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两大之间难为小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初几的拜年活动结束以后,李承乾就搬到了学院,跟李泰一起研究热气球。
  不得不说李泰把工学院经营的还很像那么一回事,不管是想要木制品,还是铁制品,都能委派给顶级的工匠制作。这些工匠也不单纯是隶属于工学院,他们已经被李泰给收买了,理论上算是魏王府的人。
  从最小号的孔明灯实验起来,当孔明灯的大小足以装下一个人的时候,终于到了极限,纸糊的灯笼尽管已经很轻了,可是没有稳定的火源,总是飞起不高就掉落下来。
  但是这样并没有打击到李泰的信心,因为从最初的一小块蜡烛开始,现在的孔明灯已经能够带的动一盏灯上天了,实验证明,孔明灯的体积越大,能够带飞的物体也就越大。等比例变化以后,肯定是能带着人飞起来的。
  “皇兄,我现在才敢真正相信人能飞起来,其实不过是制作一个大号的孔明灯而已,以前的人怎么就没想到呢!”
  李承乾没好气的说:“你以为谁都有闲工夫考虑人能不能飞起来啊!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物,无数人在飞天上面陨落了,所以飞天在理论上,也就成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后人只要一想到飞天,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不可能,想要斩破樊笼,需要的可不是单纯的勇气啊,可能还得有点无知。”
  李泰点点头,他对这个道理很是赞同。
  “暂停实验吧,先等火浣布找到,而且,动力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才行。青雀,你总不能指望用蜡烛把人送到天上去,东宫给延州刺史的信件已经发出去了,等延州的石脂水开采,才能得到支撑热气球起飞的动力。而且,在此之前,咱们还得好好研究研究生火装置,没有一个持续供给火焰的动力源,热气球还是飞不起来啊!”
  李泰挠挠头,指挥工匠们将跌落下来的孔明灯处理掉,回过头才说:“皇兄啊,我一直想问,为啥带人上天的孔明灯要叫热气球?就像我督造的大桥一样,用王号或者名字命名多好?您看,孔明灯据传说是孔明发明出来的,不只是因为三国的故事,凭借这个,诸葛亮也把名声传到了现在。
  您制作的这个东西,绝对比祈福的孔明灯更厉害,既如此,还不如叫高明灯,直接就把诸葛亮给比下去了。”
  李泰这么一说,周边的工匠们也连连点头,甚至拱手称赞起太子之名得传万世来。
  对于这样的场景,李承乾实在是不怎么感冒,或许皇帝老爹,才能够面不改色的接受众大臣的恭贺。
  “行了啊,什么高明灯,做事情就要简单点,咱们将要制作出来的东西是借着热气起飞的,上面的部分也会是一个球体,叫热气球多贴切,世人只要知道这东西是太子李承乾想出来的就好,实在用不着用我的字去命名。”
  坚决拒绝了李泰的想法,兄弟俩走出工学院的院子,准备各回各家。
  李恪如今正在府邸里准备大婚的事情,虽然有杨妃帮他,可是他不是长子,杨妃也不是皇后,没法拿内务府当驴子使唤,所以需要很长的时间准备。
  至少在李恪大婚以前,李承乾是不准备回长安了。如果他所料不错的话,很快皇帝就要进入暴怒时期了,虽说自己跟他打了赌,也敲响了警钟,可是事前预言的人,往往并不能收获感谢,反而是埋怨。比如:
  你当时为什么不多劝劝我?
  明知道如此你为什么不直接抽我啊!
  ....
  诸如此类。
  一整个正月,除了必须出席的大朝会、固定的请安以外,李承乾根本不往皇帝面前凑合。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正月二十多,准确的说是正月二十八。才开始从年节中走出来的朝廷,还没有彻底恢复正轨,就收到了岭南冯盎的急报。龚州道东王洞和西王洞的僚族反叛了。年前那一片的酋长族长什么的才进长安朝觐,得到了大量的赏赐,结果年后,估摸着也就是刚回到本族,就造反了。
  僚族的谋反并不引人注意,僚族嘛,从来就没有归心过,朝廷与其说是羁縻着他们,倒不如说是占着这片土地,提防别人过来抢。反正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开发到那片土地,还不如就放任不理。
  僚族归不归心的,朝廷不在乎,因为就算他们叛乱,也只要平乱就好。而龚州道靠近岭南,只要给冯盎下令平叛就好。至于冯盎信里提及的十万火急,没人放在心上。冯家作为岭南这么多年来的霸主,要是被几个部落的造反掀了才是怪事。之所以把情景说的格外严重,就是为了将来好叙功罢了。
  朝臣们不在意,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就更不在意了。在他看来,不过是在管理僚族的时候,从怀恩的手段变为临之以威而已,虽说去年赏赐了他们一些东西嘛,但是如今的情况还不到让自己后悔的程度。
  因为这件事,李世民专门写了一封私信,交给李涧,让他送到了学院的太子别居。
  读完了信以后,李承乾依旧是面无表情,写了回信,但是绝口不提赌约的事情,只是介绍了他在学院这边要做的事情。毕竟,堂堂太子离宫不回,总得有个理由才行。研究飞天这种事儿听起来虽然荒谬,但是,有李泰的佐证,就不会有麻烦。
  就这样,李承乾彻底的把自己隐藏了起来。甚至不主动打听长安的消息了,而是一门心思的监督织锦工匠制作热气球的球体。
  朝廷命岭南冯盎自主决定攻伐平叛的文书才发出去没几天,边塞的红翎急报又送进了长安。
  吐谷浑部落的可汗慕容伏允,竟然出兵劫掠了鄯州,在大唐边军反应过来,准备拼死一战的时候,人家根本没有占地皮的意思,抢到一些粮食牛羊,就回到了吐谷浑境内。因为走的匆忙,他们甚至没有劫掠大唐的边民作为牧奴。
  得知这个消息的李世民,当即撕碎了红翎急报,不由分说,直接下令将吐谷浑的使节团全部处死,魏征等人苦劝都无果。
  如果不是太子让唐俭找借口把吐谷浑使节留下来的话,按照时间推算,吐谷浑的使节竟然正好跟他们的边军凑到一起,一起返回吐谷浑境内。
  本来已经快要把一号热气球球体成品制作出来了,然而不等李承乾亲眼见识到成品,就被李涧给绑回了长安。
  没错,就是绑的。
  “李涧,我告诉你,你现在仗着父皇的命令可以为所欲为,等以后孤找你算账的时候,有你受的!”
  被绑成木桩子的李承乾,躺在马车里根本反抗不了,亲率虽说还是很向着太子殿下的,可是李涧拿出了皇帝的御赐金牌,李承乾也只能让亲率侍卫们都散开。
  李涧嘿嘿一笑,说:“殿下,您还有闲心找奴婢的晦气?您不知道啊,现在朝堂里都快吵炸锅了。陛下想要发兵征讨吐谷浑,武将们集体支持,个个叫嚣此刻正是主辱臣死之时。可是文臣们,却坚决不同意出兵,说是才平灭了高昌,怎么能对吐谷浑动手?吐谷浑可不是高昌这样的小国,真的动兵,规模堪比东突厥之战了。
  就在大家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结果鸿胪寺卿莒国公暴露了您的叮嘱,这下所有人都把视线转移到您的身上来了。别说他们了,连奴婢都好奇的很,您是怎么确定吐谷浑会对大唐动兵的?还猜的这么准,正好是正月。”
  被绑着的李承乾实在不知道说什么,难道我要告诉你有个浏览器叫百度,有本书叫《资治通鉴》,还有一本书叫《旧唐书》?
  不过,他也曾想过本来的事件不会发生,毕竟,虽然时间一样是贞观八年,可是,历史明显因为自己的出现已经变动了。就连高昌,也比正经的历史上早灭亡了整整六年的时间。
  不过现在看来,对鄯州的劫掠,显然就是在吐谷浑的日程表里面,没有因为火药武器的出现而变化。或者说,他们就是带着挑衅、顺便看看火药武器威力的想法。
  不过,他们失望了,虽然在平灭高昌的时候,大唐出动了火药武器,但是,这种武器还没有彻底武装到边军身上。皇帝秘密组织的人手还没有就位,不可能把火药武器这种要命的东西散发出去。而陇右道的兵力,因为需要镇守高昌地区的原因,很是分散,鄯州周边,并没有有效的兵力,才让他们得手了。
  能够无视宫禁,坐着马车直驱太极殿的人可不多,哪怕是李承乾,平时都不会做这样嚣张的事情。
  不过,当马车抵达太极殿前面,李涧还没有松绑的意思时,李承乾就恨不得咬舌自尽。
  堂堂的太子,竟然跟狩猎回来的野味一样,被一根木杠串了,由两个太监抬着走。
  这样的场面,哪怕脸比城墙还厚,都得崩掉。
  台阶路颠的人想要呕吐,终于进入了太极殿,被放在地上,才终于被解绑。
  才重获自由,李承乾就想找李涧用拳头理论理论。可是,听到皇帝老爹的一声冷哼,只能老老实实的弯腰拱手。
  李涧口中“吵炸锅”的朝堂,此时却死一样的安静。行礼的时候,李承乾打量了一下四周,只见所有人都在眼观鼻鼻观心的修炼着什么,就连魏征,也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李世民那不带感情波动的声音响了起来:“太子殿下好大的脾气啊,怎么,朕让李涧把你绑来,你还有怨言?”
  “回禀父皇,儿臣不敢,父皇有令,儿臣就算是爬,也会爬过来。”
  几年过来,李承乾也比较了解皇帝老爹了,这个人怀揣无数奥斯卡小金人,是个极有休养的演员。喜怒不形于色,是他早就学会了的技能。而此时没有一点波动的声线,则表明了他的心情。越是生气,反而越是平静。平静到了类似机械声,只能说明他的肺都快炸了。
  到了这个程度,傻子才继续硬刚,直接弯腰认怂是最好的选择。
  “唔,还算有孝心。也罢,朕就信了你的胡话,不过,你跟朕说清楚,为什么你会预测到吐谷浑的异动?还有,你是怎么确定时间就是现在的?别跟朕说是巧合,这个世界上哪来那么多的巧合!”
  见皇帝终于发问了,满朝文武都盯向太子,问题的答案,他们也好奇的很。太子的预见,简直就像是卦算一样。不过,卦算这一途,骗人的居多,还没见哪个人百测百准的。至于袁天罡的所谓神奇,也就是寻常百姓和低级官员好这一口罢了。真正的高级官员,包括当事人王珪等人在内,都没真正相信的。
  没有巧合的事情,能巧合到这种程度!这是所有人的共识。所以,大家都很好奇太子到底是怎么预测到的。
  整个大殿内所有人的视线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让李承乾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此时的他才明白,原来视线是真的能蜇人的。
  叹息一声,李承乾只能说:“回禀父皇,其实很简单,根据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就好了。首先,东突厥覆灭了,西突厥虽然也是草原民族,但是相比较劫掠大唐,他们更愿意劫掠西域的那些国家。而大唐目前的邻国中,敢对大唐动手而不用担心后果的,只有吐谷浑和吐蕃,连薛延陀都不敢。
  火药武器确实是战争的无双利器,不过,没有具体看到它的威力,敌国的领导者们,是不会罢休的。跟等待比起来,主动出击是他们很好的选择。当然,这个猜测,不是无端产生的。儿臣问过河间王了,我大唐进攻高昌的时候,吐谷浑和西突厥虽然没有派兵帮助的,但还是在自己的边境线上设置了重兵。西突厥见大唐逼近,选择了望风而逃,吐谷浑虽然也是暂避锋芒,但是过后军队又压了上来。正因为如此,儿臣才推断吐谷浑有可能会冒着大不韪挑衅大唐。
  高昌虽是小国,但是高昌被唐军摧枯拉朽一般毁灭,还是足够震撼人心。正因为如此,哪怕是没跟大唐接壤的一些国家,都向大唐朝贡,跟风的向您献上天可汗的称号。正值大唐最荣耀的时候,哪怕发生了寇边的事情,为了维护形象,大唐恐怕也不会直接兴师问罪。这,就是吐谷浑可汗的想法吧。
  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代入慕容伏允这个角色以后,儿臣得出的就是这样的结论。如果有什么地方说的错了,父皇还请一笑了之!”
  话已经说完了,可是大殿内还是一片寂静。
  太子的解释,怎么说呢,听起来很像是那么回事儿,可是总有一种违和感。
  确实,按照太子的说法,能推断出这样的结果来,可是,未免还是太准确了吧?
  一样这么想的还有李世民,他发现,自己真的是看不透太子了。如果真如太子所言,这一切都是他推断出来的,那他推断事情的能力,堪比房谋杜断合璧了。
  只能说,我老李家的血脉果然优秀?
  没兴趣再在这件事上纠缠,李世民轻咳一声后才说:“今天朕叫你过来,就是想问问你对吐谷浑这件事的看法。武将们都赞成出兵,征讨不臣,文臣们则觉得才灭高昌,就攻吐谷浑,是穷兵黩武。两方争执不下,朕也不知道作何选择,所以才把你叫过来了。说说,你觉得怎么办好?”
  怎么办好?关我屁事啊。
  明显感觉到武将文臣们变得炽热的视线,李承乾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文武对立,这是政治中常有的格局。如今两方争执不下,作为仲裁者的皇帝,总要选择一方的。不过,现在皇帝老爹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到了他的手里。
  太子跟皇帝又不一样了,皇帝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应该的,太子的话,那就是纯粹的支持一方了,选武将,势必会得罪文臣;选择文臣,势必会招来武将们的白眼。
  两大之间难为小,哪怕是太子,在文武两个集团面前,也很是渺小。
  这个时候,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啊,当墙头草都行不得,会被两方一起鄙视的。
  想了一会儿,李承乾拱手道:“儿臣的建议是,先不动兵,不管怎么说,国库目前的钱粮都不应该再动用了,为了预防有可能发生的灾难,出兵,只能是钱粮足够充裕的情况下才行。不过,吐谷浑做了这样的蠢事,却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儿臣觉得,父皇应该带头,起草斥责吐谷浑的诏书,责令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入朝请罪。至于这份诏书,应当也有咱们大唐各位将领的联名,如此一来,威慑力就足够了。
  鄯州损失的不过是粮食牛羊和财物而已,住民甚至没有一个死掉的,如此处置,也不算亏。”
  昧着良心说完这段话,李承乾甚至没脸看向武将那边。
  眼下,估计也只有斥责他们了。且不说高昌的动兵已经消耗了很多国库的底蕴,就是高昌新土的留守军队,到现在都还在消耗着国库。而且,贞观八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大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没有安分的地方。需要用钱的地方,海了去了。
  为了一时的脸面导致内地发生灾难的时候没办法救援,在李承乾看来,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所以,说到底,他的发言,还是偏向文臣这边一些了。
  至于联名什么的,不过是安慰武将们的手段而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