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胸中爱恨 战血方酬
,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历史的天空下往往会留下许多遗憾,多少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奇谋良策,因为某些阴差阳错,最后却并未能取得丰硕的结果。而所谓彪炳史册的功绩,有些是因人成事,有些却是因事成人。
现在说起来,发生在先皇景帝时代的那场七国之乱,是一场盛世流年里的悲剧,各方没有赢家。当马蹄踏碎繁华,刀锋撕裂了温情,从此大汉皇室中就只剩下了阴谋与算计,残酷与挣扎!
当年那位孤介忠心的御史大夫晁错,在菜市口被腰斩以谢天下的时候,估计绝对不会想到,由他引发的这场动荡,不仅让千万人因为内战而丧生,它的影响还会绵延几代,给后人造成无数的麻烦。
自从撕去了那层温情脉脉,无论是未央宫还是各诸侯国的主人之间,已经结下深深的疤痕,虽然暂时不再流血,但其中的隐痛与怨恨却无时不在。
中央王朝与诸侯国之间的这种关系,只要有点儿脑子的人都心知肚明。强压下去的火山,内部依然熊熊,也许某一个意想不到的小事件,就可能让它们再爆发一次。
当年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参与其事的人都得到了严酷的处置,等待着那几个王爷的下场,也便只会是死亡。
在这一方面,汉景帝从来就不是一个心胸宽阔的皇帝,未央宫中传出“杀无赦”的命令,南方大地便人头滚落,血染千里。
死去的人含恨入土,埋骨黄泉。活着的人逃亡天涯,卧薪尝胆,积蓄着复仇的火焰。
吴王太子刘少驹便是这样一个怀有家仇国恨的人。
舍却那片天下最富饶的水乡王国,吴王刘濞在逃亡路上被朝廷的大批“西凤卫”高手截杀,最终身死,头颅被千里传送长安。而年轻的太子刘少驹则在忠心护卫们的拼死掩护下,杀出了血路,逃出大汉疆域,来到了南邻番邦~闽越。
转眼间将近二十年过去了,论起辈分来,这位吴国太子,还是淮南王刘安的堂弟,倒也是一位枭雄人物。
在那蛮夷之地,刘少驹凭借着自己的坚毅心智和一帮追随者的忠诚,一步一步取得了闽越王余庆的信任,终于做到了国相的位置。
闽越又称为东闽越,本国虽然不大,却是地形复杂,民风彪悍,轻率劫掠,与周围归附的二十几个土著部落组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刘少驹取得闽越国大权之后,积极吸纳流亡到此的各种逃犯、江湖客以及盗贼亡命徒,势力逐渐扩张,现在已经与闽越王弟余善为首的本地势力分庭抗礼,不分上下。
闽越王余庆却对刘少驹十分信任,对于自己的王弟反而有许多猜忌之心。这让刘少驹这位亡国太子看到了机会,经常不动声色的在两人之间制造嫌隙,以便达到自己那不可告人的目的。
前段时间,接到一直给他通报消息的淮南王最新密报,汉廷皇帝与北方匈奴要开战了!
刘少驹闻报大喜过望!故国难回,忍辱负重在此这些年,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天吗!时局有变,风云激荡之日,就是自己全力一击,复国报仇之时。而今,等待的这个机会终于要来了!
这些年,他与淮南王的暗中联络一直都没有断绝过,再加上旧日里吴国在长安布下的暗棋闲子通报消息,因此,对长安朝堂动向了如指掌。
刘少驹比谁都了解自己这位外表亲和儒雅的堂兄,在那副贤王的外表下是有着一颗怎样狠辣的心。那是一位真正的厉害人物,他的隐忍和耐心比自己都长!
那位堂兄对未央宫内那些文帝子孙们的仇恨,一点都不比自己逊色多少。世仇不共戴天!相信如果一有机会,他会毫不犹豫的抓住的。
如果要说起淮南王这一称号的渊源,还要从秦失天下,楚汉逐鹿开始。汉高祖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奠定汉室基业,楚汉相争中,最关键的一次战役就是垓下之围了。当时四面楚歌,合围杀灭项王于垓下,这四面主将分别就是刘邦本人、韩信、英布、彭越。可见这三人的厉害!
汉开国后分封诸王,汉初军中这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便因功各自以王位酬之。
后来“狡兔死,走狗烹。”高祖皇帝大肆诛杀功臣,最厉害的这三个家伙当然首当其冲,在劫难逃,而且下场惊人的相似,都是以谋反的罪名身死族灭。
汉初时代,将星璀璨,勇士云集,但除了汉高祖身边极少数的亲信嫡系之外,大部分竟然都是出自这三大名将的麾下,这当然会让皇帝陛下深感不安,夙夜难眠了。
三杰之中,势力最大,最桀骜不驯的反而不是韩信,而是英布。英布,以勇力冠于三军,号称“小项王”,是说他的英雄豪迈之气令人心折,颇有西楚霸王的几分风采!
高祖皇帝集全国兵力去围杀他的时候,英布在万军之中,单骑冲阵,一箭贯胸,差点把刘邦当场射杀,虽然没死,也丢了半条命。他后来的驾崩,不得不说与这次重伤有很大关系。
英布死后,淮南之地的余孽是有很多怨恨和不平之气的,一时间尘烟四起,盗贼横行,因此此地极难治理。这个烫手山芋,当时没有人敢接手,也没有人敢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个时候,刘邦以他知人善任的眼光,挑中了自己的少子刘长,任命当时年仅二十岁的这个小儿子为新的淮南王,治理昔日英布所属的四郡之地,果然所托得人,刘长凭借铁血手段,很快平定了混乱的局面。
淮南王刘长自幼丧母,是有吕后亲自抚养长大的,因为他才智出众,力能扛鼎,所以一直深得高祖和吕后的宠爱和器重。
后来文帝继位,刘长从小与这位同父异母性情宽厚的哥哥关系最好,因此身份更加贵重 。他经常跟随汉文帝到御苑打猎,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文帝为“大哥”,其手足情深,可见一斑。
刘长其人勇力过人,任侠豪纵,曾经为报母仇,纵马直驰辟阳侯审食其府上,当众以大铁椎击杀这位高祖与吕后最宠信的臣子于府门,然后袒身赴未央宫阶前伏罪。
汉文帝怜悯小弟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徇私赦免了他,只是把他放归淮南了事,这也为他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世界上再亲厚的关系如果掺杂进政治,陷入各种阴谋的罗织中,任你是再英明的君主,再无敌的英雄,也会败下阵来,无奈的任其割裂、宰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便是处处小心,还唯恐不能明哲保身呢。更何况刘长一向是骄纵跋扈惯了的。
后来他终于被人告发谋反,谋反的证据很荒唐,是说他派七十余名江湖游侠儿在谷口县准备了四十辆大货车准备谋反起事。
于是,在这位淮南王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朝中大臣们已经给他准备了几十条的罪名,在朝堂上联名上奏了。
面对满朝文武的汹汹议论,生性温和的汉文帝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但他最后坚持并没有给淮南王定罪,而是下了一道旨意,把淮南王一家迁徙到蜀中监视居住,以避避风头。
然而汉文帝低估了自己这位兄弟的性情刚烈程度,也高估了手下臣子们的品德。这世间的杀人手段并不只有刀剑染血,还有以气杀人!
从来心高气傲的那位汉高祖少子果然受不了这种无端的折辱,在千里跋涉的迁徙路上,怄气绝食,不吃不喝七日。而押解的官员因为早已受了朝中重臣们的某种暗示,所以囚车上的那把锁始终没有打开过,无人知道那里面发生了什么。
等到到了目的地,负责接待的官员启开囚车迎接时,淮南王刘长早已死去多时了。
消息传回长安,有人弹冠相庆,有人暗中欣喜,而始终只是怀了一种小惩大诫,挫挫兄弟锐气想法的汉文帝大惊失色,悔之晚矣!
“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站在未央宫最高处的文帝刘恒,听到民间百姓作歌为这位王弟鸣不平的声音时,心中大恸,泪湿衣襟,对身边的侍从叹息道:“天下人,难道是以为朕贪恋淮南那片丰腴的土地才这样做的吗……?”
于是,文帝就把淮南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刘长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幼子刘赐为庐江王,以示自己并无私心。
但这样的补救措施并没有挽回多少亲情,仇恨的种子早已经埋下,以后开出的只能是恶之花!
当时以长子身份跟随在刘长身边的刘安,亲眼目睹了父王的死状,也领教了那些汉朝官吏的冷酷与无情。
所以心机深沉的他把那份遗传的骄傲从此掩藏了起来,展现给世人的,便只剩了温文尔雅、渊博好学,以贤王之名流誉天下。
但复仇的信念从来没有放弃,偶有风吹草动 ,绝不会放过,所有的机会他都在牢牢地盯着。
吴楚七国欲举兵叛乱时,吴王刘濞派太子刘少驹亲自到淮南联络,两个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惺惺相惜,结为好友。
刘安当时就答应下来,暗中策划准备发兵响应,但他的国相是位明智的人,分析以后认为叛军不会取得胜利,早晚会被朝廷打败的,那时候就是大祸临头了。
但当时年轻气盛的刘安根本不听,坚持要起兵 。于是国相就暗中叮嘱领兵的将军,消极准备,尽量拖延时间,以观战局。
后来七国兵败,几位宗室王尽皆国破身死,而淮南无恙,全赖刘安手下一批忠心臣子的功劳也!
而今天又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到了眼前。北有汉匈开战、南有闽越刀兵将起,西南夷也将闻风而动!至于长安城内的大汉宫中,自己安插进去的那颗棋子,会起什么作用,更是令人期待!
“大风起兮云去疾,天狼煞星现玄机……波澜将起矣!”几乎在同一个夜晚的这片星空下,相隔天涯的人发出了同样的慨叹!
历史的天空下往往会留下许多遗憾,多少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奇谋良策,因为某些阴差阳错,最后却并未能取得丰硕的结果。而所谓彪炳史册的功绩,有些是因人成事,有些却是因事成人。
现在说起来,发生在先皇景帝时代的那场七国之乱,是一场盛世流年里的悲剧,各方没有赢家。当马蹄踏碎繁华,刀锋撕裂了温情,从此大汉皇室中就只剩下了阴谋与算计,残酷与挣扎!
当年那位孤介忠心的御史大夫晁错,在菜市口被腰斩以谢天下的时候,估计绝对不会想到,由他引发的这场动荡,不仅让千万人因为内战而丧生,它的影响还会绵延几代,给后人造成无数的麻烦。
自从撕去了那层温情脉脉,无论是未央宫还是各诸侯国的主人之间,已经结下深深的疤痕,虽然暂时不再流血,但其中的隐痛与怨恨却无时不在。
中央王朝与诸侯国之间的这种关系,只要有点儿脑子的人都心知肚明。强压下去的火山,内部依然熊熊,也许某一个意想不到的小事件,就可能让它们再爆发一次。
当年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参与其事的人都得到了严酷的处置,等待着那几个王爷的下场,也便只会是死亡。
在这一方面,汉景帝从来就不是一个心胸宽阔的皇帝,未央宫中传出“杀无赦”的命令,南方大地便人头滚落,血染千里。
死去的人含恨入土,埋骨黄泉。活着的人逃亡天涯,卧薪尝胆,积蓄着复仇的火焰。
吴王太子刘少驹便是这样一个怀有家仇国恨的人。
舍却那片天下最富饶的水乡王国,吴王刘濞在逃亡路上被朝廷的大批“西凤卫”高手截杀,最终身死,头颅被千里传送长安。而年轻的太子刘少驹则在忠心护卫们的拼死掩护下,杀出了血路,逃出大汉疆域,来到了南邻番邦~闽越。
转眼间将近二十年过去了,论起辈分来,这位吴国太子,还是淮南王刘安的堂弟,倒也是一位枭雄人物。
在那蛮夷之地,刘少驹凭借着自己的坚毅心智和一帮追随者的忠诚,一步一步取得了闽越王余庆的信任,终于做到了国相的位置。
闽越又称为东闽越,本国虽然不大,却是地形复杂,民风彪悍,轻率劫掠,与周围归附的二十几个土著部落组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刘少驹取得闽越国大权之后,积极吸纳流亡到此的各种逃犯、江湖客以及盗贼亡命徒,势力逐渐扩张,现在已经与闽越王弟余善为首的本地势力分庭抗礼,不分上下。
闽越王余庆却对刘少驹十分信任,对于自己的王弟反而有许多猜忌之心。这让刘少驹这位亡国太子看到了机会,经常不动声色的在两人之间制造嫌隙,以便达到自己那不可告人的目的。
前段时间,接到一直给他通报消息的淮南王最新密报,汉廷皇帝与北方匈奴要开战了!
刘少驹闻报大喜过望!故国难回,忍辱负重在此这些年,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天吗!时局有变,风云激荡之日,就是自己全力一击,复国报仇之时。而今,等待的这个机会终于要来了!
这些年,他与淮南王的暗中联络一直都没有断绝过,再加上旧日里吴国在长安布下的暗棋闲子通报消息,因此,对长安朝堂动向了如指掌。
刘少驹比谁都了解自己这位外表亲和儒雅的堂兄,在那副贤王的外表下是有着一颗怎样狠辣的心。那是一位真正的厉害人物,他的隐忍和耐心比自己都长!
那位堂兄对未央宫内那些文帝子孙们的仇恨,一点都不比自己逊色多少。世仇不共戴天!相信如果一有机会,他会毫不犹豫的抓住的。
如果要说起淮南王这一称号的渊源,还要从秦失天下,楚汉逐鹿开始。汉高祖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奠定汉室基业,楚汉相争中,最关键的一次战役就是垓下之围了。当时四面楚歌,合围杀灭项王于垓下,这四面主将分别就是刘邦本人、韩信、英布、彭越。可见这三人的厉害!
汉开国后分封诸王,汉初军中这三大名将韩信、英布、彭越便因功各自以王位酬之。
后来“狡兔死,走狗烹。”高祖皇帝大肆诛杀功臣,最厉害的这三个家伙当然首当其冲,在劫难逃,而且下场惊人的相似,都是以谋反的罪名身死族灭。
汉初时代,将星璀璨,勇士云集,但除了汉高祖身边极少数的亲信嫡系之外,大部分竟然都是出自这三大名将的麾下,这当然会让皇帝陛下深感不安,夙夜难眠了。
三杰之中,势力最大,最桀骜不驯的反而不是韩信,而是英布。英布,以勇力冠于三军,号称“小项王”,是说他的英雄豪迈之气令人心折,颇有西楚霸王的几分风采!
高祖皇帝集全国兵力去围杀他的时候,英布在万军之中,单骑冲阵,一箭贯胸,差点把刘邦当场射杀,虽然没死,也丢了半条命。他后来的驾崩,不得不说与这次重伤有很大关系。
英布死后,淮南之地的余孽是有很多怨恨和不平之气的,一时间尘烟四起,盗贼横行,因此此地极难治理。这个烫手山芋,当时没有人敢接手,也没有人敢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这个时候,刘邦以他知人善任的眼光,挑中了自己的少子刘长,任命当时年仅二十岁的这个小儿子为新的淮南王,治理昔日英布所属的四郡之地,果然所托得人,刘长凭借铁血手段,很快平定了混乱的局面。
淮南王刘长自幼丧母,是有吕后亲自抚养长大的,因为他才智出众,力能扛鼎,所以一直深得高祖和吕后的宠爱和器重。
后来文帝继位,刘长从小与这位同父异母性情宽厚的哥哥关系最好,因此身份更加贵重 。他经常跟随汉文帝到御苑打猎,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文帝为“大哥”,其手足情深,可见一斑。
刘长其人勇力过人,任侠豪纵,曾经为报母仇,纵马直驰辟阳侯审食其府上,当众以大铁椎击杀这位高祖与吕后最宠信的臣子于府门,然后袒身赴未央宫阶前伏罪。
汉文帝怜悯小弟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徇私赦免了他,只是把他放归淮南了事,这也为他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世界上再亲厚的关系如果掺杂进政治,陷入各种阴谋的罗织中,任你是再英明的君主,再无敌的英雄,也会败下阵来,无奈的任其割裂、宰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便是处处小心,还唯恐不能明哲保身呢。更何况刘长一向是骄纵跋扈惯了的。
后来他终于被人告发谋反,谋反的证据很荒唐,是说他派七十余名江湖游侠儿在谷口县准备了四十辆大货车准备谋反起事。
于是,在这位淮南王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朝中大臣们已经给他准备了几十条的罪名,在朝堂上联名上奏了。
面对满朝文武的汹汹议论,生性温和的汉文帝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但他最后坚持并没有给淮南王定罪,而是下了一道旨意,把淮南王一家迁徙到蜀中监视居住,以避避风头。
然而汉文帝低估了自己这位兄弟的性情刚烈程度,也高估了手下臣子们的品德。这世间的杀人手段并不只有刀剑染血,还有以气杀人!
从来心高气傲的那位汉高祖少子果然受不了这种无端的折辱,在千里跋涉的迁徙路上,怄气绝食,不吃不喝七日。而押解的官员因为早已受了朝中重臣们的某种暗示,所以囚车上的那把锁始终没有打开过,无人知道那里面发生了什么。
等到到了目的地,负责接待的官员启开囚车迎接时,淮南王刘长早已死去多时了。
消息传回长安,有人弹冠相庆,有人暗中欣喜,而始终只是怀了一种小惩大诫,挫挫兄弟锐气想法的汉文帝大惊失色,悔之晚矣!
“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站在未央宫最高处的文帝刘恒,听到民间百姓作歌为这位王弟鸣不平的声音时,心中大恸,泪湿衣襟,对身边的侍从叹息道:“天下人,难道是以为朕贪恋淮南那片丰腴的土地才这样做的吗……?”
于是,文帝就把淮南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封刘长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幼子刘赐为庐江王,以示自己并无私心。
但这样的补救措施并没有挽回多少亲情,仇恨的种子早已经埋下,以后开出的只能是恶之花!
当时以长子身份跟随在刘长身边的刘安,亲眼目睹了父王的死状,也领教了那些汉朝官吏的冷酷与无情。
所以心机深沉的他把那份遗传的骄傲从此掩藏了起来,展现给世人的,便只剩了温文尔雅、渊博好学,以贤王之名流誉天下。
但复仇的信念从来没有放弃,偶有风吹草动 ,绝不会放过,所有的机会他都在牢牢地盯着。
吴楚七国欲举兵叛乱时,吴王刘濞派太子刘少驹亲自到淮南联络,两个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惺惺相惜,结为好友。
刘安当时就答应下来,暗中策划准备发兵响应,但他的国相是位明智的人,分析以后认为叛军不会取得胜利,早晚会被朝廷打败的,那时候就是大祸临头了。
但当时年轻气盛的刘安根本不听,坚持要起兵 。于是国相就暗中叮嘱领兵的将军,消极准备,尽量拖延时间,以观战局。
后来七国兵败,几位宗室王尽皆国破身死,而淮南无恙,全赖刘安手下一批忠心臣子的功劳也!
而今天又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到了眼前。北有汉匈开战、南有闽越刀兵将起,西南夷也将闻风而动!至于长安城内的大汉宫中,自己安插进去的那颗棋子,会起什么作用,更是令人期待!
“大风起兮云去疾,天狼煞星现玄机……波澜将起矣!”几乎在同一个夜晚的这片星空下,相隔天涯的人发出了同样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