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再次诈降
;
山西是明朝的一个军事重镇,也是明朝兵器制造的一个重要基地。而后世赫赫有名的晋商就是依靠明朝边关的盐业《开中法》发展起来的。
关于盐业发展史上影响巨大的《开中法》,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就是商人提供边关的明军粮草,以换取盐引作为报酬。
粗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多赢局面的良法,可是钻空子可是任何时期商人的强项,到了明末,最终出现了一批通过盐引豪富的大盐商。而吴世恭打过交道的那群扬州盐商,很多人的祖籍也都是山西人和徽州人。
而当时的徽商和晋商是大明朝最富有的两大商团,徽商主要靠着自己身处鱼米之乡,而晋商就靠着边关贸易了。
到了明末的时候,明朝的禁边令已经是形同虚设,大批晋商把盐粮、盔甲兵器等物资贩卖到关外的蒙古人手中,甚至直接贩卖到后金的手中,而后金则从与自己相好的蒙古部落中得到了大量军用和战略物资,付出的却都是后金从关内抢掠来的财物和关外的特产。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晋商的发展史就是明末华夏民族的血泪史。
所以这时候的晋商都胆大妄为到了向关外的鞑子卖盐粮、盔甲兵器的程度了,那么向关内的乱匪卖些兵器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当然,这些兵器的价格相当贵,基本上是市价的七、八倍。可就是这么贵的兵器还往往会断货,因为逢到后金大批采购兵器的时候,晋商可以把这些兵器卖出十几倍的暴利来。
所以当这些河南的乱匪得知能够用五倍左右的价格买到刀枪兵器的时候,他们顿时踊跃采购。要知道,那些乱匪之间可不是一团和气的,可以说他们之间每日里都为了各种利益,在发生大大小小的征战。
而深受现代武侠小说影响的现代人可能都不知道,只要是冷兵器。再怎么样的神兵利器,只要激烈地战斗几场,那兵器撞击砍砸以后也会报废了,所以河南乱匪的兵器缺口是特别大,毕竟真是到了打仗的时候,用那些农具总是不行的。
在短短的时间内,汝宁军卖出去了大批以前缴获的二手旧兵器。这些缴获的兵器汝宁军自己用不到。放在仓库里也是锈烂,而那些乱匪却正好用的到,出的价格又高,山川司是着实做了一次好生意。
不过山川司做这种兵器生意也是有原则的。只卖给那些结寨自保的乱匪。因为那些乱匪基本上不会流动,对汝宁军的威胁也不大,而且万一那些乱匪翻脸。汝宁军报复起来也方便,毕竟他们有家有业的也跑不掉。
另外,汝宁军盔甲火器不卖,弓箭也只卖猎弓,威力大的长弓不卖,军用制式箭枝也是限量供应。而且为了隐蔽,汝宁军情愿给中间人多赚一些。也不自己亲自出面,就是要尽量防止官府察觉到这种兵器生意。
这生意是如此红火,在短时间内汝宁军就赚取了一万多两银子。连刚到汝宁的郑掌柜都搭上了顺风船,他这次带来试销的一百把倭刀也被一扫而空。
而通过了四海商行的中介,郑掌柜的闽海商行也在开封和洛阳等河南大城市得到了大批需求南洋货的订单,这简直就让郑掌柜笑得合不拢嘴。不要看内地乱,这内地的官宦士绅人家的消费力水平可一点儿也不低啊!
这次兵器交易所赚取的银子立刻被汝宁军存放好了做为备用金。没有人想着动用这笔意外之财。对于吴世恭他们来说,汝宁军过得那种苦日子可是有些受够了啊!
从京城里也传来了好消息。薛雨霏又诞下一子。吴世恭看着岳父薛濂亲笔所写的喜报,那笔划和语调的狂喜状却怎么样也掩饰不住。吴世恭心中忍不住腹诽道:“有什么好高兴的啊?不就是个双保险吗?再保险,那不还是我的儿子吗?”
当然吴世恭自己也很高兴,而这次岳父薛濂更把那儿子的命名权交还给了吴世恭。吴世恭想了半天,最终挑选了一个“平”字。希望自己的儿子平平安安,更希望天下太平。
可就“薛呈平”这个名字一起好,却立刻被内宅的夫人们围攻批判。她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太平淡无奇了,接着又照例攻击了一番吴世恭的不学无术。
当天晚上,受伤很重的吴世恭只得到文化水平最低的绣竹那里寻求安慰。一番风雨之后,吴世恭抚摸这绣竹的秀发感叹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啊!”
没想到绣竹狠狠地拧了吴世恭腰间嫩肉一下。娇癫道:“奴婢这些老娘们在内宅里再怎么有才,还不是惹得少爷闲麻烦啊!”
被这话噎了半天的吴世恭最终仰面长叹:“这日子真的没法过啦!”
而就在这时候,被五省总督陈奇瑜紧逼围剿的农民造反军走到了汉中栈道。农民造反军李自成、张献忠、蝎子块、张妙手等部在官军的压力下,误入兴安南面的车箱峡。
车箱峡,想想这个峡谷的名字就明白了,周围是悬崖绝壁,无法攀爬。而出口又被明军把守得严严密密,再碰上阴雨连下七十多天,“弩解刀蚀,衣甲浸,马蹄穿,数日不能一食。”
李自成、张献忠等部数万人几乎面临绝境。为了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农民造反军首领决定再次采用诈降计。
还是老办法,李自成这些首领下令把军中缴获所得金银财物集中起来,入陈奇瑜营中以后,遍贿其左右,之后在陈奇瑜面前眼泪鼻涕横飞,就差把他们的赤胆忠心挖出来了。
而在吃过这么多亏以后,明军的许多文武官员也都反对招抚。可是陈奇瑜却惊讶地发现了一个情况,那些文武官员反对是反对,可是他们中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带兵彻底剿灭这股农民造反军。
这困兽犹斗的道理所有人都懂,谁原因冒着风险去和陷入困境的农民造反军死斗啊?所以陈奇瑜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得不招抚的境地了。
再加上陈奇瑜和农民造反军打交道的经验相当不足,他可能认为农民造反军是真的被打服打怕了,再加上有一点担心农民造反军狗急跳墙,最终陈奇瑜同意了对这股农民造反军进行招抚。(未完待续。)
山西是明朝的一个军事重镇,也是明朝兵器制造的一个重要基地。而后世赫赫有名的晋商就是依靠明朝边关的盐业《开中法》发展起来的。
关于盐业发展史上影响巨大的《开中法》,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就是商人提供边关的明军粮草,以换取盐引作为报酬。
粗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多赢局面的良法,可是钻空子可是任何时期商人的强项,到了明末,最终出现了一批通过盐引豪富的大盐商。而吴世恭打过交道的那群扬州盐商,很多人的祖籍也都是山西人和徽州人。
而当时的徽商和晋商是大明朝最富有的两大商团,徽商主要靠着自己身处鱼米之乡,而晋商就靠着边关贸易了。
到了明末的时候,明朝的禁边令已经是形同虚设,大批晋商把盐粮、盔甲兵器等物资贩卖到关外的蒙古人手中,甚至直接贩卖到后金的手中,而后金则从与自己相好的蒙古部落中得到了大量军用和战略物资,付出的却都是后金从关内抢掠来的财物和关外的特产。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晋商的发展史就是明末华夏民族的血泪史。
所以这时候的晋商都胆大妄为到了向关外的鞑子卖盐粮、盔甲兵器的程度了,那么向关内的乱匪卖些兵器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当然,这些兵器的价格相当贵,基本上是市价的七、八倍。可就是这么贵的兵器还往往会断货,因为逢到后金大批采购兵器的时候,晋商可以把这些兵器卖出十几倍的暴利来。
所以当这些河南的乱匪得知能够用五倍左右的价格买到刀枪兵器的时候,他们顿时踊跃采购。要知道,那些乱匪之间可不是一团和气的,可以说他们之间每日里都为了各种利益,在发生大大小小的征战。
而深受现代武侠小说影响的现代人可能都不知道,只要是冷兵器。再怎么样的神兵利器,只要激烈地战斗几场,那兵器撞击砍砸以后也会报废了,所以河南乱匪的兵器缺口是特别大,毕竟真是到了打仗的时候,用那些农具总是不行的。
在短短的时间内,汝宁军卖出去了大批以前缴获的二手旧兵器。这些缴获的兵器汝宁军自己用不到。放在仓库里也是锈烂,而那些乱匪却正好用的到,出的价格又高,山川司是着实做了一次好生意。
不过山川司做这种兵器生意也是有原则的。只卖给那些结寨自保的乱匪。因为那些乱匪基本上不会流动,对汝宁军的威胁也不大,而且万一那些乱匪翻脸。汝宁军报复起来也方便,毕竟他们有家有业的也跑不掉。
另外,汝宁军盔甲火器不卖,弓箭也只卖猎弓,威力大的长弓不卖,军用制式箭枝也是限量供应。而且为了隐蔽,汝宁军情愿给中间人多赚一些。也不自己亲自出面,就是要尽量防止官府察觉到这种兵器生意。
这生意是如此红火,在短时间内汝宁军就赚取了一万多两银子。连刚到汝宁的郑掌柜都搭上了顺风船,他这次带来试销的一百把倭刀也被一扫而空。
而通过了四海商行的中介,郑掌柜的闽海商行也在开封和洛阳等河南大城市得到了大批需求南洋货的订单,这简直就让郑掌柜笑得合不拢嘴。不要看内地乱,这内地的官宦士绅人家的消费力水平可一点儿也不低啊!
这次兵器交易所赚取的银子立刻被汝宁军存放好了做为备用金。没有人想着动用这笔意外之财。对于吴世恭他们来说,汝宁军过得那种苦日子可是有些受够了啊!
从京城里也传来了好消息。薛雨霏又诞下一子。吴世恭看着岳父薛濂亲笔所写的喜报,那笔划和语调的狂喜状却怎么样也掩饰不住。吴世恭心中忍不住腹诽道:“有什么好高兴的啊?不就是个双保险吗?再保险,那不还是我的儿子吗?”
当然吴世恭自己也很高兴,而这次岳父薛濂更把那儿子的命名权交还给了吴世恭。吴世恭想了半天,最终挑选了一个“平”字。希望自己的儿子平平安安,更希望天下太平。
可就“薛呈平”这个名字一起好,却立刻被内宅的夫人们围攻批判。她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太平淡无奇了,接着又照例攻击了一番吴世恭的不学无术。
当天晚上,受伤很重的吴世恭只得到文化水平最低的绣竹那里寻求安慰。一番风雨之后,吴世恭抚摸这绣竹的秀发感叹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啊!”
没想到绣竹狠狠地拧了吴世恭腰间嫩肉一下。娇癫道:“奴婢这些老娘们在内宅里再怎么有才,还不是惹得少爷闲麻烦啊!”
被这话噎了半天的吴世恭最终仰面长叹:“这日子真的没法过啦!”
而就在这时候,被五省总督陈奇瑜紧逼围剿的农民造反军走到了汉中栈道。农民造反军李自成、张献忠、蝎子块、张妙手等部在官军的压力下,误入兴安南面的车箱峡。
车箱峡,想想这个峡谷的名字就明白了,周围是悬崖绝壁,无法攀爬。而出口又被明军把守得严严密密,再碰上阴雨连下七十多天,“弩解刀蚀,衣甲浸,马蹄穿,数日不能一食。”
李自成、张献忠等部数万人几乎面临绝境。为了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农民造反军首领决定再次采用诈降计。
还是老办法,李自成这些首领下令把军中缴获所得金银财物集中起来,入陈奇瑜营中以后,遍贿其左右,之后在陈奇瑜面前眼泪鼻涕横飞,就差把他们的赤胆忠心挖出来了。
而在吃过这么多亏以后,明军的许多文武官员也都反对招抚。可是陈奇瑜却惊讶地发现了一个情况,那些文武官员反对是反对,可是他们中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带兵彻底剿灭这股农民造反军。
这困兽犹斗的道理所有人都懂,谁原因冒着风险去和陷入困境的农民造反军死斗啊?所以陈奇瑜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得不招抚的境地了。
再加上陈奇瑜和农民造反军打交道的经验相当不足,他可能认为农民造反军是真的被打服打怕了,再加上有一点担心农民造反军狗急跳墙,最终陈奇瑜同意了对这股农民造反军进行招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