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鉴墨
“看到罗小华,就有些感慨。”余耀一边细看,一边不由叹了一句。
实际上,历史上的名人,很容易被拿出某一个方面被脸谱化。其实某一方面的才华和品性,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人有多面性,其实是很正常的。仍旧拿明代来说,比如清官海瑞,其实没什么才干和建树,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业绩,只是不贪而已。比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他却有点儿会敛财,而且往上面送得不少,不过他这么干,却是为了更好地抗倭。
沈重远面色凝重地看向余耀,“我怎么觉得,你不太看好啊!”
“是啊。”余耀在他们面前没有遮掩,“罗小华的人品和其他方面的水平不论,他的制墨水平那绝对是一流的······”
沈歌一听,不由凑到了余耀身边,“我爷爷和我爸研究过,都没发现什么问题,你可看准了······”
沈重远摆摆手,“我俩加一块,也不及余耀的眼力。”
沈歌的父亲听了,眉头微微一皱。他虽然佩服余耀的眼力,但沈重远这句话还是让他有点儿不舒服。
不过,他的眉头很快就舒展开来,“这块九锡玄香,看来还到不了罗小华的水准?”
“这是一块桐烟墨,但首先光泽有点儿不够。”余耀接口。
“光感还可以啊······”沈父沉吟。
古代制墨,大抵有四种:松烟、桐烟、漆烟、油烟。其中松烟墨和桐烟墨被用在书画上最多。
松烟墨和桐烟墨最大的区别有三点:桐烟墨比松烟墨重,光泽性强,而且不容易染手。
这是因为桐烟和松烟虽然名字相近,但松烟墨是真的用松烟,而桐烟墨实际上用的是煤烟,因为要配比桐油,才叫桐烟墨。
松烟墨用在书法上多,画作上少。桐烟墨则比较广泛,在罗小华时期,桐烟墨算是主流。
沈重远此时又问道,“你觉得能到明么?”
“正因为不能到明,才出现了光泽的问题。”余耀习惯性的摸烟,却想到是在人家的书房,却又忍住了。
沈父一看,哈哈一笑,随即也掏出烟来,“抽一支抽一支。”
沈歌撇了撇嘴,“你们先聊着,我去看看我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回头再来听结果。”
沈歌走后,老中青三个男人都点了烟,沈父笑道,“我是老烟枪了,小歌特别烦我抽烟,你以后也少不了管啊!”
余耀不置可否,转而点到,“我就直说。我感觉,这是一块民国时期的仿品,从原料到工艺,都是很好的,但正因为做旧,导致了光泽出了些许的问题。”
沈氏父子二人对视一眼,没有说话。
余耀继续说道,“如果是明代嘉靖时期的老墨,传承到今天,光泽上不会这么寡淡。做旧,这方面很难掌握,需要的技巧很高,这一块,算是高手所为了,但我感觉,还是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余耀说的时候,他们也在一边听,一边仔细审视。
“这一点容我白天在阳光下再好好看看。不过你刚才说,首先是光泽有点儿不够,还有别的么?”沈父又问。
“对。其次,罗小华制墨,除了质地,工艺上,也讲究精巧。即便是很普通的制式,他也可能做出平中见奇的东西,绝非浪得虚名。”
余耀话音刚落,沈重远便点头道,“是了,早年我在故宫展览时,见到那块‘半核桃’,当场就忍不住啧啧称奇。”
半核桃墨,是罗小华传世的经典作品之一,现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墨锭的形状,就是一个半剖开的核桃,外壳的纹路既似核桃的天然纹路,又像是如意祥云;而在核桃内的铭文,也十分讲究。一侧边上有: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另一侧边有:西王母赐汉武桃宣和殿;中间,则是“小华”二字。
余耀接口,“是的。再看这一方九锡玄香,带铭文这面,‘九锡玄香’四字,用了罗小华惯用的隶书,下方则是行楷,整体布局还是比较精巧的。但是,背面的山水纹饰,就显得有点儿平庸。”
余耀说着,伸手点了点一处地方,“关键是这里!修过!要是罗小华,必当一气呵成!”
“修过?”沈父一愣。
“墨和其他雕刻品不同,模制之后,干燥成型,再修,必定会有类似金属的痕迹光感;当然,如果是老墨,现在也必定看不出了。可这块墨需得做旧,这样就露出了些许端倪。”
“果然!”审视半天之后,沈重远长叹一声。
沈父晚了半拍,但最后看着余耀轻抚手掌,“余耀啊,你这简直是神眼啊!你这双眼,应该像克莱德曼的手指一样,来个巨额保险!”
余耀哭笑不得。
沈重远哈哈一笑,“你呀,从小就不爱服人,今天我看你,真是彻底服气了!”
“服气是服气,但我这方墨,可是亏大了!”沈父叹了口气,转而起身,“还有一块嘉靖朝的,你也看看!”
余耀一听,“伯父,您对古墨这是情有独钟啊!”
“哪有,我就几块,这块还被你鉴定是高仿。”
沈父再次拿出来的,是一块朱红的墨锭,而且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玉兰花的形状。
“玉兰朱砂墨?”余耀上眼一瞧,“这块能到明,嘉靖无疑。”
沈父眼中再次闪过讶异,“就看这么两眼,定论了?”
“明代的朱砂墨,以成化和嘉靖两朝为最佳,特点鲜明。这一块玉兰朱砂墨,显然不是成化朝的。而且,若是高仿,很难做到这种胶感!同时,从造型和工艺上来看,也是嘉靖朝的风格。”
朱砂墨自然是为了写红字用的,主要成分自然是朱砂。明代制造朱砂墨,除了朱砂等原料,还要用秦皮水煮胶,再在清水中浸泡七天七夜。
秦皮就是白蜡树的皮,是一味中药,用秦皮水煮胶,效果比一般的煮胶方式要好。而在未用过的老墨锭上,历经岁月之后,那种胶感也是鉴定要点之一。
沈父听后,不由颔首微笑。
沈重远手指虚点两下,“我就说嘛,没有余耀鉴定不了的古玩!”
实际上,历史上的名人,很容易被拿出某一个方面被脸谱化。其实某一方面的才华和品性,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人有多面性,其实是很正常的。仍旧拿明代来说,比如清官海瑞,其实没什么才干和建树,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业绩,只是不贪而已。比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他却有点儿会敛财,而且往上面送得不少,不过他这么干,却是为了更好地抗倭。
沈重远面色凝重地看向余耀,“我怎么觉得,你不太看好啊!”
“是啊。”余耀在他们面前没有遮掩,“罗小华的人品和其他方面的水平不论,他的制墨水平那绝对是一流的······”
沈歌一听,不由凑到了余耀身边,“我爷爷和我爸研究过,都没发现什么问题,你可看准了······”
沈重远摆摆手,“我俩加一块,也不及余耀的眼力。”
沈歌的父亲听了,眉头微微一皱。他虽然佩服余耀的眼力,但沈重远这句话还是让他有点儿不舒服。
不过,他的眉头很快就舒展开来,“这块九锡玄香,看来还到不了罗小华的水准?”
“这是一块桐烟墨,但首先光泽有点儿不够。”余耀接口。
“光感还可以啊······”沈父沉吟。
古代制墨,大抵有四种:松烟、桐烟、漆烟、油烟。其中松烟墨和桐烟墨被用在书画上最多。
松烟墨和桐烟墨最大的区别有三点:桐烟墨比松烟墨重,光泽性强,而且不容易染手。
这是因为桐烟和松烟虽然名字相近,但松烟墨是真的用松烟,而桐烟墨实际上用的是煤烟,因为要配比桐油,才叫桐烟墨。
松烟墨用在书法上多,画作上少。桐烟墨则比较广泛,在罗小华时期,桐烟墨算是主流。
沈重远此时又问道,“你觉得能到明么?”
“正因为不能到明,才出现了光泽的问题。”余耀习惯性的摸烟,却想到是在人家的书房,却又忍住了。
沈父一看,哈哈一笑,随即也掏出烟来,“抽一支抽一支。”
沈歌撇了撇嘴,“你们先聊着,我去看看我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回头再来听结果。”
沈歌走后,老中青三个男人都点了烟,沈父笑道,“我是老烟枪了,小歌特别烦我抽烟,你以后也少不了管啊!”
余耀不置可否,转而点到,“我就直说。我感觉,这是一块民国时期的仿品,从原料到工艺,都是很好的,但正因为做旧,导致了光泽出了些许的问题。”
沈氏父子二人对视一眼,没有说话。
余耀继续说道,“如果是明代嘉靖时期的老墨,传承到今天,光泽上不会这么寡淡。做旧,这方面很难掌握,需要的技巧很高,这一块,算是高手所为了,但我感觉,还是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余耀说的时候,他们也在一边听,一边仔细审视。
“这一点容我白天在阳光下再好好看看。不过你刚才说,首先是光泽有点儿不够,还有别的么?”沈父又问。
“对。其次,罗小华制墨,除了质地,工艺上,也讲究精巧。即便是很普通的制式,他也可能做出平中见奇的东西,绝非浪得虚名。”
余耀话音刚落,沈重远便点头道,“是了,早年我在故宫展览时,见到那块‘半核桃’,当场就忍不住啧啧称奇。”
半核桃墨,是罗小华传世的经典作品之一,现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墨锭的形状,就是一个半剖开的核桃,外壳的纹路既似核桃的天然纹路,又像是如意祥云;而在核桃内的铭文,也十分讲究。一侧边上有: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另一侧边有:西王母赐汉武桃宣和殿;中间,则是“小华”二字。
余耀接口,“是的。再看这一方九锡玄香,带铭文这面,‘九锡玄香’四字,用了罗小华惯用的隶书,下方则是行楷,整体布局还是比较精巧的。但是,背面的山水纹饰,就显得有点儿平庸。”
余耀说着,伸手点了点一处地方,“关键是这里!修过!要是罗小华,必当一气呵成!”
“修过?”沈父一愣。
“墨和其他雕刻品不同,模制之后,干燥成型,再修,必定会有类似金属的痕迹光感;当然,如果是老墨,现在也必定看不出了。可这块墨需得做旧,这样就露出了些许端倪。”
“果然!”审视半天之后,沈重远长叹一声。
沈父晚了半拍,但最后看着余耀轻抚手掌,“余耀啊,你这简直是神眼啊!你这双眼,应该像克莱德曼的手指一样,来个巨额保险!”
余耀哭笑不得。
沈重远哈哈一笑,“你呀,从小就不爱服人,今天我看你,真是彻底服气了!”
“服气是服气,但我这方墨,可是亏大了!”沈父叹了口气,转而起身,“还有一块嘉靖朝的,你也看看!”
余耀一听,“伯父,您对古墨这是情有独钟啊!”
“哪有,我就几块,这块还被你鉴定是高仿。”
沈父再次拿出来的,是一块朱红的墨锭,而且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玉兰花的形状。
“玉兰朱砂墨?”余耀上眼一瞧,“这块能到明,嘉靖无疑。”
沈父眼中再次闪过讶异,“就看这么两眼,定论了?”
“明代的朱砂墨,以成化和嘉靖两朝为最佳,特点鲜明。这一块玉兰朱砂墨,显然不是成化朝的。而且,若是高仿,很难做到这种胶感!同时,从造型和工艺上来看,也是嘉靖朝的风格。”
朱砂墨自然是为了写红字用的,主要成分自然是朱砂。明代制造朱砂墨,除了朱砂等原料,还要用秦皮水煮胶,再在清水中浸泡七天七夜。
秦皮就是白蜡树的皮,是一味中药,用秦皮水煮胶,效果比一般的煮胶方式要好。而在未用过的老墨锭上,历经岁月之后,那种胶感也是鉴定要点之一。
沈父听后,不由颔首微笑。
沈重远手指虚点两下,“我就说嘛,没有余耀鉴定不了的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