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0章历史问题
两汉施行以推荐为标志的察举征辟选官制度,原本实行状况良好,被推举得人大多是优秀人才,但是,这个制度延续一段时间之后,就出了问题。一来做高官的人,周围的人对其子弟势必高看一眼,即使没有特别的托请,进仕途的高官子弟,往往也会被人优待。高官的光环投射到自己的子弟头上,似乎非常自然。二来,由于在制度上,高官有推荐人才的权力,对于被推荐人而言,荐主才是真正改变他命运的人,对他有知遇之恩。
待到被推荐的人日后也做了比较大的官,也有能力推荐的时候,他们报恩的最佳方式,似乎就是把恩人的子弟推荐上去,如果已经进仕途,则在晋升方面拉一把。
于是就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越是高官,其子弟就越是做官的机会多,几代积累下来,就形成了东汉末年的门阀。袁绍和袁术两个人资质平平,但仅因为两人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门生遍天下,所以,起兵的时候,居然一时间形成为最大的两个军阀集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做官干脆成了官宦子弟的专利。
吏部选拔,只需查阅各人的牒谱便是。
众所周知,这个国家分裂,政治黑暗,主因就是官僚制成为了变相的世袭贵族制。
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的是科举制度的执行。我们知道,所谓科举制,就是考试取官。
无论什么人,平民还是皇族,只要通过相关考试,就可以做官,其实,在科举时代,对高官和皇族也有优势,不仅子弟可以上比较好的学校,而且有门荫制度,高官子弟,可以通过门荫直接进仕途。但是,由于比较严格的考试制度,使得这个时代形成了一种风气,凡是不从考试做官的官员,会被认为没有本事。
花钱买官的捐班自不必说,被人看不起。
而从门荫进仕途的人,也往往被人视为纨绔子弟,同样为人轻视。
风气所及,即便是皇帝,也不大看得起这样的人,所以,门荫出来的人,升迁也难。在这种情景下,即使高官子弟,只要有心走仕途,往往得走科举之路,真刀实枪考上。有人研究,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能够保证大约有半数的及第者,出身中小士绅和平民,另一半,多是官宦子弟。
现在中国的问题,首先是在于长期以来,国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选官制度,高考制度一度成为变相的科举,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干部选拔依然有另外的途径,没有文化的工农干部甚至还有晋升方面的优势。
即使在大学考试,高官子弟也曾有推荐入学的另外途径,使得高考的公平性大大折扣。在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以后,虽然实行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但到目前为止,不仅这种考试还不是国家统一考试,而且进公务员队伍仍然存在其他途径。改革后对进公务员队伍实行的学历限制,随着‘五大’毕业生,也就是电大、职大、函大、夜大、自考这些毕业生的出现,很就形同虚设。
而对于海外留学生却特别的优势,由于一些在国内考不上大学的干部子弟可以通过花钱出国去留学,混一个学位,就可以回来享受优惠。现在新生的官二代有相当多的人喜欢直接进仕途,趁父辈尚在任上的时候,尽可能的晋升到一定高度。
这些抢官的官二代就形成了今天大为舆论诟病的权力世袭现象。
其次,由于官本位的缘故,在任官员掌握了社会上最多的资源,而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依然强国,无论官员本身是否参与,一定级别的官员子弟,无论做什么,只要在这个官员的影响力范围之内,都不言而喻的会得到人们的照顾。
如果这些官宦子弟经商,只要打出父辈的招牌,往往就会一路顺风,获得平民子弟望尘莫及的便利。
在改革初期,很多**往往喜欢利用父辈的余荫去下海经商,获取经济利益。这些人有的是宦商,有的是私商,但无论宦商私商,他们经商的途径,往往有权力的阴影。即使少数人真如他们所说,上升或者致富,是由于自己的才干,由
于大环境所致,依然难以令人心服口服。
正如常识告诉我们的那样,官二代和官二代不见得都是坏人,贫二代也不见得都是好人。
但是,这样两种明显的不公平,加上日益恶化的官民矛盾,必然使得官二代成为众矢之的。
事实上,一些官二代疯狂抢夺资源,这也包括人事资源,他们的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令人不敢恭维的官场风习的一部分,最大限度的为社会上仇官的情绪添加了燃料。
跟贫民相比,官员的后代,原本就有竞争的优势,如果连竞争的本身都被取消,变成**裸的有权者通吃,那么,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是不言而喻的。”
赵得三听得入神了,其他人也全神贯注的听着,不愧一个女人能够干到省委副书记的位置上,肚子里有料,吴敏点着头一脸受益匪浅的说道:“苏书记,你讲的很有道理。”
苏晴继续说道:“这样的现象其实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虽然说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应该改变官本位的状况,但是,在没有改变之前,政府绝对不应该强化这种来自帝制时代的传统。即使仅仅出于保证从平民中汲取人才的需要,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也必须下大力气保障社会上升渠道的畅通。
不至于让平民的精英而没有上升渠道而不得重用,因而心生怨恨。而保障平民精英上升渠道的唯一办法,就是以国家之力,建立一个保证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并严格执行。
同时,用制度保障一定比例的平民子弟的晋升。
当下,存在一种相当危险的思想倾向,即在官员选拔中,引入所谓世袭的政治可靠的因素,人为的在官员选拔中,划分出莫须有的自己人界限。
这种倾向,如果不是某些势力刻意为官二代进仕途并速上升造势的话,那么就是政治上的超级糊涂,这样做,事实上在官二代和平民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除了激化官二代和民众的矛盾,让仇官情绪更加高涨,没有任何好处。
一般来说,即使在传统王朝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民众的仇官情绪依然存在。人们仇官,但同时也羡慕当官的,既仇恨权力,又羡慕权力,这是官本位社会必然的伴随产品。
但是,如果从根本上根绝了平民上升的渠道,让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变成官,或者很难变成官员,那么,平民的仇官就会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就会变成一种非常可怕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一旦产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天下就不太平了。所以我们倒是希望现在处于优势地位的官员以及官员的子弟们一定要清醒,但愿他们不要以赢家自居,肆无忌惮的通吃。要知道,在正常市场竞争条件下,通过竞争达成的赢家,要想通吃都很危险。更何况人们并不认为现在官场上的赢者就是真正的赢家,硬要通吃的话,最终最危险的其实是这些人自己。
在现有体制下,官二代身上的魔咒只能用他们自己的行为去解开,如果不思开解的话麻烦会很大。其实你们都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我指的不仅仅是官二代的问题,以后你们也一定要引起注意,只有真正有本事的人,才会得到重用和提拔的……”其实苏晴说了这么多,也是在暗示赵得三,让他在区里要以自己的真材实干来服众,不能凡事都定着自己这个所谓的‘表姐’的光环。
俗话说,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即便是区里在座的其他领导干部,对苏晴这一番长篇大论并没什么兴趣用心去听,但还是连连点头,对这些话表示同意,在赵得三明白苏晴这番长篇大论的言外之意外,还有一个人也明白苏晴说了这么多是为了什么,那个人就是吴敏,她知道苏晴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暗示赵得三,给他一些谆谆教诲而已。
“苏书记这番话讲的很有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吴敏不失时机的奉承着苏晴笑道,“苏书记,吃菜,吃点菜吧。”
苏晴笑了笑,一帮人这才开始吃菜了,一边吃,一边聊着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区里的几个领导依次轮流向苏晴敬了酒,一圈酒打下来,桌上的三瓶白酒已经见底了,杯子太大,喝下来后苏晴已经的头已经有点晕沉沉了,知道再这样喝下去,在开发区这帮干部面前非出洋相不可,于是,她看了看手腕的表,说道:“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得回去了,谢谢吴区长你们的盛情款待啊。”说着话,苏晴就站了起来。
见状,吴敏他们也便没再挽留,一群人拥簇着苏晴走出酒店,吴敏突然想起省委的车下午都已经回去了,苏晴当时没留车,便说道:“苏书记,让区委开车送你回家吧?”
“吴区长,还是我送苏书记回去吧?”赵得三自告奋勇地说道,看见苏晴今晚喝的不少,他有点不放心,也想和她单独在一起呆呆,这么长时间没见了,突然有点怀念当初的那个感觉了。
苏晴说道:“那就让小赵送我回去吧。”
“那行,小赵,就麻烦你开车送苏书记一趟了。”吴敏说道。
一帮人将苏晴送上了车,站在车旁,吴敏对车里的苏晴微笑着挥了挥手,冲着赵得三叮嘱道:“小赵,路上开慢点,一定要把苏书记送到家。”
赵得三冲吴敏点了点头,心里坏坏的说道:不光要送到家,还要……
待到被推荐的人日后也做了比较大的官,也有能力推荐的时候,他们报恩的最佳方式,似乎就是把恩人的子弟推荐上去,如果已经进仕途,则在晋升方面拉一把。
于是就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越是高官,其子弟就越是做官的机会多,几代积累下来,就形成了东汉末年的门阀。袁绍和袁术两个人资质平平,但仅因为两人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门生遍天下,所以,起兵的时候,居然一时间形成为最大的两个军阀集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做官干脆成了官宦子弟的专利。
吏部选拔,只需查阅各人的牒谱便是。
众所周知,这个国家分裂,政治黑暗,主因就是官僚制成为了变相的世袭贵族制。
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的是科举制度的执行。我们知道,所谓科举制,就是考试取官。
无论什么人,平民还是皇族,只要通过相关考试,就可以做官,其实,在科举时代,对高官和皇族也有优势,不仅子弟可以上比较好的学校,而且有门荫制度,高官子弟,可以通过门荫直接进仕途。但是,由于比较严格的考试制度,使得这个时代形成了一种风气,凡是不从考试做官的官员,会被认为没有本事。
花钱买官的捐班自不必说,被人看不起。
而从门荫进仕途的人,也往往被人视为纨绔子弟,同样为人轻视。
风气所及,即便是皇帝,也不大看得起这样的人,所以,门荫出来的人,升迁也难。在这种情景下,即使高官子弟,只要有心走仕途,往往得走科举之路,真刀实枪考上。有人研究,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能够保证大约有半数的及第者,出身中小士绅和平民,另一半,多是官宦子弟。
现在中国的问题,首先是在于长期以来,国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选官制度,高考制度一度成为变相的科举,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干部选拔依然有另外的途径,没有文化的工农干部甚至还有晋升方面的优势。
即使在大学考试,高官子弟也曾有推荐入学的另外途径,使得高考的公平性大大折扣。在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以后,虽然实行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但到目前为止,不仅这种考试还不是国家统一考试,而且进公务员队伍仍然存在其他途径。改革后对进公务员队伍实行的学历限制,随着‘五大’毕业生,也就是电大、职大、函大、夜大、自考这些毕业生的出现,很就形同虚设。
而对于海外留学生却特别的优势,由于一些在国内考不上大学的干部子弟可以通过花钱出国去留学,混一个学位,就可以回来享受优惠。现在新生的官二代有相当多的人喜欢直接进仕途,趁父辈尚在任上的时候,尽可能的晋升到一定高度。
这些抢官的官二代就形成了今天大为舆论诟病的权力世袭现象。
其次,由于官本位的缘故,在任官员掌握了社会上最多的资源,而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依然强国,无论官员本身是否参与,一定级别的官员子弟,无论做什么,只要在这个官员的影响力范围之内,都不言而喻的会得到人们的照顾。
如果这些官宦子弟经商,只要打出父辈的招牌,往往就会一路顺风,获得平民子弟望尘莫及的便利。
在改革初期,很多**往往喜欢利用父辈的余荫去下海经商,获取经济利益。这些人有的是宦商,有的是私商,但无论宦商私商,他们经商的途径,往往有权力的阴影。即使少数人真如他们所说,上升或者致富,是由于自己的才干,由
于大环境所致,依然难以令人心服口服。
正如常识告诉我们的那样,官二代和官二代不见得都是坏人,贫二代也不见得都是好人。
但是,这样两种明显的不公平,加上日益恶化的官民矛盾,必然使得官二代成为众矢之的。
事实上,一些官二代疯狂抢夺资源,这也包括人事资源,他们的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令人不敢恭维的官场风习的一部分,最大限度的为社会上仇官的情绪添加了燃料。
跟贫民相比,官员的后代,原本就有竞争的优势,如果连竞争的本身都被取消,变成**裸的有权者通吃,那么,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是不言而喻的。”
赵得三听得入神了,其他人也全神贯注的听着,不愧一个女人能够干到省委副书记的位置上,肚子里有料,吴敏点着头一脸受益匪浅的说道:“苏书记,你讲的很有道理。”
苏晴继续说道:“这样的现象其实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虽然说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应该改变官本位的状况,但是,在没有改变之前,政府绝对不应该强化这种来自帝制时代的传统。即使仅仅出于保证从平民中汲取人才的需要,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也必须下大力气保障社会上升渠道的畅通。
不至于让平民的精英而没有上升渠道而不得重用,因而心生怨恨。而保障平民精英上升渠道的唯一办法,就是以国家之力,建立一个保证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并严格执行。
同时,用制度保障一定比例的平民子弟的晋升。
当下,存在一种相当危险的思想倾向,即在官员选拔中,引入所谓世袭的政治可靠的因素,人为的在官员选拔中,划分出莫须有的自己人界限。
这种倾向,如果不是某些势力刻意为官二代进仕途并速上升造势的话,那么就是政治上的超级糊涂,这样做,事实上在官二代和平民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除了激化官二代和民众的矛盾,让仇官情绪更加高涨,没有任何好处。
一般来说,即使在传统王朝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民众的仇官情绪依然存在。人们仇官,但同时也羡慕当官的,既仇恨权力,又羡慕权力,这是官本位社会必然的伴随产品。
但是,如果从根本上根绝了平民上升的渠道,让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变成官,或者很难变成官员,那么,平民的仇官就会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就会变成一种非常可怕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一旦产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天下就不太平了。所以我们倒是希望现在处于优势地位的官员以及官员的子弟们一定要清醒,但愿他们不要以赢家自居,肆无忌惮的通吃。要知道,在正常市场竞争条件下,通过竞争达成的赢家,要想通吃都很危险。更何况人们并不认为现在官场上的赢者就是真正的赢家,硬要通吃的话,最终最危险的其实是这些人自己。
在现有体制下,官二代身上的魔咒只能用他们自己的行为去解开,如果不思开解的话麻烦会很大。其实你们都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我指的不仅仅是官二代的问题,以后你们也一定要引起注意,只有真正有本事的人,才会得到重用和提拔的……”其实苏晴说了这么多,也是在暗示赵得三,让他在区里要以自己的真材实干来服众,不能凡事都定着自己这个所谓的‘表姐’的光环。
俗话说,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即便是区里在座的其他领导干部,对苏晴这一番长篇大论并没什么兴趣用心去听,但还是连连点头,对这些话表示同意,在赵得三明白苏晴这番长篇大论的言外之意外,还有一个人也明白苏晴说了这么多是为了什么,那个人就是吴敏,她知道苏晴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暗示赵得三,给他一些谆谆教诲而已。
“苏书记这番话讲的很有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吴敏不失时机的奉承着苏晴笑道,“苏书记,吃菜,吃点菜吧。”
苏晴笑了笑,一帮人这才开始吃菜了,一边吃,一边聊着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区里的几个领导依次轮流向苏晴敬了酒,一圈酒打下来,桌上的三瓶白酒已经见底了,杯子太大,喝下来后苏晴已经的头已经有点晕沉沉了,知道再这样喝下去,在开发区这帮干部面前非出洋相不可,于是,她看了看手腕的表,说道:“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得回去了,谢谢吴区长你们的盛情款待啊。”说着话,苏晴就站了起来。
见状,吴敏他们也便没再挽留,一群人拥簇着苏晴走出酒店,吴敏突然想起省委的车下午都已经回去了,苏晴当时没留车,便说道:“苏书记,让区委开车送你回家吧?”
“吴区长,还是我送苏书记回去吧?”赵得三自告奋勇地说道,看见苏晴今晚喝的不少,他有点不放心,也想和她单独在一起呆呆,这么长时间没见了,突然有点怀念当初的那个感觉了。
苏晴说道:“那就让小赵送我回去吧。”
“那行,小赵,就麻烦你开车送苏书记一趟了。”吴敏说道。
一帮人将苏晴送上了车,站在车旁,吴敏对车里的苏晴微笑着挥了挥手,冲着赵得三叮嘱道:“小赵,路上开慢点,一定要把苏书记送到家。”
赵得三冲吴敏点了点头,心里坏坏的说道:不光要送到家,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