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8章 皇爷总是隔壁的好
又是一个年关将近,大顺帝国的南都昆明一带,虽然还在国丧当中,还遇上了输入型通胀,但是即将开始的第二次入印之战,还是让昆明城内外的人们充满了期待。但是在大顺的北都重庆周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处处可见萧瑟之意。
位于三江溪河谷当中的石柱城外,一群生活在山村当中光棍汉胡乱翻耕完冬闲的梯田,闲来无事,聚在一起聊荤段子。
石柱一带原是石柱土司马家,也就是秦良玉婆家的地盘。这一带虽然在万历到崇祯的几十年间,出了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还出现了一支挺能打的白杆军。但是石柱壮士数十年来替大明王朝的效忠和征战,也改变不了石柱一带的穷山恶水,俗话说的好,穷山恶水出精兵啊!也许正是因为石柱一带地无三尺平的地形,迫使这里的人民特别吃苦耐劳,也特别愿意从军征战,豁出命去搏一场富贵。
不过在崇祯末年时候,在大顺军的连番猛攻之下,石柱土司马万春还是不得不放弃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带着大部分的石柱百姓和马、秦两大家族西迁去了遵义府——遵义府是大明在四川省最后的地盘,也是现在的西川节度使司的驻地。
在马家土司撤离后,石柱一带就被大顺军牢牢占据。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平地,只有一些很难开垦的梯田,所以在大顺共治十年以前,大顺朝的府兵老爷们对石柱的土地没有什么兴趣,只是从人多地紧的重庆、成都一带迁来农人,在三江溪两岸的山坡上耕种梯田。
现在聚在一起聊荤段子的光棍汉们,大多都是少年时跟着父母一起迁到这里的。
刚来的时候,因为人少田多,而且大顺朝廷还给了一点优惠,所以大家伙的日子还算好过。可是自打陕西大战爆发以来,这些新石柱人的日子就越来越苦了......
和明朝之间的长期战争并没有为大顺朝夺得多少土地,但是却打出了三十多万新府兵户!
这些新府兵户没办法夺取明朝农场主的土地,就只能夺取四川、云南农民的土地。四川盆地中的平地被他们瓜分完了,石柱这样的山区也入了他们的眼。共治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连着三年都有大顺朝户政府的检地官来石柱,先是清户检地,然后是均田圈地。将三江溪两岸稍微肥一点的梯田都给圈了去分给了从别处迁来石柱城的新府兵户!
原本属于自耕农的农民,则全部沦为了新府兵们的佃户。
沉重的田租、徭役、户布也随之而来,让这些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汉子们一下就陷入了困苦和艰难。
更让他们感到苦闷的还不是越来越穷的日子,而是没有婆娘!
大顺的府兵制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不如印度那边的种姓制,因为在种姓制下,不同种姓间的通婚是比较困难的。虽然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但是后者必须拿出一大笔的嫁妆,而低等种姓的家庭往往难以负担,这就保证了高等种姓不会过度掠夺低等种姓的年轻女子。
而大顺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建立了一个人生而不平等的社会,但是他们终究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受益者,所以并不认为自己手底下那些府兵的“种”有多高贵——在李过这一代的大顺帝国人看来,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帮助苦人的农民政权......
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过分扩张的府兵制,则给被他们“帮助”的苦人带去了“无妻之苦”。
现在的大顺帝国境内,有至少60万个武艺高强的“黄世仁”啊!他们得夺走多少个“杨喜儿”?又会制造出多少个一无所有的光棍汉?
所以石柱乡间的光棍汉们聚集在一起,谈论的最多的,通常还是女人......不过也有例外,不知道是谁突然说起了“迎明王”的事儿!
“听说了吗?明王要来了,来替咱们这些苦人做主了!”
“尽瞎说,朱家皇帝哪里会替咱们这些穷人做主?他家管着四川的时候,穷人一样没活路......”
“那不一样,朱家皇帝总归还是允许穷人上进的,朱明那边考科举可不需要一个府兵身份......你们没听说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吗?”
“读书上进哪里那么容易?我听老人们说,朱家皇帝的进士可难考了,四川一省,三年不过出二十多个进士......”
“那还有举人和秀才呢!我爷爷就是举人,我爹爹就是秀才,如果可以凭本事考,我一定也能考上个秀才的!而且当不上秀才,还可以投军从戎......凭本事一刀一枪从战场上搏个功名!”
“你们搞错了,这次要来的明王可不是明朝的王!”
“不是?怎么就不是了?”
“你们没听过‘迎明王’的歌谣上怎么唱的?明王来时不纳粮,明王来时不服役,明王来时不贡布,明王来时开科举,明王来时分田地......明朝的王会给穷人分田地?”
“那这个明王是那家的?”
“似乎是白莲教......”
“似乎?”
“管他呢!有人来闹一闹,总比没有人闹来得强!”
“对!能闹一闹也是好的,反正咱们什么都没有!”
说到“什么都没有”,众人都唉声叹气,这时就看见几个穿蓝布的老汉和健妇从山脚下走来,他们都腰悬刀剑,手持梭镖,还背着弓箭,杀气腾腾的!
这是石柱的在乡府兵在例行巡山!
石柱这里靠近明朝的施州卫,属于前沿地区,大顺朝在这一带的管制比较严厉,哪怕是在乡的府兵,都要保持战备,必须严守所居住的堡垒,还要派出武装人员在周围的山林中巡查。
最近石柱一带又有白莲教妖人传谣,已经给杀了一些,石柱乡间的府兵也更加警惕,不仅在乡的老兵参加巡逻,连府二代出身的妇女(都是大妇)也拿着刀剑出来了。
刚才还说闹一闹也好的农人们看见这些巡山的府兵和府兵家眷,全都是都没了声响,也不敢再聚集一处,而是悄无声息的散去了......
大顺政权在石柱的统治,依旧坚如磐石!
......
四川这边有人在盼明王,而湖广这里,同样有人在盼闯王!
生活在荆州府虎牙山下的杨三宝和他的把兄弟王四虎就在盼闯王!
他们俩的父辈都是李自成荆州均田的受益者,各自分到了十亩肥得流油的水田,也改变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本来都是一无所有的雇农,因为李自成的均田变成了自耕农。后来朱皇帝反攻荆州府得手,也没让他们把分到的土地还给原主,只是让他们补了一些“赎买之资”。拥有10亩水田的杨父和王父后来都娶妻生子,过上了相当小康的日子。
而杨三宝和王四虎则是杨父、王父的次子,他们出生和年幼的时候家境不错,所以都在村里念了私塾,还去荆州府考过小学和书院,但是都没有考上,于是就回家务农。
这个时候因为家里的田产不多,很难负担两个儿子结婚成家,所以杨、王二人的父兄都打起了举债租田扩大经营的主意。他们将自家的10亩水田抵押给钱庄,借出了本钱去扩大生产,结果遇上了粮食价格的不断下跌......这场粮价下跌是因为北方收复和南洋开发后,粮食供应增加引起的,本来是好事,但是对于盲目扩大经营的杨、王两家,却是一场破产灾!
位于三江溪河谷当中的石柱城外,一群生活在山村当中光棍汉胡乱翻耕完冬闲的梯田,闲来无事,聚在一起聊荤段子。
石柱一带原是石柱土司马家,也就是秦良玉婆家的地盘。这一带虽然在万历到崇祯的几十年间,出了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还出现了一支挺能打的白杆军。但是石柱壮士数十年来替大明王朝的效忠和征战,也改变不了石柱一带的穷山恶水,俗话说的好,穷山恶水出精兵啊!也许正是因为石柱一带地无三尺平的地形,迫使这里的人民特别吃苦耐劳,也特别愿意从军征战,豁出命去搏一场富贵。
不过在崇祯末年时候,在大顺军的连番猛攻之下,石柱土司马万春还是不得不放弃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带着大部分的石柱百姓和马、秦两大家族西迁去了遵义府——遵义府是大明在四川省最后的地盘,也是现在的西川节度使司的驻地。
在马家土司撤离后,石柱一带就被大顺军牢牢占据。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平地,只有一些很难开垦的梯田,所以在大顺共治十年以前,大顺朝的府兵老爷们对石柱的土地没有什么兴趣,只是从人多地紧的重庆、成都一带迁来农人,在三江溪两岸的山坡上耕种梯田。
现在聚在一起聊荤段子的光棍汉们,大多都是少年时跟着父母一起迁到这里的。
刚来的时候,因为人少田多,而且大顺朝廷还给了一点优惠,所以大家伙的日子还算好过。可是自打陕西大战爆发以来,这些新石柱人的日子就越来越苦了......
和明朝之间的长期战争并没有为大顺朝夺得多少土地,但是却打出了三十多万新府兵户!
这些新府兵户没办法夺取明朝农场主的土地,就只能夺取四川、云南农民的土地。四川盆地中的平地被他们瓜分完了,石柱这样的山区也入了他们的眼。共治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连着三年都有大顺朝户政府的检地官来石柱,先是清户检地,然后是均田圈地。将三江溪两岸稍微肥一点的梯田都给圈了去分给了从别处迁来石柱城的新府兵户!
原本属于自耕农的农民,则全部沦为了新府兵们的佃户。
沉重的田租、徭役、户布也随之而来,让这些少年时代无忧无虑的汉子们一下就陷入了困苦和艰难。
更让他们感到苦闷的还不是越来越穷的日子,而是没有婆娘!
大顺的府兵制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不如印度那边的种姓制,因为在种姓制下,不同种姓间的通婚是比较困难的。虽然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但是后者必须拿出一大笔的嫁妆,而低等种姓的家庭往往难以负担,这就保证了高等种姓不会过度掠夺低等种姓的年轻女子。
而大顺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建立了一个人生而不平等的社会,但是他们终究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受益者,所以并不认为自己手底下那些府兵的“种”有多高贵——在李过这一代的大顺帝国人看来,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帮助苦人的农民政权......
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过分扩张的府兵制,则给被他们“帮助”的苦人带去了“无妻之苦”。
现在的大顺帝国境内,有至少60万个武艺高强的“黄世仁”啊!他们得夺走多少个“杨喜儿”?又会制造出多少个一无所有的光棍汉?
所以石柱乡间的光棍汉们聚集在一起,谈论的最多的,通常还是女人......不过也有例外,不知道是谁突然说起了“迎明王”的事儿!
“听说了吗?明王要来了,来替咱们这些苦人做主了!”
“尽瞎说,朱家皇帝哪里会替咱们这些穷人做主?他家管着四川的时候,穷人一样没活路......”
“那不一样,朱家皇帝总归还是允许穷人上进的,朱明那边考科举可不需要一个府兵身份......你们没听说过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吗?”
“读书上进哪里那么容易?我听老人们说,朱家皇帝的进士可难考了,四川一省,三年不过出二十多个进士......”
“那还有举人和秀才呢!我爷爷就是举人,我爹爹就是秀才,如果可以凭本事考,我一定也能考上个秀才的!而且当不上秀才,还可以投军从戎......凭本事一刀一枪从战场上搏个功名!”
“你们搞错了,这次要来的明王可不是明朝的王!”
“不是?怎么就不是了?”
“你们没听过‘迎明王’的歌谣上怎么唱的?明王来时不纳粮,明王来时不服役,明王来时不贡布,明王来时开科举,明王来时分田地......明朝的王会给穷人分田地?”
“那这个明王是那家的?”
“似乎是白莲教......”
“似乎?”
“管他呢!有人来闹一闹,总比没有人闹来得强!”
“对!能闹一闹也是好的,反正咱们什么都没有!”
说到“什么都没有”,众人都唉声叹气,这时就看见几个穿蓝布的老汉和健妇从山脚下走来,他们都腰悬刀剑,手持梭镖,还背着弓箭,杀气腾腾的!
这是石柱的在乡府兵在例行巡山!
石柱这里靠近明朝的施州卫,属于前沿地区,大顺朝在这一带的管制比较严厉,哪怕是在乡的府兵,都要保持战备,必须严守所居住的堡垒,还要派出武装人员在周围的山林中巡查。
最近石柱一带又有白莲教妖人传谣,已经给杀了一些,石柱乡间的府兵也更加警惕,不仅在乡的老兵参加巡逻,连府二代出身的妇女(都是大妇)也拿着刀剑出来了。
刚才还说闹一闹也好的农人们看见这些巡山的府兵和府兵家眷,全都是都没了声响,也不敢再聚集一处,而是悄无声息的散去了......
大顺政权在石柱的统治,依旧坚如磐石!
......
四川这边有人在盼明王,而湖广这里,同样有人在盼闯王!
生活在荆州府虎牙山下的杨三宝和他的把兄弟王四虎就在盼闯王!
他们俩的父辈都是李自成荆州均田的受益者,各自分到了十亩肥得流油的水田,也改变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本来都是一无所有的雇农,因为李自成的均田变成了自耕农。后来朱皇帝反攻荆州府得手,也没让他们把分到的土地还给原主,只是让他们补了一些“赎买之资”。拥有10亩水田的杨父和王父后来都娶妻生子,过上了相当小康的日子。
而杨三宝和王四虎则是杨父、王父的次子,他们出生和年幼的时候家境不错,所以都在村里念了私塾,还去荆州府考过小学和书院,但是都没有考上,于是就回家务农。
这个时候因为家里的田产不多,很难负担两个儿子结婚成家,所以杨、王二人的父兄都打起了举债租田扩大经营的主意。他们将自家的10亩水田抵押给钱庄,借出了本钱去扩大生产,结果遇上了粮食价格的不断下跌......这场粮价下跌是因为北方收复和南洋开发后,粮食供应增加引起的,本来是好事,但是对于盲目扩大经营的杨、王两家,却是一场破产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