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埋伏
(求订阅求月票。)
奚援疑希望用一次成功的夜袭报复叛军,并将其一举消灭。
他制定全部计划,诸将点头,通报给管长龄时却遭到质疑。
“你要带全部兵力进攻叛军?”
“官兵只有八千人,叛军虽乱,却有两万将卒。我军派出的人太少,夜袭只能打败城外叛军,虽胜无益,此一战,当以夺城为务,毕功于一役。”
与叛军一样,官兵也经常虚夸兵力,号称三万,其实只有八千,但是有三千骑兵,是管长龄最大的一笔本钱。
他不喜欢冒险。
“万一叛军设下埋伏呢?”
奚援疑回道:“那又怎样?叛军乃是乌合之众,骑兵不满百,兵卒不擅弓弩,所恃者无非刀枪,绝非官兵对手。我军骑兵闯营,步兵随后,直抵城门。孟僧伦若能叫开门,大功告成,绝不能,步兵攻城,骑兵调头追杀城外叛军。据说徐础一直留在城外,他是贼首,一旦被杀,城中必然胆破……”
“他是大将军之子……”
“是,能不杀,尽量不杀,活捉徐础一样能令叛军惊溃。”
管长龄还是不喜欢这个主意,可他正用尽全力抵抗附在骨头上的疼痛,没精力与满腔热情的年轻将领争论,何况奚援疑出自高门,前途无量,是他立多少军功都比不了的。
“七千人,骑兵你都带走,留下一千步兵。”
奚援疑大喜,拱手告退,召集诸将,安排当晚的夜袭。
孟僧伦与数十名降卒同为向导,任务有二,一是进营之后招降,二是叫开城门,让官兵进城。
“叫开城门为重,那个鲍敦真肯听你的话?”奚援疑必须问个明白。
“回将军,鲍敦原是地方良民,并非反贼,只要官兵许以无罪,他必然开门相迎,我愿以项上头颅担保。”
奚援疑的确在东都见过汝南城的公文,众多百姓为一个姓鲍的地方豪杰请官,可朝廷自有规矩:平民必须得到荐举,才有可能封官,再多百姓的联名也比不上一位郡守寥寥数字的推荐。
“官兵来此只为平乱,进城休整两三日,就得旋师回京,汝南城仍由鲍敦守卫。管将军奉旨便宜行事,可以封他一个官儿,你也一样。有罪必罚,有功必赏,朝廷向来如此。”
“能得无罪之身,我就很满足了。”孟僧伦脸上露出明显的欢喜。
入夜之后,奚援疑频频派出斥候,听说叛军营地与平时一样灯火通明,他很高兴,向诸将道:“大将军子孙虽众,却无人承继将帅之才,那个楼础,是名刺客而已,不足为惧,能将其生擒活捉者,重赏,杀死者,亦赏。”
奚援疑同样选择四更出发,他以骑兵为主力,因此不选小径,直驰大路,孟僧伦会带他们绕过营前鹿角栅,从侧面的一处缺口闯入营中。
“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望诸位各自奋勇,天亮后在城中会食。”奚援疑鼓励诸将,拍马出发。
两军相距不远,骑兵说到就到,奚援疑传令将卒不得呼叫,以免惊吓到叛军,他要的是一网打尽。
孟僧伦一马当先,驰入一道下坡,拐过一处小弯,折而向上,前方果然没有障碍,只有简陋的木栅,骑兵可以轻易越过。
营地里很安静,火把成行,帐篷林立,奚援疑进营之后,发了一声喊,兵卒随之鼓噪,帐篷里跑出一些人,四散奔逃,全无斗志。
这样的场景全在奚援疑的预料之中,向孟僧伦喊道:“去叫城门,这里交给后面的步兵。”
孟僧伦马不停蹄,带领官兵穿过整个营地,直奔汝南城。
深夜行军,紧随将校是骑兵的第一要务,在营中又未做停留,直穿而过,因此没有人注意到叛军的数量似乎有点少,每座帐篷里只跑出一两人。
营地与城门相距更近,一忽就到,城楼上有人喝道:“城下何人?营中为何喧哗?”
孟僧伦仰头道:“城上可是鲍护军?”
“是我,你是孟将军?”
“对,我已投降官兵。管将军、奚将军知道鲍护军为徐础所骗,愿赦你无罪,封你为汝南城主,只要你肯开门纳入官兵!”
“两位将军到了?”
“奚将军在此!”孟僧伦大声道。
奚援疑停在稍远些的方,数名兵卒挡在前面,举盾护卫。
听到孟僧伦的话,奚援疑大声道:“平洛将军副将奚援疑在此,鲍将军若能弃暗投明,开门纳兵,乃是大功一件,朝廷自有封赏!”
奚援疑没想真放过这些反贼,所以许诺时尽量说得含糊些。
城上犹豫一会,回道:“稍等。”
城门吱吱扭扭地打开,孟僧伦当先,第一个冲进去。
奚援疑守在外面,待骑兵进去一半,才加入队伍进城。
外城与内城之间相隔不到一箭之地,先进来的骑兵已经散到两边。
奚援疑驰至内城门前,问道:“此门为何不开?孟僧伦呢?”
孟僧伦不见踪影,奚援疑大惑,头上有人道:“吴军上下,欢迎奚将军。”
“你是何人?”奚援疑喝道。
“在下宋星裁,吴军一卒,奉大都督之命,恭候奚将军多时。”
奚援疑立刻调头往城外去,却见城门已然关闭,城头上有人大声道:“奚将军,投降事大,且容我再想一想!”
奚援疑大惊,却没有太过慌乱,他还有三千骑兵,面对不擅弓弩的叛军,仍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城外的步兵将卒也陷入困惑之中,他们跟在骑兵后面闯入敌营,开始时很兴奋,一通破坏之后,惊讶地发现帐篷里全是空的,少数叛军早已沿着小路逃到鹿角栅以外,同时挪移障碍,封死出口。
步兵将领也还镇定,发现落入陷阱,立刻派人去联络奚将军,同时排列阵形,要从里面攻破鹿角栅。
十几里外,管长龄仍在忍受疼痛之苦,告诉卫兵,除非大胜的消息传来,否则不要打扰他。
管长龄靠在椅子上,迷迷糊糊地睡了一会,梦中他仍是年轻的将军,比奚援疑还要矫健,可是身上背着一块巨石,被压得寸步难行……
“将军,将军……”
管长龄睁眼,好一会才认出这是自己的卫兵,“奚将军夺城了?”
“还没有消息,是朝廷派来使者,要立刻见管将军。”
管长龄离开的时候,东都形势不太好,乍一听闻使者到来,心中不由得一震,“他说什么?”
“只说星夜赶来,要立刻见将军。”
“带他进来。”管长龄费力地起身,另一名卫兵过来搀扶。
管长龄挺直身体,重重地吐出一口气,决定无论使者是谁,他只行以军礼,下跪对他这把老骨头来说,实在是太过艰难。
使者进入帐篷,不是一位,而是六七位,当先一人手持节杖,披风上沾满冰霜,真是星夜赶来。
管长龄没看清使者的容貌,拱手道:“尊使……”
使者上前,还礼道:“我不是尊使,而是故人之子,管伯父还记得我吗?”
管长龄仔细看了一会,猛然一惊,向后摔倒,“你……”
使者伸手扶住,又有一人上前,扶住管长龄的另一边,将他送回椅子上。
使者退下两步,再次拱手,“在下徐础,拜见管将军。”
管长龄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扭头看向门口的卫兵,却发现那两人站立不动,脖子上各有两柄刀剑相加。
“你……你……”
徐础摇了摇节杖,笑道:“曹将军所赐之物,我一直留着。”
管长龄长叹一声,曹神洗原想利用徐础招安南路叛军,结果却是养虎为患,“大将军即将官复旧职,你还有回头的机会。”
徐础摇头,“奸臣一日掌权,朝廷一日不宁,梁氏得势,宁死不会放弃小皇帝,兰恂无耻,败的次数越多,越要铲除异己。只要两家还在东都,大将军怎么可能再掌兵权?愚侄在外面看得清清楚楚,管伯父还存有幻想吗?”
管长龄不语。
徐础继续道:“愚侄陪在大将军身边时,常听他说,旧部诸将当中,唯有管将军老成持重,对他最为忠心,因此每有大计,必与管将军商量,托付子孙,也是首选管将军。”
“我老了,再也帮不了大将军——我对不起他。”管长龄叹道。
“想帮大将军只有一个办法,东都越是危急,兰、梁两家越要被迫起用大将军,管将军若能……”
“我不能。”管长龄直接拒绝,靠着自己的力气站起身,“造反终归是你们年轻人的事,我这一把朽骨,只配给你们垫脚。大将军一生忠义,家中已经出了一个刺驾的儿子,麾下不能再有叛国之将。”
管长龄抓起旁边桌上的配刀,想要做最后一搏,刚才扶他的小个子上前夺走刀,轻轻一推,管长龄又坐回椅子上。
徐础也叹息一声,“国既不存,何来叛国之将?管伯父不必心急,东都很快就将陷落,兰、梁两家不过在做垂死挣扎。”
“杀了我吧,我不会与你同流合污。”管长龄怒目圆睁。
旁边的唐为天道:“大都督不必与他废话,让我把他撕碎了吧。”
“不可,管伯父是我长辈,他纵然无礼,我不能无情。”徐础想了一会,“堵住管伯父的嘴,带他出去招降官兵。”
奚援疑希望用一次成功的夜袭报复叛军,并将其一举消灭。
他制定全部计划,诸将点头,通报给管长龄时却遭到质疑。
“你要带全部兵力进攻叛军?”
“官兵只有八千人,叛军虽乱,却有两万将卒。我军派出的人太少,夜袭只能打败城外叛军,虽胜无益,此一战,当以夺城为务,毕功于一役。”
与叛军一样,官兵也经常虚夸兵力,号称三万,其实只有八千,但是有三千骑兵,是管长龄最大的一笔本钱。
他不喜欢冒险。
“万一叛军设下埋伏呢?”
奚援疑回道:“那又怎样?叛军乃是乌合之众,骑兵不满百,兵卒不擅弓弩,所恃者无非刀枪,绝非官兵对手。我军骑兵闯营,步兵随后,直抵城门。孟僧伦若能叫开门,大功告成,绝不能,步兵攻城,骑兵调头追杀城外叛军。据说徐础一直留在城外,他是贼首,一旦被杀,城中必然胆破……”
“他是大将军之子……”
“是,能不杀,尽量不杀,活捉徐础一样能令叛军惊溃。”
管长龄还是不喜欢这个主意,可他正用尽全力抵抗附在骨头上的疼痛,没精力与满腔热情的年轻将领争论,何况奚援疑出自高门,前途无量,是他立多少军功都比不了的。
“七千人,骑兵你都带走,留下一千步兵。”
奚援疑大喜,拱手告退,召集诸将,安排当晚的夜袭。
孟僧伦与数十名降卒同为向导,任务有二,一是进营之后招降,二是叫开城门,让官兵进城。
“叫开城门为重,那个鲍敦真肯听你的话?”奚援疑必须问个明白。
“回将军,鲍敦原是地方良民,并非反贼,只要官兵许以无罪,他必然开门相迎,我愿以项上头颅担保。”
奚援疑的确在东都见过汝南城的公文,众多百姓为一个姓鲍的地方豪杰请官,可朝廷自有规矩:平民必须得到荐举,才有可能封官,再多百姓的联名也比不上一位郡守寥寥数字的推荐。
“官兵来此只为平乱,进城休整两三日,就得旋师回京,汝南城仍由鲍敦守卫。管将军奉旨便宜行事,可以封他一个官儿,你也一样。有罪必罚,有功必赏,朝廷向来如此。”
“能得无罪之身,我就很满足了。”孟僧伦脸上露出明显的欢喜。
入夜之后,奚援疑频频派出斥候,听说叛军营地与平时一样灯火通明,他很高兴,向诸将道:“大将军子孙虽众,却无人承继将帅之才,那个楼础,是名刺客而已,不足为惧,能将其生擒活捉者,重赏,杀死者,亦赏。”
奚援疑同样选择四更出发,他以骑兵为主力,因此不选小径,直驰大路,孟僧伦会带他们绕过营前鹿角栅,从侧面的一处缺口闯入营中。
“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望诸位各自奋勇,天亮后在城中会食。”奚援疑鼓励诸将,拍马出发。
两军相距不远,骑兵说到就到,奚援疑传令将卒不得呼叫,以免惊吓到叛军,他要的是一网打尽。
孟僧伦一马当先,驰入一道下坡,拐过一处小弯,折而向上,前方果然没有障碍,只有简陋的木栅,骑兵可以轻易越过。
营地里很安静,火把成行,帐篷林立,奚援疑进营之后,发了一声喊,兵卒随之鼓噪,帐篷里跑出一些人,四散奔逃,全无斗志。
这样的场景全在奚援疑的预料之中,向孟僧伦喊道:“去叫城门,这里交给后面的步兵。”
孟僧伦马不停蹄,带领官兵穿过整个营地,直奔汝南城。
深夜行军,紧随将校是骑兵的第一要务,在营中又未做停留,直穿而过,因此没有人注意到叛军的数量似乎有点少,每座帐篷里只跑出一两人。
营地与城门相距更近,一忽就到,城楼上有人喝道:“城下何人?营中为何喧哗?”
孟僧伦仰头道:“城上可是鲍护军?”
“是我,你是孟将军?”
“对,我已投降官兵。管将军、奚将军知道鲍护军为徐础所骗,愿赦你无罪,封你为汝南城主,只要你肯开门纳入官兵!”
“两位将军到了?”
“奚将军在此!”孟僧伦大声道。
奚援疑停在稍远些的方,数名兵卒挡在前面,举盾护卫。
听到孟僧伦的话,奚援疑大声道:“平洛将军副将奚援疑在此,鲍将军若能弃暗投明,开门纳兵,乃是大功一件,朝廷自有封赏!”
奚援疑没想真放过这些反贼,所以许诺时尽量说得含糊些。
城上犹豫一会,回道:“稍等。”
城门吱吱扭扭地打开,孟僧伦当先,第一个冲进去。
奚援疑守在外面,待骑兵进去一半,才加入队伍进城。
外城与内城之间相隔不到一箭之地,先进来的骑兵已经散到两边。
奚援疑驰至内城门前,问道:“此门为何不开?孟僧伦呢?”
孟僧伦不见踪影,奚援疑大惑,头上有人道:“吴军上下,欢迎奚将军。”
“你是何人?”奚援疑喝道。
“在下宋星裁,吴军一卒,奉大都督之命,恭候奚将军多时。”
奚援疑立刻调头往城外去,却见城门已然关闭,城头上有人大声道:“奚将军,投降事大,且容我再想一想!”
奚援疑大惊,却没有太过慌乱,他还有三千骑兵,面对不擅弓弩的叛军,仍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城外的步兵将卒也陷入困惑之中,他们跟在骑兵后面闯入敌营,开始时很兴奋,一通破坏之后,惊讶地发现帐篷里全是空的,少数叛军早已沿着小路逃到鹿角栅以外,同时挪移障碍,封死出口。
步兵将领也还镇定,发现落入陷阱,立刻派人去联络奚将军,同时排列阵形,要从里面攻破鹿角栅。
十几里外,管长龄仍在忍受疼痛之苦,告诉卫兵,除非大胜的消息传来,否则不要打扰他。
管长龄靠在椅子上,迷迷糊糊地睡了一会,梦中他仍是年轻的将军,比奚援疑还要矫健,可是身上背着一块巨石,被压得寸步难行……
“将军,将军……”
管长龄睁眼,好一会才认出这是自己的卫兵,“奚将军夺城了?”
“还没有消息,是朝廷派来使者,要立刻见管将军。”
管长龄离开的时候,东都形势不太好,乍一听闻使者到来,心中不由得一震,“他说什么?”
“只说星夜赶来,要立刻见将军。”
“带他进来。”管长龄费力地起身,另一名卫兵过来搀扶。
管长龄挺直身体,重重地吐出一口气,决定无论使者是谁,他只行以军礼,下跪对他这把老骨头来说,实在是太过艰难。
使者进入帐篷,不是一位,而是六七位,当先一人手持节杖,披风上沾满冰霜,真是星夜赶来。
管长龄没看清使者的容貌,拱手道:“尊使……”
使者上前,还礼道:“我不是尊使,而是故人之子,管伯父还记得我吗?”
管长龄仔细看了一会,猛然一惊,向后摔倒,“你……”
使者伸手扶住,又有一人上前,扶住管长龄的另一边,将他送回椅子上。
使者退下两步,再次拱手,“在下徐础,拜见管将军。”
管长龄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扭头看向门口的卫兵,却发现那两人站立不动,脖子上各有两柄刀剑相加。
“你……你……”
徐础摇了摇节杖,笑道:“曹将军所赐之物,我一直留着。”
管长龄长叹一声,曹神洗原想利用徐础招安南路叛军,结果却是养虎为患,“大将军即将官复旧职,你还有回头的机会。”
徐础摇头,“奸臣一日掌权,朝廷一日不宁,梁氏得势,宁死不会放弃小皇帝,兰恂无耻,败的次数越多,越要铲除异己。只要两家还在东都,大将军怎么可能再掌兵权?愚侄在外面看得清清楚楚,管伯父还存有幻想吗?”
管长龄不语。
徐础继续道:“愚侄陪在大将军身边时,常听他说,旧部诸将当中,唯有管将军老成持重,对他最为忠心,因此每有大计,必与管将军商量,托付子孙,也是首选管将军。”
“我老了,再也帮不了大将军——我对不起他。”管长龄叹道。
“想帮大将军只有一个办法,东都越是危急,兰、梁两家越要被迫起用大将军,管将军若能……”
“我不能。”管长龄直接拒绝,靠着自己的力气站起身,“造反终归是你们年轻人的事,我这一把朽骨,只配给你们垫脚。大将军一生忠义,家中已经出了一个刺驾的儿子,麾下不能再有叛国之将。”
管长龄抓起旁边桌上的配刀,想要做最后一搏,刚才扶他的小个子上前夺走刀,轻轻一推,管长龄又坐回椅子上。
徐础也叹息一声,“国既不存,何来叛国之将?管伯父不必心急,东都很快就将陷落,兰、梁两家不过在做垂死挣扎。”
“杀了我吧,我不会与你同流合污。”管长龄怒目圆睁。
旁边的唐为天道:“大都督不必与他废话,让我把他撕碎了吧。”
“不可,管伯父是我长辈,他纵然无礼,我不能无情。”徐础想了一会,“堵住管伯父的嘴,带他出去招降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