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头脑风暴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达教授,让我们从宝藏的源头说起,摩洛兰宝藏,就是建文帝的复国宝藏,这一点,我们之间不存在疑问,对吗?”
  我点点头。
  田中又深深吸了口雪茄,将用力吐出,白色的烟雾好像一束箭一样喷出很远。
  他将雪茄放在一边,双手抱住膝盖接着道:“那么,一切是从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被迫逃走开始的,你先前说过,从日记上得到线索,建文帝是从山东出海的,对这一点,根据我多年的研究,也表示认同。”
  我们所有人都被田中的话吸引了注意力,听他说下去。
  “只是我之前也跟你一样,疑惑过,建文帝为什么不从苏杭走,不从福建走,因为明朝传统出海的海路,就和郑和出海时一样,是从苏州太仓的刘家河港口出发,也就是今日中国的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船队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等候季风出海。”
  田中如数家珍的随口说着,比起自称“中国通”的尼克他无疑才是真正的中国通。
  他甚至比许多中国人更了解这段历史。
  我认同的点点头:“所以,在当初刚知道建文帝是从山东出海的时候,我也做过一些假设,比如为了躲避朱棣的乱兵,又或者为了躲避追捕等等,不过看了苏禄王的日记后,我得知在山东还有忠于他的军队,所以建文帝出海的线路,在逻辑上能够自洽。”
  “真的吗?”田中眯起眼睛,里面透着锐利的光芒:“在这一点上,我有着不同的看法呢。”
  “愿闻其详。”
  “如果不明白建文帝手里的军队将领是谁,不知道迎接建文帝的那只船队是什么人的,你怎么判断建文帝后续的动作?怎么从这里面剥茧抽丝的找出他们的行动轨迹,以及宝藏的下落?”
  他拿起雪茄,轻轻剪下头部的一截,重新点燃,不紧不慢的深吸了一口,然后冲我们平静的道:“历史,是由无数的信息组成的,我们能知道得越详尽,就越有可能还原当时的真相。”
  “你说的没错。”我苦笑了一下:“只是,我目前也只能查到这一步,对于一些细节,还缺乏更深度的挖掘。”
  田中忽然笑了,他冲我点点头道:“我刚好有一些想法,和你一起讨论一下,比如对于建文帝在山东的部队,我就有一个大胆的假设。”
  “什么?”我有些吃惊和意外的看着他。
  田中平静的抽了口雪茄,在弥漫的带着香甜的雾气里,冲我肯定的道:“那位护送建文帝出海的将军,是盛庸。”
  哗啦~
  我控制不住自己,失态的从沙发上站起来,双眼定定的看着气定神闲的田中,脑子里飞快的掠过关于盛庸的资料。
  盛庸,字世用,江西乐平临港镇古田下堡村人。行伍出身,能文善武。洪武五年授流官,六年调辽左卫前万户,以屡立战功升为都指挥。
  建文元年,盛庸以参将的身份随耿炳文讨伐燕王朱棣。炳文败,改任李景隆。景隆又败,失德州,走济南,溃不成军。
  危急关头,盛庸和铁铉共同收集残部,奋力抗敌才稳住了局势。这之后,盛庸率军大败燕军,收复了德州,立即军威大振。
  建文帝大喜,升铁铉为兵部尚书,御封盛庸为历城候。
  建文二年三月,燕军南出保定,盛庸又率兵征讨。开始两军厮杀各有死伤。复战中,狂风突起,庸军大败退守德州。又逢燕将李远于沛县烧掉庸军粮船,军心惶恐,士气一落千丈。
  建文四年,盛庸引水军列队于淮南岸。燕师正面迎去,暗使燕将丘福绕盛庸军后。庸军腹背受击,又败于燕军,之后失盱眙,陷扬州,逃出浦子口,连连败北,一蹶不振。
  想到这里,我开口对田中道:“不可能是盛庸,怎么可能是盛庸?”
  “为什么不可能?”
  “公元1402年,朱棣打破应天府,自立为帝,建文帝出逃,这个时候盛庸的兵马在淮南一带,后来盛庸率余部向朱棣投降,朱棣令他守淮安,也证明了这一点。”
  “你说的是投降之后,但是他投降之前呢?他的部队以骑兵为主,难道就不能机动?得知建文帝出逃的消息,做为建文帝的心腹大将,他难道就无动于衷?”田中大声问。
  “可这也不能说明是盛庸,没有任何证据。”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除了盛庸,朱允炆手里哪还有别的部队?”
  “这……”我一时愣住。
  田中深深的抽了口雪茄,开口道:“我这里还有一个旁证。第一点,盛庸大放异彩的战斗,就是在山东德州战胜燕军,也是这一战,他被朱允炆封为历城候,山东德州是他的福地,也是盛庸军队起家的地方,可以说是他的大本营,他在这一块的势力最强。
  第二,在永乐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千户王钦举报盛庸,说盛庸有罪,御史陈英也说盛庸‘身怀异谋’,逼得盛庸自杀身亡。如果把这个时间节点,和棉兰老岛的苏禄国结合起来看,你会有什么发现,李达教授?”
  田中向我露出莫测高深的笑容。
  这一刻,我站在原地,头脑里掀起惊涛骇浪,我想到了苏禄国的叛乱,想到了建文帝消息的走露。
  联想到大明国内对盛庸的问责,联系到一大批建文旧臣被清洗,联系到朱棣也是在这一年全力打造明帝国水师。
  这一切的时间节点,全都指向公元1403年,大明永乐元年。
  一个非常荒诞的,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
  田中很可能说的是真的!
  唯有盛庸可以捕捉到朱棣打破应天那短暂的混乱时期,唯有他才有实力在山东保护建文帝一行的安全,也唯有他暗中救助了建文帝,才会遭到朱棣的清算。
  但,我仍不愿意对历史轻易下结论。
  “你说的这些,我不否认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只能做为一种假说,考证历史需要坚实的证据,我们现在并没有这样的证据。”我思索着,向田中缓缓的道。
  “但它是目前最有可能的假说。”
  田中将雪茄轻轻按在烟灰缸里,平静的回答。
  他的说话方式,就像是他的性格一样,慢条斯理而又绵里藏针。
  “我们先把这位带兵大将的事放一边。”我接着道:“假设建文帝逃走时,在山东接应他的真的是盛庸,那么,又会是谁的船队,送建文帝到达棉兰老岛?朝鲜人?日本人?还是……”
  “不,我认为以上都不是。”
  田中饱含着世情沧桑的眼睛里,闪动着光芒,仿佛看透了历史的迷雾,他用平缓,但肯定的语气道:“根据我多年的研究,我认为这个人很可能是陈祖义。”
  “陈祖义?”
  我愣了一下,立刻表达激烈的反对:“不可能!他是一名海盗!”说话的同时,我因为亢奋,忍不住在大厅里来回踱步。
  陈祖义,是在明朝的一位海盗集团首领,祖籍广东潮州,明朝洪武年间,全家到南洋。陈祖义盘踞在马六甲为海盗,集团成员最鼎盛时超过万人,手下有战船百艘。雄霸于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海面。劫掠过往船只达万艘,曾攻打50多座沿海镇城。
  明太祖朱元璋当时悬红50万两白银捉拿陈祖义。
  永乐年间,朱棣更是把这笔悬赏提升到了750万两白银。
  要知道,当时明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才1100万两。这使陈祖义成为有史以来悬赏金最高的通缉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