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名声大涨
“无妨,小伤而已。”张辽呵呵笑道:“惹毛了董太师,不受点伤哪能轻易退走?”
蔡邕急声道:“汝因何与太师决裂?”
张辽叹了口气,说起了情由,说到马氏之事时,蔡邕、蔡琰皆是露出赞同之色,说到董卓要董璜强娶蔡琰时,父女二人不由色变。
蔡琰惭然道:“不想还是蔡琰连累了你。”
张辽不悦的道:“这是什么话?你我之间何须说这些,你当初不惜自毁名节为我出头,我便不能为你遮风挡雨乎?谁敢欺负你,我便翻脸,董卓也不行!”
蔡琰眼里露出感动之色,蔡邕却看不得他们这副卿卿我我的样子,哼道:“汝既与太师决裂,怎的竟来了长安?太师可曾回了长安?”
“消息要传来的快一些,估计今天下午长安朝堂便会知道,至于老董,估计还有一日功夫才能赶来长安,我在途中使了个诈死之计,一时半会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张辽道:“我来长安,却是来接你们离开的。”
“不成!”蔡琰还没说话,蔡邕便道:“汝既已诈死,便不能引起太师怀疑,蔡氏满门七八口,若是举家逃离长安,太师必然会派重兵追索,更会怀疑于汝,到时候谁也逃不了。”
他说到这里,看向张辽:“汝只需将阿行带走,汝与太师决裂,董璜必会趁机弄出是非,何况太师已然同意,阿行留在府中恐怕会……”
蔡琰神情坚定的道:“要走一起走!女儿若随文远离开,董卓便会怀疑阿翁,女儿不能只顾自己,而抛下阿翁、妹妹和家人。”
“糊涂!”蔡邕急声道:“太师信重于为父,为父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
看到父女二人起争执,张辽微微一沉吟,道:“叔父,昭姬,大家暂时留在长安也罢,董璜已被我带出城外,一刀了结,昭姬留在长安暂时无虞。”
“董璜被汝杀了?”蔡邕不由面色再变:“如此只恐太师会更加震怒!”
张辽摇头道:“无妨,我使了个小计,取了董璜的符令,让他伪作董璜带兵出城去追杀我,几日不回,董卓也不会怀疑什么,更不会知道董璜已死。再过半日,长安城便会到处传播我被董卓骑兵杀死的消息,到时候昭姬只需装病,躲在府中便可,我也会暗中留在长安,就在不远处一个宅子里,若有变故,随时可以保护你们。”
他当初从河东来长安时,暗中还有三百击刹士跟随,这些人随后分批进入长安,早就在长安中置办了几处院子,隐蔽在城中。他做司隶校尉时,未雨绸缪,又从典韦处调来了四百猛虎士,也是伪装百姓分批进入长安居住,除此之外,皇甫郦也隐藏在暗中,在关键时候会设法策动执金吾衙署的缇骑和持戟,一旦有变故,足以应对。
如今司隶校尉府下荀攸、杜畿、射援、张既、傅干、王粲皆已暗中撤走,唯独留下了伏均、士孙萌几人,只因为伏均和士孙萌父亲都在朝中为官,而且身份不一般,董卓也不会为难,估计见他们留下来,还会嘉奖。
张辽又命暗影到处传扬他被董卓胡骑杀死的消息,正要搞的以假乱真,令董卓也深信不疑,减少自己的压力。
他原本打算将蔡氏一门也带走,但听到蔡邕所说,便改变了注意,的确,蔡邕一家留在长安比退走要更安全,也让自己隐藏的更好,更能稳固局面。左右自己留在长安,随时也能保护他们。
蔡邕听到张辽还要留在长安,皱眉道:“而今如此凶险,汝还留在长安作甚?当速速离去!”
张辽沉吟道:“而今我与董卓决裂,长安多半会发生变故,我要留在长安,以应对局面。”
“变故?”蔡邕皱起眉头,有些不解。
张辽没有多说,事实上,张辽并不低估自己在董卓手下的分量,如今自己与董卓决裂,是一件大事,定然会造成董卓手下人心不安,尤其是吕布,这正是一个诛杀董卓的天赐良机,他相信做梦都想着诛杀董卓的王允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
如果抓不住……张辽眯起了眼睛,脑海中闪过郿坞前董卓那森冷、凶狠、暴虐的眼神,心中一声暗叹,或许董卓从来都没把自己当成心腹,每一次赏赐和擢拔,都伴随着疑心和掣肘,只是把自己当作最好用的爪牙。
而当初自己投靠董卓之时,何尝不是想背靠大树好乘凉,趁机发展实力,对董卓从来都没有过什么忠心,更不论对他残暴行事的认可了。
那一箭,结束了二人之间的附从关系,从此就是敌人了。
……
发放腊赐的第三天下午,从郿坞快马传来的一个消息,震惊了整个长安城。
司隶校尉张辽叛变,正在追剿,着长安禁军小心防范,并控制司隶,防范作乱,等候太师赶回长安处置。
与此同时,又一个消息传开了,司隶校尉张辽在逃跑途中,被董卓麾下胡骑埋伏,乱箭射杀。
整个长安登时一片哗然,满朝大臣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惊愕难言,董卓最信重的司隶校尉张辽叛变被杀?
究竟是张辽叛变,还是董卓自毁长城?
很快,又传来一个消息,董卓强娶皇甫嵩婶母马氏不成,行凶打杀,司隶校尉张辽出面阻止,却被董卓视为叛逆,又射了他一箭,才导致他在后面行动不便,被伏击杀死。
长安城中传扬着各种消息,人心浮动。
令众人吃惊的是,在消息传开的当天黄昏,董卓便快马兼程赶回长安了。这个时间也超乎了张辽的估计,足见董卓对此事的看重,否则不会这么急赶回长安。
而董卓赶回长安的第二天,便夺去了御史中丞皇甫嵩和太尉马日磾的职务,并将他们下狱。
满朝大臣和长安百姓登时知道,传言没错,张辽的叛变果然是因为董卓强娶马氏一事,随后董卓在槐里下重聘的事也传开了,更令众人确认了这一点。
至此,满朝大臣无论曾经怎么看待张辽,但此时无不为他感到惋惜,对他不畏董卓、敢于出头的义气更是敬佩,尤其是那些关中世家,同仇敌忾之下,对董卓逼迫马氏的行径感到愤怒,对张辽的大义之举则暗自感激。
两汉以来,无论世家还是百姓,最重豪杰义气之行,是以有世家之游侠,如袁绍、曹操、张邈、王允等人,他们凭着豪杰之行,名扬州郡,有民间之游侠,如典韦。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往往一个普普通通为友报仇的行为都会得到乡里称道,何况是张辽身在董卓麾下,却敢于对抗当今天下最强势的董卓,只为仗义救人,众人又如何不称道!
曾受过张辽恩惠的百姓、司隶和缇骑、持戟,不少人暗自落泪,尤其是当初从雒阳迁来的百姓,传扬着张辽的仁义之名,更是有不少人在家中立了张辽的牌位,每日长拜。
而这些却是张辽始料未及的。他救马氏,一为皇甫郦之请,二来也看不惯董卓逼迫女子的行为,不想自己反倒会名望大涨。
董卓身在高位,自然不会知道这些,更不会知道自己手下的李儒、田仪、吕布,或轻或重,都对他心生不满,心灰意冷。
而在军中,段煨、樊稠、徐荣也有痛惜之心,便是董卓的女婿牛辅也暗自叹息,认为董卓杀张辽之事做的太过了。
不过董卓在免去张辽司隶校尉、皇甫嵩御史中丞、马日磾太尉之职的同时,为了防范河东郡发生变故,也免去了贾诩的河东太守之职,令他继续担任中郎将,领兵去关东扫荡,又委任董越担任河东太守,带兵驻守河东,并拿张辽家眷。
与此同时,董卓派出兵马在暗中继续寻找张辽,在纷纷扬扬的传言下,虽然他也有七分相信张辽被乱箭射杀,但仍是死要见尸才能安心。
至于蔡氏一家,董卓根本没有理会,毕竟他们一家都留在长安,与张辽之事更无牵连。
事实上,董卓在逼得张辽决裂后,内心未尝不有过那么一丝后悔,但事已至此,只能一步步走下去,反正张辽已死,更是索性做个彻底,连他的家眷也一并处理了。
蔡邕急声道:“汝因何与太师决裂?”
张辽叹了口气,说起了情由,说到马氏之事时,蔡邕、蔡琰皆是露出赞同之色,说到董卓要董璜强娶蔡琰时,父女二人不由色变。
蔡琰惭然道:“不想还是蔡琰连累了你。”
张辽不悦的道:“这是什么话?你我之间何须说这些,你当初不惜自毁名节为我出头,我便不能为你遮风挡雨乎?谁敢欺负你,我便翻脸,董卓也不行!”
蔡琰眼里露出感动之色,蔡邕却看不得他们这副卿卿我我的样子,哼道:“汝既与太师决裂,怎的竟来了长安?太师可曾回了长安?”
“消息要传来的快一些,估计今天下午长安朝堂便会知道,至于老董,估计还有一日功夫才能赶来长安,我在途中使了个诈死之计,一时半会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张辽道:“我来长安,却是来接你们离开的。”
“不成!”蔡琰还没说话,蔡邕便道:“汝既已诈死,便不能引起太师怀疑,蔡氏满门七八口,若是举家逃离长安,太师必然会派重兵追索,更会怀疑于汝,到时候谁也逃不了。”
他说到这里,看向张辽:“汝只需将阿行带走,汝与太师决裂,董璜必会趁机弄出是非,何况太师已然同意,阿行留在府中恐怕会……”
蔡琰神情坚定的道:“要走一起走!女儿若随文远离开,董卓便会怀疑阿翁,女儿不能只顾自己,而抛下阿翁、妹妹和家人。”
“糊涂!”蔡邕急声道:“太师信重于为父,为父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
看到父女二人起争执,张辽微微一沉吟,道:“叔父,昭姬,大家暂时留在长安也罢,董璜已被我带出城外,一刀了结,昭姬留在长安暂时无虞。”
“董璜被汝杀了?”蔡邕不由面色再变:“如此只恐太师会更加震怒!”
张辽摇头道:“无妨,我使了个小计,取了董璜的符令,让他伪作董璜带兵出城去追杀我,几日不回,董卓也不会怀疑什么,更不会知道董璜已死。再过半日,长安城便会到处传播我被董卓骑兵杀死的消息,到时候昭姬只需装病,躲在府中便可,我也会暗中留在长安,就在不远处一个宅子里,若有变故,随时可以保护你们。”
他当初从河东来长安时,暗中还有三百击刹士跟随,这些人随后分批进入长安,早就在长安中置办了几处院子,隐蔽在城中。他做司隶校尉时,未雨绸缪,又从典韦处调来了四百猛虎士,也是伪装百姓分批进入长安居住,除此之外,皇甫郦也隐藏在暗中,在关键时候会设法策动执金吾衙署的缇骑和持戟,一旦有变故,足以应对。
如今司隶校尉府下荀攸、杜畿、射援、张既、傅干、王粲皆已暗中撤走,唯独留下了伏均、士孙萌几人,只因为伏均和士孙萌父亲都在朝中为官,而且身份不一般,董卓也不会为难,估计见他们留下来,还会嘉奖。
张辽又命暗影到处传扬他被董卓胡骑杀死的消息,正要搞的以假乱真,令董卓也深信不疑,减少自己的压力。
他原本打算将蔡氏一门也带走,但听到蔡邕所说,便改变了注意,的确,蔡邕一家留在长安比退走要更安全,也让自己隐藏的更好,更能稳固局面。左右自己留在长安,随时也能保护他们。
蔡邕听到张辽还要留在长安,皱眉道:“而今如此凶险,汝还留在长安作甚?当速速离去!”
张辽沉吟道:“而今我与董卓决裂,长安多半会发生变故,我要留在长安,以应对局面。”
“变故?”蔡邕皱起眉头,有些不解。
张辽没有多说,事实上,张辽并不低估自己在董卓手下的分量,如今自己与董卓决裂,是一件大事,定然会造成董卓手下人心不安,尤其是吕布,这正是一个诛杀董卓的天赐良机,他相信做梦都想着诛杀董卓的王允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
如果抓不住……张辽眯起了眼睛,脑海中闪过郿坞前董卓那森冷、凶狠、暴虐的眼神,心中一声暗叹,或许董卓从来都没把自己当成心腹,每一次赏赐和擢拔,都伴随着疑心和掣肘,只是把自己当作最好用的爪牙。
而当初自己投靠董卓之时,何尝不是想背靠大树好乘凉,趁机发展实力,对董卓从来都没有过什么忠心,更不论对他残暴行事的认可了。
那一箭,结束了二人之间的附从关系,从此就是敌人了。
……
发放腊赐的第三天下午,从郿坞快马传来的一个消息,震惊了整个长安城。
司隶校尉张辽叛变,正在追剿,着长安禁军小心防范,并控制司隶,防范作乱,等候太师赶回长安处置。
与此同时,又一个消息传开了,司隶校尉张辽在逃跑途中,被董卓麾下胡骑埋伏,乱箭射杀。
整个长安登时一片哗然,满朝大臣听到这个消息时也是惊愕难言,董卓最信重的司隶校尉张辽叛变被杀?
究竟是张辽叛变,还是董卓自毁长城?
很快,又传来一个消息,董卓强娶皇甫嵩婶母马氏不成,行凶打杀,司隶校尉张辽出面阻止,却被董卓视为叛逆,又射了他一箭,才导致他在后面行动不便,被伏击杀死。
长安城中传扬着各种消息,人心浮动。
令众人吃惊的是,在消息传开的当天黄昏,董卓便快马兼程赶回长安了。这个时间也超乎了张辽的估计,足见董卓对此事的看重,否则不会这么急赶回长安。
而董卓赶回长安的第二天,便夺去了御史中丞皇甫嵩和太尉马日磾的职务,并将他们下狱。
满朝大臣和长安百姓登时知道,传言没错,张辽的叛变果然是因为董卓强娶马氏一事,随后董卓在槐里下重聘的事也传开了,更令众人确认了这一点。
至此,满朝大臣无论曾经怎么看待张辽,但此时无不为他感到惋惜,对他不畏董卓、敢于出头的义气更是敬佩,尤其是那些关中世家,同仇敌忾之下,对董卓逼迫马氏的行径感到愤怒,对张辽的大义之举则暗自感激。
两汉以来,无论世家还是百姓,最重豪杰义气之行,是以有世家之游侠,如袁绍、曹操、张邈、王允等人,他们凭着豪杰之行,名扬州郡,有民间之游侠,如典韦。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往往一个普普通通为友报仇的行为都会得到乡里称道,何况是张辽身在董卓麾下,却敢于对抗当今天下最强势的董卓,只为仗义救人,众人又如何不称道!
曾受过张辽恩惠的百姓、司隶和缇骑、持戟,不少人暗自落泪,尤其是当初从雒阳迁来的百姓,传扬着张辽的仁义之名,更是有不少人在家中立了张辽的牌位,每日长拜。
而这些却是张辽始料未及的。他救马氏,一为皇甫郦之请,二来也看不惯董卓逼迫女子的行为,不想自己反倒会名望大涨。
董卓身在高位,自然不会知道这些,更不会知道自己手下的李儒、田仪、吕布,或轻或重,都对他心生不满,心灰意冷。
而在军中,段煨、樊稠、徐荣也有痛惜之心,便是董卓的女婿牛辅也暗自叹息,认为董卓杀张辽之事做的太过了。
不过董卓在免去张辽司隶校尉、皇甫嵩御史中丞、马日磾太尉之职的同时,为了防范河东郡发生变故,也免去了贾诩的河东太守之职,令他继续担任中郎将,领兵去关东扫荡,又委任董越担任河东太守,带兵驻守河东,并拿张辽家眷。
与此同时,董卓派出兵马在暗中继续寻找张辽,在纷纷扬扬的传言下,虽然他也有七分相信张辽被乱箭射杀,但仍是死要见尸才能安心。
至于蔡氏一家,董卓根本没有理会,毕竟他们一家都留在长安,与张辽之事更无牵连。
事实上,董卓在逼得张辽决裂后,内心未尝不有过那么一丝后悔,但事已至此,只能一步步走下去,反正张辽已死,更是索性做个彻底,连他的家眷也一并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