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西魏的扩张之策
关中,西魏国司隶境内乾州府永寿县,高义欢穿着常服,领着一众官员,来到一座七八十户人家的小镇,来视察难民的安置情况。
这次清军肆掠雍凉,杀人无数,制造的难民足有十五万人左右。
幸亏雍凉之地,人烟稀少,不然损失将无法估算。
现在,这十多万难民,一部分前往商州府,拓宽武关道,疏通丹江水道,增强湖广与关中的联系,使得更多物资能够运入关中。
一部分则已经分散各地,进行安置,高义欢来乾州的目标,就是视察安置的情况。
这时高义欢在一众官员的陪同下,有说有笑的来到镇子中间水井前的打谷场上勒住战马,然后翻身下马。
高义欢微笑道:“孙知府,这个镇子什么情况啊?”
一路陪着魏王说话的知府孙常兴,一下懵了,他一直在府城办公,没来过永寿,对于永寿的情况并不了解,他也没想到魏王会坚持到乡间来,事先没做准备,一时间答不出来,让他额头有些冒汗。
刚分到永寿县的知县郑璋宪,前不久为了核实县内的荒地和人口,划分五等民,曾来过眼前的镇子,对镇子的情况十分了解,也来安置过难民,他心中一阵狂喜,赶紧挤了上去。
关键时刻,郑知县逮到机会,有些激动的道:“大王,这里叫蒿店,原本有一百一十户,多年战乱,人口流失,只剩下四十余户,后来藩府安置南阳的难民,来了三十三户,村子逐渐恢复了元气,不过与兴盛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村落中依然有许多无主的屋宅,可以用来安置甘肃难民。”说着,县令打起包票,“臣认为永寿县还能再安置一万难民。”
孙知府松了口气,忙笑着给高义欢介绍道:“大王这是永寿县的郑知县,是臣手下的干将,治理地方很有一套,他是永寿令,臣抓全局,永寿的情况,他比臣要了解。”
高义欢看了知县一眼,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山羊胡子的清瘦中年人,还没到认命的时候,显然还想进步,是做了功课的。
“郑知县,你对于地方上很了解啊!”高义欢脸上微笑,赞许了郑知县一句,不过随即又很有领导派头的负着手,挺着肚子教训道:“不过,地方官员不能只追究当前的政绩,还要考虑子孙后代,以及更长远的问题,不能给后人埋下祸根。”
孙知府听见高义欢的话,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你给魏王介绍一下情况就算了,谁让你乱说话的。
郑县令脸上露出惶恐之色,心里却一阵欣喜,在官场混久了的人都知道,上司训斥下属,有时候未必是件坏事,可能是想提携你。
高义欢贵为大魏主君,日理万机,能和他讲道理,那就是觉得他这个人提点后,还是能够用一用的。
知县只是七品小官,根本没有资格面见魏王,魏王下来视察,身边都是朝廷、省里、府里的官员围着,他也只能远远跟在后面打个酱油,今天能在魏王跟前说几句话,还能听魏王教诲,便算是进入魏王的视野了~~~~~~
“臣斗胆请大王教诲!”郑县令忙惶恐道。
高义欢心情很好,微笑道:“若是安置普通难民,郑县令自然没有错,但对待与我们信仰不一样,或者是少民,就是太急功近利,只图眼前的安定,而忘了,西晋和唐的教训了。少民内迁,要是不能同化他们,一旦天下动荡,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在安置上,不能只考虑眼前,要考虑到今后百年,甚至更久远的问题。”
郑县令脸上露出震惊之色,不禁佩服起来,大王就是大王,思想的高度,不是他们能比。
高义欢顿了顿便接着说道:“孤王以为在安置的问题上,必须分散处理,并且要立下标准,首先将我们汉人聚集的区域,划分出来,安置时不能改变安置地的人口结构。汉地的人口中,汉人必须要占据九成以上,每个县,每个村都是如此,必须要保持主体民族的强势。若是人口结构改变,汉人占比下降,就必须进行迁徒,来保持比例。这样最多五十年,安置的百姓,就会被同化掉。”
高义欢来了兴致,继续说道:“这个方法,对于我大魏经营西域、征服四方诸夷也同样管用。对于我大魏新征服之地,可以通过内迁同化和将汉民迁徒过去两种策略,来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前期可以放低占比,在汉地周围形成几个大圈,越靠近汉地,汉人占比约高,等最靠近的一个圈汉人占据九成后,我大魏便彻底吃下了那块地,而且是别人在也抢不走的土地。这样一圈一圈扩张,我大魏才能完成教化诸夷的使命,不至于像唐朝一样半途而废。”
高义欢说的话,其实也就是西魏国,制定的扩张策略。
李过等人还好,已经听过了,但孙知府、郑知县等人,就有些震惊了。
他们官位不高,格局不够,想的主要都是眼前之事,目光不出乾州官场,眼界最高也局限于西魏,或者是天下,都没想到大王的目光,已经转向外部,开始考虑数百年的大计了。
“臣今日才知道大王之志,臣真是惭愧啊!”孙知府先反应过来,扑通跪在地上,涕泪横流。
郑知县是真被镇住了,忙也跪下,发自真心道:“与大王的宏图大志相比,臣真是为自己的小心思,感到羞愧。”
“哈哈哈~”装了会儿大蒜,高义欢神情气爽,摆手微笑道:“好了,都不要拍孤王的马屁了,带孤王去难民家里看一看!”
“大王,前面一家,就是新安置的难民。”郑县令起身开口说道。
高义欢遂即与几名官员,走到一间有些破败的院子前,直接走了进去,院子里有六个人。见了一群人进来,忙老老少少的跪在地上,脸上有些惊恐。
高义欢露出慈父的微笑:“乡亲们不要害怕,都起来吧。孤王今日过来,就是来看看你们,了解一下藩府的官员有没有按着孤的要求来安置你们。你们有什么话,可以对孤说一说。”
院子里没那么多凳子,士卒从隔壁借来长条凳,高义欢与几名百姓坐着,官员们到是站在一旁,让难民们很不自在。
这时村子里另外四户难民也被叫来,三十余人坐满了院子,院子外则围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高义欢与众多难民说了几句,难民只觉魏王,爱民如子,犹如慈父。
这时高义欢正说着话,李来亨却挤进来,附耳低语道:“大王,玄衣卫有紧急揍报。”
高义欢挥了挥手,让他先退下,微笑这看着老乡们,问道:“乡亲们在这里都习惯了么?”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这次清军肆掠雍凉,杀人无数,制造的难民足有十五万人左右。
幸亏雍凉之地,人烟稀少,不然损失将无法估算。
现在,这十多万难民,一部分前往商州府,拓宽武关道,疏通丹江水道,增强湖广与关中的联系,使得更多物资能够运入关中。
一部分则已经分散各地,进行安置,高义欢来乾州的目标,就是视察安置的情况。
这时高义欢在一众官员的陪同下,有说有笑的来到镇子中间水井前的打谷场上勒住战马,然后翻身下马。
高义欢微笑道:“孙知府,这个镇子什么情况啊?”
一路陪着魏王说话的知府孙常兴,一下懵了,他一直在府城办公,没来过永寿,对于永寿的情况并不了解,他也没想到魏王会坚持到乡间来,事先没做准备,一时间答不出来,让他额头有些冒汗。
刚分到永寿县的知县郑璋宪,前不久为了核实县内的荒地和人口,划分五等民,曾来过眼前的镇子,对镇子的情况十分了解,也来安置过难民,他心中一阵狂喜,赶紧挤了上去。
关键时刻,郑知县逮到机会,有些激动的道:“大王,这里叫蒿店,原本有一百一十户,多年战乱,人口流失,只剩下四十余户,后来藩府安置南阳的难民,来了三十三户,村子逐渐恢复了元气,不过与兴盛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村落中依然有许多无主的屋宅,可以用来安置甘肃难民。”说着,县令打起包票,“臣认为永寿县还能再安置一万难民。”
孙知府松了口气,忙笑着给高义欢介绍道:“大王这是永寿县的郑知县,是臣手下的干将,治理地方很有一套,他是永寿令,臣抓全局,永寿的情况,他比臣要了解。”
高义欢看了知县一眼,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山羊胡子的清瘦中年人,还没到认命的时候,显然还想进步,是做了功课的。
“郑知县,你对于地方上很了解啊!”高义欢脸上微笑,赞许了郑知县一句,不过随即又很有领导派头的负着手,挺着肚子教训道:“不过,地方官员不能只追究当前的政绩,还要考虑子孙后代,以及更长远的问题,不能给后人埋下祸根。”
孙知府听见高义欢的话,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你给魏王介绍一下情况就算了,谁让你乱说话的。
郑县令脸上露出惶恐之色,心里却一阵欣喜,在官场混久了的人都知道,上司训斥下属,有时候未必是件坏事,可能是想提携你。
高义欢贵为大魏主君,日理万机,能和他讲道理,那就是觉得他这个人提点后,还是能够用一用的。
知县只是七品小官,根本没有资格面见魏王,魏王下来视察,身边都是朝廷、省里、府里的官员围着,他也只能远远跟在后面打个酱油,今天能在魏王跟前说几句话,还能听魏王教诲,便算是进入魏王的视野了~~~~~~
“臣斗胆请大王教诲!”郑县令忙惶恐道。
高义欢心情很好,微笑道:“若是安置普通难民,郑县令自然没有错,但对待与我们信仰不一样,或者是少民,就是太急功近利,只图眼前的安定,而忘了,西晋和唐的教训了。少民内迁,要是不能同化他们,一旦天下动荡,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在安置上,不能只考虑眼前,要考虑到今后百年,甚至更久远的问题。”
郑县令脸上露出震惊之色,不禁佩服起来,大王就是大王,思想的高度,不是他们能比。
高义欢顿了顿便接着说道:“孤王以为在安置的问题上,必须分散处理,并且要立下标准,首先将我们汉人聚集的区域,划分出来,安置时不能改变安置地的人口结构。汉地的人口中,汉人必须要占据九成以上,每个县,每个村都是如此,必须要保持主体民族的强势。若是人口结构改变,汉人占比下降,就必须进行迁徒,来保持比例。这样最多五十年,安置的百姓,就会被同化掉。”
高义欢来了兴致,继续说道:“这个方法,对于我大魏经营西域、征服四方诸夷也同样管用。对于我大魏新征服之地,可以通过内迁同化和将汉民迁徒过去两种策略,来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前期可以放低占比,在汉地周围形成几个大圈,越靠近汉地,汉人占比约高,等最靠近的一个圈汉人占据九成后,我大魏便彻底吃下了那块地,而且是别人在也抢不走的土地。这样一圈一圈扩张,我大魏才能完成教化诸夷的使命,不至于像唐朝一样半途而废。”
高义欢说的话,其实也就是西魏国,制定的扩张策略。
李过等人还好,已经听过了,但孙知府、郑知县等人,就有些震惊了。
他们官位不高,格局不够,想的主要都是眼前之事,目光不出乾州官场,眼界最高也局限于西魏,或者是天下,都没想到大王的目光,已经转向外部,开始考虑数百年的大计了。
“臣今日才知道大王之志,臣真是惭愧啊!”孙知府先反应过来,扑通跪在地上,涕泪横流。
郑知县是真被镇住了,忙也跪下,发自真心道:“与大王的宏图大志相比,臣真是为自己的小心思,感到羞愧。”
“哈哈哈~”装了会儿大蒜,高义欢神情气爽,摆手微笑道:“好了,都不要拍孤王的马屁了,带孤王去难民家里看一看!”
“大王,前面一家,就是新安置的难民。”郑县令起身开口说道。
高义欢遂即与几名官员,走到一间有些破败的院子前,直接走了进去,院子里有六个人。见了一群人进来,忙老老少少的跪在地上,脸上有些惊恐。
高义欢露出慈父的微笑:“乡亲们不要害怕,都起来吧。孤王今日过来,就是来看看你们,了解一下藩府的官员有没有按着孤的要求来安置你们。你们有什么话,可以对孤说一说。”
院子里没那么多凳子,士卒从隔壁借来长条凳,高义欢与几名百姓坐着,官员们到是站在一旁,让难民们很不自在。
这时村子里另外四户难民也被叫来,三十余人坐满了院子,院子外则围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高义欢与众多难民说了几句,难民只觉魏王,爱民如子,犹如慈父。
这时高义欢正说着话,李来亨却挤进来,附耳低语道:“大王,玄衣卫有紧急揍报。”
高义欢挥了挥手,让他先退下,微笑这看着老乡们,问道:“乡亲们在这里都习惯了么?”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