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调回兴国公(为淡看风云之巅盟主打赏加更1/11)
“军情急报!”风尘仆仆的信使,刚到门口便大声禀告道,“蒙古鞑子入侵陕北。”
孙传庭一听,非常的意外。
秦地关外,原本的土默特部族,被东边的察哈尔部族赶跑,随后建虏征服了察哈尔部族。林丹汗在仓皇逃命中病死,他的老婆孩子投降了皇太极。
从那以后,河套地区还是土默特部在放牧。实力大损之下,一直没有入侵关内。
这才过去几年,土默特部的实力不可能恢复,他们竟然敢入侵关内了?
这么想着,孙传庭立刻拿过急报看了起来。
边上的高杰,还正想着出关打李自成!突然遭遇这样的事情,让他有点不爽。如果可以选,他绝对是想打李自成的。因为他跟李自成是死敌,不管怎么样,总有一个人要死。
然而他也知道,三边总督最重要的职责,其实还是对付蒙古鞑子。如今陕北有警,总督大人十之八九没法带他去打李自成了。
果然,孙传庭很快看完了急报,然后便脸色严峻的说道:“传本官军令,各军集结,立刻准备北上。”
高杰一听,连忙提醒道:“开封之战怎么办?”
孙传庭听了之后,也是眉头一皱,从他脸上能看出来,明显有些为难。
见此情况,高杰便连忙进言道:“大人,李自成和罗汝才两部号称百万人马,之前一直纵横中原,兴国公怕是独木难支吧?”
“是啊!”孙传庭听了点点头道,“流贼狡猾,兵力又雄厚。如若本官领兵出潼关,从西向东急攻,杀流贼一个措手不及,胜利便可期。可是……”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皱眉说道:“此次蒙古鞑虏入侵关内,极其不寻常。从他们的攻势来看,本官寻思,恐怕不止土默特部一家,说不定背后有辽东建虏的影子。”
正常情况下,一般关外的蒙古鞑子,就算想入侵关内,也是会等到秋高马肥,而关内又是收获的时候,他们才会进来抢东西的。
如今还是夏季,他们就这么大规模的进攻,明显是非常反常。孙传庭稍微一想,便猜到了是他们的主子在背后兴风作浪的可能。
兴国公之前部署的长城防线,只是从山海关到张家口一带。其他地方的边军,在这些年的战乱中损耗很大,恐怕抵挡不住关外鞑子的入侵。
说真的,此时的孙传庭感到很是为难。
防御蒙古鞑子,保证秦地不被关外的鞑子入侵,这是他的首要职责。
至于支援开封之战,在之前给他的旨意中,有明确说明让他准备妥当之后,可择机出潼关。
这也就是说,参与中原战事不是最主要的。
可是孙传庭刚刚还说过,如今的朝廷不能没有兴国公。万一开封之战落败,兴国公出事,那目前朝廷中向好的那些,很可能就都功亏一篑。
左右为难了一番之后,孙传庭忽然下定了决心,面容严峻的对高杰说道:“你先领军北上,用虚张声势之策,恐吓那些蒙古鞑子,不至于危害更多地方。本官亲率主力,立刻出潼关,前往救援开封。”
一听这话,高杰便知道,总督大人还是担心开封那边的战事,觉得兴国公会有危险,打不过李自成和罗汝才他们。因此准备冒风险,先救兴国公那边。
“末将遵命!”高杰听了,连忙抱拳领命道。
可就在这时,就听到从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这个时候,这种脚步声还真是有点敏感。不管是孙传庭,还是高杰,都不约而同的转头看向外面。他们的脸色,都是有点担忧的。
谁知,出现在他们视线内的是孙大,就见他满面笑容的看向孙传庭,大声禀告道:“老爷,开封大捷!”
一听这话,孙传庭和高杰都是相当意外。其中孙传庭连忙说道:“捷报呢,快拿来。”
孙大的脚步没停,径直走到孙传庭的面前,双手呈上捷报。
高杰看着孙传庭在看捷报,心中兴奋的同时不由得想道:兴国公打仗这么厉害?最好是把那李自成给弄死了!
虽然是这么想,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这有点不大现实。百万大军啊,哪有那么容易打败的?搞不好就是李自成他们见僵持不下,就主动退兵了,要不然怎么会是流贼!
他刚想到这里,忽然就听到“啪”的一声,闻声看去,却见孙传庭兴奋的拍了桌子,在那连声感慨道:“此战真是匪夷所思,国公竟然就这样打赢了!妙,真妙!”
高杰听了,心痒难耐,连忙问道:“大人,不会真的把李自成给杀了吧?”
孙传庭一听,当即摇头道:“差点就杀了,可是他命大,被他逃走了。”
其实高杰只是随口一问,就想着李自成死而已。却没想到答案是,李自成真的差点就死了。
顿时,他很是意外。不过他还没来得及问,就听孙传庭又道:“罗汝才已经死了!”
听到这话,高杰有点难以想象,李自成差点就死了,罗汝才已经死了,这是怎样的大捷?
看他满脸好奇,孙传庭的心情正好着,便迅速把捷报递给他看。而孙传庭自己,手指有规律的敲着桌面,显然在思考着。
过了一会儿,高杰看完捷报,非常诧异的对孙传庭说道:“这……开封之战,怎么感觉赢得有点莫名其妙!是那李自成自己作死,再送上来这场大捷!”
“错了!”孙传庭此时已经想明白,并对高杰说道,“兴国公运筹帷幄,从一开始就占据了步步先机,就算没有李自成火并罗汝才,他也是早晚一败!”
看到高杰有点不明白的样子,孙传庭便有解释道:“国公占据地利,又夺得人和,民心,军心之所向,皆在国公这边。那李自成显然是坚持不下去,才会想着火并罗汝才。就算他的如意算盘打响,吞了罗汝才的人马,还有那瘟疫不爆发,最终也不可能打赢兴国公。”
高杰还是听得迷迷糊糊,他只知道一点,按照总督大人的意思,一切都在兴国公的掌控之内,胜负早有定数。
解释了这么多,已经是孙传庭的上限了。高杰虽然还不明白,他也不会再解释。只是自己在那琢磨着,显然从这开封之战中,他受益匪浅。
过了好一会儿之后,孙传庭才回过神来,并对高杰说道:“中原大战,有兴国公在,流贼再不可能兴风作浪。我们全军北上,先去教训那些蒙古鞑子。”
“末将遵命!”高杰听了,连忙双手抱拳领命,随后快步离去准备北上。
看到大堂内只有自己的心腹家丁,孙传庭便低声喃喃自语道:“兴国公如此厉害,我也得更加用心才行!”
……………………
几乎与此同时,八百里加急也传到了京师。
“什么?”崇祯皇帝一听大惊失色,“蒙古鞑子入侵,大同沦陷?”
“回陛下,急报上是这么说的,新任大同总兵还未上任,蒙古鞑子几年未曾进犯,突然进攻实属意料之外。”通政使连忙回答道。
原本的大同总兵王朴,所部人马在松锦之战中全军覆没。因此大同那边兵力空虚,沦陷其实并不意外。
兵部尚书闵洪学也出列奏道:“蓟镇,张家口一线,全都遭到蒙古鞑子的攻击,由此可知,虽然秦地那边还没消息,很可能也受到攻击了。微臣以为,如此大规模的攻势,很可能是辽东建奴的试探。”
因为离得更近一些,山永巡抚左应选那边最早有消息,说长城沿线都受到了蒙古鞑子的攻击。
听到闵洪学的这些话,崇祯皇帝不由得更是担心了。
刚刚之前的时候,他收到张明伟的捷报,那是高兴的不得了。可转眼之间,蒙古鞑子竟然又来搞事,实在是让他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看到他担心,底下议事的臣子,便纷纷出列奏对。
“陛下,请速调兴国公所部北上,保京畿之地的安全。”
“陛下,臣附议。如今唯有兴国公所部精锐才能击退如此大规模的侵犯!”
“……”
听到这么多臣子都要求调张明伟所部,说真的,崇祯皇帝确实是有点心动的。可是,他有本能的感觉到,这样做好像不妥。
如果这个时候把兴国公所部调回来的话,刚刚吃了大败仗的李自成所部必定卷土重来,就又和原来一样了。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是崇祯皇帝想看到的。
然而,这么多文官全都在劝他,总之,理由就是兴国公厉害,蒙古鞑子这么大规模的进攻,唯有兴国公这个大明的顶梁柱才能化解此次危机。
如果不能重拳出击,那么很可能蒙古鞑子未走,辽东建虏就跟着来了。
崇祯皇帝是记得,张明伟有跟他说过,年底的时候,建虏是会入侵的。
这么想着,他还真担心了。要是有兴国公在身边,他就能放心很多。
看到崇祯皇帝这样子,那些劝说崇祯皇帝要把兴国公调回来的文武官员,就说得更起劲了。
孙传庭一听,非常的意外。
秦地关外,原本的土默特部族,被东边的察哈尔部族赶跑,随后建虏征服了察哈尔部族。林丹汗在仓皇逃命中病死,他的老婆孩子投降了皇太极。
从那以后,河套地区还是土默特部在放牧。实力大损之下,一直没有入侵关内。
这才过去几年,土默特部的实力不可能恢复,他们竟然敢入侵关内了?
这么想着,孙传庭立刻拿过急报看了起来。
边上的高杰,还正想着出关打李自成!突然遭遇这样的事情,让他有点不爽。如果可以选,他绝对是想打李自成的。因为他跟李自成是死敌,不管怎么样,总有一个人要死。
然而他也知道,三边总督最重要的职责,其实还是对付蒙古鞑子。如今陕北有警,总督大人十之八九没法带他去打李自成了。
果然,孙传庭很快看完了急报,然后便脸色严峻的说道:“传本官军令,各军集结,立刻准备北上。”
高杰一听,连忙提醒道:“开封之战怎么办?”
孙传庭听了之后,也是眉头一皱,从他脸上能看出来,明显有些为难。
见此情况,高杰便连忙进言道:“大人,李自成和罗汝才两部号称百万人马,之前一直纵横中原,兴国公怕是独木难支吧?”
“是啊!”孙传庭听了点点头道,“流贼狡猾,兵力又雄厚。如若本官领兵出潼关,从西向东急攻,杀流贼一个措手不及,胜利便可期。可是……”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皱眉说道:“此次蒙古鞑虏入侵关内,极其不寻常。从他们的攻势来看,本官寻思,恐怕不止土默特部一家,说不定背后有辽东建虏的影子。”
正常情况下,一般关外的蒙古鞑子,就算想入侵关内,也是会等到秋高马肥,而关内又是收获的时候,他们才会进来抢东西的。
如今还是夏季,他们就这么大规模的进攻,明显是非常反常。孙传庭稍微一想,便猜到了是他们的主子在背后兴风作浪的可能。
兴国公之前部署的长城防线,只是从山海关到张家口一带。其他地方的边军,在这些年的战乱中损耗很大,恐怕抵挡不住关外鞑子的入侵。
说真的,此时的孙传庭感到很是为难。
防御蒙古鞑子,保证秦地不被关外的鞑子入侵,这是他的首要职责。
至于支援开封之战,在之前给他的旨意中,有明确说明让他准备妥当之后,可择机出潼关。
这也就是说,参与中原战事不是最主要的。
可是孙传庭刚刚还说过,如今的朝廷不能没有兴国公。万一开封之战落败,兴国公出事,那目前朝廷中向好的那些,很可能就都功亏一篑。
左右为难了一番之后,孙传庭忽然下定了决心,面容严峻的对高杰说道:“你先领军北上,用虚张声势之策,恐吓那些蒙古鞑子,不至于危害更多地方。本官亲率主力,立刻出潼关,前往救援开封。”
一听这话,高杰便知道,总督大人还是担心开封那边的战事,觉得兴国公会有危险,打不过李自成和罗汝才他们。因此准备冒风险,先救兴国公那边。
“末将遵命!”高杰听了,连忙抱拳领命道。
可就在这时,就听到从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这个时候,这种脚步声还真是有点敏感。不管是孙传庭,还是高杰,都不约而同的转头看向外面。他们的脸色,都是有点担忧的。
谁知,出现在他们视线内的是孙大,就见他满面笑容的看向孙传庭,大声禀告道:“老爷,开封大捷!”
一听这话,孙传庭和高杰都是相当意外。其中孙传庭连忙说道:“捷报呢,快拿来。”
孙大的脚步没停,径直走到孙传庭的面前,双手呈上捷报。
高杰看着孙传庭在看捷报,心中兴奋的同时不由得想道:兴国公打仗这么厉害?最好是把那李自成给弄死了!
虽然是这么想,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这有点不大现实。百万大军啊,哪有那么容易打败的?搞不好就是李自成他们见僵持不下,就主动退兵了,要不然怎么会是流贼!
他刚想到这里,忽然就听到“啪”的一声,闻声看去,却见孙传庭兴奋的拍了桌子,在那连声感慨道:“此战真是匪夷所思,国公竟然就这样打赢了!妙,真妙!”
高杰听了,心痒难耐,连忙问道:“大人,不会真的把李自成给杀了吧?”
孙传庭一听,当即摇头道:“差点就杀了,可是他命大,被他逃走了。”
其实高杰只是随口一问,就想着李自成死而已。却没想到答案是,李自成真的差点就死了。
顿时,他很是意外。不过他还没来得及问,就听孙传庭又道:“罗汝才已经死了!”
听到这话,高杰有点难以想象,李自成差点就死了,罗汝才已经死了,这是怎样的大捷?
看他满脸好奇,孙传庭的心情正好着,便迅速把捷报递给他看。而孙传庭自己,手指有规律的敲着桌面,显然在思考着。
过了一会儿,高杰看完捷报,非常诧异的对孙传庭说道:“这……开封之战,怎么感觉赢得有点莫名其妙!是那李自成自己作死,再送上来这场大捷!”
“错了!”孙传庭此时已经想明白,并对高杰说道,“兴国公运筹帷幄,从一开始就占据了步步先机,就算没有李自成火并罗汝才,他也是早晚一败!”
看到高杰有点不明白的样子,孙传庭便有解释道:“国公占据地利,又夺得人和,民心,军心之所向,皆在国公这边。那李自成显然是坚持不下去,才会想着火并罗汝才。就算他的如意算盘打响,吞了罗汝才的人马,还有那瘟疫不爆发,最终也不可能打赢兴国公。”
高杰还是听得迷迷糊糊,他只知道一点,按照总督大人的意思,一切都在兴国公的掌控之内,胜负早有定数。
解释了这么多,已经是孙传庭的上限了。高杰虽然还不明白,他也不会再解释。只是自己在那琢磨着,显然从这开封之战中,他受益匪浅。
过了好一会儿之后,孙传庭才回过神来,并对高杰说道:“中原大战,有兴国公在,流贼再不可能兴风作浪。我们全军北上,先去教训那些蒙古鞑子。”
“末将遵命!”高杰听了,连忙双手抱拳领命,随后快步离去准备北上。
看到大堂内只有自己的心腹家丁,孙传庭便低声喃喃自语道:“兴国公如此厉害,我也得更加用心才行!”
……………………
几乎与此同时,八百里加急也传到了京师。
“什么?”崇祯皇帝一听大惊失色,“蒙古鞑子入侵,大同沦陷?”
“回陛下,急报上是这么说的,新任大同总兵还未上任,蒙古鞑子几年未曾进犯,突然进攻实属意料之外。”通政使连忙回答道。
原本的大同总兵王朴,所部人马在松锦之战中全军覆没。因此大同那边兵力空虚,沦陷其实并不意外。
兵部尚书闵洪学也出列奏道:“蓟镇,张家口一线,全都遭到蒙古鞑子的攻击,由此可知,虽然秦地那边还没消息,很可能也受到攻击了。微臣以为,如此大规模的攻势,很可能是辽东建奴的试探。”
因为离得更近一些,山永巡抚左应选那边最早有消息,说长城沿线都受到了蒙古鞑子的攻击。
听到闵洪学的这些话,崇祯皇帝不由得更是担心了。
刚刚之前的时候,他收到张明伟的捷报,那是高兴的不得了。可转眼之间,蒙古鞑子竟然又来搞事,实在是让他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看到他担心,底下议事的臣子,便纷纷出列奏对。
“陛下,请速调兴国公所部北上,保京畿之地的安全。”
“陛下,臣附议。如今唯有兴国公所部精锐才能击退如此大规模的侵犯!”
“……”
听到这么多臣子都要求调张明伟所部,说真的,崇祯皇帝确实是有点心动的。可是,他有本能的感觉到,这样做好像不妥。
如果这个时候把兴国公所部调回来的话,刚刚吃了大败仗的李自成所部必定卷土重来,就又和原来一样了。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是崇祯皇帝想看到的。
然而,这么多文官全都在劝他,总之,理由就是兴国公厉害,蒙古鞑子这么大规模的进攻,唯有兴国公这个大明的顶梁柱才能化解此次危机。
如果不能重拳出击,那么很可能蒙古鞑子未走,辽东建虏就跟着来了。
崇祯皇帝是记得,张明伟有跟他说过,年底的时候,建虏是会入侵的。
这么想着,他还真担心了。要是有兴国公在身边,他就能放心很多。
看到崇祯皇帝这样子,那些劝说崇祯皇帝要把兴国公调回来的文武官员,就说得更起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