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温体仁接到朱由检的口谕后,虽然暗度朱由检可能容忍林纯鸿,但无法把握处理的尺度,于是拿出了严厉的方案,试探朱由检的真实心事。
  温体仁建议,调四方之兵分布荆州周围,逼迫林纯鸿率兵北上剿匪,趁其离开老巢,断其粮道,迫其放弃兵权,将之下狱。
  朱由检一看到这个方案,从心里无法接受。以朱由检之能,也能看出此方案漏洞百出,绝不可行。于是,朱由检下旨令内阁重新票拟。
  温体仁通过此举,知道了朱由检的态度,方才把他深思已久的方案拿出台,摆在了朱由检的面前。
  第二百零六章 侯恂下狱
  历史上,温体仁能在内阁呆上七八年,实乃崇祯朝的异数,这说明温体仁对朱由检的性格把握非常准确。果不其然,温体仁与朱由检对林纯鸿的态度出奇一致,就是下定决心遏止林纯鸿的军阀化倾向,将万余精锐荆州军纳为国用,尽可能保留荆州、夷陵和荆门的现状,作为大明帝国地方治理的典范。
  理想相当美好,关键就在于林纯鸿是否配合。温体仁的方案充分考虑了林纯鸿的感受,第一步:下旨严厉斥责林纯鸿,令其立即取消逾越之制、严肃处理擅自劫掠的下属李蒙申;第二步:下旨褒奖林纯鸿平定容美叛乱之功,升为广东总兵;第三步:任命周望为副将,林纯义、李光祖、韦悦翔等指挥使为参将,令其率兵至河南剿匪,至河南后,再分别调开诸将,使荆州军彻底融入到大明官军中;第四步:赋予张道涵、朱之瑜、李崇德等人官身,将其调到远离荆州的地方任官,任官大小不计,只要能调走即可。
  温体仁的计划可谓步步深入,逐步去除林纯鸿党羽,最终将荆州等地彻底掌握在朝廷手中。朱由检一看,感到非常满意,不过心头还有一些疑问,立即令温体仁进宫觐见,并屏退所有人等,君臣两人密商除林大计。
  “此计第一要义乃驱虎吞狼,海寇刘香为祸南洋,四处劫掠,任命林纯鸿为广东总兵,并令其剿灭刘香。刘香与红夷在料罗湾新败,早已成了落日黄花,林纯鸿虽精于陆战,但从未到过海洋,败了,正好借机除去,即使胜了,也为惨胜,达到了削弱荆州军的目的!”温体仁半个屁股落在朱由检的赐座上,娓娓道来。
  “河南、陕西贼寇又成了气候,为何不调荆州军至河南剿匪?这不也达到了驱虎吞狼的目的?”朱由检疑惑不已,问道。朱由检最大的愿望就是立即平定流寇,理所当然希望林纯鸿去剿匪。
  温体仁拱了拱手,恭恭敬敬答道:“皇上明鉴,林纯鸿现在屯荆州军于襄阳,与河南乃一线之隔,如果让林纯鸿将湖广和河南连成一线,恐非社稷之福。再说,调林纯鸿至广东,还有将他和属下分开的目的。荆州乃林纯鸿的钱粮之本,必定留大部荆州军遮护,带到广东的兵丁定然不多,如此这般,朝廷才有机会对留守之荆州军上下其手。”
  朱由检点头不已,旋即,又叹道:“不知广东总兵一职能否调动林纯鸿?”
  “据臣所知,林纯鸿狂傲自大,对属下极其信任,臣估计,林纯鸿口口声声说自己忠义,必不会抗旨,最大的可能就是把大部荆州军交予周望率领,周望本为朝廷武将,当年由于纷争,方才逃亡湖广,只要皇上升其职,必然感陛下之恩。”
  朱由检沉吟半晌,道:“希望如此。”
  温体仁接着说道:“此计第二要义乃鹬蚌相争,那刘香覆灭在即,郑芝龙向来听调不听宣,立了大功后,更是势大难制,现在派林纯鸿过去分其功,两者必然互相怨恨,只要两者结了怨,海疆可以避免一家独大,待解决中原贼寇后,调兵南下,无论是郑芝龙还是林纯鸿,岂不是束手就擒?”
  “好一个渔翁得利,温阁老好谋划!”朱由检越听越高兴,口中也不吝啬赞美之词。
  “此计第三要义就是剪除羽翼,只要林纯鸿一离开荆州,剪除羽翼乃当然之策。此事不可操之过急,需缓缓而行,否则荆州、夷陵等膏腴之地恐怕会毁于一旦!”
  朱由检将方案又从头至尾默了一遍,道:“自古剪除军阀,无不以兵势迫之,朕欲将卢象升调任湖广巡抚,一则剿灭湖广贼寇,再则,还可以从旁监视压迫林纯鸿。另外,令秦良玉点兵从长江上游压迫林纯鸿,如此一来,也不怕林纯鸿出什么幺蛾子!”
  温体仁一听,心头狂跳不止,本来他准备以监视不力为理由,建议朱由检将湖广巡抚唐晖赶下台,没想到朱由检自己就做了这个决定。温体仁强压着内心的兴奋,波澜不惊道:“皇上圣明!”
  朱由检颇为得意,接着说道:“铸币历来是亏本的事,林纯鸿居然把铸币做成了赚钱的买卖,并据此供养荆州军,堪称奇数。据林纯鸿所称,银币乃银九铜一,铜币采用黄铜铸造,并用水车和风车节省大量人力,方才利润丰厚,不知阁老对此有何了解?”
  温体仁的眼皮微微跳了跳,心下暗喜,终于说到正题了,候大真啊,候大真,这下神仙也救不了你了。温体仁拱手道:“臣驽钝,对此了解不多。当初侯尚书举荐了林纯鸿,近期更是奏议朝廷铸币,应该对铸币比较了解。”
  温体仁一出手,就显得稳准狠,力图让朱由检认识到,侯恂与林纯鸿交往密切,林纯鸿坐大,东林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果然,朱由检的脸色瞬间变得淫沉。他越来越难以忍受捉襟见肘的日子,对侯恂日益不满,现在温体仁又向侯恂捅了一刀,可以意料,侯恂在户部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温体仁见朱由检变了脸色,心里不停地冷笑:“还想控制朝廷的武装,诚为可笑也!可怜可叹,东林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
  辞别朱由检后,温体仁又立即令户部侍郎宋之普弹劾侯恂靡饷误国,朱由检大怒,将侯恂削职为民,并投入大狱。自此,东林党在朝廷的唯一旗帜终于轰然倒地,而且在地方损失了干将唐晖,东林党的颓势越来越明显,似乎就要湮灭于历史中。
  ※※※※※※※※※※※※※※※
  当阳县河溶镇官道上。
  林纯鸿正带着一众侍卫按辔缓缓而行,后面还跟随着两辆四轮马车,前面的马车里赫然坐着马世奇。马世奇已经从娄东返回荆州,现在正跟着林纯鸿视察当阳县的小学堂。
  在林纯鸿的竭力推动下,邦泰在半年之前拿出了普及教育的方案,并把当阳县作为了试点县。林纯鸿对朝廷的动态洞若观火,经过分析,他认为,此次刀兵相向可能性大为降低,自己很可能被调离老巢。在调离老巢之前,他计划将普及教育一事彻底解决,教育涉及到大汉民族的未来,容不得半点马虎。
  鉴于目前无意与朝廷动刀枪,因此,林纯鸿有意接受朝廷的调动。毕竟,邦泰各种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即便林纯鸿不在荆州,整个集团也运转良好。再说,此次土地赎买,一下子将邦泰推到了风口浪尖,想要继续在湖广扩张,无异于痴人说梦。与其困守一地,还不如到别的地方打下另一片江山。
  按照林纯鸿的估计,他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陕西或者大同。这两块地方兵连祸结,且又离荆州足够远,在朝廷可接受的范围内。无论是陕西还是大同,林纯鸿都充满了期待,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大肆扩张骑兵,为将来与胡虏对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行人抵达巫家岗村,终于停下了脚步,将马匹交予侍卫,步行着往一栋红砖青瓦的大院而去。在邦泰境内,早已大规模烧制砖瓦,极大地改进了老百姓的住宅环境,成为邦泰一景。
  马世奇紧随林纯鸿其后,后面跟着宋应星、方以智等人。宋应星深得林纯鸿器重与信任,已经就任工程院院长一职,而方以智乃方孔炤之子,世代高官,其身份敏感,方以智还未拿定主意在邦泰久呆,目前只是出于对格物之学的兴趣,方在行知书堂流连忘返。
  在宋应星、方以智之后的,赫然便是黄宗羲、刘渤、吴适、倪长圩,四人皆为马世奇挚友,加上对邦泰的一切相当好奇,便跟随马世奇来到了荆州,受到林纯鸿的热情款待,这次更是被邀请一起巡视当阳县蒙学教育。
  隔着老远,大院内就传来一阵稚童的读书声,声音混杂,听不清孩童在念什么。众人面露微笑,心情也忽然变得沉静。孩童就是民族的未来,没有什么声音能比孩童的读书声更让人着迷。
  众人放轻脚步声,惟恐打扰了孩子们,慢慢靠近大院。
  进入大院后,众人发现,大院相当宽阔,周边分布着十五间大房,这便是教室。靠近一间教室,众人偷偷往里张望,发现先生正在教孩子们读书。
  先生念道:“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先生的话音刚落,教室内三四十个孩童的声音骤然响起:“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声音整齐、洪亮,只把黄宗羲等人吓了一跳,学堂里念书还有这么念的?不都是分开读的么?
  七人好奇地盯着林纯鸿,等着林纯鸿解惑。
  第二百零七章 教育为本
  且说黄宗羲等人见蒙学授课方式与私塾完全不同,感到惊奇不已,纷纷询问林纯鸿。
  林纯鸿带着众人远离教室,苦笑道:“还不是被缺钱和缺先生给逼的!枝江、荆州、夷陵三地,6至14岁男童就有18万多,按照塾师授课方式,一名先生最多教二十多名学生,也就是说,需要八千多名先生,姑且不谈程仪需要多少,这么多先生上哪里去找?”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八千多名先生!这三地识字的人都不超过五万,怎么可能找到八千多名先生?
  “塾师在授课时,将学生分开,按照学生的进度不同,一个个地进行授课,这个效率太低了!没办法,我们只好按照进度不同将学生分为五个段,每个段先生只需要统一讲授一遍即可,若有不懂,私下再询问!”林纯鸿不停地解释着。
  黄宗羲诧异不已,问道:“如此一来,如何保证因材施教?”
  林纯鸿双手一摊,回道:“左右就是让学生识字、学点算术而已,因材施教并不重要!”
  黄宗羲、马世奇等人隐隐感到不妥,但又说不上什么地方不妥,怔怔不能言。倒是宋应星反应敏捷,道:“以往私塾授课,以获取功名为目的,但获取功名谈何容易,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因材施教显得非常重要,将军办蒙学,志不在此吧?”
  林纯鸿大笑道:“知我者,长庚公也!以往进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功名,许多人为功名穷尽一生之力,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能够折桂者万中取一,太浪费了!须知,读书识字,第一要务还在于谋生!岂能随着科举忙转一世?”
  众人叹服不已,纷纷道:“我等愚昧,却忘了读书识字的最根本目的!”
  林纯鸿豪情大发,嘴里滔滔不绝:“所谓科举,说穿了,就是官员选拔方式!天下读书人,岂能全部梦想着去做官?天下实务,需要读书人的地方太多了!就拿邦泰来说,棉布纺织、钢铁制造、货物转运……哪里不需要大量的读书人?夷陵士子陈丽申出书《植稻小识》,陈丽申既无功名,又无官身,却惠及天下,此中高下,诸位应该不难判断!照我说,科举已经穷途末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天下凋敝,迟早会酿成大祸!”
  林纯鸿大力诋毁科举,让众人内心发苦,黄宗羲忍不住反驳道:“大人请明辨,科举不可或缺,一旦没有科举,天下将回到门阀时代,那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
  林纯鸿笑道:“太冲言之有理,所以,在荆州等地,我并未排斥科举,谁家愿意自请塾师,以功名为念,我求之不得。只不过,我希望大明天下,人人能算账、人人能看懂《植稻小识》,方才强自推行蒙学教育。每个男童,只要进了学堂,除了自备纸笔,并不需要其他费用,谁家有适龄男童不送入学堂,我就找他多收二石粮食。”
  众皆叹服,纷纷言道:“大人泽被湖广,必为天下人所铭记!”
  众人又转到另外一间教室旁,发现先生正在教授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过于简单,对众人来说,无甚新意。
  林纯鸿从先生那里拿了一套数学教材,递与众人赏鉴。数学教材乃林纯鸿亲自牵头编订,凝聚着后世的智慧,且与大明实际相结合。
  黄宗羲刚好看到面积计算一节,大吃一惊:“米为何物?长度无不以尺、丈为度量,何时冒出米?”
  宋应星笑道:“大明度量衡混乱,邦泰上上下下深受其苦,不得已,只好另起炉灶,成立计量局,专事统一度量衡。所谓米,按照大人的建议,长度为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计量局专门制作了米原器,存放在工程院,为邦泰提供比对标准。此外,还有重量、时间、温度,都制定了标准。”
  众人不知其所以然,听得稀里糊涂,怔怔不能言。
  看完巫家岗的小学堂之后,众人又往当阳县城而去,准备视察当阳的中学堂。
  中学堂非强自教育,采用考试招募制,免除学费,学制为三年。目前当阳仅此一所,学生只有九十八人,规模相当小。
  中学堂依然不以四书五经为重点,开设了语文、数学、格物、地理(包含天文)、历史等科目。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林纯鸿邀请传教士前来授课,专门讲授地理和格物等科目,受到了学生的热烈追捧。尤其是地理,每个学生无不期待拿着价值几百两的望远镜观看银河,看看银河到底是不是由很多星星组成。
  林纯鸿豪情万丈,大放厥词:“别看现在中学堂只有九十八个学生,明年,只需要等到明年,当阳小学堂的第一批学生就毕业,我们必将招到更多的学生。届时,诸位想想,荆州、夷陵该有多少中学生毕业?我们的行知书堂得着手扩建啦!”
  林纯鸿手舞足蹈:“诸位也知道,行知书堂的学生多么受欢迎,一毕业,就被抢夺一空,有的商家甚至开出了年薪五百两的高价!这可比官吏的俸禄高多了!”
  除林纯鸿和宋应星外,众人被格物、地理等学科震得一愣一愣的,这天下也太奇妙了,完全颠覆了他们的传统认知。
  黄宗羲甚为谨慎,提醒道:“大人,自古星象观测乃禁忌,大人就不怕惹祸上身?”
  林纯鸿向北方拱了拱手,道:“圣上乃有道明君,组织天下、海外才智之士修订《崇祯历书》,阐述星象运行自然之理,怎么会反对天下人观测星象呢?《崇祯历书》已修订完毕,虽未正式颁行天下,行知书堂就有一份,诸位若有兴趣,可借阅观摩,里面基本都是真知灼见!”
  “如此甚好!”黄宗羲点头道,“在下估计,学生学了地理、格物,对四书五经难有丝毫兴趣!”
  林纯鸿窃笑不已,这黄宗羲可算一言中的,让开了眼界的学生再去穷一生之力学习四书五经,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林纯鸿有这份信心,毕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待遇,又找到了兴趣所在,必然将四书五经扔到垃圾堆里去,长此以往,大明的整个风气将被改变,所有士子将认识到,除了科举,其他的出路非常广阔。
  ※※※※
  黄宗羲的感知非常敏锐,他已经模模糊糊认识到,林纯鸿普及教育一策,恐怕会比土地赎买更为影响深远,说不定,若干年后,会让大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荆州后,黄宗羲茶饭不思,整日恍恍惚惚,总觉得摸到了点东西,却怎么也想不明白。
  在邦泰境内游历半月,黄宗羲看到了诸多新奇之物,切身体会到邦泰的强大实力,并从普通小民上感受到大明上下所没有的活力。这里秩序井然,这里规则完善合理,这里堪称大明管理最为严格的地方。
  同时,黄宗羲察觉到,在邦泰境内,乡村延续千年的宗族势力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士绅统治体系日趋瓦解。邦泰借助乡村货栈和弓兵体系,对乡村实施有效的管理,这堪称史上第一次。
  黄宗羲相信,凭借邦泰完善的管理体系,其后备力量几乎无穷。一旦邦泰与朝廷发生冲突,即使朝廷调集天下兵马攻打邦泰,邦泰也并非无还手之力。
  更为致命的是,邦泰将境内的大部土地直接控制在手中,对境内的控制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黄宗羲对邦泰的政策了如指掌,他给林纯鸿算了一笔账:目前林纯鸿租给佃户的土地高达九百万亩,一亩地按时价六成的价格收购一石粮食,邦泰将为佃户支付五百多万两银子,从而得到九百多万石粮食。
  九百多万石粮食是什么概念?可供三四百万人吃一年!
  邦泰境内远远消耗不了这么多粮食,林纯鸿手握这么多粮食,无论是投机倒把,还是利用粮食控制其他势力,可谓易如反掌!
  黄宗羲对粮食收购政策拍案叫绝,荆州地区一亩地粮食产量在两石半左右,佃户租种林纯鸿的土地,相当于租税为二成五,这个政策极大地提升了佃户的积极性,毕竟,租税不是简单的按成计算,每年缴多少是一定的,农夫生产的粮食越多,得利也越多!
  事实也确实如此,黄宗羲就发现农夫们披星戴月,勤于耕作。而且《植稻小识》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进入千家万户,明年,必然变成更多的粮食摆放在仓库内。
  而且收购粮食乃硬性规定,如果今年不能卖够粮食数量,土地将被收回!从这点出发,也算强制性规定农夫必须种粮。
  “一条政策,居然考虑到方方面面,委实可惧!太湖熟天下足该改为湖广熟天下足喽!”黄宗羲说不清是高兴还失落,叹道。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黄宗羲从邦泰的普及教育一策,想到了太多的东西。
  最终,他给好友长兴县知县吴钟峦写了封信,阐述他的所想所思。
  “……大明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朝堂之臣目不及远,诚为可笑也……朝廷视荆州军为腹心之患,江南豪商视邦泰工坊为竞争对手,天下士绅视土地赎买为洪水猛兽,皆未看到实质,在下看来,普及教育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若干年后,必将动摇大明国本……”
  “普及教育堪称邦泰第一策,吾不知,林纯鸿推行此策,是无意之举,还是成心为之,若成心为之,其谋划之深远,甚为可惧!复社诸君,当退避三舍,与其谋共同之利……”
  “窃以为,复社执念于科举,落了下乘,当学林纯鸿,以普及教育为根本。林纯鸿以书堂为先导,以实学为根本,隐隐有开派立宗之势,吾辈再不奋起,定将湮灭不知所踪……”
  第二百零八章 总体部署
  荆州城南墉,方圆十里的青砖墙内,起起伏伏坐落着十余栋楼榭,楼榭外围,绿树成荫,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让人流连忘返。青墙之外,全副武装的甲士镇守大门,锐利的枪头在太阳的照耀下,闪耀着寒光,让路过的人们不寒而栗。院内,巡逻的侍卫一拨又一拨,几乎连绵不绝。
  这里正是邦泰最核心的区域,中书府、监察府和都督府均于上月搬迁至此。
  除了三府之外,林纯鸿独自霸占了一栋楼榭,名为星拱楼。星拱楼内,除了宁典、于泽、成四和于幺儿率领的侍卫队外,还有新近成立的司务属,主要负责命令和文书的上传下达、日程安排等工作,司务属主事为张杰夫。张杰夫本为秀才,在林纯鸿担任枝江典史时,招募而来,历任货栈理事、监察府律法司副总管,办事谨慎牢靠,深得林纯鸿信任。
  林纯鸿刚从当阳回到星拱楼,就接到了京师紧急军情:卢象升即将接替唐晖成为湖广巡抚,郧阳抚治由苗胙土接任;兵部令秦良玉屯兵万县;圣旨和兵部任命书已在路上,一份斥责,一份褒奖,林纯鸿升任为广东总兵。
  广东总兵?
  林纯鸿哭笑不得,他已经做好了赴陕西或者山西就任的打算,甚至连扩充骑兵的计划都已经拟好,现在居然让他跑到广东去打刘香,去和郑芝龙打擂台,这朱由检和温体仁的思维还真有点天马行空的意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