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刚才你没说清楚,我看个什么劲儿?”林丰草头也不抬,“你得给我具体说说!毕竟这玩意儿有那么多人打眼漏宝了!”
林丰草将这件抱月瓶揭掉报纸、摆在桌上之后,一边继续欣赏,一边也忍不住絮叨起来:
“你说,你赚了人家这么个大便宜,人家却还把你当朋友了。”
“亏你还在行里混了这么多年,这能叫赚便宜么?”余耀接口,“古玩行里,什么眼力,就该赚什么钱。而且,对他来说,敢开三十万,就是往最高了喊的;在我这儿,他就是赚了。要是他之前想出手的时候,有个古玩店主肯出个十万八万的,他估计也就卖了。”
“你看,心虚了吧?”林丰草本来也是开玩笑,话题接着便转到了元青花上,“你说这元青花,和黄花梨还真好有一比!”
“嗯?怎么说?”
“黄花梨是树,算是长得慢的,可就是长得再快,它也有从幼苗到成材的过程。这元青花在元代中后期横空出世,没有历史脉络可循,没有幼苗期,一亮相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其实我还真琢磨过这事儿。”余耀微微一笑,接着便说了说。
在他还没有这般眼力之前,他就琢磨过。因为这些主要是历史考古上的东西,基本用不上眼力。
青花瓷,最晚宋代就有了,也发现过实物。虽然以残片为主,几无完整器,但胎土和青料标本有了。
同时,元代早中期的青花器,和宋青花有很多相似之处,青料也是国产青料。这其中有很多民窑器,工艺和价值都不高。所以,广义上的“元青花”,其实有很多是不怎么值钱的。
但是,所谓的狭义上的真正“元青花”,指的是元代后期使用麻仓土为胎、苏麻离青为钴料烧制而成的青花器。这和宋青花以及元代早中期青花,在胎土和青料上,实际上并没有传承关系。
元代尚白,枢府瓷卵白釉就是典型代表。在早中期,普通的青花器也并不起眼。那么,狭义上的元青花,为什么会在元代后期横空出世呢?
在余耀看来,最关键的成因是两个改变。
第一,蓝色钴料苏麻离青的传入。蓝色是***文化的主色调,元代疆域很大,蓝色苏麻离青钴料得以大量进入中原。
第二,在宋代,北方瓷器工匠的绘画水准,是要高于南方工匠的,特别是磁州窑的画片,宋代就很丰富了。而元代之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在瓷都形成了一个聚集地。
而瓷都,也有北方窑口不具备的优质瓷土——麻仓土。元代和明代前期,官窑瓷胎多用麻仓土,明代后期开始用高岭土。
如此,绘画技艺到位的工匠来了,苏麻离青的钴料来了,用麻仓土烧制的官窑,就此出现了一种前无古人的绚烂青花器。
“所以,元青花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三方碰撞后,‘嫁接’出来的品种!”余耀总结道,“北方的瓷画工匠,瓷都的麻仓土,波斯的苏麻离青。”
“我说,你研究够深的啊!”林丰草连连点头,“这搞历史的,研究实物不深;这古玩商接触实物多,学术研究不够。你这是合二为一了,要是深入调研一下,梳理扩充一下,都可以写篇论文了!”
“拉倒吧!类似的观点,断断续续零零散散都有人提过的,我不过是因为你刚才的感慨,总结了一下罢了。”
林丰草不再继续说这个,转而问道,“依我看,这抱月瓶,基本特征都符合,怎么会这么多人走眼?”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啊!”余耀感慨道。
“嗯?”林丰草略略一怔,转而抬手竖起食指连点两下,“对!因为太新了!甚至有火气未尽的感觉!”
余耀点点头,“是啊。根据王大眼的说法,这抱月瓶,很可能在元代就沉入海中,三十年前才重见天日。刚出窑的东西,火光十足,结果不久就掉进了海里,在海水中,氧化不够,釉面火气被锁住了!王大眼得手不过三十年,这三十年的氧化,哪能和老瓷器相比?釉面光泽这么‘贼’,又是元青花,犯嘀咕很正常。”
出窑不久的瓷器釉面火光,行里人多称之为“贼光”。
“关键还一点儿磕碰都没有!”林丰草继续审视这件抱月瓶,“这种情况下,其他所有特征却又都符合!有点儿真赛假的意思。”
“这和真赛假还不太一样。瓷器的真赛假,只是外表看着新,但釉面火气其实已经没了。”余耀接口,“这一件,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林丰草微微一笑,“我估计那些人,怕是都没问来历。”
余耀却应道,“这一件,即便不知道来历,我也敢出手!因为虽然有氧化不够的火光感觉,但无论从胎釉,还是青花发色,都完全符合!特别是苏麻离青的钴料,早就失传了,现在的高仿元青花,虽然调配钴料的技术很高了,但比起真正的苏麻离青,还是会有细微差别的!”
“这就是所谓的艺高人胆大啊!”林丰草说完,来回踱了几步,“你说,我是借走欣赏一阵儿呢?还是借走欣赏一阵儿呢?”
余耀笑道,“我答应你的事儿,还能出尔反尔么?!”
“不能这么说,这毕竟是价值几千万的东西啊!”
“对啊,但是你趁钱!你要是弄坏了弄丢了,燕京还有个仓库呢!你拿走之前,签个抵押文书呗。”
林丰草哈哈大笑,他知道余耀是开玩笑,“其实,我这也欣赏得差不多了,要是再想看,去江州找你看就行。”
“随你。”余耀道,“要是这样的话,这抱月瓶个儿太大,回头我得包辆车去海口,然后找个专业的古玩托运公司保价给我送到江州。”
“嗯,这我得陪你去。”林丰草随后便坐下了,“行,现在说说那棵树你准备怎么办?”
“我当时就是随口一说,走了之后我也一直在琢磨。不过,关键先得问你一句,你觉得这棵黄花梨,要是再长个三五年,会有什么大的变化么?”
林丰草将这件抱月瓶揭掉报纸、摆在桌上之后,一边继续欣赏,一边也忍不住絮叨起来:
“你说,你赚了人家这么个大便宜,人家却还把你当朋友了。”
“亏你还在行里混了这么多年,这能叫赚便宜么?”余耀接口,“古玩行里,什么眼力,就该赚什么钱。而且,对他来说,敢开三十万,就是往最高了喊的;在我这儿,他就是赚了。要是他之前想出手的时候,有个古玩店主肯出个十万八万的,他估计也就卖了。”
“你看,心虚了吧?”林丰草本来也是开玩笑,话题接着便转到了元青花上,“你说这元青花,和黄花梨还真好有一比!”
“嗯?怎么说?”
“黄花梨是树,算是长得慢的,可就是长得再快,它也有从幼苗到成材的过程。这元青花在元代中后期横空出世,没有历史脉络可循,没有幼苗期,一亮相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其实我还真琢磨过这事儿。”余耀微微一笑,接着便说了说。
在他还没有这般眼力之前,他就琢磨过。因为这些主要是历史考古上的东西,基本用不上眼力。
青花瓷,最晚宋代就有了,也发现过实物。虽然以残片为主,几无完整器,但胎土和青料标本有了。
同时,元代早中期的青花器,和宋青花有很多相似之处,青料也是国产青料。这其中有很多民窑器,工艺和价值都不高。所以,广义上的“元青花”,其实有很多是不怎么值钱的。
但是,所谓的狭义上的真正“元青花”,指的是元代后期使用麻仓土为胎、苏麻离青为钴料烧制而成的青花器。这和宋青花以及元代早中期青花,在胎土和青料上,实际上并没有传承关系。
元代尚白,枢府瓷卵白釉就是典型代表。在早中期,普通的青花器也并不起眼。那么,狭义上的元青花,为什么会在元代后期横空出世呢?
在余耀看来,最关键的成因是两个改变。
第一,蓝色钴料苏麻离青的传入。蓝色是***文化的主色调,元代疆域很大,蓝色苏麻离青钴料得以大量进入中原。
第二,在宋代,北方瓷器工匠的绘画水准,是要高于南方工匠的,特别是磁州窑的画片,宋代就很丰富了。而元代之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在瓷都形成了一个聚集地。
而瓷都,也有北方窑口不具备的优质瓷土——麻仓土。元代和明代前期,官窑瓷胎多用麻仓土,明代后期开始用高岭土。
如此,绘画技艺到位的工匠来了,苏麻离青的钴料来了,用麻仓土烧制的官窑,就此出现了一种前无古人的绚烂青花器。
“所以,元青花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三方碰撞后,‘嫁接’出来的品种!”余耀总结道,“北方的瓷画工匠,瓷都的麻仓土,波斯的苏麻离青。”
“我说,你研究够深的啊!”林丰草连连点头,“这搞历史的,研究实物不深;这古玩商接触实物多,学术研究不够。你这是合二为一了,要是深入调研一下,梳理扩充一下,都可以写篇论文了!”
“拉倒吧!类似的观点,断断续续零零散散都有人提过的,我不过是因为你刚才的感慨,总结了一下罢了。”
林丰草不再继续说这个,转而问道,“依我看,这抱月瓶,基本特征都符合,怎么会这么多人走眼?”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啊!”余耀感慨道。
“嗯?”林丰草略略一怔,转而抬手竖起食指连点两下,“对!因为太新了!甚至有火气未尽的感觉!”
余耀点点头,“是啊。根据王大眼的说法,这抱月瓶,很可能在元代就沉入海中,三十年前才重见天日。刚出窑的东西,火光十足,结果不久就掉进了海里,在海水中,氧化不够,釉面火气被锁住了!王大眼得手不过三十年,这三十年的氧化,哪能和老瓷器相比?釉面光泽这么‘贼’,又是元青花,犯嘀咕很正常。”
出窑不久的瓷器釉面火光,行里人多称之为“贼光”。
“关键还一点儿磕碰都没有!”林丰草继续审视这件抱月瓶,“这种情况下,其他所有特征却又都符合!有点儿真赛假的意思。”
“这和真赛假还不太一样。瓷器的真赛假,只是外表看着新,但釉面火气其实已经没了。”余耀接口,“这一件,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林丰草微微一笑,“我估计那些人,怕是都没问来历。”
余耀却应道,“这一件,即便不知道来历,我也敢出手!因为虽然有氧化不够的火光感觉,但无论从胎釉,还是青花发色,都完全符合!特别是苏麻离青的钴料,早就失传了,现在的高仿元青花,虽然调配钴料的技术很高了,但比起真正的苏麻离青,还是会有细微差别的!”
“这就是所谓的艺高人胆大啊!”林丰草说完,来回踱了几步,“你说,我是借走欣赏一阵儿呢?还是借走欣赏一阵儿呢?”
余耀笑道,“我答应你的事儿,还能出尔反尔么?!”
“不能这么说,这毕竟是价值几千万的东西啊!”
“对啊,但是你趁钱!你要是弄坏了弄丢了,燕京还有个仓库呢!你拿走之前,签个抵押文书呗。”
林丰草哈哈大笑,他知道余耀是开玩笑,“其实,我这也欣赏得差不多了,要是再想看,去江州找你看就行。”
“随你。”余耀道,“要是这样的话,这抱月瓶个儿太大,回头我得包辆车去海口,然后找个专业的古玩托运公司保价给我送到江州。”
“嗯,这我得陪你去。”林丰草随后便坐下了,“行,现在说说那棵树你准备怎么办?”
“我当时就是随口一说,走了之后我也一直在琢磨。不过,关键先得问你一句,你觉得这棵黄花梨,要是再长个三五年,会有什么大的变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