,练丹好道的世宗,纵酒使气的神宗,很多故事都流传甚广,很难说不是官员们的纵容和士绅生员们的推动。
方今天子,原本已经快被套进圣君模板了,毕竟天启初年是众正盈朝,朝局掌握在东林党的手中,而短短两年时间,皇帝的荒唐形象就深入人心,一个不上朝不听政,只知道打木匠活的皇帝……就算是普通的百姓听到了,也会大摇其头,感觉皇帝十分荒唐。
而又有皇帝病重的传言流出,其间的含意就是十分凶险了。
二程也不敢多谈,事涉宫禁,谁知道有没有人真的在谋划什么。
就算没有,也可能是一种诅咒的行径,朝廷一旦追穷出来,多说的风险变大,十分的不值当。
其后数日众人一直往前赶路,越过小凌河的支流之后已经出了群山地带,眼前一片苍茫,大片的草皮连成一片,不仅没有山石,连湖泊,林地,村落,这些熟悉的景致都是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有大片的草原景致,有一些地方草长的很长,近似灌木从林,一些野鸡之类的野物受了惊,扑着翅膀飞在半空,算是添了一些生机出来。
一些祖家内丁得了命令,持着弓箭去各处追赶,兔子野鸡一类如何跑的过马匹和人的箭矢,只要射的稍准,打起来毫无困难,一会儿功夫各人就是满载而归。
“那边就是义州卫。”祖可法无事,凑到程本直身前来,挥着马鞭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城,说道:“末将少时曾经随老总兵到得广宁和义州卫,当时正是宁远伯第二次任辽镇总兵,广宁极为繁盛,驻军极多,还有很多文官,还有镇守太监,也有不少蒙古人和商旅,当时广宁方是我辽镇重心所在,与团山,威宁,西平,镇北诸堡,还有义州卫城,锦州各处,拱卫广宁,镇我辽镇西北,有广宁在,则全辽安,实在是最为要紧的所在地方了。”
“不错。”程本直连连点头,夸道:“祖将军真是博闻强记啊,二十年前的事记的清清楚楚。”
程本直原本想说可惜,当初若不是沙岭一战惨败,可能广宁和眼前这义州卫小城皆在大明手中,各人也就不必从群山和边墙中绕道而来,直接从义州卫去蒙古各部就可以了。
转念一想,当初沙岭一役,固然有督抚不和争权,王化贞擅自派主力出战招致惨败,可战场上,弃友军不顾率部先逃,开大明王师卖队友先河的似乎就是祖大寿,眼前这祖可法没准当时也在军阵之中,这话说出来大家脸上都不好看,还是不说为好了。
“是蒙古人?”
这时数里外的哨骑传来警讯声,祖可法神色一凛,有些奇怪和不敢相信的神色。毕竟这里距离十三山较远,两年前由于客军将领的内丁多,明军和驻十三山的后金兵多有摩擦,毕竟驻三叉河的后金兵很难过河来邀斗,似乎后金高层也禁止驻军擅自与明军交战,害怕小规模的战事打输了,被明军割去几十首级就能吹嘘成野战大胜,堕了八旗兵的不败威名。
十三山那边,一直是围着下山的出口,主要也是部署在往锦州的道路上,切割十三山与辽西的联络。
明军那边,一直不知道在义州卫一带还有往辽东的粮道,对这边的情形压根懵懂无知。
这也是和记一直着意在保密,连张家口商人都知道的事,大明朝廷和辽西的文武官员却并不知情,想来也是可叹。
“应该是蒙古人。”看到远处的动向,祖可法也不敢怠慢,面上露出警惕之色。
旧日辽镇盛时,边墙内外俱有火路墩和军台,还有各堡助守,一旦有虏骑警讯,整条边墙都会警觉起来,犹如巨龙沉睡而醒,翻涌不停。
到了此时,由于广宁丢失,大量军堡丢失,整条西路的城墙早就废弃不用,加上辽东那边的边墙城堡,大明二百年的经营,几乎算是白费。
在骑兵们的护卫下,程维英和程本直两人策马居于其中,两人都下意识的看看身后,但见残阳如血,重关城墙却是僵死于山丘之上,看过去寥落无人气,那种金戈铁马,枕戈而待守备虏骑的气氛已经成为过往,两人都是文人,一时尽有感慨不尽之感。
“还好辽东有军门大人在。”程维英道:“如果学生所料不差,将来朝廷迟早会弃辽东经略,而只留军门大人这个巡抚,以免争执和掣肘。”
袁崇焕这一次人情卖的不小,复地收城,得益最大的还是祖大寿为首的辽西将门中人,所以将门对袁崇焕的支持必定也是不遗余力,除了袁崇焕之外,怕是没有人能掌握辽西将门了。
程本直微微一笑,笑容中也充满矜持之意。
“天地苍茫。”程维英又感慨道:“丑虏肆虐,幸得天下还有英雄人物。先有孙阁部,又有袁军门,这就是天佑我大明,王气不绝啊。”
提起这话,程本直还是有点兴趣的,他压低嗓门对程维英道:“莫非程大人还懂得望气之术?”
“略知皮毛。”程维英道:“去岁到京师公干,特意在正阳门城楼上方走了一圈。王气虽然略微黯淡,但丝丝缕缕,绵延不绝,大明国运,最少还有百年。”
“有趣,有趣。”程本直干笑一声,又小声道:“帝星如何?”
“黯淡无光。”程维英也是小声道:“恐有摇坠之危。”
“哦,哦!”程本直道:“有不少人都是这样说,看来传言不虚。”
天启皇帝病重,乃至御容清减厉害的传言在去年就传出来了,到天启六年三月时已经流传甚广。
当时人就是这样,如果没有脉案成方,也没有传出皇帝病重过的消息,怕是没有人去着意看那“紫薇星”,观看帝星如何。
但有了流言传播,结果看的人就很多,而且有相当多的人看出来帝星不稳,摇摇欲坠。
这般传言,可能也是暗合人心。
对大明的国运,一般的望气术当然连个屁也看不出来。真正有水准的人看的不是气,而是官场风气,边关军备,财赋储备,地方政务,还有驿传,民生,田亩,天时,通过这些来判断大明是盛是衰。
现在明显是衰落之时,各种迹象相当的明显,所以程维英也不能恬着脸说是盛世,只说王气有衰败黯淡,但气势不绝,最少还有百年国运。
其实当时的士大夫都是心中有数,种种气象相当的危险,此时若再出一个气势恢宏不似朱家子弟的隆庆天子,再来一个敢于担当又有能力的内阁首辅,展布开来,或还有一线之明,能再出现所谓的中兴,不然的话,继续这么衰败下去,国运最多也就几十年。
但此时的人无论如何也是想象不到,大明的国运已经不到二十年了。
虽然南明一直在抵抗,但弘光之后,不管是唐王还是鲁王,或是桂王一脉都没有真正将残余势力整合起来,明亡两次,一次于北京,一次于南京,俱是二十年之内的事了。
国运不好说,皇帝本人的气运还是很叫人关注的。
天启皇帝身体禀赋原本就偏弱,去年开始感染风寒,宫中多次有脉案流传而出,叫时人相当的关注。
最要紧的就是皇帝无子,这才使小小风波渐渐酝酿成潜流,乃至流出京师之外,成为很多人议论的焦点所在。
这里头当然也是有人在推波助澜。
皇帝自打掉东林势力之后,在朝中固然是诸事顺畅,国事渐少掣肘,然而在地方上东林还有相当大的势力,一省之中,可能巡抚在立生祠,对魏忠贤拍马奉迎,但各府之中,就会有很多州府或知县是东林出身,或是暗中同情东林。
天下文官何止万人,品流十分复杂,真正在党派之中的毕竟还是少数。
然则后世史书留名的则多半有派别,那些无党无派的则多半是连上史书的资格也没有,默默无名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就是这些人才是官场的基石,他们未必会加入某个党派,但其同情哪一方,则哪一方的潜实力就无比庞大。
关于皇帝的病情谣言,很多地方官员不管不问,首先就是表明了自家态度。
皇帝对东林打压太过,近乎赶尽杀绝,这就是失了士民之心。
原本皇帝继位之初谦虚好学的圣君形象也早就被败坏了,现在民间都知道皇帝不上朝,天天在后宫打木匠活。
也还好天启是真的不好色,否则也定然与神宗皇帝一样,被编造出很多好色的传言。
所谓酒色财气疏,虽然不是空穴来风,照例是文官拿来做皇帝文章的一种手段。天威之下,文官拿来对抗的就是毁损皇帝的形象,近而会影响到皇帝执政的正当性。
皇帝是天子,理应毫无瑕疵,这才能统御万方,而本朝一些不符合人们心中圣君标准的皇帝,比如好色荒唐的武宗,练丹好道的世宗,纵酒使气的神宗,很多故事都流传甚广,很难说不是官员们的纵容和士绅生员们的推动。
方今天子,原本已经快被套进圣君模板了,毕竟天启初年是众正盈朝,朝局掌握在东林党的手中,而短短两年时间,皇帝的荒唐形象就深入人心,一个不上朝不听政,只知道打木匠活的皇帝……就算是普通的百姓听到了,也会大摇其头,感觉皇帝十分荒唐。
而又有皇帝病重的传言流出,其间的含意就是十分凶险了。
二程也不敢多谈,事涉宫禁,谁知道有没有人真的在谋划什么。
就算没有,也可能是一种诅咒的行径,朝廷一旦追穷出来,多说的风险变大,十分的不值当。
其后数日众人一直往前赶路,越过小凌河的支流之后已经出了群山地带,眼前一片苍茫,大片的草皮连成一片,不仅没有山石,连湖泊,林地,村落,这些熟悉的景致都是消失的无影无踪,只有大片的草原景致,有一些地方草长的很长,近似灌木从林,一些野鸡之类的野物受了惊,扑着翅膀飞在半空,算是添了一些生机出来。
一些祖家内丁得了命令,持着弓箭去各处追赶,兔子野鸡一类如何跑的过马匹和人的箭矢,只要射的稍准,打起来毫无困难,一会儿功夫各人就是满载而归。
“那边就是义州卫。”祖可法无事,凑到程本直身前来,挥着马鞭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城,说道:“末将少时曾经随老总兵到得广宁和义州卫,当时正是宁远伯第二次任辽镇总兵,广宁极为繁盛,驻军极多,还有很多文官,还有镇守太监,也有不少蒙古人和商旅,当时广宁方是我辽镇重心所在,与团山,威宁,西平,镇北诸堡,还有义州卫城,锦州各处,拱卫广宁,镇我辽镇西北,有广宁在,则全辽安,实在是最为要紧的所在地方了。”
“不错。”程本直连连点头,夸道:“祖将军真是博闻强记啊,二十年前的事记的清清楚楚。”
程本直原本想说可惜,当初若不是沙岭一战惨败,可能广宁和眼前这义州卫小城皆在大明手中,各人也就不必从群山和边墙中绕道而来,直接从义州卫去蒙古各部就可以了。
转念一想,当初沙岭一役,固然有督抚不和争权,王化贞擅自派主力出战招致惨败,可战场上,弃友军不顾率部先逃,开大明王师卖队友先河的似乎就是祖大寿,眼前这祖可法没准当时也在军阵之中,这话说出来大家脸上都不好看,还是不说为好了。
“是蒙古人?”
这时数里外的哨骑传来警讯声,祖可法神色一凛,有些奇怪和不敢相信的神色。毕竟这里距离十三山较远,两年前由于客军将领的内丁多,明军和驻十三山的后金兵多有摩擦,毕竟驻三叉河的后金兵很难过河来邀斗,似乎后金高层也禁止驻军擅自与明军交战,害怕小规模的战事打输了,被明军割去几十首级就能吹嘘成野战大胜,堕了八旗兵的不败威名。
十三山那边,一直是围着下山的出口,主要也是部署在往锦州的道路上,切割十三山与辽西的联络。
明军那边,一直不知道在义州卫一带还有往辽东的粮道,对这边的情形压根懵懂无知。
这也是和记一直着意在保密,连张家口商人都知道的事,大明朝廷和辽西的文武官员却并不知情,想来也是可叹。
“应该是蒙古人。”看到远处的动向,祖可法也不敢怠慢,面上露出警惕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