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到底谁想造反
吴世恭接着劝说道:“至于人,本官的儿郎有着三万,让宁远吴总兵分一半给二万,这不过分吧!你这里有三千,其他地方拼拼凑凑怎么样也能凑出一万。让本官全权练上一个月,就勉强能成个样,就可达到出征救援的条件了。”
“可就怕时间一长,松山、锦州两城无法支撑?”杨振担心道。
“三个月,松山城应该无恙,而锦州则听天命吧。”吴世恭也是实话实说,“待到准备完全,大军先击破鞑子阻截,先至松山,把洪督师与城内一万多军民救回再说。接着寻机再救援锦州吧!”
其实这是吴世恭在归程中考虑出的破局方法。这次出征虽然明军是惨败而归,可是吴世恭却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清军对车阵加火器的打法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对付。无论是当时洪承畴用此战术推进到锦州城脚下,还是汝宁军用此战术平安归来,清军都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
所以吴世恭就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点。他设想了采用车阵加火器的加强版:用一个个大车组成的小型车桶阵围在部队的前方与两侧,相互支援,并且中间留有通道让骑兵反击,就是把部队变成一座“移动的城池”。
而且这次吴世恭也将让全军携带足够的粮草,不惧清军截粮道,也可让全军随时就地扎营,更不用分出兵力保护军中的粮草辎重。
只要采取此战术,虽然是极端保守,没有击败清军的可能性,但是却完全可以击退清军,并击破清军的阻截。而汝宁军也就是做到这点就够了。
只要能突到松山,甚至运气好突至锦州。就能把起码一万的明军给救回来。之后吴世恭将会放弃锦州、松山、杏山等城,把明军的防线退至宁远城这一线。这么一收缩兵力,再加上有着宁远和山海关互为犄角,明军在辽东虽然是无力再攻,但足以防御了。
到了那个时候,吴世恭也将脱身而出,他将率汝宁军主力返回汝宁,加入到中原大战去。最多就在辽东留下一员将领,再留下万人即可。对于汝宁军来说,辽东毕竟是一个很次要的战场。
不过要执行此计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吴世恭全权指挥;二是要有起码六万兵力。
按照明朝的传统,这样的大军应该都是由文官统领的。可是吴世恭在松锦大战时已经吃够了文官们的亏,他是怎么样也不会再把自己部队的指挥权交由他人的。
而吴世恭更不会为了朝廷莫明损耗自己的实力。虽然凭着现在汝宁军的实力,可能勉强能达成救援任务。但吴世恭绝不是雷锋,他能出动自己的部队去救援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所以他就需要起码三万的炮灰部队。围绕在汝宁军主力的外围作战。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把那些明军也都同化。让其变成汝宁军的一部分。起码是汝宁军的外围部队。因此,吴世恭就有了起码需要六万大军的这个要求。
吴世恭虽然是真心实意地劝说着杨振,可杨振却不敢相信吴世恭。而在这里,吴世恭就有个信息盲点,他并不知道朝廷已经任命吴三桂为辽东的武官之首了。
可这消息杨振可是知道的。所以吴世恭虽然说的是头头是道,但杨振却是心里明白。就算是执行这个军事计划,也将是由吴三桂来指挥,更不要说明朝原先文官指挥的传统了。所以怎么样轮,也是轮不到是吴世恭的。
于是杨振摇摇头。开始了退而求其次:“吴总兵虽说已有腹计,可朝廷会否同意,谁都不知。而救人如救火,末将也是奉命行事,怎敢拖延?如吴总兵不吝,给末将一些兵丁吧!也多些救出督师大人的希望。”
杨振当然不是要吴世恭的嫡系部队,他看中的是吴世恭救援出来的那些溃兵。可是这话一说,吴世恭的脸顿时冷了下来。他已经把所有带回的部队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怎么会让外人染指,更不会让杨振随意挥霍。于是吴世恭一口回绝道:“无人!”
虽然有些失望,但杨振对吴世恭拒绝调些兵力补充自己部队的做法,也有着心理准备。于是他就再次退而求其次,道:“那吴总兵总肯给些马匹、兵器和辎重吧!”
“也无!”既然已经是不客气了,吴世恭就不介意不客气到底了。现在辽东的每一点人和物都是宝贵的,吴世恭不会让杨振肆意浪费,就算是他的动机十分高尚都不行。
“哎——!”杨振长叹了一声,他向吴世恭拱拱手,也不再多说什么,就想要扭头就走。
“等等!”吴世恭想要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努力,他最后劝道:“现在辽东兵力已不足,你如此做,虽可博得一个身后名,但于朝廷何益?于天下何益?肆意妄为而已。留下,从长计议吧!”
杨振点点头,同意吴世恭的说法。他又不是一个傻子,知道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是万中无一。可是杨振的心中也是很委屈,他苦涩地说道:“军令如山啊!巡抚大人勒令末将不得停留,要即刻出兵。”
“那……!”吴世恭一听这话,就觉得有些希望,他连忙说道,“那杨副将稍等一会儿,就在此处停留一晚,等本官入山海关劝说一二,最起码不能让你的部队白白的去送死。”
杨振想了一会儿,有些犹豫地答应道:“那好!末将就等到明日午时。盼着吴总兵有好消息。”
吴世恭立刻把汝宁军留给了余继指挥,让其把部队安置在山海关外明军的大营中,接着,他就带着自己的亲兵,叩开了城门,入内去寻找巡抚方一藻和监军高起潜了。
而方一藻和高起潜也早就得知了汝宁军的归来,他们已经聚起了城中文武,并派人到城门口相迎吴世恭。毕竟归来了这么一支明军,而且人数又是这么的庞大,这让这些天都难以入眠的方一藻和高起潜都是大喜过望。
可是一见面以后,双方顿时爆发了激烈地争吵。吴世恭当然把自己的计划托盘而出,而方一藻和高起潜则是竭力反对。他们都被洪承畴的惨败给吓坏了,根本不敢再派出一支如此庞大的明军,要不然,再来一次惨败,明朝在辽东可真的要唱《空城计》了。
再说,方一藻和高起潜都是绝对支持吴三桂的。吴世恭来个分庭抗礼已经是难以容忍了,他竟然想要夺取吴三桂的一部分部队,并想掌握辽东的主要军权,这无论如何都是方一藻和高起潜绝不会答应的事。
双方是唇枪舌剑,吵了一个天昏地暗,到了最终,吴世恭见今晚也吵不出一个结果,于是也是退而求其次,要求最起码应该取消杨振救援松山的命令。
在吴世恭看来,多保存明军在辽东的兵力,也符合方一藻和高起潜的利益,只要向他们解释清楚,他们应该会取消这一荒唐的命令的。
没想到方一藻和高起潜的脑子里是相当清晰,所以他们断然拒绝了吴世恭的请求。而在这个问题上,吴世恭对这俩人绝对就是鸡同鸭讲。方一藻和高起潜可都是政治人物,所以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对于方一藻和高起潜来说,只要他们派出了兵,证明了他们是努力去救援松山的,那就可以向崇祯皇帝交待了。至于这样的派兵是否可行?杨振的死活又是如何?这俩人根本不会去关心的。
说到最后,吴世恭也终于被惹毛了,他开始拉一派打一派,对高起潜苦劝道:“高公公!本官可是出身自与国同休的勋贵之家,而你是天子内侍。这大明朝有个安危,皇上有个安危,咱们俩就是想跑也跑不掉。不像是那些文官,他们的后路可是挺多的啊!”
高起潜一听这话,也苦着脸难以开口。吴世恭这道理挺对,可是现在的高起潜也是骑虎难下。
不过这话也立刻把在座的文官们都给激怒了。兵部代表张若麒立刻叫嚣道:“鄙夫!尔竟敢公然挑拨君臣,居心不轨!该杀!该杀!吾将弹劾你!弹劾你!”
“弹你玛德头啊?”吴世恭立刻发挥出他的嘲讽技能,“太祖爷祖制,领军本应就是出自五军都督府,而文官就不该插手兵事。而现在又是如何?文官不仅把手伸至军中,而且昏了头竟然来指挥军队了。有什么仗你们指挥的好?把我们这些总兵官都当成了小卒来耍了。告诉你:你们文官最多决定该不该打?而如何打?在什么时候打?都应该由我们武官而决。这才是太祖爷文武相制的本意。而你们现在都要把武事都给把持了,到底是有何居心?是否把文武事都吃抹干净以后,再把皇上的权利都抢过去?你们才是造反!吾也将弹劾你!”(未完待续。。)
“可就怕时间一长,松山、锦州两城无法支撑?”杨振担心道。
“三个月,松山城应该无恙,而锦州则听天命吧。”吴世恭也是实话实说,“待到准备完全,大军先击破鞑子阻截,先至松山,把洪督师与城内一万多军民救回再说。接着寻机再救援锦州吧!”
其实这是吴世恭在归程中考虑出的破局方法。这次出征虽然明军是惨败而归,可是吴世恭却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清军对车阵加火器的打法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对付。无论是当时洪承畴用此战术推进到锦州城脚下,还是汝宁军用此战术平安归来,清军都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
所以吴世恭就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点。他设想了采用车阵加火器的加强版:用一个个大车组成的小型车桶阵围在部队的前方与两侧,相互支援,并且中间留有通道让骑兵反击,就是把部队变成一座“移动的城池”。
而且这次吴世恭也将让全军携带足够的粮草,不惧清军截粮道,也可让全军随时就地扎营,更不用分出兵力保护军中的粮草辎重。
只要采取此战术,虽然是极端保守,没有击败清军的可能性,但是却完全可以击退清军,并击破清军的阻截。而汝宁军也就是做到这点就够了。
只要能突到松山,甚至运气好突至锦州。就能把起码一万的明军给救回来。之后吴世恭将会放弃锦州、松山、杏山等城,把明军的防线退至宁远城这一线。这么一收缩兵力,再加上有着宁远和山海关互为犄角,明军在辽东虽然是无力再攻,但足以防御了。
到了那个时候,吴世恭也将脱身而出,他将率汝宁军主力返回汝宁,加入到中原大战去。最多就在辽东留下一员将领,再留下万人即可。对于汝宁军来说,辽东毕竟是一个很次要的战场。
不过要执行此计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吴世恭全权指挥;二是要有起码六万兵力。
按照明朝的传统,这样的大军应该都是由文官统领的。可是吴世恭在松锦大战时已经吃够了文官们的亏,他是怎么样也不会再把自己部队的指挥权交由他人的。
而吴世恭更不会为了朝廷莫明损耗自己的实力。虽然凭着现在汝宁军的实力,可能勉强能达成救援任务。但吴世恭绝不是雷锋,他能出动自己的部队去救援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所以他就需要起码三万的炮灰部队。围绕在汝宁军主力的外围作战。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把那些明军也都同化。让其变成汝宁军的一部分。起码是汝宁军的外围部队。因此,吴世恭就有了起码需要六万大军的这个要求。
吴世恭虽然是真心实意地劝说着杨振,可杨振却不敢相信吴世恭。而在这里,吴世恭就有个信息盲点,他并不知道朝廷已经任命吴三桂为辽东的武官之首了。
可这消息杨振可是知道的。所以吴世恭虽然说的是头头是道,但杨振却是心里明白。就算是执行这个军事计划,也将是由吴三桂来指挥,更不要说明朝原先文官指挥的传统了。所以怎么样轮,也是轮不到是吴世恭的。
于是杨振摇摇头。开始了退而求其次:“吴总兵虽说已有腹计,可朝廷会否同意,谁都不知。而救人如救火,末将也是奉命行事,怎敢拖延?如吴总兵不吝,给末将一些兵丁吧!也多些救出督师大人的希望。”
杨振当然不是要吴世恭的嫡系部队,他看中的是吴世恭救援出来的那些溃兵。可是这话一说,吴世恭的脸顿时冷了下来。他已经把所有带回的部队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怎么会让外人染指,更不会让杨振随意挥霍。于是吴世恭一口回绝道:“无人!”
虽然有些失望,但杨振对吴世恭拒绝调些兵力补充自己部队的做法,也有着心理准备。于是他就再次退而求其次,道:“那吴总兵总肯给些马匹、兵器和辎重吧!”
“也无!”既然已经是不客气了,吴世恭就不介意不客气到底了。现在辽东的每一点人和物都是宝贵的,吴世恭不会让杨振肆意浪费,就算是他的动机十分高尚都不行。
“哎——!”杨振长叹了一声,他向吴世恭拱拱手,也不再多说什么,就想要扭头就走。
“等等!”吴世恭想要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努力,他最后劝道:“现在辽东兵力已不足,你如此做,虽可博得一个身后名,但于朝廷何益?于天下何益?肆意妄为而已。留下,从长计议吧!”
杨振点点头,同意吴世恭的说法。他又不是一个傻子,知道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是万中无一。可是杨振的心中也是很委屈,他苦涩地说道:“军令如山啊!巡抚大人勒令末将不得停留,要即刻出兵。”
“那……!”吴世恭一听这话,就觉得有些希望,他连忙说道,“那杨副将稍等一会儿,就在此处停留一晚,等本官入山海关劝说一二,最起码不能让你的部队白白的去送死。”
杨振想了一会儿,有些犹豫地答应道:“那好!末将就等到明日午时。盼着吴总兵有好消息。”
吴世恭立刻把汝宁军留给了余继指挥,让其把部队安置在山海关外明军的大营中,接着,他就带着自己的亲兵,叩开了城门,入内去寻找巡抚方一藻和监军高起潜了。
而方一藻和高起潜也早就得知了汝宁军的归来,他们已经聚起了城中文武,并派人到城门口相迎吴世恭。毕竟归来了这么一支明军,而且人数又是这么的庞大,这让这些天都难以入眠的方一藻和高起潜都是大喜过望。
可是一见面以后,双方顿时爆发了激烈地争吵。吴世恭当然把自己的计划托盘而出,而方一藻和高起潜则是竭力反对。他们都被洪承畴的惨败给吓坏了,根本不敢再派出一支如此庞大的明军,要不然,再来一次惨败,明朝在辽东可真的要唱《空城计》了。
再说,方一藻和高起潜都是绝对支持吴三桂的。吴世恭来个分庭抗礼已经是难以容忍了,他竟然想要夺取吴三桂的一部分部队,并想掌握辽东的主要军权,这无论如何都是方一藻和高起潜绝不会答应的事。
双方是唇枪舌剑,吵了一个天昏地暗,到了最终,吴世恭见今晚也吵不出一个结果,于是也是退而求其次,要求最起码应该取消杨振救援松山的命令。
在吴世恭看来,多保存明军在辽东的兵力,也符合方一藻和高起潜的利益,只要向他们解释清楚,他们应该会取消这一荒唐的命令的。
没想到方一藻和高起潜的脑子里是相当清晰,所以他们断然拒绝了吴世恭的请求。而在这个问题上,吴世恭对这俩人绝对就是鸡同鸭讲。方一藻和高起潜可都是政治人物,所以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对于方一藻和高起潜来说,只要他们派出了兵,证明了他们是努力去救援松山的,那就可以向崇祯皇帝交待了。至于这样的派兵是否可行?杨振的死活又是如何?这俩人根本不会去关心的。
说到最后,吴世恭也终于被惹毛了,他开始拉一派打一派,对高起潜苦劝道:“高公公!本官可是出身自与国同休的勋贵之家,而你是天子内侍。这大明朝有个安危,皇上有个安危,咱们俩就是想跑也跑不掉。不像是那些文官,他们的后路可是挺多的啊!”
高起潜一听这话,也苦着脸难以开口。吴世恭这道理挺对,可是现在的高起潜也是骑虎难下。
不过这话也立刻把在座的文官们都给激怒了。兵部代表张若麒立刻叫嚣道:“鄙夫!尔竟敢公然挑拨君臣,居心不轨!该杀!该杀!吾将弹劾你!弹劾你!”
“弹你玛德头啊?”吴世恭立刻发挥出他的嘲讽技能,“太祖爷祖制,领军本应就是出自五军都督府,而文官就不该插手兵事。而现在又是如何?文官不仅把手伸至军中,而且昏了头竟然来指挥军队了。有什么仗你们指挥的好?把我们这些总兵官都当成了小卒来耍了。告诉你:你们文官最多决定该不该打?而如何打?在什么时候打?都应该由我们武官而决。这才是太祖爷文武相制的本意。而你们现在都要把武事都给把持了,到底是有何居心?是否把文武事都吃抹干净以后,再把皇上的权利都抢过去?你们才是造反!吾也将弹劾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