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天策军出征(一)(二更)
“圣旨到!请寿王上前听封!”
听到这话,李晔当即上前,立于宣旨太监身前,微微鞠躬。其身后裴荣、刘麒、李洪等人分别而立,显然也很好奇怎会有圣旨前来,而且还是来军中宣旨,难道要打仗不成。
“臣接旨!”
看见李晔如此客气,刘季述也微微点头,然后从旁边的锦盒中拿出一份圣旨,便开始宣读。
虽然圣旨写的有些文绉绉,不过大致内容众人还是听懂了。
大致就是封寿王李晔为招讨使,负责指挥西川军和天策军,前往蜀州平叛。招讨使并不是常设职务,一般是战时临时设置,一般以大臣、将帅或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掌镇压人民起义及招降讨叛,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兵罢即撤。
在战事未完期间,招讨使的权力很大。只是众人没有想到,居然会让李晔这个年幼的亲王担任招讨使,负责平叛。
“钦此!”
刘季述那尖细的声音把最后两个字刻意拉长说完后,便意味着圣旨宣读完毕。李晔高喊领旨谢恩,双手接过圣旨,刘季述便露出笑容对李晔说道,“恭喜寿王,陛下如此重视寿王,望寿王不要辜负圣恩。”
“刘公公舟车劳顿,请入营中歇息片刻。”眼前这个刘季述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历史上对方可是在自己当上皇帝后发动兵变,囚禁并废掉自己的皇帝之位。不过这个时候,刘季述才刚刚崭露头角,在宦官中连第一层次的都算不上,只是李儇身边的一个太监而已。
虽然李晔不喜对方,但也不会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透露出来。
“寿王不必了,咱家还要回宫中复命,就不打搅殿下了。陛下对于平叛一事很上心,让咱家告诉殿下一声,希望早日出兵,解蜀州之围,平定叛乱。”刘季述笑着拒绝了李晔。
“既然刘公公有事,那小王就不强留刘公公了。张威,代本王送刘公公一程!”李晔对一旁的张威吩咐道。
“是,殿下!”
张威跟李晔的时间也不短了,知道对于这样的传旨太监怎么做。给点钱财肯定是免不了的,更别说刘季述还是李儇身边的太监,肯定不能怠慢,不说让其在李儇身边帮其说好话,但也不能说坏话不是。
待刘季述走后,看见身边的一众手下还没有反应过来,李晔便吩咐道,“传令下去,军中校尉以上军官,速来议事厅,本王有要事吩咐。”
。。。。。。
“寿王到!”
议事厅,自然就是商量军务的地方,由于校尉以上的军官都要参加,所以人比较多,所以便在宽敞的议事厅。寿王府典军赵雄小跑了几步,来到议事厅入口,大声喊道。其实这种事应该交给张威,不过张威毕竟是太监,那尖细的声音,在军中并不好用。
声音刚落,一身戎装的李晔踏入议事厅,看着里面的众人,询问道,“都到齐了吗?”
虽然这是军中,不过也有文武之分,文人站在左边,武将站在右边,泾渭分明。文人自然是以裴荣为首,下面则是各级文职官员,李英旭赫然也在其中,因为武学堂的教官都有品级;武将方面则不同,刘麒和李洪都是中郎将,在军中都有自己的亲信。
看见李晔进来后,众人纷纷行礼高呼,“参见殿下!”
李晔来到上首,坐在那高于众人所站地面一尺有余的一张木椅上,挥手示意,“都坐吧!”
看到在场的这些人,李晔也有些自豪,这些都是自己的班底,有了他们,自己就有了问鼎那宝座的可能,也能征战这犹如乱世一般的晚唐。
李晔此时的班底虽然不算雄厚,不过也算是初具规模,由于没有扩编,这些面孔他也都不陌生。
军中文职官吏这边,隐隐以裴荣为首,这个李晔也知道,不过也默认了这个现状,短时间的平衡问题还不该他去考虑,那是以后的时候。除了裴荣,还有其他一些人,例如判官徐世仁、仓曹参军事李泌等人。其中李泌还是出自陇西李氏,不过是很偏的那种,这也说明李晔对世家很反感,但短时间也不得不用世家的人,因为寒门出身的比例的确少了点。
武将这边,在李晔的刻意之下,主要分为了两派,自然是以两个中郎将为首。除了李洪和刘麒二人,剩下的五个都头中,刘奎不说,那是骑兵都的都头,同时也是天策军最为强大的一支部队,一千余骑兵在蜀地也算是少见;其他的四个都头,分别是出自孙氏族人的孙家孟,刘麒亲信、原牙兵出身的袁志青,原镇将出身的欧阳靖,原王府亲兵出身的彭鹤。
五个都头这边就能代表目前武将中的势力。
虽然李洪、彭鹤和刘奎之前都是王府亲兵出身,但刘奎并不是跟随李晔从长安到成都那十人之一,所以在亲兵这一派中,刘奎算是另类。
同样,作为李晔岳丈的刘麒,其真正的亲信只有袁志青。孙家孟虽然之前也是他的部下,但其是孙氏族人,现在孙府跟刘府的关系属于面和心不和。
剩下一个就是欧阳靖。他是最没存在感的,不过倒是低调,也没参与李洪和刘麒这两派的争斗中,闷声坐着自己的事。
虽然裴荣、李洪和彭鹤都是跟随李晔从长安到成都的老人,但在李晔看来,这些都是老人,因为即便是前三人,对李晔而言也就早跟随自己几个月而已。
在李晔眼中,新人是武学堂毕业的那些人,不过现在武学堂第一批还未正式毕业。李晔最看重的,其实是武学堂毕业的人,他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寄托在武学堂身上,然后实现自己的一些理念,不过短时间武学堂,无法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他相信只要几年过去,这个情况会慢慢改变。
“诸位中,有本王的王府出来的,也有本王妻妾的族人,也有当初从牙兵、县镇兵出来的。本王看了一下,你们中间并没有新加入的人。
本王不管你们之前是什么身份,跟本王有什么关系,但本王希望你们忘记之前的身份,现在你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天策军的一员,同时也是本王的部下。
就在刚才,陛下已经下旨,任命本王为招讨使,率领天策军和西川军去解救蜀州并平定叛乱。天策军成立已经一年有余,但是却未曾上过战场,在本王看来,一支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即便是训练再苦、装备再好,那都没用。
本王需要的是一支可能跟随本王南征北战,为这大唐平定各方叛乱,收复失地的军队,而不是一支看门的散兵游勇。”
裴荣、李洪和刘麒三人之前就已经知道,但是其他人却不知道这个事。听到这个消息,五个都头和西面的二十五个校尉,大多都很激动,军人靠什么晋升,靠的是军功,不打仗,哪来的军功?
他们这一年的训练有多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虽然听说叛军人多势众,但他们并没有害怕,而是激动。那种叛军,并不是军队叛乱,而是民众暴乱,虽然人多,但其实就是乌合之众,只要不犯低级错误,他们就不信装备精良的他们,打不过叛军。所以在他们看来,那几万叛军,不是叛军,而是几万军功。
“对于我们天策军,神策军和西川军,一直瞧不起我们,认为我们打不了仗,在朝堂上,本王已经向陛下立过军令状,所以希望诸位能认真对待。
时间很紧,三天内,天策军必须全部开拔!”
“敢问殿下,武学堂的学生怎么办?会不会随军作战?”一个突兀的声音在李晔话音刚落,便在议事厅响起,众人顿时很好奇,何人胆子这么大。
听到这话,李晔当即上前,立于宣旨太监身前,微微鞠躬。其身后裴荣、刘麒、李洪等人分别而立,显然也很好奇怎会有圣旨前来,而且还是来军中宣旨,难道要打仗不成。
“臣接旨!”
看见李晔如此客气,刘季述也微微点头,然后从旁边的锦盒中拿出一份圣旨,便开始宣读。
虽然圣旨写的有些文绉绉,不过大致内容众人还是听懂了。
大致就是封寿王李晔为招讨使,负责指挥西川军和天策军,前往蜀州平叛。招讨使并不是常设职务,一般是战时临时设置,一般以大臣、将帅或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掌镇压人民起义及招降讨叛,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兵罢即撤。
在战事未完期间,招讨使的权力很大。只是众人没有想到,居然会让李晔这个年幼的亲王担任招讨使,负责平叛。
“钦此!”
刘季述那尖细的声音把最后两个字刻意拉长说完后,便意味着圣旨宣读完毕。李晔高喊领旨谢恩,双手接过圣旨,刘季述便露出笑容对李晔说道,“恭喜寿王,陛下如此重视寿王,望寿王不要辜负圣恩。”
“刘公公舟车劳顿,请入营中歇息片刻。”眼前这个刘季述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历史上对方可是在自己当上皇帝后发动兵变,囚禁并废掉自己的皇帝之位。不过这个时候,刘季述才刚刚崭露头角,在宦官中连第一层次的都算不上,只是李儇身边的一个太监而已。
虽然李晔不喜对方,但也不会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透露出来。
“寿王不必了,咱家还要回宫中复命,就不打搅殿下了。陛下对于平叛一事很上心,让咱家告诉殿下一声,希望早日出兵,解蜀州之围,平定叛乱。”刘季述笑着拒绝了李晔。
“既然刘公公有事,那小王就不强留刘公公了。张威,代本王送刘公公一程!”李晔对一旁的张威吩咐道。
“是,殿下!”
张威跟李晔的时间也不短了,知道对于这样的传旨太监怎么做。给点钱财肯定是免不了的,更别说刘季述还是李儇身边的太监,肯定不能怠慢,不说让其在李儇身边帮其说好话,但也不能说坏话不是。
待刘季述走后,看见身边的一众手下还没有反应过来,李晔便吩咐道,“传令下去,军中校尉以上军官,速来议事厅,本王有要事吩咐。”
。。。。。。
“寿王到!”
议事厅,自然就是商量军务的地方,由于校尉以上的军官都要参加,所以人比较多,所以便在宽敞的议事厅。寿王府典军赵雄小跑了几步,来到议事厅入口,大声喊道。其实这种事应该交给张威,不过张威毕竟是太监,那尖细的声音,在军中并不好用。
声音刚落,一身戎装的李晔踏入议事厅,看着里面的众人,询问道,“都到齐了吗?”
虽然这是军中,不过也有文武之分,文人站在左边,武将站在右边,泾渭分明。文人自然是以裴荣为首,下面则是各级文职官员,李英旭赫然也在其中,因为武学堂的教官都有品级;武将方面则不同,刘麒和李洪都是中郎将,在军中都有自己的亲信。
看见李晔进来后,众人纷纷行礼高呼,“参见殿下!”
李晔来到上首,坐在那高于众人所站地面一尺有余的一张木椅上,挥手示意,“都坐吧!”
看到在场的这些人,李晔也有些自豪,这些都是自己的班底,有了他们,自己就有了问鼎那宝座的可能,也能征战这犹如乱世一般的晚唐。
李晔此时的班底虽然不算雄厚,不过也算是初具规模,由于没有扩编,这些面孔他也都不陌生。
军中文职官吏这边,隐隐以裴荣为首,这个李晔也知道,不过也默认了这个现状,短时间的平衡问题还不该他去考虑,那是以后的时候。除了裴荣,还有其他一些人,例如判官徐世仁、仓曹参军事李泌等人。其中李泌还是出自陇西李氏,不过是很偏的那种,这也说明李晔对世家很反感,但短时间也不得不用世家的人,因为寒门出身的比例的确少了点。
武将这边,在李晔的刻意之下,主要分为了两派,自然是以两个中郎将为首。除了李洪和刘麒二人,剩下的五个都头中,刘奎不说,那是骑兵都的都头,同时也是天策军最为强大的一支部队,一千余骑兵在蜀地也算是少见;其他的四个都头,分别是出自孙氏族人的孙家孟,刘麒亲信、原牙兵出身的袁志青,原镇将出身的欧阳靖,原王府亲兵出身的彭鹤。
五个都头这边就能代表目前武将中的势力。
虽然李洪、彭鹤和刘奎之前都是王府亲兵出身,但刘奎并不是跟随李晔从长安到成都那十人之一,所以在亲兵这一派中,刘奎算是另类。
同样,作为李晔岳丈的刘麒,其真正的亲信只有袁志青。孙家孟虽然之前也是他的部下,但其是孙氏族人,现在孙府跟刘府的关系属于面和心不和。
剩下一个就是欧阳靖。他是最没存在感的,不过倒是低调,也没参与李洪和刘麒这两派的争斗中,闷声坐着自己的事。
虽然裴荣、李洪和彭鹤都是跟随李晔从长安到成都的老人,但在李晔看来,这些都是老人,因为即便是前三人,对李晔而言也就早跟随自己几个月而已。
在李晔眼中,新人是武学堂毕业的那些人,不过现在武学堂第一批还未正式毕业。李晔最看重的,其实是武学堂毕业的人,他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寄托在武学堂身上,然后实现自己的一些理念,不过短时间武学堂,无法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但他相信只要几年过去,这个情况会慢慢改变。
“诸位中,有本王的王府出来的,也有本王妻妾的族人,也有当初从牙兵、县镇兵出来的。本王看了一下,你们中间并没有新加入的人。
本王不管你们之前是什么身份,跟本王有什么关系,但本王希望你们忘记之前的身份,现在你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天策军的一员,同时也是本王的部下。
就在刚才,陛下已经下旨,任命本王为招讨使,率领天策军和西川军去解救蜀州并平定叛乱。天策军成立已经一年有余,但是却未曾上过战场,在本王看来,一支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即便是训练再苦、装备再好,那都没用。
本王需要的是一支可能跟随本王南征北战,为这大唐平定各方叛乱,收复失地的军队,而不是一支看门的散兵游勇。”
裴荣、李洪和刘麒三人之前就已经知道,但是其他人却不知道这个事。听到这个消息,五个都头和西面的二十五个校尉,大多都很激动,军人靠什么晋升,靠的是军功,不打仗,哪来的军功?
他们这一年的训练有多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虽然听说叛军人多势众,但他们并没有害怕,而是激动。那种叛军,并不是军队叛乱,而是民众暴乱,虽然人多,但其实就是乌合之众,只要不犯低级错误,他们就不信装备精良的他们,打不过叛军。所以在他们看来,那几万叛军,不是叛军,而是几万军功。
“对于我们天策军,神策军和西川军,一直瞧不起我们,认为我们打不了仗,在朝堂上,本王已经向陛下立过军令状,所以希望诸位能认真对待。
时间很紧,三天内,天策军必须全部开拔!”
“敢问殿下,武学堂的学生怎么办?会不会随军作战?”一个突兀的声音在李晔话音刚落,便在议事厅响起,众人顿时很好奇,何人胆子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