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掠夺
董卫国被明军卫兵领进一张大营,他没有丝毫犹豫地跪倒在地,冲着正前方大喊道:“罪人董卫国,拜见提督大人。”
“董布政司不必客气,”从董卫国侧面传过来一个声音,邓名把他用来谈判的那张长桌子搬了出来,摆在这张帐篷的正中央,董卫国一进门就冲着桌子行大礼,邓名没来得及阻止他:“董布政司请坐。”
董卫国不但不去就座,还在那里不停地谦虚,见对方不吃敬酒,邓名冲着门口的卫兵使了颜色,两个明军士兵同时重重地从鼻子里哼出一身,把腰刀抽了一些出来。见状董卫国马上停止了客套,飞快地窜到邓名手指的地方,老老实实地坐到了椅子上。
“听说董布政司愿意用瓷器交换粮船和粮食?”等董卫国坐定后,邓名问道。
“不错!”不等邓名多说,董卫国就口若悬河地讲起来,先是吹嘘了一番江西瓷器的质量,然后就开始炫耀产量,更拍着胸脯保证无论邓名要多少他都可以双手奉上,只要邓名把粮船还给他就行。
期间邓名侧头去瞧穆谭,后者无奈地苦笑了一下,摇摇头表示他绝对没有特意吓唬这位江西布政使。
“这样不行。”等董卫国发言完毕后,邓名摇摇头,这位仁兄显然是狗急跳墙,打算不管明军提什么要求都一口答应下来,表现和鸦片战争中的那帮家伙没有什么大区别。但邓名手中可没有强大的英法陆军、皇家海军,因此他不能同意与董卫国签订太不公平的条约:“打仗是打仗,生意是生意;打仗讲得是兵不厌诈,而生意必须是童叟无欺。这批粮食是我军打仗缴获来的,船只也是,自然不会白白还给董布政使,可交换的时候,若是董布政司想把粮食要回去,我只要市价三十万两白银的瓷器,船只另算,如果董布政司的瓷器有多的话,多出来的那部分我会花钱买的。”
在这个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时代,江西瓷器在本地的价值只有武昌、南京的几分之一,邓名指的市价当然是江西的市场。现在长江航道在邓名控制中,之前他本以为没有机会染指陶瓷交易,所以根据武昌方面的要求,对运输陶瓷等江西土产的上行货船不问不闻,如果今天顺利与董卫国达成交易的话,邓名就要换一张面孔对陶瓷商人说话了。
“怎么敢要提督出钱?”董卫国以为邓名不相信他的诚意,急忙赌咒发誓:“下官一定竭尽所能,把每一个瓷盘子都给提督找来。”
“不行!”在这个问题上邓名非常坚决,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余地:“董布政司送来的瓷器、或是其他江西土产,都必须按照南昌的市价计算,折算成白银后按照一石粮一两银子的价格交易,如果董布政司一定要白送给我,那这笔生意不做也罢。”
邓名的口气斩钉截铁,没有一丝一毫的回旋余地,董卫国听得愣住了,良久后脸上渐渐浮现出因此完全不能理解而产生的惶恐之色。
“董布政司心中或许疑惑,为何我不要白来的东西?”遇到周培公那种精打细算、说起话来九假一真的家伙,邓名要据理力争与他争夺利益,但碰上董卫国这种完全不知道讨价还价、为了度过眼前难关完全不考虑以后的人,邓名就不得不反过来替他考虑。
董卫国迅速地点点头,显然他根本想不通邓名为何要手下留情。
“实话实说,我根本没有夺取江西的力量,就连派兵常驻九江这件事,对我来说都是一桩沉重的负担,需要耗费我大量的粮草和军饷。”本来邓名对攻打九江没有太大的兴趣,除去粮饷外,战略上也不允许他分兵驻防距离基地遥远的江西九江,而且邓名还担心攻破城市会给城内的百姓带来灾祸——无法驻守就意味着最终还是要放弃,而清兵收复失地时对屠城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的。但邓名发现九江有重建的江西水师,而水师对明军是具有很大威胁的,既然如此邓名也管不了什么九江百姓了,先把九江打下来将江西水师再一次摧毁再说。
“明人眼前不说暗话,瓷器生意有很大的赚头,我希望将这个买卖长期进行下去,而要想把这个生意长期做下去,就不能光我占便宜、让董布政司吃亏,这样肯定是没法长久的……”邓名明明白白地告诉董卫国,只要对方愿意做他的生意伙伴,那邓名就会竭尽所能地保证他能从合作中受益,邓名又把他的双赢理论向董卫国推销了一遍。
双赢模式给董卫国的震动比周培公还要大,周培公不但反应快、脑筋活,而且对邓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董卫国已经很多年没有和他人进行过地位平等的交易了。对于上官董卫国就是阿谀奉承加忍气吞声、对于下属就是仗势欺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事态度就是董卫国生活的全部,每次与人见面前董卫国会先衡量双方的势力强弱、地位高下,然后从中选择一种态度。
“打仗是你死我活,没有什么情面可讲。”邓名见董卫国脸上表情变换,知道他一时绕不过来这个圈子,就进一步说明道:“但做生意就完全不同了,董布政使不要认为是我在施舍东西给你,我无论给董布政使什么好处,都是为了自己方便——就好比保住董布政使的身家姓命吧,这对我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若是换了其他的一个人来当这个江西布政使,就未必肯卖瓷器给我了——既然董布政司肯卖瓷器给我,那我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全力保住董布政使的权位。”
邓名都说得这么明白了,董卫国哪里还能不明白,对方已经表明态度,只要董卫国一天还在给邓名走私瓷器,那邓名就会一天给他方便。但如果董卫国将来反悔,他与邓名的关系就会再一次恢复到你死我活的关系上来。
“提督的意思,下官明白了。”
“明白就好,所以董布政使尽管安心讨价还价,我想董布政使要用到钱的地方应该很多吧,要是董布政使想从这生意里赚一些钱,我认为是完全应该的。”邓名又问道:“就是不知道,董布政使说话算不算数呢?江西张巡抚对此是个什么态度?”
“巡抚大人还不知道,不过他应该会赞同下官的意思。”董卫国急忙答道,他记得张朝说过,这次水师要是出了什么麻烦,那江西就一条船也没有了——就是把董卫国宰了,张朝也没法挽回局面,将来蒋国柱和张长庚无论遇到什么麻烦,张朝都会是替罪羊。
“那好,就请董布政使回南昌与张巡抚商量一声,只要按南昌的市价卖给我瓷器,什么粮食、船只都好办,我在九江还有些漕船,也可以便宜卖给张巡抚和董布政使。”邓名口中的漕船都是他上次从董卫国手里抢来的:“贵朝廷惩罚太严厉了,我认为实在有些过于严苛了。”
吸取明朝的教训,清廷对文官采用更严厉的问责制,只要丢失了驻地就是死路一条。这当然大大刺激了地方官员的抵抗欲望,反正弃城逃跑也是思路一条,还不如拼死抵抗到最后,至少能给家人争取个宽大处理;另一方面,就是官员为了逃避责任甘愿行贿,当初李定国咄咄逼人的时候,大批清廷候选官员倾尽家产,向吏部行贿以免去广西、湖南上任,这种情况一直到洪承畴上任后才有所改观。
关闭“九江并非董布政使的信地,”邓名缓缓说道,理论上董卫国的办公地点也在南昌,不过最近几年江西布政使为了监督漕运常呆在九江,几乎把这里当作了驻地,这也是为什么董卫国丢失九江后感到首级有可能不保。如果朝廷较真就是死路一条,如果朝廷看他顺眼想放董卫国一马也不是没有正当理由——这也是董卫国一心要从事这场军事冒险的原因,他想讨燕京欢心:“不过丢了九江还有有些不好看,以前董布政司和我没有生意往来,轮不到关心董布政使死活,但现在既然董布政司是我的生意伙伴了,我看九江还是还给您好了。”
虽然邓名没有挑明,但董卫国很清楚对方的意思,他再次大声保证道:“提督放心,下官回南昌后一定能说服巡抚大人,不然就不活着回来见提督。”如果说服不了张朝,也确实不用活了。
“好,那我就静候佳音了。”邓名下令送给董卫国一条快船,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九江也可以安全地还给江西绿营,不必担心这里的百姓遭到屠城厄运。
……穆谭很完美地歼灭了清军,在董卫国返回南昌前,江西巡抚张朝甚至没有得到战败的消息。
听董卫国汇报完后,张朝先是惊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很长时间才恢复了问话能力:“邓名这个人如何?”
“龙凤之表,心怀有天下之志。”董卫国毫不犹豫地答道,他告诉张朝邓名身材高大,看上去很有英雄气概。
“天下之志?”张朝怀疑地问道:“听说他对那些流寇很看重。”
“这不过是人尽其用罢了,大人您想想,若是一般的流寇,肯定会拼命地敲诈勒索,绝对不会主动说什么折算银两,平卖平买,为什么?因为流寇今曰不知明曰事,若是这次不要,那他们可能就永远拿不到了;而邓名不做这种鼠目寸光的事,就是因为他志向远大,而且对自己有信心,不怕我们反悔。”董卫国给顶头上司分析起来,对邓名的气量推崇备至:“听说成都民不到十万,兵马不过万余,邓名称得上是势力孤单,但他敢顺流而下到江西来,不纵兵掠夺、不裹挟民众,不贪图眼前小利,这是英雄气象啊。”
“嗯,可你也说道他势力孤单,他自己都承认无法在九江久留,或许我们不需要和他交易,就能夺回九江了”张朝犹豫着说道,接着他说出了他真正担心的地方:“邓名要是言而无信那又该怎么办哪?”
“是,但邓名敢自曝其短,就说明他不怕;再说九江能不能及时夺回?能不能顺利夺回,依旧是未知之数,只要和邓名达成交易,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回九江,完成今年的漕运。”董卫国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张朝,拼命地为邓名说好话:“以小官之见,我们可以一批批地送瓷器去,送到一批,邓名就要发几条漕船去扬州;我们的水手登上船,开进长江后,再发第二批瓷器给他。”
“此计倒是可行,”张朝想了一会儿,缓缓点了点头,对用武力收复九江他也没有丝毫信心,但若是被朝廷知道江西绿营一再大败,那他这个江西巡抚也差不多做到头了:“就是不知道邓名肯不肯如约把九江还给我们啊,这毕竟是个要地。”
“这事下官觉得也可以谈。”董卫国一路上反复思索邓名的双赢理论,发觉这对弱小的明军来说,似乎是最优的策略——反正无论换那个官员上任,江西都不可能改换门庭,脱离清廷投靠遥远的南明;不用说江西,湖广作为四川的邻居,都不会自取灭亡地倒戈,既然如此,若是地方官肯与明军交易、走私,秘密达成停火协议,那确实是明军获得的最好待遇。想通这点后,董卫国把自己放在邓名的位置上考虑了一下,发现只要自己肯和邓名交易,那对方确实需要全力保住自己:“邓名连武昌都打不下来,渝城都还在李总督的手里,他哪里有余力在九江这里闲逛?反正也是要放弃的,只要我们条件合适,他没有道理不还给我们啊。”
……很快邓名就听说南昌出事了,江西巡抚破获一桩私通明军的重大案件,好几个陶瓷商行被指认是邓名的暗线,为明军打探江西的情报,同时还帮邓名收货贩卖。对巡抚衙门查抄了这几个瓷器商人家产一事,江西的官场和缙绅都没有太大的惊奇:这几个商人可能真的私通明军了,也可能就是江西巡抚单纯为了凑军费,商贾这种肥猪养着不就是为了救急用的么?
但董卫国押送着第一批瓷器抵达后,邓名痛快地把几条漕船和头一批粮食换给了他。见到邓名重诺守言,董卫国脸上有喜有忧。
见状邓名就好心地问他有什么心事,董卫国经不住邓名再三询问,就告诉他瓷器数量有限,未必能满足邓名所需。
为了满足邓名的需要,张朝打算给陶瓷商人都扣上一个“私通明军”的罪名,把他们都抄家,把他们家产、儿女都卖光后,换来的金银也可以用来购买土产提供给邓名。这种事情放在民间是谋财害命,但官府做起来那叫手腕高明,朝廷根本不会为商人的死活皱一皱眉头。
不过急切之间未必能抄出来这么多东西,而且听说南昌一再查抄瓷行后,所有的人都会知道江西巡抚是在聚敛,商人只会能多远就有多远地逃离南昌。陶瓷和盐不一样,不是完全的官营专卖,这虽然导致瓷商普遍缺乏背景,方便江西巡抚衙门屠灭,但也导致财产分散,让张朝聚敛起来有些费事。
邓名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他立刻也有了一个能与江西巡抚衙门双赢的办法,只是这个办法会让江西的商人、制陶老板和瓷工大输特输……如同之前在九江一样,虽然邓名担心百姓的安危,但如果明军因此受到威胁,他的取舍还是很明确的。
“依我看,江西的问题就是没有实行瓷器统购统销,只要宣布江西陶瓷暂时实行专卖,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呗。”邓名终于还是把他的办法拿出来了。
“什么叫统购统销?”
“就是所有瓷器都由官府统一购买,然后统一销售……”邓名伸手指了一下自己的鼻子:“销售给我。”
“这……”董卫国楞了一下。
“商贾不事生产,不能为这世间添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邓名知道自古以来,无数中国人就深信商业是不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巡抚和布政使就是实行统购统销,对百姓也没有丝毫损害,只是把商人巧取豪夺走的民脂民膏拿回来罢了。”
邓名以为董卫国是担心此举害民,但他完全是高看了对方,董卫国一听就意识到其中会有大利,只是他需要考虑这件事的可行姓,首先就是一个名目。
“这还不容易?”邓名为董卫国排忧解难道:“就说长江江匪猖獗,为了剿灭江匪,确保江西一境平安,必须要把江西的瓷器暂时收归官营。”
“江匪?”董卫国难以置信地问道。
“对,江匪。”邓名伸手指了指自己的鼻头,面上毫无愧色:“于民无害,镇压歼商,还不耽误朝廷的漕运,难道有人会反对吗?”
“嗯,提督说的没错。”董卫国觉得此事完全可行,唯一的问题是他和江西巡抚张朝都没有经营过陶瓷生意,而经营一门生意显然比抢x劫商人的家产要麻烦多了。
“这更容易了,巡抚和布政使可以把官营的专卖权交给南昌的知名缙绅,他们有人脉,肯定能把瓷器采购上来,只要没有其他商人哄抬价格,瓷器的收价应该能低廉不少,而我这里保证不降收购价;如果张巡抚能够保证没有其他人从事陶瓷生意的话,我还可以给涨一些价钱。缙绅肯定会挣一些,但读书人就是有钱也会拿去让子弟读书,考科举,这是为国培养栋梁人才啊。”邓名虽然学着这个时代人的论调,把商业活动形容得一文不值,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但他知道一旦实行专卖,对江西陶瓷的制造和行销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恶劣后果。只是现在对邓名来说,江西实在是太远了,而且在可见的一段时间里,江西仍将是南明的敌人,江西的商业越发达,就会向清廷提供越多的财富。而通过对江西陶瓷业的掠夺,成都和南昌官场都可以收获巨大利益——因此这协议一定会达成。
“提督说得太好了!”董卫国激动地表示赞同,现在他觉得此事不但可行,而且会对他和张朝都大有好处,专卖的利润不但大,而且还可以用来收买一批缙绅同盟军:“提督的双赢之理,今曰下官终于是彻底明白了。”
“董布政司不必客气,”从董卫国侧面传过来一个声音,邓名把他用来谈判的那张长桌子搬了出来,摆在这张帐篷的正中央,董卫国一进门就冲着桌子行大礼,邓名没来得及阻止他:“董布政司请坐。”
董卫国不但不去就座,还在那里不停地谦虚,见对方不吃敬酒,邓名冲着门口的卫兵使了颜色,两个明军士兵同时重重地从鼻子里哼出一身,把腰刀抽了一些出来。见状董卫国马上停止了客套,飞快地窜到邓名手指的地方,老老实实地坐到了椅子上。
“听说董布政司愿意用瓷器交换粮船和粮食?”等董卫国坐定后,邓名问道。
“不错!”不等邓名多说,董卫国就口若悬河地讲起来,先是吹嘘了一番江西瓷器的质量,然后就开始炫耀产量,更拍着胸脯保证无论邓名要多少他都可以双手奉上,只要邓名把粮船还给他就行。
期间邓名侧头去瞧穆谭,后者无奈地苦笑了一下,摇摇头表示他绝对没有特意吓唬这位江西布政使。
“这样不行。”等董卫国发言完毕后,邓名摇摇头,这位仁兄显然是狗急跳墙,打算不管明军提什么要求都一口答应下来,表现和鸦片战争中的那帮家伙没有什么大区别。但邓名手中可没有强大的英法陆军、皇家海军,因此他不能同意与董卫国签订太不公平的条约:“打仗是打仗,生意是生意;打仗讲得是兵不厌诈,而生意必须是童叟无欺。这批粮食是我军打仗缴获来的,船只也是,自然不会白白还给董布政使,可交换的时候,若是董布政司想把粮食要回去,我只要市价三十万两白银的瓷器,船只另算,如果董布政司的瓷器有多的话,多出来的那部分我会花钱买的。”
在这个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时代,江西瓷器在本地的价值只有武昌、南京的几分之一,邓名指的市价当然是江西的市场。现在长江航道在邓名控制中,之前他本以为没有机会染指陶瓷交易,所以根据武昌方面的要求,对运输陶瓷等江西土产的上行货船不问不闻,如果今天顺利与董卫国达成交易的话,邓名就要换一张面孔对陶瓷商人说话了。
“怎么敢要提督出钱?”董卫国以为邓名不相信他的诚意,急忙赌咒发誓:“下官一定竭尽所能,把每一个瓷盘子都给提督找来。”
“不行!”在这个问题上邓名非常坚决,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余地:“董布政司送来的瓷器、或是其他江西土产,都必须按照南昌的市价计算,折算成白银后按照一石粮一两银子的价格交易,如果董布政司一定要白送给我,那这笔生意不做也罢。”
邓名的口气斩钉截铁,没有一丝一毫的回旋余地,董卫国听得愣住了,良久后脸上渐渐浮现出因此完全不能理解而产生的惶恐之色。
“董布政司心中或许疑惑,为何我不要白来的东西?”遇到周培公那种精打细算、说起话来九假一真的家伙,邓名要据理力争与他争夺利益,但碰上董卫国这种完全不知道讨价还价、为了度过眼前难关完全不考虑以后的人,邓名就不得不反过来替他考虑。
董卫国迅速地点点头,显然他根本想不通邓名为何要手下留情。
“实话实说,我根本没有夺取江西的力量,就连派兵常驻九江这件事,对我来说都是一桩沉重的负担,需要耗费我大量的粮草和军饷。”本来邓名对攻打九江没有太大的兴趣,除去粮饷外,战略上也不允许他分兵驻防距离基地遥远的江西九江,而且邓名还担心攻破城市会给城内的百姓带来灾祸——无法驻守就意味着最终还是要放弃,而清兵收复失地时对屠城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的。但邓名发现九江有重建的江西水师,而水师对明军是具有很大威胁的,既然如此邓名也管不了什么九江百姓了,先把九江打下来将江西水师再一次摧毁再说。
“明人眼前不说暗话,瓷器生意有很大的赚头,我希望将这个买卖长期进行下去,而要想把这个生意长期做下去,就不能光我占便宜、让董布政司吃亏,这样肯定是没法长久的……”邓名明明白白地告诉董卫国,只要对方愿意做他的生意伙伴,那邓名就会竭尽所能地保证他能从合作中受益,邓名又把他的双赢理论向董卫国推销了一遍。
双赢模式给董卫国的震动比周培公还要大,周培公不但反应快、脑筋活,而且对邓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董卫国已经很多年没有和他人进行过地位平等的交易了。对于上官董卫国就是阿谀奉承加忍气吞声、对于下属就是仗势欺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事态度就是董卫国生活的全部,每次与人见面前董卫国会先衡量双方的势力强弱、地位高下,然后从中选择一种态度。
“打仗是你死我活,没有什么情面可讲。”邓名见董卫国脸上表情变换,知道他一时绕不过来这个圈子,就进一步说明道:“但做生意就完全不同了,董布政使不要认为是我在施舍东西给你,我无论给董布政使什么好处,都是为了自己方便——就好比保住董布政使的身家姓命吧,这对我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若是换了其他的一个人来当这个江西布政使,就未必肯卖瓷器给我了——既然董布政司肯卖瓷器给我,那我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全力保住董布政使的权位。”
邓名都说得这么明白了,董卫国哪里还能不明白,对方已经表明态度,只要董卫国一天还在给邓名走私瓷器,那邓名就会一天给他方便。但如果董卫国将来反悔,他与邓名的关系就会再一次恢复到你死我活的关系上来。
“提督的意思,下官明白了。”
“明白就好,所以董布政使尽管安心讨价还价,我想董布政使要用到钱的地方应该很多吧,要是董布政使想从这生意里赚一些钱,我认为是完全应该的。”邓名又问道:“就是不知道,董布政使说话算不算数呢?江西张巡抚对此是个什么态度?”
“巡抚大人还不知道,不过他应该会赞同下官的意思。”董卫国急忙答道,他记得张朝说过,这次水师要是出了什么麻烦,那江西就一条船也没有了——就是把董卫国宰了,张朝也没法挽回局面,将来蒋国柱和张长庚无论遇到什么麻烦,张朝都会是替罪羊。
“那好,就请董布政使回南昌与张巡抚商量一声,只要按南昌的市价卖给我瓷器,什么粮食、船只都好办,我在九江还有些漕船,也可以便宜卖给张巡抚和董布政使。”邓名口中的漕船都是他上次从董卫国手里抢来的:“贵朝廷惩罚太严厉了,我认为实在有些过于严苛了。”
吸取明朝的教训,清廷对文官采用更严厉的问责制,只要丢失了驻地就是死路一条。这当然大大刺激了地方官员的抵抗欲望,反正弃城逃跑也是思路一条,还不如拼死抵抗到最后,至少能给家人争取个宽大处理;另一方面,就是官员为了逃避责任甘愿行贿,当初李定国咄咄逼人的时候,大批清廷候选官员倾尽家产,向吏部行贿以免去广西、湖南上任,这种情况一直到洪承畴上任后才有所改观。
关闭“九江并非董布政使的信地,”邓名缓缓说道,理论上董卫国的办公地点也在南昌,不过最近几年江西布政使为了监督漕运常呆在九江,几乎把这里当作了驻地,这也是为什么董卫国丢失九江后感到首级有可能不保。如果朝廷较真就是死路一条,如果朝廷看他顺眼想放董卫国一马也不是没有正当理由——这也是董卫国一心要从事这场军事冒险的原因,他想讨燕京欢心:“不过丢了九江还有有些不好看,以前董布政司和我没有生意往来,轮不到关心董布政使死活,但现在既然董布政司是我的生意伙伴了,我看九江还是还给您好了。”
虽然邓名没有挑明,但董卫国很清楚对方的意思,他再次大声保证道:“提督放心,下官回南昌后一定能说服巡抚大人,不然就不活着回来见提督。”如果说服不了张朝,也确实不用活了。
“好,那我就静候佳音了。”邓名下令送给董卫国一条快船,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九江也可以安全地还给江西绿营,不必担心这里的百姓遭到屠城厄运。
……穆谭很完美地歼灭了清军,在董卫国返回南昌前,江西巡抚张朝甚至没有得到战败的消息。
听董卫国汇报完后,张朝先是惊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很长时间才恢复了问话能力:“邓名这个人如何?”
“龙凤之表,心怀有天下之志。”董卫国毫不犹豫地答道,他告诉张朝邓名身材高大,看上去很有英雄气概。
“天下之志?”张朝怀疑地问道:“听说他对那些流寇很看重。”
“这不过是人尽其用罢了,大人您想想,若是一般的流寇,肯定会拼命地敲诈勒索,绝对不会主动说什么折算银两,平卖平买,为什么?因为流寇今曰不知明曰事,若是这次不要,那他们可能就永远拿不到了;而邓名不做这种鼠目寸光的事,就是因为他志向远大,而且对自己有信心,不怕我们反悔。”董卫国给顶头上司分析起来,对邓名的气量推崇备至:“听说成都民不到十万,兵马不过万余,邓名称得上是势力孤单,但他敢顺流而下到江西来,不纵兵掠夺、不裹挟民众,不贪图眼前小利,这是英雄气象啊。”
“嗯,可你也说道他势力孤单,他自己都承认无法在九江久留,或许我们不需要和他交易,就能夺回九江了”张朝犹豫着说道,接着他说出了他真正担心的地方:“邓名要是言而无信那又该怎么办哪?”
“是,但邓名敢自曝其短,就说明他不怕;再说九江能不能及时夺回?能不能顺利夺回,依旧是未知之数,只要和邓名达成交易,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回九江,完成今年的漕运。”董卫国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张朝,拼命地为邓名说好话:“以小官之见,我们可以一批批地送瓷器去,送到一批,邓名就要发几条漕船去扬州;我们的水手登上船,开进长江后,再发第二批瓷器给他。”
“此计倒是可行,”张朝想了一会儿,缓缓点了点头,对用武力收复九江他也没有丝毫信心,但若是被朝廷知道江西绿营一再大败,那他这个江西巡抚也差不多做到头了:“就是不知道邓名肯不肯如约把九江还给我们啊,这毕竟是个要地。”
“这事下官觉得也可以谈。”董卫国一路上反复思索邓名的双赢理论,发觉这对弱小的明军来说,似乎是最优的策略——反正无论换那个官员上任,江西都不可能改换门庭,脱离清廷投靠遥远的南明;不用说江西,湖广作为四川的邻居,都不会自取灭亡地倒戈,既然如此,若是地方官肯与明军交易、走私,秘密达成停火协议,那确实是明军获得的最好待遇。想通这点后,董卫国把自己放在邓名的位置上考虑了一下,发现只要自己肯和邓名交易,那对方确实需要全力保住自己:“邓名连武昌都打不下来,渝城都还在李总督的手里,他哪里有余力在九江这里闲逛?反正也是要放弃的,只要我们条件合适,他没有道理不还给我们啊。”
……很快邓名就听说南昌出事了,江西巡抚破获一桩私通明军的重大案件,好几个陶瓷商行被指认是邓名的暗线,为明军打探江西的情报,同时还帮邓名收货贩卖。对巡抚衙门查抄了这几个瓷器商人家产一事,江西的官场和缙绅都没有太大的惊奇:这几个商人可能真的私通明军了,也可能就是江西巡抚单纯为了凑军费,商贾这种肥猪养着不就是为了救急用的么?
但董卫国押送着第一批瓷器抵达后,邓名痛快地把几条漕船和头一批粮食换给了他。见到邓名重诺守言,董卫国脸上有喜有忧。
见状邓名就好心地问他有什么心事,董卫国经不住邓名再三询问,就告诉他瓷器数量有限,未必能满足邓名所需。
为了满足邓名的需要,张朝打算给陶瓷商人都扣上一个“私通明军”的罪名,把他们都抄家,把他们家产、儿女都卖光后,换来的金银也可以用来购买土产提供给邓名。这种事情放在民间是谋财害命,但官府做起来那叫手腕高明,朝廷根本不会为商人的死活皱一皱眉头。
不过急切之间未必能抄出来这么多东西,而且听说南昌一再查抄瓷行后,所有的人都会知道江西巡抚是在聚敛,商人只会能多远就有多远地逃离南昌。陶瓷和盐不一样,不是完全的官营专卖,这虽然导致瓷商普遍缺乏背景,方便江西巡抚衙门屠灭,但也导致财产分散,让张朝聚敛起来有些费事。
邓名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他立刻也有了一个能与江西巡抚衙门双赢的办法,只是这个办法会让江西的商人、制陶老板和瓷工大输特输……如同之前在九江一样,虽然邓名担心百姓的安危,但如果明军因此受到威胁,他的取舍还是很明确的。
“依我看,江西的问题就是没有实行瓷器统购统销,只要宣布江西陶瓷暂时实行专卖,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呗。”邓名终于还是把他的办法拿出来了。
“什么叫统购统销?”
“就是所有瓷器都由官府统一购买,然后统一销售……”邓名伸手指了一下自己的鼻子:“销售给我。”
“这……”董卫国楞了一下。
“商贾不事生产,不能为这世间添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邓名知道自古以来,无数中国人就深信商业是不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巡抚和布政使就是实行统购统销,对百姓也没有丝毫损害,只是把商人巧取豪夺走的民脂民膏拿回来罢了。”
邓名以为董卫国是担心此举害民,但他完全是高看了对方,董卫国一听就意识到其中会有大利,只是他需要考虑这件事的可行姓,首先就是一个名目。
“这还不容易?”邓名为董卫国排忧解难道:“就说长江江匪猖獗,为了剿灭江匪,确保江西一境平安,必须要把江西的瓷器暂时收归官营。”
“江匪?”董卫国难以置信地问道。
“对,江匪。”邓名伸手指了指自己的鼻头,面上毫无愧色:“于民无害,镇压歼商,还不耽误朝廷的漕运,难道有人会反对吗?”
“嗯,提督说的没错。”董卫国觉得此事完全可行,唯一的问题是他和江西巡抚张朝都没有经营过陶瓷生意,而经营一门生意显然比抢x劫商人的家产要麻烦多了。
“这更容易了,巡抚和布政使可以把官营的专卖权交给南昌的知名缙绅,他们有人脉,肯定能把瓷器采购上来,只要没有其他商人哄抬价格,瓷器的收价应该能低廉不少,而我这里保证不降收购价;如果张巡抚能够保证没有其他人从事陶瓷生意的话,我还可以给涨一些价钱。缙绅肯定会挣一些,但读书人就是有钱也会拿去让子弟读书,考科举,这是为国培养栋梁人才啊。”邓名虽然学着这个时代人的论调,把商业活动形容得一文不值,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但他知道一旦实行专卖,对江西陶瓷的制造和行销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恶劣后果。只是现在对邓名来说,江西实在是太远了,而且在可见的一段时间里,江西仍将是南明的敌人,江西的商业越发达,就会向清廷提供越多的财富。而通过对江西陶瓷业的掠夺,成都和南昌官场都可以收获巨大利益——因此这协议一定会达成。
“提督说得太好了!”董卫国激动地表示赞同,现在他觉得此事不但可行,而且会对他和张朝都大有好处,专卖的利润不但大,而且还可以用来收买一批缙绅同盟军:“提督的双赢之理,今曰下官终于是彻底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