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一更)
林清自那日和王嫣说了外放的打算,就开始处处留意那些外放的空缺,毕竟他已经在翰林院呆了两年了,还有不到一年就该散馆了,现在不提前谋划,等到散馆时再现谋划,就有些迟了。
林清用心搜集了近几年散馆的庶吉士的去处,发现庶吉士一旦散馆,大都进了六部,极少有外放出京的,不过想想也就明白,庶吉士既然进过翰林院,按照官场的潜规则,以后最好的前途就是入内阁,又有哪个舍得外放,毕竟京官尊贵,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外放,如果没有强硬的后台,谁知道还回不回的来。
于是林清又把目光放在了那些没有进翰林院的进士上,不过林清一统计就发现,凡是名次好一点的,有些后台的,还是都进了六部或者在京城附近为官,只有那些同进士或者实在没有后台的,才被外放,而外放的地方一般都不大好,不是穷乡僻壤的县令,就是稍微好一点地方的县丞。
此时林清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说:同进士,如夫人,光从第一次授官,就能看到巨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以后的仕途中会越拉越大,除非有天大的机遇,否则同进士真的很难比上一甲二甲的进士。
林清顿时陷入了纠结之中,这外放好像也不是什么好事,他总不能因为害怕争斗,就带着一家老小去穷乡僻壤,让老婆孩子跟着自己受罪吧!
当然外放中也有好的,可无一例外都是有背景的,毕竟吏部的好的外放名额都不少有人盯着,本来就僧多肉少。而林清唯一能想到的能帮助的就是沈茹,沈茹当初做钦差出任的是山省的学政,和山省的不少官员确实有交情,可问题是他外放不可能去山省啊,朝廷有默认的规矩,就是外放的官员不可以回原籍,以防和地方的官吏乡绅勾结在一起坐大。
当然沈茹身为礼部尚书,肯定也认识吏部的一些人,要是真帮他托人的话,找个肥差肯定不是问题,可林清在翰林院呆了这么久,大概也明白了吏部尚书是文阁老的人,也就是三皇子的人,让沈茹为了他在三皇子那欠人情,想到这,林清忙摇摇头,沈茹平平安安的走到这一步不容易,他可不能给他拖后腿。
正当林清忙着找个地方给自己挪窝的时候,翰林院也开始忙起来,或者说整个礼部都忙起来,因为圣上的千秋节到了,或者换句话说,圣上要过生日了。
因为今年是圣上五十岁的整寿,不同于往年,所以礼部从一过了年就开始筹划此事,圣上的千秋节在五月,如果没几个月的准备,以礼部那慢性子,说不定到圣上千秋节的前一天,礼部那些老古董还在为按周礼还是前朝礼仪进行辩论呢!
毕竟礼部曾经干过在大皇子娶亲时,因到底按皇子之礼还是皇长子之礼吵了整整两年,最后大皇子妃的娘家实在等不住了,大皇子妃的父亲亲自带人打上礼部,礼部才折中了一下,定下礼仪,让大皇子成亲。
礼部忙着辩论到底用哪套礼仪给圣上过千秋节,而翰林院也没闲着,翰林院众人忙着写文章给圣上歌功颂德,甚至因为林清是现在翰林院唯一剩下的一名庶吉士,林清也很荣幸的代表上一科进士写了一份千秋贺表。
圣上的千秋节一直热热闹闹从五月过到六月,而这时,朝堂上也出现了罕见的和平时代,御史不再天天弹劾人了,三位皇子也安安静静的,朝堂上各方势力也和谐共处一室,毕竟谁都知道,在圣上过千秋节上谁挑事,那才是活的不耐烦了。
不过朝堂是安静了,可翰林院却炸锅了,原因是内阁给翰林院递了一道诏令,让翰林院出一个人,给新晋封郯王的六皇子做皇子太傅。
皇子太傅,虽然听起来好听,和太子太傅只有一字之差,可实际上,差距可大了,太子太傅,非朝中重臣不行,毕竟太子太傅有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责任,再说太子一旦登基为帝,太子太傅就是帝师,所以每朝每代太子一旦出阁读书,朝中重臣几乎打破头去争太子太傅太师太保,就为了和下一代君主提前打好关系,看看沈茹就知道了,沈茹当初就是太子府的詹士,如今是圣上的心腹,年纪轻轻就成为六部之一的礼部尚书。
可皇子太傅,那就不一样了,虽然皇子太傅也是教皇子的,可皇子比太子就差远了,太子出阁读书不但有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和一大批侍读侍讲,而皇子读书,一般只有一个皇子太傅,而这个皇子太傅,只要是两榜进士就可以。
而皇子太傅其实也不是什么好活,因为除太子外,皇子一旦年满十六,就要到封地就藩,而皇子太傅,作为教导皇子的,自然也就得跟着去,毕竟不能皇子一成年,就不需要老师教导了,所以等皇子一旦就藩,皇子太傅就会跟着去封地,除非皇子继承大统,否则再没有回京的可能。
所以翰林院众人一接到这个诏令,简直吓得面无人色,虽然皇子太傅是正五品,比翰林院的编修修攥品阶都高,可那是要跟着去封地的,郯王的封地是郯城,在翰林院这些京官眼里,那就是鸟不拉屎的荒凉地,他们翰林院的这些人,虽然官职不高,可作为翰林学士,还是经常有机会面圣,起草个诏书什么的,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入了圣上的眼,被提拔呢,怎么可能自毁前途的去给一个不受宠注定做藩王的皇子做皇子太傅。
一时间,翰林院鸡飞狗跳,众人纷纷开始拉关系的拉关系,走后门的走后门,生怕自己被选上。
林清踩着梯子在书架上整理书籍,隔着窗户,就听到外面远处掌院的屋子里传来茶杯摔碎的声音。
林清缩了缩脖子,对下面的王翰林笑着说:“掌院这几天到底摔了多少杯茶了?居然还没定下郯王太傅的事。”
王翰林嗤笑了一下,说:“凡是在翰林院的,哪个没点背景,咱掌院素来是个老好人,不想得罪人,可这事,不得罪人哪成?”
“去给郯王做太傅,真就这么糟?”林清好奇的问道。
“傻孩子,没听过贾谊谪长沙太傅,一个谪字,难道还不说明问题?”王翰林笑着说。
“可是当初三位皇子挑选皇子太傅的时候,许多人不是打破头去争么,我听说当初翰林院的众位学士连抢都没抢上,三皇子更是文阁老亲自做的太傅。”林清问道。
“那哪能比,三位皇子有望继承大统,现在是皇子太傅,以后未必就不是帝师,所以众人自然争抢,可六皇子,圣上千秋节时,因为四位皇子就六皇子年幼,圣上才注意到六皇子,这才让礼部拟了封号,封为郯王,又发现六皇子都六岁了,居然还没有太傅,这才训斥了内阁,内阁忙说已经挑选了,只是六皇子没有封号,没有皇子府,太傅不方便入内宫教授,圣上这才下旨让工部在皇城内给六皇子建皇子府,让六皇子好早日进学,毕竟皇子如果过了七岁还未进学,有损的是皇家颜面,内阁这才急急的让翰林院挑郯王太傅。”王翰林看着四周无人,小声说。
“这六皇子不受宠?”林清从梯子上爬下来,和王翰林说悄悄话。
王翰林点头说:“这也不是什么犯忌讳的话,年纪大一点都知道,这六皇子的生母是杨妃娘娘,而杨妃娘娘的父亲,早在六年前,因为通敌被诛了三族,杨妃娘娘因为身怀六甲而幸免,只不过因此失宠,虽然没有被废掉位分,可也几乎和进了冷宫差不多。”
林清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六皇子,就是当初杨妃娘娘肚子里的那个孩子。
“六皇子本来就不受宠,再加上外家乃是罪臣,帮不上忙,这次六皇子的太傅,就看翰林院谁倒霉了。”王翰林说。
“那做了皇子太傅,以后都干嘛?”林清对皇子太傅还是有一些好奇。
王翰林喝了一口茶说:“皇子年幼的时候,还没去封地,皇子太傅就在皇子府教授皇子读书,等皇子去封地就跟着去,不过那时皇子年纪大了,也就不大用太傅教导了,所以皇子太傅一般也就在藩王府养老。”
“那做皇子太傅岂不是很轻松,一般教导十年,就可以由皇子养老?”林清不由说道。
王翰林撇了林清一眼,说:“是轻松,可没几个想要这轻松的差事!”
林清很想说,他就蛮喜欢这差事的,而且郯王的封地可是郯城,郯城就在沂州府内,要是真能做了郯王的太傅,等郯王长大了就藩。
他岂不是就能回家了!
林清用心搜集了近几年散馆的庶吉士的去处,发现庶吉士一旦散馆,大都进了六部,极少有外放出京的,不过想想也就明白,庶吉士既然进过翰林院,按照官场的潜规则,以后最好的前途就是入内阁,又有哪个舍得外放,毕竟京官尊贵,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外放,如果没有强硬的后台,谁知道还回不回的来。
于是林清又把目光放在了那些没有进翰林院的进士上,不过林清一统计就发现,凡是名次好一点的,有些后台的,还是都进了六部或者在京城附近为官,只有那些同进士或者实在没有后台的,才被外放,而外放的地方一般都不大好,不是穷乡僻壤的县令,就是稍微好一点地方的县丞。
此时林清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说:同进士,如夫人,光从第一次授官,就能看到巨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以后的仕途中会越拉越大,除非有天大的机遇,否则同进士真的很难比上一甲二甲的进士。
林清顿时陷入了纠结之中,这外放好像也不是什么好事,他总不能因为害怕争斗,就带着一家老小去穷乡僻壤,让老婆孩子跟着自己受罪吧!
当然外放中也有好的,可无一例外都是有背景的,毕竟吏部的好的外放名额都不少有人盯着,本来就僧多肉少。而林清唯一能想到的能帮助的就是沈茹,沈茹当初做钦差出任的是山省的学政,和山省的不少官员确实有交情,可问题是他外放不可能去山省啊,朝廷有默认的规矩,就是外放的官员不可以回原籍,以防和地方的官吏乡绅勾结在一起坐大。
当然沈茹身为礼部尚书,肯定也认识吏部的一些人,要是真帮他托人的话,找个肥差肯定不是问题,可林清在翰林院呆了这么久,大概也明白了吏部尚书是文阁老的人,也就是三皇子的人,让沈茹为了他在三皇子那欠人情,想到这,林清忙摇摇头,沈茹平平安安的走到这一步不容易,他可不能给他拖后腿。
正当林清忙着找个地方给自己挪窝的时候,翰林院也开始忙起来,或者说整个礼部都忙起来,因为圣上的千秋节到了,或者换句话说,圣上要过生日了。
因为今年是圣上五十岁的整寿,不同于往年,所以礼部从一过了年就开始筹划此事,圣上的千秋节在五月,如果没几个月的准备,以礼部那慢性子,说不定到圣上千秋节的前一天,礼部那些老古董还在为按周礼还是前朝礼仪进行辩论呢!
毕竟礼部曾经干过在大皇子娶亲时,因到底按皇子之礼还是皇长子之礼吵了整整两年,最后大皇子妃的娘家实在等不住了,大皇子妃的父亲亲自带人打上礼部,礼部才折中了一下,定下礼仪,让大皇子成亲。
礼部忙着辩论到底用哪套礼仪给圣上过千秋节,而翰林院也没闲着,翰林院众人忙着写文章给圣上歌功颂德,甚至因为林清是现在翰林院唯一剩下的一名庶吉士,林清也很荣幸的代表上一科进士写了一份千秋贺表。
圣上的千秋节一直热热闹闹从五月过到六月,而这时,朝堂上也出现了罕见的和平时代,御史不再天天弹劾人了,三位皇子也安安静静的,朝堂上各方势力也和谐共处一室,毕竟谁都知道,在圣上过千秋节上谁挑事,那才是活的不耐烦了。
不过朝堂是安静了,可翰林院却炸锅了,原因是内阁给翰林院递了一道诏令,让翰林院出一个人,给新晋封郯王的六皇子做皇子太傅。
皇子太傅,虽然听起来好听,和太子太傅只有一字之差,可实际上,差距可大了,太子太傅,非朝中重臣不行,毕竟太子太傅有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责任,再说太子一旦登基为帝,太子太傅就是帝师,所以每朝每代太子一旦出阁读书,朝中重臣几乎打破头去争太子太傅太师太保,就为了和下一代君主提前打好关系,看看沈茹就知道了,沈茹当初就是太子府的詹士,如今是圣上的心腹,年纪轻轻就成为六部之一的礼部尚书。
可皇子太傅,那就不一样了,虽然皇子太傅也是教皇子的,可皇子比太子就差远了,太子出阁读书不但有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和一大批侍读侍讲,而皇子读书,一般只有一个皇子太傅,而这个皇子太傅,只要是两榜进士就可以。
而皇子太傅其实也不是什么好活,因为除太子外,皇子一旦年满十六,就要到封地就藩,而皇子太傅,作为教导皇子的,自然也就得跟着去,毕竟不能皇子一成年,就不需要老师教导了,所以等皇子一旦就藩,皇子太傅就会跟着去封地,除非皇子继承大统,否则再没有回京的可能。
所以翰林院众人一接到这个诏令,简直吓得面无人色,虽然皇子太傅是正五品,比翰林院的编修修攥品阶都高,可那是要跟着去封地的,郯王的封地是郯城,在翰林院这些京官眼里,那就是鸟不拉屎的荒凉地,他们翰林院的这些人,虽然官职不高,可作为翰林学士,还是经常有机会面圣,起草个诏书什么的,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入了圣上的眼,被提拔呢,怎么可能自毁前途的去给一个不受宠注定做藩王的皇子做皇子太傅。
一时间,翰林院鸡飞狗跳,众人纷纷开始拉关系的拉关系,走后门的走后门,生怕自己被选上。
林清踩着梯子在书架上整理书籍,隔着窗户,就听到外面远处掌院的屋子里传来茶杯摔碎的声音。
林清缩了缩脖子,对下面的王翰林笑着说:“掌院这几天到底摔了多少杯茶了?居然还没定下郯王太傅的事。”
王翰林嗤笑了一下,说:“凡是在翰林院的,哪个没点背景,咱掌院素来是个老好人,不想得罪人,可这事,不得罪人哪成?”
“去给郯王做太傅,真就这么糟?”林清好奇的问道。
“傻孩子,没听过贾谊谪长沙太傅,一个谪字,难道还不说明问题?”王翰林笑着说。
“可是当初三位皇子挑选皇子太傅的时候,许多人不是打破头去争么,我听说当初翰林院的众位学士连抢都没抢上,三皇子更是文阁老亲自做的太傅。”林清问道。
“那哪能比,三位皇子有望继承大统,现在是皇子太傅,以后未必就不是帝师,所以众人自然争抢,可六皇子,圣上千秋节时,因为四位皇子就六皇子年幼,圣上才注意到六皇子,这才让礼部拟了封号,封为郯王,又发现六皇子都六岁了,居然还没有太傅,这才训斥了内阁,内阁忙说已经挑选了,只是六皇子没有封号,没有皇子府,太傅不方便入内宫教授,圣上这才下旨让工部在皇城内给六皇子建皇子府,让六皇子好早日进学,毕竟皇子如果过了七岁还未进学,有损的是皇家颜面,内阁这才急急的让翰林院挑郯王太傅。”王翰林看着四周无人,小声说。
“这六皇子不受宠?”林清从梯子上爬下来,和王翰林说悄悄话。
王翰林点头说:“这也不是什么犯忌讳的话,年纪大一点都知道,这六皇子的生母是杨妃娘娘,而杨妃娘娘的父亲,早在六年前,因为通敌被诛了三族,杨妃娘娘因为身怀六甲而幸免,只不过因此失宠,虽然没有被废掉位分,可也几乎和进了冷宫差不多。”
林清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六皇子,就是当初杨妃娘娘肚子里的那个孩子。
“六皇子本来就不受宠,再加上外家乃是罪臣,帮不上忙,这次六皇子的太傅,就看翰林院谁倒霉了。”王翰林说。
“那做了皇子太傅,以后都干嘛?”林清对皇子太傅还是有一些好奇。
王翰林喝了一口茶说:“皇子年幼的时候,还没去封地,皇子太傅就在皇子府教授皇子读书,等皇子去封地就跟着去,不过那时皇子年纪大了,也就不大用太傅教导了,所以皇子太傅一般也就在藩王府养老。”
“那做皇子太傅岂不是很轻松,一般教导十年,就可以由皇子养老?”林清不由说道。
王翰林撇了林清一眼,说:“是轻松,可没几个想要这轻松的差事!”
林清很想说,他就蛮喜欢这差事的,而且郯王的封地可是郯城,郯城就在沂州府内,要是真能做了郯王的太傅,等郯王长大了就藩。
他岂不是就能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