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大战之前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老爷!这件怎么样?”常柳琴穿着一条湖绿色的长裙,腰间系着一条鹅黄色的腰带,她盛装浓抹,宛如精灵般原地轻盈地旋了一个圈,靓丽的容颜立刻向四周发散,让人惊艳地有些喘不过气来。
  屋里和床上都堆满了各色的服饰,吴世恭在床沿边上坐着,很耐心地看着常柳琴的“时装表演”。
  “不错!”吴世恭再次微笑地点点头。笑得发酸的脸颊也有些发紧。今天的吴世恭就是要让常柳琴高兴,所以不惜陪着她一整天。
  常柳琴转着、转着,速度却越来越慢。“老爷!”常柳琴突然娇喝一声,接着满脸是泪,扑到了吴世恭的怀中。
  抱着吴世恭,常柳琴是万分不舍。因为明天吴世恭就要出征了。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内,常柳琴早就把吴世恭当成了依靠,所以她就感觉这次就是生离死别。
  在吴世恭第一次救援锦州时,因为常柳琴与吴世恭话都没说上几句,所以那次的她对吴世恭也没什么感情。可现在俩人相处了这么长的时间,而且是双宿双飞,根本没有其他女人来分宠,再加上吴世恭对家人的态度向来是十分和善,所以现在的常柳琴感到是相当幸福。
  而且一年的时间也不短,这里早就成为了除了京城和汝宁,吴世恭的第三个家。所以这次的分离使得常柳琴有种不知未来的恐惧感。
  因为如果吴世恭出征失利,就很可能有生命危险,没有名分的常柳琴又要飘离失所,不知命运如何了。就是吴世恭得胜归来,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把常柳琴带回家。可是吴世恭家里的情况怎么样?自己是否会被大妇欺压?这也让常柳琴是担心异常。说到底,她还是个不懂世事的小姑娘。
  “哭什么?”吴世恭根本不知道,现在的常柳琴心中在千丝百绕,他轻轻地抚摸着常柳琴的背,柔声安慰道:“这次打鞑子又没什么危险。老爷我身经百战。怎么保护自己总是知道的吧!乖!乖乖地等着我回家吧!”
  没想到这句话一说,常柳琴却哭得更欢了:“老爷——!”
  ……
  现在的辽东,被清军围困,由祖大寿防御的锦州城就是最前哨。在其身后是松山、杏山、塔山一连串坚实的小城堡,再后则是关门外的重镇宁远。自锦州至宁远五座连成一线的城池,依山傍海。是明军在辽东防线上的防御重点。
  清军几次入塞,在畿辅一带如入无人之境,但进出中原却不得不绕过山海关防线,取道北京北面的长城各关口。有宁锦诸城在,山海关就坚如磐石;山海关牢固,清军通向中原的道路就不能畅通。取明而代之的战略意图就无法顺利实现。
  因此,皇太极对明作战的基本战略,一方面是不断派兵深入中原撼动明朝根基,另一方面就是要拔除辽东的一串明军据点,首先是拔除宁远以东的四座堡垒。
  到崇祯十四年春,清军完成了坚实的包围,在锦州四面各设八座大营。已经完成了所有围困的工事。而此时防守锦州的,是有过一次假投降的历史的祖大寿,他抵抗清军围攻是很坚决的,锦州城的防御设施很好,存粮也比较充实。祖大寿的战术就是凭城死守,静待援军。
  而此时的洪承畴也拖延不下去了,看到清军不困死锦州就不退兵的决心,洪承畴能够采取的唯一对策,只有集中兵力在锦州一带同清军进行一番大战,才能保住关外的各个堡垒。
  虽说洪承畴是名声远播。但到底有多少取胜的把握,洪承畴也是胸无成算。可是清军逼到面前,也只有迎敌一战了。
  于是洪承畴一面先派小股部队沿海岸抵近锦州,骚扰敌军以缓和锦州被围的势态,一面亲自统率山海关附近的各路官军出关进驻到宁远。随时准备对清军进攻。
  可当洪承畴正在宁远集结兵力的时候,锦州的守城局势却越来越严峻了。三月下旬,驻守在锦州外城的蒙古军将领诺木齐、吴巴什暗中同济尔哈朗联络,准备献城投降。
  祖大寿发现了这个情况,正要捕杀两个蒙古将领,蒙军却先动了手。祖大寿的亲信部队和蒙族部队在锦州的内外城之间进行了一场大战,清军趁机攀城而上,把祖大寿部逼进了内城。外城被清军占领,锦州的城防更显得岌岌可危了。
  但是祖大寿还是决意固守。五月,他派人溜出围城向洪承畴报告说,城中的粮草还能坚持半年,希望援军不要轻举急战,要用战车步步为营,稳健推进。
  而辽东的紧张局势也使得崇祯皇帝紧张起来,但他从来对军事一窍不通,对于到底该如何组织这次重大军事行动完全没有主见。
  五月十八日,崇祯皇帝在中极殿召见了兵部尚书陈新甲,问他应该如何决策,如何安排。陈新甲几个月来一直为宁远方面调兵输饷,很想打一个漂亮仗,煞一煞清军的锐气。他向崇祯帝报告说,现在洪承畴在宁远已经集中了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山海关总兵马科、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密云总兵唐通、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汝宁总兵吴世恭共九镇兵马十五万人,军粮军饷也即将运齐。
  陈新甲以为,明军集如此雄厚的兵力在锦州一带的山海之间狭窄地带同清军进行决战,可以避敌铁骑奔驰之长,是多年来没有过的极好时机,又有洪承畴沉勇机智进行指挥,正可望取得一次大捷。
  为此陈新甲建议:以松山为中枢,分兵四路,一路出塔山经大胜堡攻敌西北;一路出杏山绕过锦州由北面进攻;一路出松山渡小凌河阻敌东侧;一路作为主力直接由松山攻敌南翼。四路合围,聚歼敌寇。
  陈新甲的这个作战计划当然是纸上谈兵。他对兵力对比和地理形势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却没有考虑到明军战斗力极差这个关键因素。将领懦弱**,兵卒士气低落,器械破败,军政紊乱,这好不容易凑在一起的十五万大军能够集合起来吓一吓敌人已经很不错了,想要分进合击大获全胜则简直是在做梦。
  而洪承畴身在前线,很了解自己部队的这些痼疾,因而一直反对兵部意想天开的作战计划。但崇祯皇帝听了陈新甲的一番侃侃而谈却十分开心。多年来只是不断接到失利的战报,很少能听到奏捷的声音,如果能在辽东前线一锉敌锋,不但可以出出多次被清兵横扫京畿的恶气,也可以乘胜抽调兵马到中原围剿流贼。这样的前景不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吗?
  于是崇祯皇帝在原则上全力支持陈新甲的方案。但他也不是当年那个初等皇位的“初哥”了,不会再那样急躁和自以为是,于是崇祯皇帝就希望兵部还是能多考虑前方统帅的意见,尽量作到中枢和前线协调一致。
  陈新甲于是在这次召见后又同内阁几位辅臣以及兵部侍郎吴甡、前兵部尚书傅宗龙一起商议,最后决定派遣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到宁远军前作为特派员了解情况,参预决策。后来又增派了一个前绥德知县马绍愉,以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身分到军前赞画机务。
  从这年夏初起,明军几镇官兵先后开出山海关,在松山一带集结,并且在松山附近同清军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接触,在石门地区还取得了小小的胜利。洪承畴对这点有限的胜利并不抱乐观态度,仍然坚持持久战的方针,在给朝廷的报告中说:“久持松山、杏山以资转运粮饷,而且锦州城守颇坚,不易被攻破。若敌军再过今秋,不但其国内无以为继,就是朝鲜供应的粮饷也不能保障。这就是可以坚守而后再战的策略。今兵部尚书议战,臣岂敢迁延不前,只是怕粮饷运输困难,鞭长莫及。事关国体,不如稍待,使敌人自困,较为有利。”
  但已经到达关外前线的张若麒却被几次小胜仗冲昏了头脑,以为可以迅速进军,一举大败清兵。他在向兵部和皇帝递送的秘密报告中痛陈机不可失,希望朝廷立即下令进行决战。
  作为朝廷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代表,张若麒如此迫切是有着以下原因:
  首先当然是锦州城确实特别危险了;
  其次是洪承畴拖延的时间太长,让朝廷的后勤压力是苦不堪言,所以也不能够再拖下去了;
  第三是陈新甲要证明自己全军决战的计划是正确的,要在崇祯皇帝面前显攻,并在朝廷商议军略的影响力上压洪承畴一头;
  最后也当然是张若麒自己想表现,表现出在此次大战中,他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本来就倾向于速战速决的崇祯皇帝这时候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渴望多年的大捷既然唾手可得,当然不能再作拖延。(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