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文明发展的基础
在寒暄了一番后,一行人就顺着大门一边的侧门走进了书院之中。不是不想从正门进入,只是眼下还不是开馆的时候,按照古代的习俗,这个时候正门可不能乱开。
至于那些被这边的动静给吸引过来的游人和士子们,看着那大开的边门却不约而同地都是一脸羡慕和好奇之我以。只可惜,别说有长孙无忌在,就是没有也没人敢乱来。
等一行人进了书院之后,顿时就发现这里面的环境与风景,明显要比外面还要好上几分。不光是蝗灾的痕迹少了很多,而且用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来形容也一点不夸张。
可越是这样,在长孙无忌的眼里就越是惋惜。这么好的地方,给国子监来用都是绰绰有余了。结果眼前这位却只是用来传授什么格物之道,仅仅只是惋惜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
由于事先就已经通过了书院有关今天的视察之行,所以,等一行人进了书院之后,很快就上了几辆从后门进来的敞开式的游览车,以一种比慢跑快不了多少的速度转悠了起来。
一路行来,即便以长孙无忌的阅历,也不由被四周那清秀宜人的环境和风光所感染。当下捋着额下的长须,感慨道:“这书院之中可真是个好地方啊。”
“地方再好,也得用之得当才有意义,否则,岂不和外面一样,成了供人游玩、嬉戏之处了。”知道大唐那帮子文人眼馋自己这座书院的李安然,有意笑着说道。
“呵呵……真人,某确实觉得这处书院用来传授那些格物之术太过暴殄天物。但某确信,以真人为国为民的大胸襟,这么做肯定有这么做的道理。”从原本的高位上退下来的长孙无忌,笑着说道。
对于这个问题,李安然还真是一直都没有好好解释什么。之前在书院没建起来之时。长孙无忌他们也产没有太放在心上,可等建成之后没多久,又被商业街、商业税给吸引了注意力。等商业街、商业税关注完之后。却又是旱灾和蝗灾这两件天大的事情,根本顾不过来。
眼瞅着这位退下高官职位的历史名人。明显应该是得了李世民的吩咐来负责书院方面的事情。原本就没打算隐瞒什么的李安然,自然不会错过这种送上门来帮自己的好机会。
“长孙尚书,我修建这书院的目的相信你和圣人都清楚。至于为什么把这么好的书院用来传授格物之术,其实很简单,因为格物之术是每一个文明发展的基础。”坐在对方身侧座位上的李安然,指着道路两侧的风景和建筑,淡笑着说道。
“哦?愿闻其详。”说到这里。长孙无忌略一迟疑,然后又说道:“真人,既然某已经请罢了仆射尚书之职,以后还是请勿再称呼某为尚书。称某一声辅机吧。”
要说这长孙无忌虽然字辅机,但这个称呼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喊出口的。别说李安然这种年纪轻轻的后辈,就连同辈之中也只是少有的那几个知交好友才有那个资格。当然,身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以及那些文坛前辈自然也是没问题地。
可考虑到眼前这位虽说看着是很年轻,而且从一些行事的手段和日常言谈等方面来看也确实很稚嫩。但毕竟顶着一个上界真人的身份,根本无法以常理来度之。所以,在长孙无忌眼,称呼自己一声辅机虽说依旧有所不妥,但也能说得过去。
“辅机吧?”对于这三个字连在一起的读法很是觉得雷人的李安然。勉强保持着不动声色地点对说道:“也好,那我就托大称呼一声辅机了。”
“至于我之前所言这格物之术乃文明发展之基础的话,其实也很简单。就拿我山庄的水车、水井为例,辅机你觉得,这两样物品对民生有益否?”
“水车?水井?”只是愣了一下,就大概明白了这话中意思的长孙无忌,点头说道:“此二物对民生何上有益,有大益!真人能无私推广,实乃天下百姓之福份。”
“福份不福份的不敢说,我做这件事情也有我的目的。”摆了摆手的李安然,说道:“这水车一物,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真要说起来我只是改良了一翻而已。”
“可恰恰只是这一点改良,就能利用原本只是用来运水、灌溉的水车延续出磨坊、织坊以及其它的做坊。而这一点改良,也让这些工坊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成倍地提升。”
“至于水井也是,不用那种打井的设备,将打井一事变得轻松了许多。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压力设备,一个井轱辘,就可以让原本辛苦的取水过程变得简单高效起来。”
“还有那曲辕犁,只是简单的对老犁进行适当的改动,就能让耕田的效率成倍地提高。相信采用了这种新犁,还有水井水车,如果不是蝗灾,相信辅机的庄子今年也会是个大丰收吧?”
面对某人所说的这番话,长孙无忌并不需要去多想,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这话没有半点的虚假之处。不说逍遥山庄里的水车工坊,光从自己家庄子里的效仿结果中就能一一应证对方话里的所指出的那些事实。
“其实,辅机可知,这水车一物并非我独创,早在三国时期的魏朝就已经有所记载。但此物一直到我出现之前,却并没有推广开来,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长孙无忌问道。
“一门新的技术出现,能否被接受并且推广开来,需要符合三个条件。”竖起三个手指的李安然,笑道。
“愿闻其详。”知道此话非常重要的长孙无忌正色道。
“第一,技术好不好是关键。就拿这水车来说,魏朝时期出现的水车又叫翻车,与我拿出来的水车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也能起到取水的作用,但效果却并不算好。”
“第二,一门好的技术,想要发挥出它的作用,还得适应不同的地区和需要。就拿我这水车来说,可以根本使用的地点,做成大的、小的、竖的、横的、高的、矮的等等。”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一门好的技术,得有人愿意传授出去才行。可老话说得好,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为了能让自己不被饿死,那些当师傅的总会留上一手以防万一。”
“要说这种做法其实也并不算错,毕竟这当学生的难免是良莠不齐,而且俗话说得好,法不轻传,真要这么轻易传出去了,一个不好却是很容易引起很大的麻烦。”
“可往往很多当师傅的,一味顾忌这、顾忌那,直接就导致一些原本很好的技术渐渐失传。这也是为什么水车早在魏朝就出现过,可为什么到了大唐却依旧没办法推广开的缘故。”
“而这种保守,除了无法让更多人受益之外,同时也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象我之前说得,魏朝时期的水车光是在运水浇灌方面就比你我庄子上所用得差了很多很多。”
“更别说我们所用的水车,除了这两种基本功能之外,还可以用在磨坊、织坊甚至是铁匠等工坊方面。就象最原始的文字,发展到今天已经变得更加博大精深了一样。”
“当初圣人也曾问过我,说世俗之人能否学会制造诸如电动汽车这样的法器,我当时没有回答。现在我可以给辅机你一个明确的答应,不止能,而且还能做得更好!”
至于那些被这边的动静给吸引过来的游人和士子们,看着那大开的边门却不约而同地都是一脸羡慕和好奇之我以。只可惜,别说有长孙无忌在,就是没有也没人敢乱来。
等一行人进了书院之后,顿时就发现这里面的环境与风景,明显要比外面还要好上几分。不光是蝗灾的痕迹少了很多,而且用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来形容也一点不夸张。
可越是这样,在长孙无忌的眼里就越是惋惜。这么好的地方,给国子监来用都是绰绰有余了。结果眼前这位却只是用来传授什么格物之道,仅仅只是惋惜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
由于事先就已经通过了书院有关今天的视察之行,所以,等一行人进了书院之后,很快就上了几辆从后门进来的敞开式的游览车,以一种比慢跑快不了多少的速度转悠了起来。
一路行来,即便以长孙无忌的阅历,也不由被四周那清秀宜人的环境和风光所感染。当下捋着额下的长须,感慨道:“这书院之中可真是个好地方啊。”
“地方再好,也得用之得当才有意义,否则,岂不和外面一样,成了供人游玩、嬉戏之处了。”知道大唐那帮子文人眼馋自己这座书院的李安然,有意笑着说道。
“呵呵……真人,某确实觉得这处书院用来传授那些格物之术太过暴殄天物。但某确信,以真人为国为民的大胸襟,这么做肯定有这么做的道理。”从原本的高位上退下来的长孙无忌,笑着说道。
对于这个问题,李安然还真是一直都没有好好解释什么。之前在书院没建起来之时。长孙无忌他们也产没有太放在心上,可等建成之后没多久,又被商业街、商业税给吸引了注意力。等商业街、商业税关注完之后。却又是旱灾和蝗灾这两件天大的事情,根本顾不过来。
眼瞅着这位退下高官职位的历史名人。明显应该是得了李世民的吩咐来负责书院方面的事情。原本就没打算隐瞒什么的李安然,自然不会错过这种送上门来帮自己的好机会。
“长孙尚书,我修建这书院的目的相信你和圣人都清楚。至于为什么把这么好的书院用来传授格物之术,其实很简单,因为格物之术是每一个文明发展的基础。”坐在对方身侧座位上的李安然,指着道路两侧的风景和建筑,淡笑着说道。
“哦?愿闻其详。”说到这里。长孙无忌略一迟疑,然后又说道:“真人,既然某已经请罢了仆射尚书之职,以后还是请勿再称呼某为尚书。称某一声辅机吧。”
要说这长孙无忌虽然字辅机,但这个称呼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喊出口的。别说李安然这种年纪轻轻的后辈,就连同辈之中也只是少有的那几个知交好友才有那个资格。当然,身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以及那些文坛前辈自然也是没问题地。
可考虑到眼前这位虽说看着是很年轻,而且从一些行事的手段和日常言谈等方面来看也确实很稚嫩。但毕竟顶着一个上界真人的身份,根本无法以常理来度之。所以,在长孙无忌眼,称呼自己一声辅机虽说依旧有所不妥,但也能说得过去。
“辅机吧?”对于这三个字连在一起的读法很是觉得雷人的李安然。勉强保持着不动声色地点对说道:“也好,那我就托大称呼一声辅机了。”
“至于我之前所言这格物之术乃文明发展之基础的话,其实也很简单。就拿我山庄的水车、水井为例,辅机你觉得,这两样物品对民生有益否?”
“水车?水井?”只是愣了一下,就大概明白了这话中意思的长孙无忌,点头说道:“此二物对民生何上有益,有大益!真人能无私推广,实乃天下百姓之福份。”
“福份不福份的不敢说,我做这件事情也有我的目的。”摆了摆手的李安然,说道:“这水车一物,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真要说起来我只是改良了一翻而已。”
“可恰恰只是这一点改良,就能利用原本只是用来运水、灌溉的水车延续出磨坊、织坊以及其它的做坊。而这一点改良,也让这些工坊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成倍地提升。”
“至于水井也是,不用那种打井的设备,将打井一事变得轻松了许多。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压力设备,一个井轱辘,就可以让原本辛苦的取水过程变得简单高效起来。”
“还有那曲辕犁,只是简单的对老犁进行适当的改动,就能让耕田的效率成倍地提高。相信采用了这种新犁,还有水井水车,如果不是蝗灾,相信辅机的庄子今年也会是个大丰收吧?”
面对某人所说的这番话,长孙无忌并不需要去多想,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这话没有半点的虚假之处。不说逍遥山庄里的水车工坊,光从自己家庄子里的效仿结果中就能一一应证对方话里的所指出的那些事实。
“其实,辅机可知,这水车一物并非我独创,早在三国时期的魏朝就已经有所记载。但此物一直到我出现之前,却并没有推广开来,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长孙无忌问道。
“一门新的技术出现,能否被接受并且推广开来,需要符合三个条件。”竖起三个手指的李安然,笑道。
“愿闻其详。”知道此话非常重要的长孙无忌正色道。
“第一,技术好不好是关键。就拿这水车来说,魏朝时期出现的水车又叫翻车,与我拿出来的水车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也能起到取水的作用,但效果却并不算好。”
“第二,一门好的技术,想要发挥出它的作用,还得适应不同的地区和需要。就拿我这水车来说,可以根本使用的地点,做成大的、小的、竖的、横的、高的、矮的等等。”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一门好的技术,得有人愿意传授出去才行。可老话说得好,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为了能让自己不被饿死,那些当师傅的总会留上一手以防万一。”
“要说这种做法其实也并不算错,毕竟这当学生的难免是良莠不齐,而且俗话说得好,法不轻传,真要这么轻易传出去了,一个不好却是很容易引起很大的麻烦。”
“可往往很多当师傅的,一味顾忌这、顾忌那,直接就导致一些原本很好的技术渐渐失传。这也是为什么水车早在魏朝就出现过,可为什么到了大唐却依旧没办法推广开的缘故。”
“而这种保守,除了无法让更多人受益之外,同时也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象我之前说得,魏朝时期的水车光是在运水浇灌方面就比你我庄子上所用得差了很多很多。”
“更别说我们所用的水车,除了这两种基本功能之外,还可以用在磨坊、织坊甚至是铁匠等工坊方面。就象最原始的文字,发展到今天已经变得更加博大精深了一样。”
“当初圣人也曾问过我,说世俗之人能否学会制造诸如电动汽车这样的法器,我当时没有回答。现在我可以给辅机你一个明确的答应,不止能,而且还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