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考研,咱们一起奋斗!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无论什么样的设计,最初制造的样机,故障都是不可避免的,设计做的再好也只是理论,从理论到实际影响的因素很多。
  涡轮风扇发动机来说,各个部件的性能搭配,控制系统,再包括发动机的稳定性,等等,每个都会碰到问题,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影响故障出现的因素,可不仅仅是设计问题,制造技术以及制造出的产品和设计的差距,比设计本身的问题还要大。
  当制作出样机以后,就进入到下一步,不断修复故障的过程。
  这就像是软件程序设计。
  首先是写出一大堆的代码,调试运行就会出现一大堆的bug,需要修复很多的bug才能正式运行起来,运行也不一定得到理想的结果,还需要不断的修复再修复,即便是投放到市场上,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修复问题。
  现在昆仑发动机也只刚度过运行的阶段,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昆仑发动机组就在不断修复问题,而每一个问题要解决都很复杂。
  昆仑二组才刚进入到验收设计的阶段,后续制造出样机也肯定要修复故障。
  “故障,肯定不会少!”
  张刚川想着。
  他倒不是产生了幸灾乐祸的心态,而是实事求是的去做判断,但‘故障多’的判断,确实让他心情平复了不少,直白来说,昆仑二组的建立让昆仑发动机组很尴尬,尤其昆仑二组还做出了成绩。
  赵奕说的几个新技术、新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整体设计对于昆仑发动机的改动也非常多,可以说是从里到外,除了主轴没有变动,其他都进行了改变,因为压气机外层的设计,就连外形都有变化。
  这样制造出来的样机,哪里还有昆仑发动机的影子?
  那完全就是一台全新的涡扇发动机。
  最重要的是,昆仑二组研发的时间非常短暂,前后加在一起还不够昆仑发动机的零头,如此高效率做出的设计,若是样机还没有太大问题,昆仑发动机组连续几年的工作,真就成了个笑话,他们甚至都可以提前解散了。
  这就是张刚川郁闷的地方。
  虽然昆仑发动机不是他一个人领导设计出来的,他只是后期做了几年的负责人,但全程参与昆仑发动机的设计,国内谈到昆仑发动机就知道他,自己带领团队做的工作成了笑话,还让人感到很郁闷啊。
  另外,几年、十几年、二十多年的努力,结果被其他组几个月完全超越……
  张刚川想想都产生一股提前退休的冲动!
  还干什么呢?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就该退休了啊!
  ……
  会议室的报告结束了。
  赵奕和昆仑二组的其他人,只是对新的设计、修正做了简单介绍,但已经足够让审查组的人知道,二组有了好多设计,对昆仑发动机内外进行了大量修正,他们的设计不同于昆仑发动机,完全是全新的设计。
  这就够了。
  审查组也不可能真正变为验收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精英专家,也没办法决定二组瞄定的战机,必须要回去好好做研究。
  首先,还是要确定设计问题。
  虽然赵奕和二组的其他人对新设计、修正进行了讲解,但也只是简单的讲一下,差不多等于是直接说结论,而对设计进行验收必须要理解,确定设计是正确的,才能完成验收却做制造样机的论证,因为样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决定制造的,最需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
  样机,都是钱堆出来的。
  昆仑发动机的第一台样机,制造费用最低也超过三亿人民币,最主要的费用就是在制造端,因为都是全新的设计,零部件不是大批量生产,制造端要准备新的模具,一些需求技术高的部件,则还要讨论具体怎么知道的问题,费用自然是非常的高昂,消耗的时间长也很长。
  后来再制造第二台、第三年,相对费用稍稍低一些,也在两亿人民币左右,除非是确定进行批量生产,否则制造费用会一直很高。
  昆仑二组的设计制造成本更高了,首先材料上就是巨额费用,K03B含铼量超过百分之六,相对应制造出来的涡轮叶片也昂贵,因为涉及到更高的温度、压力,对应也需要更好的材料,发动机在材料上就比昆仑发动机贵三倍以上。
  另外,二组的设计需要更高的技术,有些部件设计更复杂,生产出来难度更高,消耗的费用也会更高。
  在二组简单的介绍了设计后,好多了解的人心里就有估计,以二组的设计制造出样机,第一台费用也许会达到五亿人民以上。
  这只是第一台。
  如果考虑到后续调试问题,肯定会制造第二台、第三台,一切顺利最少也要烧掉十亿以上。
  这还是保守估计。
  所以对设计进行严格验收的步骤少不了,航空集团、科技处都必须要确定设计是正确,之后他们也必须进行大量的评估。
  比如,论证发动机整体重量。
  性能。
  制造技术需求。
  等等。
  这些就不只是二组的设计了,还需要考虑合作工厂的技术,并且需要航空材料部门配合,因为很多发动机的材料不一定能达标,而二组的设计中,对各部件详细材料的论述并不多。
  在出一份确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后,航空集团才能确定拨款制造样机。
  所以接下来忙碌的是航空集团,他们要找一大堆的专家、技术人员,分别对二组的各部分设计进行详细的论证、研究。
  二组也需要派人过去。
  刘建昆和赵奕说明了情况,赵奕想了下干脆就让孙磊、王志国、袁海涛、李荣茂等人过去了,他们几个了解一些设计、技术问题。
  有些设计的原理只有赵奕才清楚,但他可没心思跑到航空集团基地,去给一堆验收人员做解释,他们看得懂就去论证、研究,看不懂……
  如果厚脸皮过来问,自己也肯定会解答。
  “就这样吧!”
  赵奕决定下来。
  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航空集团、科技处对设计的验收,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再加上商量瞄定战机,还要和其他部-门协同,内部肯定要经过一系列的讨论,都需要很长时间的,他可不想浪费太长时间。
  等审查组的人离开以后,因为设计验收需要时间,二组的其他人也准备‘出差’,赵奕倒是清闲下来,他不需要继续呆在实验室,干脆就回到了校园生活,轻松的享受上几天。
  大四了!
  虽然赵奕感觉一切没什么变化,实际上,确实完全不一样了。
  宿舍里的几个人中,孟铮从来神龙见首不见尾,也不知道具体忙些什么,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自习室或图书馆,他的成绩好也是有道理的。
  范雷比孟铮还要忙。
  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阎学林对他非常器重,承诺等他毕业就正式签订工作合同,器重的同时也肯定会给他很多的工作。
  比如,医学科学中心的问题。
  医学科学中心动工快半年了,房屋的建造有专门的人来负责,但一些有关实验室架构,预留设备空间等问题,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范雷就作为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代表,不断和建造方以及其他部门进行沟通。
  这其实有点像是装修,因为相应的要求比较高,就需要自己不断的跑、不断的盯着,再加上学习生活、毕业压力,范雷有多忙可想而知。
  赵奕想见着他都不容易。
  所以当赵奕闲下来,希望能享受大学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宿舍平常就只有李仁喆一个人。
  李仁喆一直在埋头苦读。
  “考研!我要考研!一定要考研!”李仁喆不止是埋头苦读,偶尔就神神叨叨的喊上几句。
  赵奕疑惑问道,“你为什么一定要考研?对了,先说好,我还没想好毕业带学生,而且,我昨天了解了一下,好像还没有资格,因为我和生命学院,没有签订对应的教职合同。”
  “你不懂!”
  李仁喆叹了口气,憋了半天什么也没说。
  赵奕顿时感到很郁闷,话说个开头就不说了,吊人胃口就太没道德了。
  “唉~”
  隔了好半天李仁喆似乎是憋不住了,终于说道,“赵奕啊,如果我说我想和黄文倩分手,你怎么看?”
  “用眼看?”
  “不是开玩笑!”
  李仁喆很严肃的说道,“我真的想分手,但是又说不出口,每次看到她……反正,说不了,她这个人很温柔的,人好,性格也不错,但是我……”
  “嗡嗡嗡~~~”
  赵奕只感觉一大堆苍蝇在耳边飞,他实在忍不住打断道,“说——重——点——”
  “!!”
  “哦哦!”
  李仁喆道,“反正我就是说不出口啊,但是人家都说了,毕业就分手,为什么呢?毕业就是两路人了,不在一起了,所以我一定要考研,因为黄文倩说,她肯定会去找工作,不继续读了。”
  赵奕想了一下道,“读研和工作不冲突吧,你读研、她工作,正好啊,到时候她供你读书,等你毕业就结婚,多么美好的爱情啊……”
  李仁喆翻了个白眼,“我是那种人吗?她出钱供我上学,开玩笑,换一下还差不多。”
  “赵奕,你知道我,咱可是纯爷们!”
  赵奕有些无趣的打开了电脑,准备上网浏览一下最新的新闻,才刚把网页打开就听到身后说,“不过……你说的好像也不错啊……”
  ……
  当身边的同学都在考虑毕业问题时,赵奕不由得也思考起来,学院方面和他有过交谈,是院长吴艳平和魏世清找过他,说让他当研究生导师。
  赵奕没和生命学院签过教职合同,他的‘教授’职位归属是理学院,理论上不能带生命学院的研究生,但他是有‘特权’的,只要确定当研究生导师,一切学校内的规则就都不是问题。
  “不行!”
  “不能当导师!”
  “学生,怎么教?带着他们做实验?或者教他们东西……不擅长啊!”
  其实赵奕对当导师还是有点兴趣的,带几个学生就当是培养人才,也等于是找了几个帮手,但他是真不擅长培养学生,因为就连他自己都不太会做实验,能做出成果都是因为系统能力,学生跟着他什么也学不到,他唯一能做的,只是提供好的研发环境。
  仅此而已。
  如果换一个角度,颠倒一下,去读个研究生,找个老师带自己……
  赵奕思考着忽然眼前一亮,相比当研究生导师来说,当学生就轻松太多了,只是学着做实验或者做研究,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难度。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读研究生可以延续大学生活,他很是为即将失去的大学生活惋惜。
  失去了,就没有了!
  人生最宝贵、最美好的时间,离开了再想找回来根本不可能,既然有希望延续一下,为什么不呢?
  “对!”
  “我要考研!”
  “不一定考生命学院,其他学院、其他专业也可以呀,或者考个新类型的专业?”
  “比如,哲学、心理学?”
  “或者,经济、金融学?”
  “再或者……”
  赵奕仔细一想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他怎么想都觉得开启校园新生活才更有意思,而不是很死板的去当什么导师、教授。
  年轻人,就该多学习啊!
  赵奕想好了以后就给林晓晴发了个信息,确定一下她的打算是什么,“对了,晓晴,你是准备读政法大学的法学硕士吗?”
  “对啊?”
  林晓晴回了个疑问。
  赵奕思考着回复道,“法学?没什么意思。要不这样吧,我去政法大学读个哲学或者经济学,到时候咱俩又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了。”
  “……你不是开玩笑吧?”
  “正在考虑中!”
  赵奕还真不是开玩笑,他觉得应该改变下生活,拓展一下思维,总是不断的做研发就像是个机器人,连思维都被固定住了。
  比如,压气机稳定性设计。
  周庆说了个很出奇的想法,他跟着想才设计出了多孔道放气活塞。
  虽然设计都是他做的,但灵感是周庆提供的,他发现自己做研发,其实没什么灵感可言,或许原因就在于知识面的局限性。
  好多顶级的数学、物理博士,也同时拥有法学、哲学或者经济学等方面的博士学位,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哲学、经济学等科目,等帮助拓展知识面,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赵奕打定了主意以后,就回了宿舍去找李仁喆。
  李仁喆听到赵奕说准备考研,惊讶的张大了嘴,“你还考研?考什么研?哪个老师敢带你?你在开玩笑吧?”
  “我是想读经济学或者哲学。”
  “经济学、哲学?”
  李仁喆仔细想了一下说道,“经济学、哲学,这类型的研究生,不招生命学院的本科生吧?”
  “——??”
  赵奕听的愣了一下,仔细想想决定道,“也对啊!算了,我就先读个二专出来!先拿到经济学、哲学的本科证!”
  “考研!咱们一起奋斗!”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