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节海上丝绸之路的危机
大南洋(印度洋)西北处,阿拉伯半岛外延海域。
一支庞大的、足由一百多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正在顺着洋流季风、贴着海岸线一路由西向东航行着,每艘船的主桅杆上都猎猎招展着一面巨大的“日月汉旗”,从而表明了它们的身份:汉东的远洋商贸海船。
船队指挥官站在最大的一艘鲸船上,喜不自禁地打量着船队,这次远洋跨国贸易一如既往地满载而归。船队从青岛港出发时,各船上满载着大汉的特产,横穿南海和马六甲海峡,沿着大南洋的北部海岸线,先到了贵霜帝国的沿海港口,在贵霜帝国境内出售了三分之一的大汉特产,赚了大笔的金币,同时购买了大批的贵霜帝国的特产,继而继续向西,抵达安息帝国的沿海港口,接着如法炮制,在安息帝国境内出售剩下的大汉特产的一半和部分的贵霜帝国的特产,再次赚到了大笔的金币,同时购买了大批的安息帝国的特产,然后,船队折向西南,通过红海,抵达了属于罗马帝国领土的西奈半岛,把船上的剩下的大汉特产全部抛售,并且出售部分贵霜的、安息的特产,第三次赚到了大笔的金币,又购买了大批的罗马帝国的特产,接下来,船队开始返航回国,在返航路上经过安息帝国,出售部分的罗马帝国的特产,赚了第四笔金币,继而又经过贵霜帝国,出售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部分特产,赚到第五笔金币,最后,船队返回大汉,在大汉境内出售罗马的、安息的、贵霜的特产,赚第六笔金币。
如此,汉东船队一趟可以赚到六次金币:第一次是把大汉的特产卖给贵霜人,第二次是把大汉的、贵霜的特产卖给安息人,第三次是把大汉的、贵霜的、安息的特产卖给罗马人,第四次是把罗马的特产卖给安息人,第五次是把罗马的、安息的特产卖给贵霜人,最后一次则时归国时把罗马的、安息的、贵霜的特产卖给汉人。
四大帝国,汉东在四者之间互相卖彼此的特产,把大汉的特产卖到罗马、安息、贵霜,把罗马的特产卖到大汉、安息、贵霜,把安息的特产卖到大汉、罗马、贵霜,把贵霜的特产卖到大汉、罗马、安息。可想而知,孔明搞出“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跨国贸易的利润是何其巨大,是毫无疑问的暴利。
四大帝国之间,罗马和安息的关系十分紧密,两国完全接壤,彼此十分熟悉,但两国关系很差,屡屡互相攻伐;罗马和贵霜、大汉因为相隔遥远,所以互相不熟悉,交流很微弱;贵霜跟安息虽然“很靠近”,但两国之间存在不少小国家,加上高原山地的阻断,两国来往很少,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贵霜跟大汉在中亚地区存在着一些接壤的地方或者势力重叠的地区,两国存在一些来往,但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各自忙着各自的事,对彼此没有太大的兴趣。说白了: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长期“相爱相杀”,贵霜帝国和大汉跟它们没有直接接触,贵霜和大汉虽然有一些接触,但不密切。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孔明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纽带,在经济上把四大帝国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了一起。汉人前所未有地知道了自己西边的贵霜、安息、罗马,贵霜人也前所未有地知道了自己东边的大汉和西边的安息、罗马,安息和罗马同样前所未有地知道了自己东边的贵霜以及大汉。虽然孔明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为了赚钱,但他此举在客观上前所未有地、极大地促进了四大帝国之间的来往、联系、交流。
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因为交流密切,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罗安二国、贵霜、大汉,三者之间的交流是很微弱的,孔明的海上船队等于三者之间的“使者”,从而赚到了巨额的金钱。这些年下来,得益于汉东船队,罗马、安息、贵霜三国的高层不但很清楚彼此的存在,还很清楚“来自大汉东部的海上船队在四国之间做着跨国贸易”。罗马、安息、贵霜三国的几个主要沿海港口的民众都很熟悉“来自东方的大汉国的船员、水手、商人”,在这些港口,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跨国商贸的产业链,大批嗅到商机的罗马、安息、贵霜的商人与汉东的海上船队进行“长期合作”。当汉东船队第一次来时,船员们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境内“摆摊出售货物”的,从第二次来时,大批早就等着的当地商人已经一窝蜂地一拥而上了,争先恐后地抢购异国特产以及出售本国特产,一个比一个开出更丰厚的收购价格、更优惠的出售价格,慢慢地,汉东船队跟三国境内的十多个既有财力又有信誉的大商人(都有着官方背景)进行“长期合作”,船队到了,当地大商人们的金币和本地特产也已经准备好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罗马、安息、贵霜的高层知道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也逐渐地搞清楚了汉东的手段。
面对汉东通过海上跨国贸易而获得的巨额利润,罗马、安息、贵霜的高层岂能不心动?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大汉可以派出商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然而,事实很残酷:罗马、安息、贵霜派不出汉东的远洋商贸船队,因为此三国的造船技术大不如汉东,没有汉东独家掌握的“尖底船技术”,所以此三国的船只难以进行远洋航行,就算勉力强行,也是损失巨大、得不偿失,十艘船倒有六七艘沉入远洋大海,并且还有可怕的坏血病的存在。
孔明的“海上丝绸之路”让他自己大赚特赚,同时,也让罗马、安息、贵霜三方都能分到一杯羹,这种跨国贸易是互利双赢的,罗马三国肯定也能赚到钱(不然的话,就会拒绝汉东船队靠岸了,汉东船队把带来的大汉等外国特产卖给他们,被他们往本国境内进行抛售,自然是可以让他们赚到钱的),只不过,孔明赚到了大头,罗马、安息、贵霜虽然也是大赚,但却是大不如孔明的。
船队满载着大汉的特产离开大汉,回来时,十分之九的船舱装着罗马、安息、贵霜的特产,十分之一的船舱装着金币,把罗马、安息、贵霜的特产在大汉国内出售后,又能得到十分之一船舱的金币。——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利润写照。
“这里的金币和银币合计价值超过一百亿文铜钱,至于这些货物,拿到国内进行出售,肯定能赚到超过八十亿文铜钱,这么计算的话,我们这一趟给殿下赚到了一百八十多亿钱!”船队指挥官走到船舱里,看着眼前的一箱箱金币和银币,他兴奋不已,“殿下肯定会对我们重重嘉奖的!”
孔明卖东西给罗马人、安息人、贵霜人时是毫不客气地开出高昂价格的,但他把来自外国的东西卖给自家本国同胞时是十分“心慈手软”的,一来,他发展跨国贸易就是为了“惠及万民”,他不会与民争利,更加不会通过把外国的东西卖给本国民众从而从本国民众身上搜刮钱财,二来,他赚的已经够多的了,钱对于他而言,已经没什么意义,以前要多赚一点,至于现在,多赚一点、少赚一点没区别。比如,一块外国香料,孔明以前把它卖到大汉开价一万文铜钱,可以赚到八千文铜钱,现在被他降价到了七千文铜钱,从而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当然了,孔明还是赚钱的,赚到了五千文,少赚三千文,但他无所谓,他不在乎这点“小钱”,他自己少赚一点,就可以让老百姓多获利一点,这自然是非常好的,更何况,他还是赚钱的。
另外十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孔明从罗马、安息、贵霜赚走了太多的金币,导致当地商人希望也可以使用银币交易,孔明以前只收金币、不收银币,慢慢的,他审时度势,也收银币了,同时,汉东的地质矿物勘探队在汉东和州境内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银矿,即著名的“石见银矿(石见银山)”,这座银矿位于本州岛的西南部,银矿石储量非常庞大。需要注意的是:石见银矿并非世界上最大的银矿,但是,第一,它的银矿石储量也是相当大的,第二,它的银矿石的含银量非常高,第三,它的银矿石非常容易开采,因此,在同时代的“能够被开采出来的银矿”里,它是世界第一(比它大的银矿的要么没被发现,要么开采难度都比它更大)。鼎盛时期,石见银矿的银产量高达占全球银产量三分之一,年产银在最高峰时达到200多吨,在数百年里断断续续地累计产出了9000多吨银。如此一来,汉东一方面由于外国银币大量流入,一方面发现了石见银矿,导致汉东境内的银越来越多,使得汉东钱的银币数量能够“追上”汉东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很好地维持了货币的保值和市场的需求(以银币举例,如果经济发展迅猛,市场对银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银币的铸造量却没有“跟上”,就会导致市场上原有银币的市值越来越高,比如以前跟铜币的比例是一比一万,慢慢地就会变成一比一万几千了,从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同时,因为金也越来越多,孔明正式开放金币,统一铸造汉东钱的金币(单位也是“元”),跟银钱的兑换比例是一比三十(即一元金币等于三十元银币。到宋朝时,金银比例是一比十,直到后世金银退出货币市场时,金银比例基本上一直保持着这个比例,浮动变化不是很大)。
“报!”一名飞奔而入的船员打断了船队指挥官的遐想,“前方三十里外的海面上出现一支不明身份的船队!”
“什么?”指挥官吃了一惊,他急忙奔出船舱,奔到船艏甲板上,举起望远镜,果然,他看到了一支船队横在己方船队的前方三十里外,在仔细眺望打量后,他看清楚了,那些船都是战船,并且船上都悬挂着安息帝国军队的战旗。
“来者不善!”指挥官心头一沉,安息帝国跟大汉一直相安无事,也从未为难过汉东的船队,尽管如此,指挥官还是觉察到了对方的一种不友好之意,他立刻沉声地下达命令,“全体船员,做好战斗准备!”
一支庞大的、足由一百多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正在顺着洋流季风、贴着海岸线一路由西向东航行着,每艘船的主桅杆上都猎猎招展着一面巨大的“日月汉旗”,从而表明了它们的身份:汉东的远洋商贸海船。
船队指挥官站在最大的一艘鲸船上,喜不自禁地打量着船队,这次远洋跨国贸易一如既往地满载而归。船队从青岛港出发时,各船上满载着大汉的特产,横穿南海和马六甲海峡,沿着大南洋的北部海岸线,先到了贵霜帝国的沿海港口,在贵霜帝国境内出售了三分之一的大汉特产,赚了大笔的金币,同时购买了大批的贵霜帝国的特产,继而继续向西,抵达安息帝国的沿海港口,接着如法炮制,在安息帝国境内出售剩下的大汉特产的一半和部分的贵霜帝国的特产,再次赚到了大笔的金币,同时购买了大批的安息帝国的特产,然后,船队折向西南,通过红海,抵达了属于罗马帝国领土的西奈半岛,把船上的剩下的大汉特产全部抛售,并且出售部分贵霜的、安息的特产,第三次赚到了大笔的金币,又购买了大批的罗马帝国的特产,接下来,船队开始返航回国,在返航路上经过安息帝国,出售部分的罗马帝国的特产,赚了第四笔金币,继而又经过贵霜帝国,出售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部分特产,赚到第五笔金币,最后,船队返回大汉,在大汉境内出售罗马的、安息的、贵霜的特产,赚第六笔金币。
如此,汉东船队一趟可以赚到六次金币:第一次是把大汉的特产卖给贵霜人,第二次是把大汉的、贵霜的特产卖给安息人,第三次是把大汉的、贵霜的、安息的特产卖给罗马人,第四次是把罗马的特产卖给安息人,第五次是把罗马的、安息的特产卖给贵霜人,最后一次则时归国时把罗马的、安息的、贵霜的特产卖给汉人。
四大帝国,汉东在四者之间互相卖彼此的特产,把大汉的特产卖到罗马、安息、贵霜,把罗马的特产卖到大汉、安息、贵霜,把安息的特产卖到大汉、罗马、贵霜,把贵霜的特产卖到大汉、罗马、安息。可想而知,孔明搞出“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跨国贸易的利润是何其巨大,是毫无疑问的暴利。
四大帝国之间,罗马和安息的关系十分紧密,两国完全接壤,彼此十分熟悉,但两国关系很差,屡屡互相攻伐;罗马和贵霜、大汉因为相隔遥远,所以互相不熟悉,交流很微弱;贵霜跟安息虽然“很靠近”,但两国之间存在不少小国家,加上高原山地的阻断,两国来往很少,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贵霜跟大汉在中亚地区存在着一些接壤的地方或者势力重叠的地区,两国存在一些来往,但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各自忙着各自的事,对彼此没有太大的兴趣。说白了: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长期“相爱相杀”,贵霜帝国和大汉跟它们没有直接接触,贵霜和大汉虽然有一些接触,但不密切。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孔明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像一条纽带,在经济上把四大帝国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了一起。汉人前所未有地知道了自己西边的贵霜、安息、罗马,贵霜人也前所未有地知道了自己东边的大汉和西边的安息、罗马,安息和罗马同样前所未有地知道了自己东边的贵霜以及大汉。虽然孔明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为了赚钱,但他此举在客观上前所未有地、极大地促进了四大帝国之间的来往、联系、交流。
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因为交流密切,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罗安二国、贵霜、大汉,三者之间的交流是很微弱的,孔明的海上船队等于三者之间的“使者”,从而赚到了巨额的金钱。这些年下来,得益于汉东船队,罗马、安息、贵霜三国的高层不但很清楚彼此的存在,还很清楚“来自大汉东部的海上船队在四国之间做着跨国贸易”。罗马、安息、贵霜三国的几个主要沿海港口的民众都很熟悉“来自东方的大汉国的船员、水手、商人”,在这些港口,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跨国商贸的产业链,大批嗅到商机的罗马、安息、贵霜的商人与汉东的海上船队进行“长期合作”。当汉东船队第一次来时,船员们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境内“摆摊出售货物”的,从第二次来时,大批早就等着的当地商人已经一窝蜂地一拥而上了,争先恐后地抢购异国特产以及出售本国特产,一个比一个开出更丰厚的收购价格、更优惠的出售价格,慢慢地,汉东船队跟三国境内的十多个既有财力又有信誉的大商人(都有着官方背景)进行“长期合作”,船队到了,当地大商人们的金币和本地特产也已经准备好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罗马、安息、贵霜的高层知道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也逐渐地搞清楚了汉东的手段。
面对汉东通过海上跨国贸易而获得的巨额利润,罗马、安息、贵霜的高层岂能不心动?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大汉可以派出商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然而,事实很残酷:罗马、安息、贵霜派不出汉东的远洋商贸船队,因为此三国的造船技术大不如汉东,没有汉东独家掌握的“尖底船技术”,所以此三国的船只难以进行远洋航行,就算勉力强行,也是损失巨大、得不偿失,十艘船倒有六七艘沉入远洋大海,并且还有可怕的坏血病的存在。
孔明的“海上丝绸之路”让他自己大赚特赚,同时,也让罗马、安息、贵霜三方都能分到一杯羹,这种跨国贸易是互利双赢的,罗马三国肯定也能赚到钱(不然的话,就会拒绝汉东船队靠岸了,汉东船队把带来的大汉等外国特产卖给他们,被他们往本国境内进行抛售,自然是可以让他们赚到钱的),只不过,孔明赚到了大头,罗马、安息、贵霜虽然也是大赚,但却是大不如孔明的。
船队满载着大汉的特产离开大汉,回来时,十分之九的船舱装着罗马、安息、贵霜的特产,十分之一的船舱装着金币,把罗马、安息、贵霜的特产在大汉国内出售后,又能得到十分之一船舱的金币。——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利润写照。
“这里的金币和银币合计价值超过一百亿文铜钱,至于这些货物,拿到国内进行出售,肯定能赚到超过八十亿文铜钱,这么计算的话,我们这一趟给殿下赚到了一百八十多亿钱!”船队指挥官走到船舱里,看着眼前的一箱箱金币和银币,他兴奋不已,“殿下肯定会对我们重重嘉奖的!”
孔明卖东西给罗马人、安息人、贵霜人时是毫不客气地开出高昂价格的,但他把来自外国的东西卖给自家本国同胞时是十分“心慈手软”的,一来,他发展跨国贸易就是为了“惠及万民”,他不会与民争利,更加不会通过把外国的东西卖给本国民众从而从本国民众身上搜刮钱财,二来,他赚的已经够多的了,钱对于他而言,已经没什么意义,以前要多赚一点,至于现在,多赚一点、少赚一点没区别。比如,一块外国香料,孔明以前把它卖到大汉开价一万文铜钱,可以赚到八千文铜钱,现在被他降价到了七千文铜钱,从而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当然了,孔明还是赚钱的,赚到了五千文,少赚三千文,但他无所谓,他不在乎这点“小钱”,他自己少赚一点,就可以让老百姓多获利一点,这自然是非常好的,更何况,他还是赚钱的。
另外十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孔明从罗马、安息、贵霜赚走了太多的金币,导致当地商人希望也可以使用银币交易,孔明以前只收金币、不收银币,慢慢的,他审时度势,也收银币了,同时,汉东的地质矿物勘探队在汉东和州境内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银矿,即著名的“石见银矿(石见银山)”,这座银矿位于本州岛的西南部,银矿石储量非常庞大。需要注意的是:石见银矿并非世界上最大的银矿,但是,第一,它的银矿石储量也是相当大的,第二,它的银矿石的含银量非常高,第三,它的银矿石非常容易开采,因此,在同时代的“能够被开采出来的银矿”里,它是世界第一(比它大的银矿的要么没被发现,要么开采难度都比它更大)。鼎盛时期,石见银矿的银产量高达占全球银产量三分之一,年产银在最高峰时达到200多吨,在数百年里断断续续地累计产出了9000多吨银。如此一来,汉东一方面由于外国银币大量流入,一方面发现了石见银矿,导致汉东境内的银越来越多,使得汉东钱的银币数量能够“追上”汉东的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很好地维持了货币的保值和市场的需求(以银币举例,如果经济发展迅猛,市场对银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银币的铸造量却没有“跟上”,就会导致市场上原有银币的市值越来越高,比如以前跟铜币的比例是一比一万,慢慢地就会变成一比一万几千了,从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同时,因为金也越来越多,孔明正式开放金币,统一铸造汉东钱的金币(单位也是“元”),跟银钱的兑换比例是一比三十(即一元金币等于三十元银币。到宋朝时,金银比例是一比十,直到后世金银退出货币市场时,金银比例基本上一直保持着这个比例,浮动变化不是很大)。
“报!”一名飞奔而入的船员打断了船队指挥官的遐想,“前方三十里外的海面上出现一支不明身份的船队!”
“什么?”指挥官吃了一惊,他急忙奔出船舱,奔到船艏甲板上,举起望远镜,果然,他看到了一支船队横在己方船队的前方三十里外,在仔细眺望打量后,他看清楚了,那些船都是战船,并且船上都悬挂着安息帝国军队的战旗。
“来者不善!”指挥官心头一沉,安息帝国跟大汉一直相安无事,也从未为难过汉东的船队,尽管如此,指挥官还是觉察到了对方的一种不友好之意,他立刻沉声地下达命令,“全体船员,做好战斗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