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章一百八十四 不熄烽火八百里 水穷处自有云起(2)
兵器装备和兵器装备下的兵种配合,一直以来都是引领军队变革的重要力量,前者的变化无疑也会带来军队战力的变化。李从璟在演武院召集大量能工巧匠来研究改善军备,并非是放养,而是对其有着严格的指导纲领,在这个日益被称为“军备研究处”的地方,李从璟不仅让徐半仙等人紧锣密鼓研究改进火药这类“奇怪的军备”,而因为火药的改进不知何时能见效果,相比较而言,对寻常装备的研究,李从璟显得更加上心。
“目下卢龙的敌人是契丹,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精锐骑兵,在弓马娴熟这方面,单个拧出来比拼个人技艺,自小便在马背上长大的草原战士有着天生的优势,因是历朝历代以来,中原军队战胜草原民族,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为战法战阵,比如战国李牧,汉武卫霍,刘宋刘寄奴,甚至是前隋,都是以征战方法与排兵布阵的优势,将草原骑兵击败。”
“二者,即是利用中原王朝一直以来在技艺方面的优势,建造强大的武器装备,在军备上碾压对手,或者针对性克制对手。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说一例,大秦军队,以惊世骇俗的流水线作业,生产出大量工艺精绝的强弩,一战即将匈奴远逐,只可惜秦亡之后,流水线工艺也随之消亡,竟是至今不曾复现于世。”
在莫离陪同去往演武院的路上,说起“军备研究处”的情况,李从璟感慨万千,流水线作业功效如何,他再清楚不过,“其实无论是卫霍,还是隋初唐初,我中原军队之所以能屡胜草原骑兵,甚至包括之前陛下每每北上亲征得胜,都有中原军备领先草原骑兵的缘故。草原缺铁,也缺工艺,在甲胄、刀兵、箭矢等物上,向来是落后中原军队的。”
莫离之前随李从璟到过西楼,见过耶律倍所率西征之精锐契丹军,也在辽东与契丹鏖战多时,对契丹军队的兵器装备,可以说了如指掌,他点头道:“契丹军备,除却那些精锐,大部分的确稍弱于中原,很多部落的马军没有铁甲,都是皮甲,甚至没有甲胄。现今契丹军中的甲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跟中原军队交战所得。但自打耶律阿保机在建立契丹国,大兴城池以来,对铁愈发重视,这也是现今那些契丹精锐骑兵,都能装备精良的原因。”
“耶律阿保机攻打渤海,之所以自认为胜券在握,一方面固然是契丹军久经沙场,已成精兵,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契丹为此事准备良久,累积了大量重铁兵器装备,包括攻城器械。渤海国不乏坚城,扶州更是军事重镇,契丹要正面攻下扶州,没有强大的军备,不会也不敢轻易动手。”
言谈间,两人已到了“军备研究处”,徐半仙依旧在折腾火药,披头散发不说,一张脸都成了黑炭,李从璟对他安慰勉励一番。
不同于徐半仙的仙风道骨,主持寻常军备研究改进工作的,也是一个老者,人称刘老实。在被李从璟发掘来演武院之前,刘老实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工匠,甚至是有些怪异的工匠,他时常一个人对着一件物什摆弄,嘴中絮絮叨叨,老搞出意外,作院的东西一年下来,不知要被他弄坏多少,虽然也有些成果,但多是不被承认的东西,大家都认为他神志有些问题。
只有李从璟知道,这是很多科学家共同的“潜质”,在对其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李从璟为刘老实娴熟的技艺和出奇的想法所震惊,遂让刘老实来主持这方面的军备改进工作。
见到李从璟,刘老实第一句话便是瓮声瓮气道:“新弩射程已延长到三百步,请军帅过目。”
正面阵战,对付草原骑兵,弓弩无疑是最有利的杀器,没有之一。前隋杨素,尝与突厥战,其率步军数万,突厥骑兵亦数万,临阵时,突厥骑兵冲阵,杨素以步军弓箭手结阵,用弓箭攒射之,数矢后,突厥死伤惨重,遂溃退,杨素乃掩杀之,大胜。在此战中,杨素之所以能胜,依仗的就是弓箭之利,弓箭之威如何,就此可见一斑。但问题在于,征战中,能否将这种集群的弓箭威力,有效发挥出来。
“弓弩大阵,要在骑兵接阵前,给予其巨大杀伤,重在三者。其一,箭矢锋利程度,只有箭矢足够锋利,才能穿透皮甲甚至是一般薄铁甲,遇马杀马遇人杀人;其二,弓弩力度。弓弩足够有力,不仅能增加穿透甲胄的可能性,给予骑兵重创,重要的是,他能延长射程。其三,密集度,或称之为数量。即弓箭手多寡,箭阵大小。”
“第三者姑且不言,只说前两者,寻常弓箭,临阵三矢已是极限,但军中也不乏臂张弩等射程能达到三百步的强弩,只不过这些弩太大了些,制造、使用起来也不方便,难以大规模量产,若是能增加强弩射程,又不必太增大本身架构,降低灵活性,则对提升战力有显著效果。这些新弩,且不言强如韩国战弩,能射六、八百步,其能达到三百步,就足以将临阵放箭的次数大大提高,由此带来的杀伤增加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在它初临战场的时候,可想而知会给敌军带来怎样的恐慌。”李从璟说道。
“中原军队,马军少,在机动性上远不如草原军队,每每与草原骑兵对战,其骑射战法,多让中原军队苦不堪言。他日我等与契丹交战,草原乃是主战场,地势广阔而平坦,十分有利于草原骑兵发挥机动性。骑兵不与步军接阵,百步外以弓箭攒射,来回奔走,足够让步军大阵溃败。当此之时,若能以我军之利箭,以射程优势,将其阻击在外,就能占得大便宜。再辅助于盾牌、辎车等物,在军阵外围防御,步军便不再畏惧契丹骑兵,甚至能重演李陵故事。”
李陵故事,说的是李陵以五千军,在草原面对数万匈奴骑兵围攻,结阵自固,以弓箭相射,打得有声有色,还能边战边走,不落下风。这其中的奥妙,一部分就在当时汉军的弓箭,较之匈奴要锐利得多。而这样的故事,却只有李陵有,之后就几乎不曾出现过,究其原因,便在于草原骑兵兵器工艺提升,箭镞都成了铁箭头,再没有骨质、青铜箭镞,中原军队的弓弩,对其失去了压倒性的优势。
李从璟等跟着刘老实来到铸造台旁,他从台上拿起一架刘老实口中的改良强弩。强弩一般用黄木为曲,牛筋为弦,要追求极致的射程,除却需要在制造工艺上下功夫,原材料的选用也很关键。上好的黄木,经过风干、淬炼再加工,形成如今的弩身,牛筋的制作同样需要诸多纷繁复杂的步骤,这些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也是为何演武院成立多时,军备研究处成立许久,而方出现第一个成果的原因。不过如今强弩能够有所改良,李从璟打心里感到高兴。
他拿着弩箭,问刘老实:“三百步已确无问题?对弩手有何要求?”
刘老实木讷道:“三百步确无问题,弩手需要臂力卓越者,此弩要开,需得两石之力。”
“两石。”李从璟沉吟片刻,说了一个字,“可。”
两石连射,固非一般军士能够胜任之,然若拣选精锐,不难做到。换句话说,以两石之力,开三百步之弩,已是很优的力量转换了,有很高的“性价比”。
“李哥儿何不一试?”莫离笑着说道。
李从璟开两石弓自然没有问题,他也想试一试这新弩的威力,便和众人走出铸造房,来到外间院中。
新弩的铁箭同样是四棱铁箭,只不过型号上大了一些,相应的重量和杀伤力都有所增加,李从璟先是掂量了一下分量,随即引弓搭箭,对准院中树立起来的临时箭靶,一箭放了出去。
一声嗡响,四棱铁箭穿透箭靶而过,尾巴犹在颤抖不停。仅是这一下,可见其确有三百步之威力,只不过,便是以李从璟的箭术,这一箭射出,箭头竟然没有钉在靶心上,而是偏离了不少,射在靶外环。
李从璟怔了怔。他的箭术如何,他自己再清楚不过,三百步的距离固然很远,但还没有远到让他失去准星的地步。他和莫离将询问的目光投向刘老实,很显然都是在质疑新弩的准确度。
刘老实面上没什么额外的表情,“新弩力度虽然已能达到三百步,但在准确性上确有不足,这也是为何下吏没有将新弩提交给军帅验看之故,只不过今日军帅来了,这才拿出来让军帅看看成果。”
“原来如此。”李从璟掂了掂手中的新弩,的确感到弩身还有些粗糙,没有细细打磨,将新弩交还给随行工匠,“虽说战阵之箭,重覆盖而不重准确度,但新弩之用,不可能尽在战阵,因是准确性不达到标准,却也不能冒然拿上战场。”说完,又对刘老实道:“新弩工艺之改良,已有所成,此本帅所欣慰者,但本帅之所望,是在新弩能在此战中派上用场。刘老,务必赶在大战之前,将新弩改进完毕,付诸量产,以装备我大军。”
与契丹大战,这是卢龙当下的大局,虽然卢龙与契丹还未大规模交战,但实际上双方各方面的较量早已在进行当中。如今李从璟与耶律阿保机的对弈,是“运筹帷幄”的博弈,比拼的是智谋与布局,而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棋局的深入,棋盘上的棋子越下越多,矛盾激化,两人的对阵也必定会转移到战场上,最终在真刀战枪中拼出胜负。而兵器军备,作为李从璟决胜于沙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意义如何,毋庸多言。刘老实的担子有多重,亦不需要多言。
刘老实不善言辞,闻言神色肃然几分,拱手领命,“军帅有令,必当效命,不敢贻误军帅大局!”
李从璟放心点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准备接下来的大战,李从璟已令彭祖山为粮草转运使,全权督运粮草、军械、药材等后勤物资于檀州、蓟州、平州等地,数万人的辎重运输,根本无法隐蔽动作,李从璟也没想这件事能瞒过耶律阿阿保机。李从璟要支援渤海国,与契丹交战,这在李从璟和耶律阿保机之间,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无需为此遮掩。不仅如此,无论是耶律阿保机,还是李从璟,都在这为件事明目张胆的做准备,两人皆都布下了局,前期较量都是早已经开始。最终决定胜负的方式,其实已经肯定是光明正大交手。
无论是火药、还是新弩,包括后续兵员的补充机制,这都是李从璟的后手,是李从璟为取得接下来大战胜利而准备的后劲,有正有奇。除此之外,便是棋盘上棋局的进展。
这一日,李从璟正在与莫离、王朴等人商议眼前事,马怀远的军报到来。
“目下卢龙的敌人是契丹,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精锐骑兵,在弓马娴熟这方面,单个拧出来比拼个人技艺,自小便在马背上长大的草原战士有着天生的优势,因是历朝历代以来,中原军队战胜草原民族,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为战法战阵,比如战国李牧,汉武卫霍,刘宋刘寄奴,甚至是前隋,都是以征战方法与排兵布阵的优势,将草原骑兵击败。”
“二者,即是利用中原王朝一直以来在技艺方面的优势,建造强大的武器装备,在军备上碾压对手,或者针对性克制对手。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说一例,大秦军队,以惊世骇俗的流水线作业,生产出大量工艺精绝的强弩,一战即将匈奴远逐,只可惜秦亡之后,流水线工艺也随之消亡,竟是至今不曾复现于世。”
在莫离陪同去往演武院的路上,说起“军备研究处”的情况,李从璟感慨万千,流水线作业功效如何,他再清楚不过,“其实无论是卫霍,还是隋初唐初,我中原军队之所以能屡胜草原骑兵,甚至包括之前陛下每每北上亲征得胜,都有中原军备领先草原骑兵的缘故。草原缺铁,也缺工艺,在甲胄、刀兵、箭矢等物上,向来是落后中原军队的。”
莫离之前随李从璟到过西楼,见过耶律倍所率西征之精锐契丹军,也在辽东与契丹鏖战多时,对契丹军队的兵器装备,可以说了如指掌,他点头道:“契丹军备,除却那些精锐,大部分的确稍弱于中原,很多部落的马军没有铁甲,都是皮甲,甚至没有甲胄。现今契丹军中的甲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跟中原军队交战所得。但自打耶律阿保机在建立契丹国,大兴城池以来,对铁愈发重视,这也是现今那些契丹精锐骑兵,都能装备精良的原因。”
“耶律阿保机攻打渤海,之所以自认为胜券在握,一方面固然是契丹军久经沙场,已成精兵,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契丹为此事准备良久,累积了大量重铁兵器装备,包括攻城器械。渤海国不乏坚城,扶州更是军事重镇,契丹要正面攻下扶州,没有强大的军备,不会也不敢轻易动手。”
言谈间,两人已到了“军备研究处”,徐半仙依旧在折腾火药,披头散发不说,一张脸都成了黑炭,李从璟对他安慰勉励一番。
不同于徐半仙的仙风道骨,主持寻常军备研究改进工作的,也是一个老者,人称刘老实。在被李从璟发掘来演武院之前,刘老实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工匠,甚至是有些怪异的工匠,他时常一个人对着一件物什摆弄,嘴中絮絮叨叨,老搞出意外,作院的东西一年下来,不知要被他弄坏多少,虽然也有些成果,但多是不被承认的东西,大家都认为他神志有些问题。
只有李从璟知道,这是很多科学家共同的“潜质”,在对其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李从璟为刘老实娴熟的技艺和出奇的想法所震惊,遂让刘老实来主持这方面的军备改进工作。
见到李从璟,刘老实第一句话便是瓮声瓮气道:“新弩射程已延长到三百步,请军帅过目。”
正面阵战,对付草原骑兵,弓弩无疑是最有利的杀器,没有之一。前隋杨素,尝与突厥战,其率步军数万,突厥骑兵亦数万,临阵时,突厥骑兵冲阵,杨素以步军弓箭手结阵,用弓箭攒射之,数矢后,突厥死伤惨重,遂溃退,杨素乃掩杀之,大胜。在此战中,杨素之所以能胜,依仗的就是弓箭之利,弓箭之威如何,就此可见一斑。但问题在于,征战中,能否将这种集群的弓箭威力,有效发挥出来。
“弓弩大阵,要在骑兵接阵前,给予其巨大杀伤,重在三者。其一,箭矢锋利程度,只有箭矢足够锋利,才能穿透皮甲甚至是一般薄铁甲,遇马杀马遇人杀人;其二,弓弩力度。弓弩足够有力,不仅能增加穿透甲胄的可能性,给予骑兵重创,重要的是,他能延长射程。其三,密集度,或称之为数量。即弓箭手多寡,箭阵大小。”
“第三者姑且不言,只说前两者,寻常弓箭,临阵三矢已是极限,但军中也不乏臂张弩等射程能达到三百步的强弩,只不过这些弩太大了些,制造、使用起来也不方便,难以大规模量产,若是能增加强弩射程,又不必太增大本身架构,降低灵活性,则对提升战力有显著效果。这些新弩,且不言强如韩国战弩,能射六、八百步,其能达到三百步,就足以将临阵放箭的次数大大提高,由此带来的杀伤增加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在它初临战场的时候,可想而知会给敌军带来怎样的恐慌。”李从璟说道。
“中原军队,马军少,在机动性上远不如草原军队,每每与草原骑兵对战,其骑射战法,多让中原军队苦不堪言。他日我等与契丹交战,草原乃是主战场,地势广阔而平坦,十分有利于草原骑兵发挥机动性。骑兵不与步军接阵,百步外以弓箭攒射,来回奔走,足够让步军大阵溃败。当此之时,若能以我军之利箭,以射程优势,将其阻击在外,就能占得大便宜。再辅助于盾牌、辎车等物,在军阵外围防御,步军便不再畏惧契丹骑兵,甚至能重演李陵故事。”
李陵故事,说的是李陵以五千军,在草原面对数万匈奴骑兵围攻,结阵自固,以弓箭相射,打得有声有色,还能边战边走,不落下风。这其中的奥妙,一部分就在当时汉军的弓箭,较之匈奴要锐利得多。而这样的故事,却只有李陵有,之后就几乎不曾出现过,究其原因,便在于草原骑兵兵器工艺提升,箭镞都成了铁箭头,再没有骨质、青铜箭镞,中原军队的弓弩,对其失去了压倒性的优势。
李从璟等跟着刘老实来到铸造台旁,他从台上拿起一架刘老实口中的改良强弩。强弩一般用黄木为曲,牛筋为弦,要追求极致的射程,除却需要在制造工艺上下功夫,原材料的选用也很关键。上好的黄木,经过风干、淬炼再加工,形成如今的弩身,牛筋的制作同样需要诸多纷繁复杂的步骤,这些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也是为何演武院成立多时,军备研究处成立许久,而方出现第一个成果的原因。不过如今强弩能够有所改良,李从璟打心里感到高兴。
他拿着弩箭,问刘老实:“三百步已确无问题?对弩手有何要求?”
刘老实木讷道:“三百步确无问题,弩手需要臂力卓越者,此弩要开,需得两石之力。”
“两石。”李从璟沉吟片刻,说了一个字,“可。”
两石连射,固非一般军士能够胜任之,然若拣选精锐,不难做到。换句话说,以两石之力,开三百步之弩,已是很优的力量转换了,有很高的“性价比”。
“李哥儿何不一试?”莫离笑着说道。
李从璟开两石弓自然没有问题,他也想试一试这新弩的威力,便和众人走出铸造房,来到外间院中。
新弩的铁箭同样是四棱铁箭,只不过型号上大了一些,相应的重量和杀伤力都有所增加,李从璟先是掂量了一下分量,随即引弓搭箭,对准院中树立起来的临时箭靶,一箭放了出去。
一声嗡响,四棱铁箭穿透箭靶而过,尾巴犹在颤抖不停。仅是这一下,可见其确有三百步之威力,只不过,便是以李从璟的箭术,这一箭射出,箭头竟然没有钉在靶心上,而是偏离了不少,射在靶外环。
李从璟怔了怔。他的箭术如何,他自己再清楚不过,三百步的距离固然很远,但还没有远到让他失去准星的地步。他和莫离将询问的目光投向刘老实,很显然都是在质疑新弩的准确度。
刘老实面上没什么额外的表情,“新弩力度虽然已能达到三百步,但在准确性上确有不足,这也是为何下吏没有将新弩提交给军帅验看之故,只不过今日军帅来了,这才拿出来让军帅看看成果。”
“原来如此。”李从璟掂了掂手中的新弩,的确感到弩身还有些粗糙,没有细细打磨,将新弩交还给随行工匠,“虽说战阵之箭,重覆盖而不重准确度,但新弩之用,不可能尽在战阵,因是准确性不达到标准,却也不能冒然拿上战场。”说完,又对刘老实道:“新弩工艺之改良,已有所成,此本帅所欣慰者,但本帅之所望,是在新弩能在此战中派上用场。刘老,务必赶在大战之前,将新弩改进完毕,付诸量产,以装备我大军。”
与契丹大战,这是卢龙当下的大局,虽然卢龙与契丹还未大规模交战,但实际上双方各方面的较量早已在进行当中。如今李从璟与耶律阿保机的对弈,是“运筹帷幄”的博弈,比拼的是智谋与布局,而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棋局的深入,棋盘上的棋子越下越多,矛盾激化,两人的对阵也必定会转移到战场上,最终在真刀战枪中拼出胜负。而兵器军备,作为李从璟决胜于沙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意义如何,毋庸多言。刘老实的担子有多重,亦不需要多言。
刘老实不善言辞,闻言神色肃然几分,拱手领命,“军帅有令,必当效命,不敢贻误军帅大局!”
李从璟放心点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准备接下来的大战,李从璟已令彭祖山为粮草转运使,全权督运粮草、军械、药材等后勤物资于檀州、蓟州、平州等地,数万人的辎重运输,根本无法隐蔽动作,李从璟也没想这件事能瞒过耶律阿阿保机。李从璟要支援渤海国,与契丹交战,这在李从璟和耶律阿保机之间,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无需为此遮掩。不仅如此,无论是耶律阿保机,还是李从璟,都在这为件事明目张胆的做准备,两人皆都布下了局,前期较量都是早已经开始。最终决定胜负的方式,其实已经肯定是光明正大交手。
无论是火药、还是新弩,包括后续兵员的补充机制,这都是李从璟的后手,是李从璟为取得接下来大战胜利而准备的后劲,有正有奇。除此之外,便是棋盘上棋局的进展。
这一日,李从璟正在与莫离、王朴等人商议眼前事,马怀远的军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