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条方案
唐军依为重镇的蒲津关在赵军的攻势面前,并没有坚持多久就宣告失陷。
尽管上万唐军守军做了最坚决的抵抗,但是最后仍是抵达不住赵军二十万精兵的强攻,坚守五日后,蒲津关失陷。
唐军大将程咬金,高甑生在失守前一夜,率领百名唐军偷偷渡过黄河,逃回关中,留得了一命,但蒲津关的唐军却是都投降了赵军。
尽管在这里,耽搁了不少时间,但是此刻李重九却心情很好。他在蒲津关前远远眺望着黄河西安,似乎隐约已见到长安城宏伟的城墙。
姬川手拿着地图向李重九分析道:“陛下,自古以来蒲津关,有南北两道。北道由长安北行,经中渭桥至泾阳县迎冬驿,再行四十里至三原县,再四十里至富平,又六十里至梁田陂,再三十里至奉先县,再六十里至乾坑店,又四十里至同州治所冯翊县,最后至蒲津。”
“而南道走灞桥驿,路途虽比北道远,但是也要经过同洲冯翊县,至蒲津。”
虞世南也道:“是啊,自古以来秦晋交锋,攻打关中,多还是取蒲津关道这一条路。”
听了姬川与虞世南的话,李重九点点头,事实上由于潼关易守难攻,而且兵粮运输不便,导致历史上发生通过蒲津关道攻打关中的战役要远远多过潼关和武关。
这里才是长安最重要的关口,要不然当初徐晃怎么会对曹操建言,马超韩遂。只守潼关,而不守蒲津。而知其无谋呢。
甚至在后世时候金兵和蒙古兵进攻关中,也是多由龙门或蒲津越过黄河。沿蒲津关道进据关中。金国时完颜娄室,蒙古有木华黎,窝阔台汗都由此渡过黄河,攻打关中,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不过唐军退走后,将蒲津道上浮桥烧毁,李重九可没有历史上名将,让黄河一夜冻底,部队插翅横渡黄河的本事。就算有。这时候也是七月,黄河哪里可能结冻。
所以要过蒲津渡只有搭设浮桥。
李重九看着滚滚黄河,当下问道:“何稠,浮桥搭建进行如何了?”
何稠听李重九询问当下上前道:“回禀陛下,此事在进行之中。我们将上游水师的小舟,改为搭建为浮桥,命令民役铺建,足可在蒲津渡上一口气建五道之多。这样大军通过将十分便利。”
对于何稠的能力,李重九是十分信任。若说赵国的军功企业。谁能说得上话,一个是何稠,还有就是幽京大作匠坊的那些人。
中国历史一贯推崇改朝换代时涌现出的帝皇将相,而对于宇文恺。何稠这样的大家,却是简单概括。比如这个时代赵州桥的建立者李春,这样的大工匠。在隋史上竟没有他一笔之地。李重九穿越后,也曾找何稠问过李春。得知这位大匠竟已是在隋末那场大的动荡中,饥寒交迫逝去。
李重九知道后。不由可惜,最后只能将李春的几个徒弟收入了工部下面做事。
现在这几个李春的徒弟,在何稠的指挥下,开始搭盖浮桥。六万多将粮草运输至前线的民役进行这项搭桥重任。
七月的气候,炎热如火。
这些民役身上挂着吹胀气的牲口尿泡,扛着木板、竹竿和短桩跳进了浑浊的黄河水中。
因为有战舰为辅,第一座浮桥很快就搭建起来,随后依托着第一道浮桥,第二道,第三道也是很快搭建完毕。
李春的几名徒弟,果真十分了得,在何稠的指挥下,浮桥马上就搭建起来。
对方的唐军人马,看见赵军搭设浮桥,想要上来骚扰,但这时候从龙门关渡河迂回侧翼的薛万均已是率五千人马赶到,并且东岸的赵军,也不断由战舰搭载后,再西岸登陆,两军一并护卫住了这片滩头阵地,这让唐军的破坏计划,无从下手,只能撤退。
很快五座浮桥已是搭建好了。岸边赵军士卒都是欢呼雀跃,开始渡河。
而李重九不再坐马车,而是和士卒们一并骑马,渡过了蒲津浮桥。在下游更深处,还有第六道,第七道,第八道的浮桥在搭设。
五道浮桥虽足够过河,但对于在河岸边蓄势的二十万赵军而言,能快一步过河,那么风险性就少那么一分。
在三军簇拥之中,李重九骑马渡过黄河,当战马的马蹄踏在河岸旁的陆地之上。李重九心知这一刻自己已是踏上了关中的土地。
八百里秦川在眼前展开。
渡过黄河后,下面该如何进军,也是当务之急。
张玄素向李重九分析,有三条道路摆在李重九眼前可以选择。
第一条,率大军向东,绕过长安,打通关中潼关的道路。这条路线可谓十分稳妥,打通潼关,也是等于打通了补给线,大军可以直抵洛阳,万一攻唐战事不利,可以随时退回关中。
第二条,挥军向西,抵达渭北,与王君廓的二十万西路军会合,这条路线,最合乎用兵之道。分进合击本来就是赵军惯用的手法,与西路军会合后,征讨关中的赵国四十多万人马会师一处,下面攻守都是进退自如。
还有第三条,直接南下,攻打长安,正是先入关中者为王,攻破长安,直接威慑李唐,挖掘李唐军民的抵抗意志,逼迫李世民出奔或者是投降。这算是一劳永逸。
张玄素三个方案拿出讨论,赵军众将士们都选择第二条。
合兵才是王道啊,四十万多万人马都可以横行天下了,又何况关中这区区一偶之地。甚至异地而处,从李渊和李世民的角度来说,他们应该也是最怕如此的。
因为从当初李渊晋阳起兵,夺取关中的路线来讲。他也是率三万大军从河东,一路攻至关中,在蒲津渡渡过黄河后,没有急于直取眼前仍有重兵守卫的长安,而是西上渭北与女儿李芷婉的七万大军会师后,再回过头来攻打长安的。
当然也不有不少大将,乐观的选择第三条的,他们认为绛州,蒲津,中条三役已是歼灭了唐军近三万有生力量了。眼下唐军已是没有多少余力了,所以认为攻打长安之事轻而易举,所以就不必麻烦西路军了,要不然到时候破了长安还要分一份功劳给他们。
会议之中,李重九看着赵军众将乐观得过分的讨论,不由却皱起眉头。
ps:起点后台大姨妈了,上传不了,晚了些大家见谅啊。还有明天两更。(未完待续。。)
...
尽管上万唐军守军做了最坚决的抵抗,但是最后仍是抵达不住赵军二十万精兵的强攻,坚守五日后,蒲津关失陷。
唐军大将程咬金,高甑生在失守前一夜,率领百名唐军偷偷渡过黄河,逃回关中,留得了一命,但蒲津关的唐军却是都投降了赵军。
尽管在这里,耽搁了不少时间,但是此刻李重九却心情很好。他在蒲津关前远远眺望着黄河西安,似乎隐约已见到长安城宏伟的城墙。
姬川手拿着地图向李重九分析道:“陛下,自古以来蒲津关,有南北两道。北道由长安北行,经中渭桥至泾阳县迎冬驿,再行四十里至三原县,再四十里至富平,又六十里至梁田陂,再三十里至奉先县,再六十里至乾坑店,又四十里至同州治所冯翊县,最后至蒲津。”
“而南道走灞桥驿,路途虽比北道远,但是也要经过同洲冯翊县,至蒲津。”
虞世南也道:“是啊,自古以来秦晋交锋,攻打关中,多还是取蒲津关道这一条路。”
听了姬川与虞世南的话,李重九点点头,事实上由于潼关易守难攻,而且兵粮运输不便,导致历史上发生通过蒲津关道攻打关中的战役要远远多过潼关和武关。
这里才是长安最重要的关口,要不然当初徐晃怎么会对曹操建言,马超韩遂。只守潼关,而不守蒲津。而知其无谋呢。
甚至在后世时候金兵和蒙古兵进攻关中,也是多由龙门或蒲津越过黄河。沿蒲津关道进据关中。金国时完颜娄室,蒙古有木华黎,窝阔台汗都由此渡过黄河,攻打关中,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不过唐军退走后,将蒲津道上浮桥烧毁,李重九可没有历史上名将,让黄河一夜冻底,部队插翅横渡黄河的本事。就算有。这时候也是七月,黄河哪里可能结冻。
所以要过蒲津渡只有搭设浮桥。
李重九看着滚滚黄河,当下问道:“何稠,浮桥搭建进行如何了?”
何稠听李重九询问当下上前道:“回禀陛下,此事在进行之中。我们将上游水师的小舟,改为搭建为浮桥,命令民役铺建,足可在蒲津渡上一口气建五道之多。这样大军通过将十分便利。”
对于何稠的能力,李重九是十分信任。若说赵国的军功企业。谁能说得上话,一个是何稠,还有就是幽京大作匠坊的那些人。
中国历史一贯推崇改朝换代时涌现出的帝皇将相,而对于宇文恺。何稠这样的大家,却是简单概括。比如这个时代赵州桥的建立者李春,这样的大工匠。在隋史上竟没有他一笔之地。李重九穿越后,也曾找何稠问过李春。得知这位大匠竟已是在隋末那场大的动荡中,饥寒交迫逝去。
李重九知道后。不由可惜,最后只能将李春的几个徒弟收入了工部下面做事。
现在这几个李春的徒弟,在何稠的指挥下,开始搭盖浮桥。六万多将粮草运输至前线的民役进行这项搭桥重任。
七月的气候,炎热如火。
这些民役身上挂着吹胀气的牲口尿泡,扛着木板、竹竿和短桩跳进了浑浊的黄河水中。
因为有战舰为辅,第一座浮桥很快就搭建起来,随后依托着第一道浮桥,第二道,第三道也是很快搭建完毕。
李春的几名徒弟,果真十分了得,在何稠的指挥下,浮桥马上就搭建起来。
对方的唐军人马,看见赵军搭设浮桥,想要上来骚扰,但这时候从龙门关渡河迂回侧翼的薛万均已是率五千人马赶到,并且东岸的赵军,也不断由战舰搭载后,再西岸登陆,两军一并护卫住了这片滩头阵地,这让唐军的破坏计划,无从下手,只能撤退。
很快五座浮桥已是搭建好了。岸边赵军士卒都是欢呼雀跃,开始渡河。
而李重九不再坐马车,而是和士卒们一并骑马,渡过了蒲津浮桥。在下游更深处,还有第六道,第七道,第八道的浮桥在搭设。
五道浮桥虽足够过河,但对于在河岸边蓄势的二十万赵军而言,能快一步过河,那么风险性就少那么一分。
在三军簇拥之中,李重九骑马渡过黄河,当战马的马蹄踏在河岸旁的陆地之上。李重九心知这一刻自己已是踏上了关中的土地。
八百里秦川在眼前展开。
渡过黄河后,下面该如何进军,也是当务之急。
张玄素向李重九分析,有三条道路摆在李重九眼前可以选择。
第一条,率大军向东,绕过长安,打通关中潼关的道路。这条路线可谓十分稳妥,打通潼关,也是等于打通了补给线,大军可以直抵洛阳,万一攻唐战事不利,可以随时退回关中。
第二条,挥军向西,抵达渭北,与王君廓的二十万西路军会合,这条路线,最合乎用兵之道。分进合击本来就是赵军惯用的手法,与西路军会合后,征讨关中的赵国四十多万人马会师一处,下面攻守都是进退自如。
还有第三条,直接南下,攻打长安,正是先入关中者为王,攻破长安,直接威慑李唐,挖掘李唐军民的抵抗意志,逼迫李世民出奔或者是投降。这算是一劳永逸。
张玄素三个方案拿出讨论,赵军众将士们都选择第二条。
合兵才是王道啊,四十万多万人马都可以横行天下了,又何况关中这区区一偶之地。甚至异地而处,从李渊和李世民的角度来说,他们应该也是最怕如此的。
因为从当初李渊晋阳起兵,夺取关中的路线来讲。他也是率三万大军从河东,一路攻至关中,在蒲津渡渡过黄河后,没有急于直取眼前仍有重兵守卫的长安,而是西上渭北与女儿李芷婉的七万大军会师后,再回过头来攻打长安的。
当然也不有不少大将,乐观的选择第三条的,他们认为绛州,蒲津,中条三役已是歼灭了唐军近三万有生力量了。眼下唐军已是没有多少余力了,所以认为攻打长安之事轻而易举,所以就不必麻烦西路军了,要不然到时候破了长安还要分一份功劳给他们。
会议之中,李重九看着赵军众将乐观得过分的讨论,不由却皱起眉头。
ps:起点后台大姨妈了,上传不了,晚了些大家见谅啊。还有明天两更。(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