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半路出家
余耀注意到的这只盘子,其实正是沈歌的真实目的所在。
两人还是很有默契的。
摊主一听沈歌如此懂行,干笑两声,“我眼拙,就是当康熙官窑收的,不过姑娘你要想要,可以便宜点儿。”
“两百可以吧?”余耀此时帮腔开了口。
摊主一愣,“这也太低了!”
“那算了。”沈歌说着,“顺手”拿起了那个盘子。
这个盘子直径有个十七八厘米,造型很别致,圈足稍高,盘沿到盘心之间,有一圈菊瓣纹,而且釉色少见,盘的内外壁,都是藕荷色釉。
这个盘子,乍看上去,很像是现代的工艺品小瓷盘。可再细看一下,釉色之匀净又不是现代工艺瓷器能比拟的,而且火气褪尽,润泽如玉。
“这个小盘子挺漂亮,最低价多少?”沈歌又“顺口”问道。
摊主嘬了口烟,“你这是又要买个果盘?”
“不,瓜子盘。”沈歌淡然应道。
“我说,姑娘,可能你眼力不错,但买些家用瓷器,也不用到古玩市场来;我看是你买老件就爱拿这个当幌子吧?”摊主可能被沈歌的态度刺激到了,来了一句比较呛的。
余耀却在沈歌之前开了口,“我都不管她怎么买,你管这么多干嘛?你要是能卖,那就报价,价儿合适就买,不合适就散,多简单的事儿啊!”
摊主打量了一下他俩,“得,还是那句话,这盘子是官窑,不便宜。”
沈歌看了看底,圈足露胎一圈,胎质洁白细腻;圈足内施白釉,无款。
“这也是康熙官窑?”沈歌故意问道。
“单色釉最好的是雍正啊!”摊主活动了一下脖子,“你也别说哪儿不像了,我就当雍正官窑卖了。”
“这肯定不是雍正官窑。”余耀摇摇头,“你先说最低多少能卖吧?”
摊主开口前又想了想,“十万!”
闻言,余耀和沈歌不由对视了一眼。
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事儿,嘴上咬死雍正官窑,却又报这种价儿。当然,他俩早就料定这摊主不会当雍正官窑的,不然起码不会这么摆。
这一番交流和试探之后,余耀也感觉,这个人和一般的摊主不太一样,很像是是玩家半路出家,有可能是先练摊试试,再决定开不开店。摊上的东西不多,真假不说,起码显得比较规整。
而且,要是精熟的小贩,不会强调官窑如此生硬;见风使舵卖出去,能赚钱,才是王道。
这菊瓣盘,肯定是雍正官窑的形制,估计他也知道。
雍正官窑菊瓣盘,有过十二色,全部是单色釉,可谓清代单色釉的代表作。当时,内务府总管年希尧是先呈上十二色的单色釉花盆让雍正赏阅,雍正看了很满意,大笔一挥,就照这十二个颜色,再给朕做四十套菊瓣盘!
如今,在故宫博物院,能看到一套十二釉色的菊瓣盘:白、绿、湖水绿、葱心绿、黄、淡黄、米黄、天蓝、洒蓝、胭脂红、紫金、藕荷。
这盘子就是藕荷釉的。
不过,雍正官窑菊瓣盘,都带着双圈青花楷书款儿“大清雍正年制”,或者采取釉下刻款儿的方式。
这盘子上什么都没有。
而且,这雍正官窑十二色菊瓣盘的高仿,市面儿上不说泛滥,也绝不少见。再者,高仿之中,不带款儿的还挺多。
余耀和沈歌也不会再和摊主去辩是不是官窑,眼下主要就是谈价。
沈歌看了一眼余耀,余耀顺势给摊主递上一支烟,“女孩子就喜欢这种颜色。不过,你这里还有别的颜色么?过年了,多几个颜色摆出来,也漂亮。”
“不抽了。”摊主摆摆手,“就这一个。”
余耀回看沈歌,“那你觉得最高多少能接受?”
不待沈歌回答,摊主就开了腔,“你们小两口也不用一唱一和的了,我以前也是玩家来的,套路都熟。”
沈歌一听,“既然这样,那我也不报虚的了,两万,你看行吗?”
“不行!”摊主摇头坚决。
肯定不行啊,这盘子他是两三年前五万买的,期间找了不少人看,普遍都不看好。最关键的是没有款儿,少了这道屏障,若非眼力极高,谁又敢定论?
只不过,虽说认定不了雍正官窑,但他还是觉得,起码是一件清代老仿。
沈歌也不能完全定论雍正官窑,但比这摊主眼力高,大致有个七八成的把握。
而且,摊主找不到高手鉴定,她可不一样,身边有余耀呢!
余耀叹了口气,“你要真喜欢,多点儿也可以啊!”
这句话,给沈歌吃了颗定心丸,开始加钱。反正余耀坐镇呢,加到不合适的时候就会拦下。
最后加到了五万,摊主仍然不肯放手。他虽然不能判定,而且也不算看好,但这盘子确实漂亮,他又收了两三年了,平进平出还是不舍得。
不过,摊主此时已经有点儿动摇的样子了。
“五万八!”余耀适时开口。
摊主皱眉沉吟,最后一挥手,“这么着,六万!我把这橄榄瓶搭给你!”
沈歌微笑。现在承认这橄榄瓶不是康熙官窑了?当然,这话她不会说出来。
这珊瑚红釉橄榄瓶,是摊主决定摆摊前特意进的几件普通仿品之一。他之所以又是装进木盒又是摆在显眼位置,主要就是起了个吸引顾客的作用。
一开始,他还抱着万一碰上棒槌、能多蒙几个钱的幻想,但出摊后有好几个人看过,都识破了。因为这橄榄瓶确实没仿到位。他不会舍得花大价钱进顶级高仿,这橄榄瓶是一千块进的货。
现在这一看,还不如一起搭上多赚俩钱儿呢。
“行。”沈歌没再磨叽,这橄榄瓶颜色漂亮,拿回去真能当个花瓶用。
离开了这个摊子,沈歌挽着余耀的胳膊,“我的大掌眼,这到底是不是雍正官窑?”
“是。”余耀应道,“不过,这不是年希尧主持御窑厂时候的产品。这个摊主像是半路出家,我看,这菊瓣盘应该是唐英担任督陶官时期的产品。唐英也是半路出家。”
“唐英?他的名气不比年希尧小,就算他掌管御窑厂之初,延续烧制上一任年希尧的旧品,可问题为什么不落款儿呢?”
两人还是很有默契的。
摊主一听沈歌如此懂行,干笑两声,“我眼拙,就是当康熙官窑收的,不过姑娘你要想要,可以便宜点儿。”
“两百可以吧?”余耀此时帮腔开了口。
摊主一愣,“这也太低了!”
“那算了。”沈歌说着,“顺手”拿起了那个盘子。
这个盘子直径有个十七八厘米,造型很别致,圈足稍高,盘沿到盘心之间,有一圈菊瓣纹,而且釉色少见,盘的内外壁,都是藕荷色釉。
这个盘子,乍看上去,很像是现代的工艺品小瓷盘。可再细看一下,釉色之匀净又不是现代工艺瓷器能比拟的,而且火气褪尽,润泽如玉。
“这个小盘子挺漂亮,最低价多少?”沈歌又“顺口”问道。
摊主嘬了口烟,“你这是又要买个果盘?”
“不,瓜子盘。”沈歌淡然应道。
“我说,姑娘,可能你眼力不错,但买些家用瓷器,也不用到古玩市场来;我看是你买老件就爱拿这个当幌子吧?”摊主可能被沈歌的态度刺激到了,来了一句比较呛的。
余耀却在沈歌之前开了口,“我都不管她怎么买,你管这么多干嘛?你要是能卖,那就报价,价儿合适就买,不合适就散,多简单的事儿啊!”
摊主打量了一下他俩,“得,还是那句话,这盘子是官窑,不便宜。”
沈歌看了看底,圈足露胎一圈,胎质洁白细腻;圈足内施白釉,无款。
“这也是康熙官窑?”沈歌故意问道。
“单色釉最好的是雍正啊!”摊主活动了一下脖子,“你也别说哪儿不像了,我就当雍正官窑卖了。”
“这肯定不是雍正官窑。”余耀摇摇头,“你先说最低多少能卖吧?”
摊主开口前又想了想,“十万!”
闻言,余耀和沈歌不由对视了一眼。
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事儿,嘴上咬死雍正官窑,却又报这种价儿。当然,他俩早就料定这摊主不会当雍正官窑的,不然起码不会这么摆。
这一番交流和试探之后,余耀也感觉,这个人和一般的摊主不太一样,很像是是玩家半路出家,有可能是先练摊试试,再决定开不开店。摊上的东西不多,真假不说,起码显得比较规整。
而且,要是精熟的小贩,不会强调官窑如此生硬;见风使舵卖出去,能赚钱,才是王道。
这菊瓣盘,肯定是雍正官窑的形制,估计他也知道。
雍正官窑菊瓣盘,有过十二色,全部是单色釉,可谓清代单色釉的代表作。当时,内务府总管年希尧是先呈上十二色的单色釉花盆让雍正赏阅,雍正看了很满意,大笔一挥,就照这十二个颜色,再给朕做四十套菊瓣盘!
如今,在故宫博物院,能看到一套十二釉色的菊瓣盘:白、绿、湖水绿、葱心绿、黄、淡黄、米黄、天蓝、洒蓝、胭脂红、紫金、藕荷。
这盘子就是藕荷釉的。
不过,雍正官窑菊瓣盘,都带着双圈青花楷书款儿“大清雍正年制”,或者采取釉下刻款儿的方式。
这盘子上什么都没有。
而且,这雍正官窑十二色菊瓣盘的高仿,市面儿上不说泛滥,也绝不少见。再者,高仿之中,不带款儿的还挺多。
余耀和沈歌也不会再和摊主去辩是不是官窑,眼下主要就是谈价。
沈歌看了一眼余耀,余耀顺势给摊主递上一支烟,“女孩子就喜欢这种颜色。不过,你这里还有别的颜色么?过年了,多几个颜色摆出来,也漂亮。”
“不抽了。”摊主摆摆手,“就这一个。”
余耀回看沈歌,“那你觉得最高多少能接受?”
不待沈歌回答,摊主就开了腔,“你们小两口也不用一唱一和的了,我以前也是玩家来的,套路都熟。”
沈歌一听,“既然这样,那我也不报虚的了,两万,你看行吗?”
“不行!”摊主摇头坚决。
肯定不行啊,这盘子他是两三年前五万买的,期间找了不少人看,普遍都不看好。最关键的是没有款儿,少了这道屏障,若非眼力极高,谁又敢定论?
只不过,虽说认定不了雍正官窑,但他还是觉得,起码是一件清代老仿。
沈歌也不能完全定论雍正官窑,但比这摊主眼力高,大致有个七八成的把握。
而且,摊主找不到高手鉴定,她可不一样,身边有余耀呢!
余耀叹了口气,“你要真喜欢,多点儿也可以啊!”
这句话,给沈歌吃了颗定心丸,开始加钱。反正余耀坐镇呢,加到不合适的时候就会拦下。
最后加到了五万,摊主仍然不肯放手。他虽然不能判定,而且也不算看好,但这盘子确实漂亮,他又收了两三年了,平进平出还是不舍得。
不过,摊主此时已经有点儿动摇的样子了。
“五万八!”余耀适时开口。
摊主皱眉沉吟,最后一挥手,“这么着,六万!我把这橄榄瓶搭给你!”
沈歌微笑。现在承认这橄榄瓶不是康熙官窑了?当然,这话她不会说出来。
这珊瑚红釉橄榄瓶,是摊主决定摆摊前特意进的几件普通仿品之一。他之所以又是装进木盒又是摆在显眼位置,主要就是起了个吸引顾客的作用。
一开始,他还抱着万一碰上棒槌、能多蒙几个钱的幻想,但出摊后有好几个人看过,都识破了。因为这橄榄瓶确实没仿到位。他不会舍得花大价钱进顶级高仿,这橄榄瓶是一千块进的货。
现在这一看,还不如一起搭上多赚俩钱儿呢。
“行。”沈歌没再磨叽,这橄榄瓶颜色漂亮,拿回去真能当个花瓶用。
离开了这个摊子,沈歌挽着余耀的胳膊,“我的大掌眼,这到底是不是雍正官窑?”
“是。”余耀应道,“不过,这不是年希尧主持御窑厂时候的产品。这个摊主像是半路出家,我看,这菊瓣盘应该是唐英担任督陶官时期的产品。唐英也是半路出家。”
“唐英?他的名气不比年希尧小,就算他掌管御窑厂之初,延续烧制上一任年希尧的旧品,可问题为什么不落款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