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西套
嬴政这时才放心手中的奏折,反问赵高一声:
“你这消息是从何而来?”
赵高一听以为有戏,赶忙回答:
“皇上,是来自燕国的商旅。”
“其中有几个正与属下相识,他们认出了收购原料的是北地商人。”
“同时这些商旅又与匈奴有来往。”
“于是便知道了原料买卖一事。”
嬴政想也不想就下令道:
“即刻将这些商旅拿了,询问可有告知其它人。”
“然后一并拿了问斩!”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赵高吃惊得张大了嘴半天也合不拢:
“皇上,这……”
嬴政阴沉着脸打断了赵高的话:
“军国大事又岂是这般人能议论的?”
“他们这些凡夫俗子又能懂得什么?!”
说着瞄了赵高一眼,便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奏折上了。
赵高愣了一会儿,只能应了声是。
别看赵高表面波澜不惊,其实这一刻他着实被吓到了。
因为若这被嬴政定义为“家国大事”不容那些商旅议论的话,那么他赵高是不是也不能议论?
如果商旅是“凡夫俗子”什么都不懂的话,他赵高是不是也是“凡夫俗子”之一?
如果商旅“拿了问斩”的话,那他赵高岂不是……
所以赵高哪里还敢多说什么,赶忙就出得殿来。
想了想又觉得不妥当,若是就这么着了,嬴政一查他什么人都没抓也没问斩,那岂非露了马脚?
于是赶忙回忆适合的“背锅”人选……
赵高以其手段和人脉很快就把事情办妥,而且天衣无缝。
只是赵高一直不明白,这事为什么就会变成“凡夫俗子”不能议论的“家国大事”?!
赵高却不知道,这一回他还真不冤。
嬴政一早就从扶苏那明白了沈兵的用心。
对于沈兵他当然不会起疑,尤其在这一点上……
沈兵若要是通敌,那还用得着几次大败匈奴让匈奴闻风丧胆吗?
并且此计虽表面看起来不合常理,长此以往却又的确能把控住匈奴所需的原料。
另一方面,这“霹雳火球”都是沈兵所制。
若沈兵通敌,在秦国知道配方前将其给匈奴便可,那时因为没人知道有火药这物事,于是也不会有人怀疑其通敌。
从这几方面分析,嬴政对扶苏所报是深信不疑,且支持北地掌控火药原料。
结果赵高却还来这么一出……
原本嬴政还不想理会,但转念一想:
这商旅既认出了北地商人又与匈奴有来往知道高买低卖之事,万一传到匈奴耳朵里让他们知道这是沈兵掌控原料之计,岂不是要坏事?
于是才有下令问斩这一出。
嬴政当然不知道,这其实是赵高杜撰出来的。
寻常商旅的确消息灵通,但沈兵又怎会笨到收购原料与售卖原料用同一人。
如果收购原料与售卖原料不是同一人,又如何能判断这是沈兵在幕后高买低卖同一批原料?
沈兵不知道这些,此时的他已和扶苏、杨端和等几人赶到了西套。
此时的西套却是一片蛮荒之地,村落大多集中在南部山区,但大多像原始部落,百姓穿兽衣蓬头垢面如野人一般,说的话没人能听懂。
这虽是在意料之外但同时也是意料之中。
西套这地方虽然从周朝起就被划入北地郡,但却很少有势力能到这边远地带,实际控制的大多还是少数民族。
直至蒙恬收复河套修建长城时才开始经营这里,几百年后到汉朝才建起第一座城,被称作“吕城”。
所以蒙恬也被称作是经营西套第一人。
不过现在应该变成是沈兵了。
沈兵花几天的时间与众人到西套到处转了几圈。
这么做主要是考察西套地形……
经营一片土地不是说一拍脑袋说适合这适合那就开始的? 首先就是要知道这片土地的情况,从气候、水文、土壤、地形,再结合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否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错误就很可能引发大饥荒。
然后沈兵就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扶苏? 也就是由他来主持会议。
沈兵这么做也是有深意的,往后扶苏可是要治理全国的皇上……当然这得他能当上。
但不管扶苏能否当上,学习科学的治国方法那是必须的。
沈兵这是一边经营北地一边教扶苏这些方法。
所以在沈兵的帅帐内? 扶苏坐在正中? 沈兵及一众将领分坐两侧,每人案前都摆着一张新绘制的西套地图。
扶苏显得有些紧张,他偷瞄了沈兵一眼定定神? 然后就说道:
“依众将士所见? 我等该如何治理西套?”
王贲年轻气盛? 想也不想就拱手回答道:
“依属下之见? 我等勿需多做考虑? 将九原、云中等作坊带入西套? 再迁入百姓便可。”
扶苏摇头道:
“校尉所言虽是有理,然各城应有所侧重。”
“若各城功能趋同,不可避免将会有浪费且发展难免受限。”
这是沈兵教会扶苏的。
道理很简单,同一地区的几个城市,如果功能趋同形成竞争? 比如两座城市都主打冶铁? 那是不是说至少要各建一座冶铁厂?
如果需求不大且距离不远? 只需要在两城之间建一座冶铁厂就够? 但现在却要建两座……
这种内部的竞争就没多大意义,不仅浪费资源很难通过良性竞争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还会因为资金分散、人才及技工没有整合而发展受限。
王贲打仗那绝对是一把好手? 但论治理一方水土却是外行。
杨端和想了想,就说道:
“属下以为西套该侧重农业。”
“只因西套乃蛮荒之地,若我军要驻守西套并往西发展,必将考虑军粮补给。”
“此时我军军粮需千里迢迢自中原运来,途中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还存在诸多危险。”
“是以属下以为,西套屯田乃重中之重。”
沈兵不由暗自点头。
杨端和这说的算是着边了。
中原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是以种田为主。
所以秦军不可能像匈奴一样以劫掠为主以战养战,亦或带一大堆牛羊随军放牧。
农耕民族的军队,不管走到哪都得首先考虑种田。
“你这消息是从何而来?”
赵高一听以为有戏,赶忙回答:
“皇上,是来自燕国的商旅。”
“其中有几个正与属下相识,他们认出了收购原料的是北地商人。”
“同时这些商旅又与匈奴有来往。”
“于是便知道了原料买卖一事。”
嬴政想也不想就下令道:
“即刻将这些商旅拿了,询问可有告知其它人。”
“然后一并拿了问斩!”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赵高吃惊得张大了嘴半天也合不拢:
“皇上,这……”
嬴政阴沉着脸打断了赵高的话:
“军国大事又岂是这般人能议论的?”
“他们这些凡夫俗子又能懂得什么?!”
说着瞄了赵高一眼,便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奏折上了。
赵高愣了一会儿,只能应了声是。
别看赵高表面波澜不惊,其实这一刻他着实被吓到了。
因为若这被嬴政定义为“家国大事”不容那些商旅议论的话,那么他赵高是不是也不能议论?
如果商旅是“凡夫俗子”什么都不懂的话,他赵高是不是也是“凡夫俗子”之一?
如果商旅“拿了问斩”的话,那他赵高岂不是……
所以赵高哪里还敢多说什么,赶忙就出得殿来。
想了想又觉得不妥当,若是就这么着了,嬴政一查他什么人都没抓也没问斩,那岂非露了马脚?
于是赶忙回忆适合的“背锅”人选……
赵高以其手段和人脉很快就把事情办妥,而且天衣无缝。
只是赵高一直不明白,这事为什么就会变成“凡夫俗子”不能议论的“家国大事”?!
赵高却不知道,这一回他还真不冤。
嬴政一早就从扶苏那明白了沈兵的用心。
对于沈兵他当然不会起疑,尤其在这一点上……
沈兵若要是通敌,那还用得着几次大败匈奴让匈奴闻风丧胆吗?
并且此计虽表面看起来不合常理,长此以往却又的确能把控住匈奴所需的原料。
另一方面,这“霹雳火球”都是沈兵所制。
若沈兵通敌,在秦国知道配方前将其给匈奴便可,那时因为没人知道有火药这物事,于是也不会有人怀疑其通敌。
从这几方面分析,嬴政对扶苏所报是深信不疑,且支持北地掌控火药原料。
结果赵高却还来这么一出……
原本嬴政还不想理会,但转念一想:
这商旅既认出了北地商人又与匈奴有来往知道高买低卖之事,万一传到匈奴耳朵里让他们知道这是沈兵掌控原料之计,岂不是要坏事?
于是才有下令问斩这一出。
嬴政当然不知道,这其实是赵高杜撰出来的。
寻常商旅的确消息灵通,但沈兵又怎会笨到收购原料与售卖原料用同一人。
如果收购原料与售卖原料不是同一人,又如何能判断这是沈兵在幕后高买低卖同一批原料?
沈兵不知道这些,此时的他已和扶苏、杨端和等几人赶到了西套。
此时的西套却是一片蛮荒之地,村落大多集中在南部山区,但大多像原始部落,百姓穿兽衣蓬头垢面如野人一般,说的话没人能听懂。
这虽是在意料之外但同时也是意料之中。
西套这地方虽然从周朝起就被划入北地郡,但却很少有势力能到这边远地带,实际控制的大多还是少数民族。
直至蒙恬收复河套修建长城时才开始经营这里,几百年后到汉朝才建起第一座城,被称作“吕城”。
所以蒙恬也被称作是经营西套第一人。
不过现在应该变成是沈兵了。
沈兵花几天的时间与众人到西套到处转了几圈。
这么做主要是考察西套地形……
经营一片土地不是说一拍脑袋说适合这适合那就开始的? 首先就是要知道这片土地的情况,从气候、水文、土壤、地形,再结合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否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错误就很可能引发大饥荒。
然后沈兵就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扶苏? 也就是由他来主持会议。
沈兵这么做也是有深意的,往后扶苏可是要治理全国的皇上……当然这得他能当上。
但不管扶苏能否当上,学习科学的治国方法那是必须的。
沈兵这是一边经营北地一边教扶苏这些方法。
所以在沈兵的帅帐内? 扶苏坐在正中? 沈兵及一众将领分坐两侧,每人案前都摆着一张新绘制的西套地图。
扶苏显得有些紧张,他偷瞄了沈兵一眼定定神? 然后就说道:
“依众将士所见? 我等该如何治理西套?”
王贲年轻气盛? 想也不想就拱手回答道:
“依属下之见? 我等勿需多做考虑? 将九原、云中等作坊带入西套? 再迁入百姓便可。”
扶苏摇头道:
“校尉所言虽是有理,然各城应有所侧重。”
“若各城功能趋同,不可避免将会有浪费且发展难免受限。”
这是沈兵教会扶苏的。
道理很简单,同一地区的几个城市,如果功能趋同形成竞争? 比如两座城市都主打冶铁? 那是不是说至少要各建一座冶铁厂?
如果需求不大且距离不远? 只需要在两城之间建一座冶铁厂就够? 但现在却要建两座……
这种内部的竞争就没多大意义,不仅浪费资源很难通过良性竞争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还会因为资金分散、人才及技工没有整合而发展受限。
王贲打仗那绝对是一把好手? 但论治理一方水土却是外行。
杨端和想了想,就说道:
“属下以为西套该侧重农业。”
“只因西套乃蛮荒之地,若我军要驻守西套并往西发展,必将考虑军粮补给。”
“此时我军军粮需千里迢迢自中原运来,途中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还存在诸多危险。”
“是以属下以为,西套屯田乃重中之重。”
沈兵不由暗自点头。
杨端和这说的算是着边了。
中原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是以种田为主。
所以秦军不可能像匈奴一样以劫掠为主以战养战,亦或带一大堆牛羊随军放牧。
农耕民族的军队,不管走到哪都得首先考虑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