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节打到哪里就占到哪里
在获知乌拉镇之战的大捷后,汉东各地一片欢腾。孔明下令辽州驻军趁着东部鲜卑败退,把大汉辽州西部国界线向西全线推进三百余里,从而把塞外大草原东部的二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纳入大汉版图,从而进一步地扩大汉人的生存空间,也进一步地压缩鲜卑人的生存空间。辽州地域再度扩大,其西南处已经与河套地区(归顺汉朝的南匈奴人的定居处)东北处接壤。
对于孔明的铁血手腕,汉东内部有人不太赞同,刘虞和孔融的几个幕僚向孔明进言:“此举是否太过于霸道了?我们应与塞外异族和睦相处,得饶人处且饶人,岂能如此咄咄逼人?”
刘虞向孔明建议,与东部鲜卑签署和平协议并在辽州西部边界设立“互市”,与鲜卑人进行通商贸易,把汉地的粮食、布帛、药材、铁器卖给鲜卑人,换取鲜卑人的羊、马匹等物,从而实现两家化敌为友、长久和平。
孔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刘虞等人的“怀柔主张”,他声色俱厉、义正辞严地道:“我已经说过了,归顺我大汉者,不管是匈奴人、乌丸人还是鲜卑人,都是我大汉的子民,都会得到善待,但没有归顺我大汉者,就是我大汉的敌人!既是敌人,又岂能对其心慈手软继而养虎为患?我们强大,他们被我们打得损失惨重了,你们同情他们了,反过来呢?如果他们强大,他们必然把我们打得损失惨重,谁来同情我们?匈奴人为患百年的教训还不够吗?诸位非要坐视鲜卑人成为第二个匈奴人吗?防微杜渐,懂不懂?真成事实,鲜卑人像匈奴人那样大举南下,烧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致使我汉地生灵涂炭,我汉民哀鸿遍野,你们你们负得起这个责吗?你们到时候就算悔恨得抹脖子上吊跳河,又有何用?况且,鲜卑人还未形成气候,就已经露出了满嘴的獠牙,他们屡屡地侵扰、袭击、抢掠我们汉地,你们对鲜卑人大发慈悲,对得起无数的惨死在鲜卑人马蹄屠刀下的同胞吗?设立互市?放屁!这不是资助鲜卑人发展壮大吗?”
孔明最后大手一挥:“以后,谁再给鲜卑人说话,我就把他送去鲜卑人那里跟鲜卑人过!你不是喜欢鲜卑人吗?好啊,就请滚出汉地,滚到鲜卑人那边去吧!本侯非常乐意成人之美!”
刘虞等人顿时不寒而栗、不敢再谏。
孔明如此近乎“蛮横”的强硬态度使得汉东境内从此几乎再也没人敢为鲜卑人“说好话”。
在取得乌拉镇之战的大胜后,孔明紧锣密鼓地做了好几件事:
第一,在收到曹操派人送来的苴罗侯等人的首级后,孔明感谢曹操的深明大义,他随即回赠给曹操三千匹好马、五万只肥羊、十万石粮食。曹操的缺点确实不少,但他在打击异族、维护汉人利益这件大是大非的事情上确实非常值得称赞;
第二,孔明重赏了参加乌拉镇之战的汉东军官兵们,包括乌丸族归化民官兵,一视同仁;
第三,汉东军在乌拉镇之战中俘获两万多名鲜卑兵,这个数字包括伤兵在内,在被俘后,一些伤势较重的鲜卑兵陆续地伤重而死,还剩下一万七千多人。对于这一万七千多名鲜卑兵,孔明按照贾诩的献计,把他们化整为零,十人一队,由汉东军官兵看押着带入汉东内地各处,让他们眼见为实地亲眼看看汉人以及归化汉人的乌丸人过的是什么样的好日子,最后对他们宣布——按道理,我们可以把你们全部杀掉或者充当奴隶,但我们家孔少公子向来大仁大义、大慈大悲,他念及你们家里还有父母、妻子、儿女天天望眼欲穿、以泪洗面地盼着你们回家,因此,我们不会杀你们,会释放你们,同时,请你们好好地看一看,我们汉人以及归化我们汉人的乌丸人过的是什么好日子,只要你们也愿意归化我们,你们和你们的家人就也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轲比能等魁首只在乎他们自己的宏图大业,根本就不在乎你们的死活,他们为了建立他们的宏图大业,逼着你们送死,你们何必还给他们卖命呢?你们难道不希望自己、自己的家人尤其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我们汉人的好日子吗?好了,你们可以走了!——面对汉东军如此仁慈的手段,鲜卑军俘虏们无不泪流满面、感激涕零,不少人声泪俱下地高呼“孔少公子万岁”。这些鲜卑军俘虏在被汉东军释放后,肯定会重返东部鲜卑,东部鲜卑在经过乌拉镇之战后,人口损失严重,急需人口尤其青壮年,因此,轲比能等人肯定接纳这些俘虏,然而,这些俘虏在回到东部鲜卑后,必然会把孔明的仁慈、孔明愿意接纳鲜卑人规划的政策、汉人和归化汉人的乌丸人过的好日子……告诉本族人,从而一传十、十传百。如此一来,必定导致越来越多的鲜卑人无心继续当鲜卑人、无心继续跟汉人作对、渴望归化汉民过上好日子;
第四,孔明组建了“塞外机动游击骑兵部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地对鲜卑人展开攻袭、骚扰、破坏、掳掠,从而进一步地打击鲜卑人。汉东军的这支骑兵部队因为人马尽皆穿戴着黑色盔甲(木盔木甲),又犹如草原飞鹰一般迅猛,所以号称“黑鹰部队”,也号称“鹰隼骑”。
孔明反复地研究过史料,古往今来,汉地的农耕文明一直饱受着塞外游牧民族为患之苦,虽然也不是打不过,但打赢的代价实在太大,比如,汉朝通过汉匈百年战争而最终战胜匈奴,然而,汉朝付出的代价却是很大的,汉武帝在晚年不得不为他的“穷兵黩武”而颁布罪己诏,并且,打败了上一个游牧民族,下一个游牧民族又崛起了,堪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大问题吗?答案当然是有的,肯定不是屠杀,说到底,汉人、匈奴人、乌丸人、鲜卑人等,其实都是华夏民族的一员,孔明是不会犯下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错误的。汉地,是汉人的,华夏,是华夏人的,孔明要把匈奴人、乌丸人、鲜卑人等尽皆同化为跟汉人一样的华夏人,他是不可能使用野蛮凶残的杀戮政策的。华夏上下五千年,其中有两个朝代正是由塞外民族建立的,一个是元,一个是清,在元清二朝,基本上不存在塞外游牧民族为患,原因很简单,元清二朝的统治者就是塞外民族,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弱点,从而对症下药,让自己没像汉人朝代那样重蹈覆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两个对策:
第一,在塞外建立有效的统治和管理机构,大力地开发当地的资源,大力地发展当地的经济,让塞外在经济上可以反哺内地,与内地实现共同富裕,而不会成为内地的包袱和累赘;
第二,控制塞外民族人口,同时大幅度地把本族人口迁到塞外,在塞外永久地扎根立足。
西汉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典故可谓家喻户晓,那么,什么是封狼居胥?封狼居胥就是霍去病率领汉军挥师北上,在塞外大草原上屡屡地重创匈奴人,一路穷追猛打,转战千里,打到了狼山,在狼山举行祭奠天地的大典。然后呢?然后,霍去病就班师回朝了。什么意思?说白了,很简单,霍去病在塞外大草原上痛打了一顿匈奴人,然后就返回汉地了,换而言之,霍去病的汉军打下来的塞外大草原的地盘都被汉军给放弃了。这是因为汉人传统思想认为塞外大草原不适合耕田种地,占领了也没啥意义,食之无肉、弃之不可惜,占领了那里,还要花费大量军力、财力对其进行驻守、开发,得不偿失。没错,汉人的思想就这样,在汉人看来,不适合耕田种地的地方,都没有占领的必要和价值。如此思想造成了如此行为,如此行为造成了如此后果:打赢了,却不占领那里,自然会让那里的游牧民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孔明此时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打到哪里就占到哪里”,切切实实地占领塞外,大幅度地迁移汉民人口到那里,同时竭尽全力地同化、归化当地的游牧民族,如此,坚持数十年后,必能让当地也成为汉地,塞外游牧民族之患自然从此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土地,还怎么再滋生呢?平原可以耕种,草原可以放牧,汉人难道只会耕种吗?住在平原的汉人就耕种,住在草原的汉人就放牧,两者都是汉人,有何不可呢?
就在孔明为平定塞外漠北而殚精竭虑时,从南方却传来一件重大的意外。
对于孔明的铁血手腕,汉东内部有人不太赞同,刘虞和孔融的几个幕僚向孔明进言:“此举是否太过于霸道了?我们应与塞外异族和睦相处,得饶人处且饶人,岂能如此咄咄逼人?”
刘虞向孔明建议,与东部鲜卑签署和平协议并在辽州西部边界设立“互市”,与鲜卑人进行通商贸易,把汉地的粮食、布帛、药材、铁器卖给鲜卑人,换取鲜卑人的羊、马匹等物,从而实现两家化敌为友、长久和平。
孔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刘虞等人的“怀柔主张”,他声色俱厉、义正辞严地道:“我已经说过了,归顺我大汉者,不管是匈奴人、乌丸人还是鲜卑人,都是我大汉的子民,都会得到善待,但没有归顺我大汉者,就是我大汉的敌人!既是敌人,又岂能对其心慈手软继而养虎为患?我们强大,他们被我们打得损失惨重了,你们同情他们了,反过来呢?如果他们强大,他们必然把我们打得损失惨重,谁来同情我们?匈奴人为患百年的教训还不够吗?诸位非要坐视鲜卑人成为第二个匈奴人吗?防微杜渐,懂不懂?真成事实,鲜卑人像匈奴人那样大举南下,烧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致使我汉地生灵涂炭,我汉民哀鸿遍野,你们你们负得起这个责吗?你们到时候就算悔恨得抹脖子上吊跳河,又有何用?况且,鲜卑人还未形成气候,就已经露出了满嘴的獠牙,他们屡屡地侵扰、袭击、抢掠我们汉地,你们对鲜卑人大发慈悲,对得起无数的惨死在鲜卑人马蹄屠刀下的同胞吗?设立互市?放屁!这不是资助鲜卑人发展壮大吗?”
孔明最后大手一挥:“以后,谁再给鲜卑人说话,我就把他送去鲜卑人那里跟鲜卑人过!你不是喜欢鲜卑人吗?好啊,就请滚出汉地,滚到鲜卑人那边去吧!本侯非常乐意成人之美!”
刘虞等人顿时不寒而栗、不敢再谏。
孔明如此近乎“蛮横”的强硬态度使得汉东境内从此几乎再也没人敢为鲜卑人“说好话”。
在取得乌拉镇之战的大胜后,孔明紧锣密鼓地做了好几件事:
第一,在收到曹操派人送来的苴罗侯等人的首级后,孔明感谢曹操的深明大义,他随即回赠给曹操三千匹好马、五万只肥羊、十万石粮食。曹操的缺点确实不少,但他在打击异族、维护汉人利益这件大是大非的事情上确实非常值得称赞;
第二,孔明重赏了参加乌拉镇之战的汉东军官兵们,包括乌丸族归化民官兵,一视同仁;
第三,汉东军在乌拉镇之战中俘获两万多名鲜卑兵,这个数字包括伤兵在内,在被俘后,一些伤势较重的鲜卑兵陆续地伤重而死,还剩下一万七千多人。对于这一万七千多名鲜卑兵,孔明按照贾诩的献计,把他们化整为零,十人一队,由汉东军官兵看押着带入汉东内地各处,让他们眼见为实地亲眼看看汉人以及归化汉人的乌丸人过的是什么样的好日子,最后对他们宣布——按道理,我们可以把你们全部杀掉或者充当奴隶,但我们家孔少公子向来大仁大义、大慈大悲,他念及你们家里还有父母、妻子、儿女天天望眼欲穿、以泪洗面地盼着你们回家,因此,我们不会杀你们,会释放你们,同时,请你们好好地看一看,我们汉人以及归化我们汉人的乌丸人过的是什么好日子,只要你们也愿意归化我们,你们和你们的家人就也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轲比能等魁首只在乎他们自己的宏图大业,根本就不在乎你们的死活,他们为了建立他们的宏图大业,逼着你们送死,你们何必还给他们卖命呢?你们难道不希望自己、自己的家人尤其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我们汉人的好日子吗?好了,你们可以走了!——面对汉东军如此仁慈的手段,鲜卑军俘虏们无不泪流满面、感激涕零,不少人声泪俱下地高呼“孔少公子万岁”。这些鲜卑军俘虏在被汉东军释放后,肯定会重返东部鲜卑,东部鲜卑在经过乌拉镇之战后,人口损失严重,急需人口尤其青壮年,因此,轲比能等人肯定接纳这些俘虏,然而,这些俘虏在回到东部鲜卑后,必然会把孔明的仁慈、孔明愿意接纳鲜卑人规划的政策、汉人和归化汉人的乌丸人过的好日子……告诉本族人,从而一传十、十传百。如此一来,必定导致越来越多的鲜卑人无心继续当鲜卑人、无心继续跟汉人作对、渴望归化汉民过上好日子;
第四,孔明组建了“塞外机动游击骑兵部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地对鲜卑人展开攻袭、骚扰、破坏、掳掠,从而进一步地打击鲜卑人。汉东军的这支骑兵部队因为人马尽皆穿戴着黑色盔甲(木盔木甲),又犹如草原飞鹰一般迅猛,所以号称“黑鹰部队”,也号称“鹰隼骑”。
孔明反复地研究过史料,古往今来,汉地的农耕文明一直饱受着塞外游牧民族为患之苦,虽然也不是打不过,但打赢的代价实在太大,比如,汉朝通过汉匈百年战争而最终战胜匈奴,然而,汉朝付出的代价却是很大的,汉武帝在晚年不得不为他的“穷兵黩武”而颁布罪己诏,并且,打败了上一个游牧民族,下一个游牧民族又崛起了,堪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大问题吗?答案当然是有的,肯定不是屠杀,说到底,汉人、匈奴人、乌丸人、鲜卑人等,其实都是华夏民族的一员,孔明是不会犯下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错误的。汉地,是汉人的,华夏,是华夏人的,孔明要把匈奴人、乌丸人、鲜卑人等尽皆同化为跟汉人一样的华夏人,他是不可能使用野蛮凶残的杀戮政策的。华夏上下五千年,其中有两个朝代正是由塞外民族建立的,一个是元,一个是清,在元清二朝,基本上不存在塞外游牧民族为患,原因很简单,元清二朝的统治者就是塞外民族,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弱点,从而对症下药,让自己没像汉人朝代那样重蹈覆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两个对策:
第一,在塞外建立有效的统治和管理机构,大力地开发当地的资源,大力地发展当地的经济,让塞外在经济上可以反哺内地,与内地实现共同富裕,而不会成为内地的包袱和累赘;
第二,控制塞外民族人口,同时大幅度地把本族人口迁到塞外,在塞外永久地扎根立足。
西汉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封狼居胥”典故可谓家喻户晓,那么,什么是封狼居胥?封狼居胥就是霍去病率领汉军挥师北上,在塞外大草原上屡屡地重创匈奴人,一路穷追猛打,转战千里,打到了狼山,在狼山举行祭奠天地的大典。然后呢?然后,霍去病就班师回朝了。什么意思?说白了,很简单,霍去病在塞外大草原上痛打了一顿匈奴人,然后就返回汉地了,换而言之,霍去病的汉军打下来的塞外大草原的地盘都被汉军给放弃了。这是因为汉人传统思想认为塞外大草原不适合耕田种地,占领了也没啥意义,食之无肉、弃之不可惜,占领了那里,还要花费大量军力、财力对其进行驻守、开发,得不偿失。没错,汉人的思想就这样,在汉人看来,不适合耕田种地的地方,都没有占领的必要和价值。如此思想造成了如此行为,如此行为造成了如此后果:打赢了,却不占领那里,自然会让那里的游牧民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孔明此时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打到哪里就占到哪里”,切切实实地占领塞外,大幅度地迁移汉民人口到那里,同时竭尽全力地同化、归化当地的游牧民族,如此,坚持数十年后,必能让当地也成为汉地,塞外游牧民族之患自然从此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土地,还怎么再滋生呢?平原可以耕种,草原可以放牧,汉人难道只会耕种吗?住在平原的汉人就耕种,住在草原的汉人就放牧,两者都是汉人,有何不可呢?
就在孔明为平定塞外漠北而殚精竭虑时,从南方却传来一件重大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