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天下最适合做朋友的人”1
第一百七十八章 “天下最适合做朋友的人”1
远处的田野上,一队武士紧紧跟上了田氏的车队。
这队武士是骑兵,他们的骑兵矛上挑着一块长长的三角形旗帜,那旗帜没有任何羽毛牛尾装饰,只是在双面绣着一个大大的“赵”字。
这个“赵”字说明了一切。
叔向目送着这队武士追上田氏车队,并一路尾随田氏车队没入地平线下,他微微点点头,没有回答刚才武士的问话,没头没脑的发了句感慨:“赵氏若不昌盛,天理难容啊。”
赵氏武士追上田氏商队,他们不是想打劫,而是履行“封建义务”。
所谓的“封建义务”就是保护,赵氏是晋国贵族中第一个把“庇护制”推广到过往商队的封建领主,而且他还这一准则被写入封臣守则当中,让属下封臣必须遵守。
当然,这也是职业兵诞生后一个顺理成章的产物——在封建制下,过往的商队经过领主领地,都要向领主交纳一定的保护费。而领主手下的武士要拿薪水长期服役的话,领主的负担很沉重,于是,赵武想出一个妥协办法,规定领主可以收取过往商队的保护费,而各地领主旗下的武士,就以护送商队来抵偿对领主承担的服役任务。
这话有点绕嘴,简单的说,就是:过去领主所属的武士是无偿为领主服务的,他们或许承担站岗值勤的任务,或者帮领主忙忙农活,修缮、保卫城堡,但现在他们是职业兵了,那么就职业负责保护过往商队。而后,领主从收取的保护费拿出一部分钱来,支付职业武士服役的薪水。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进入赵氏的商队沿途受到武士的保护,虽然因此领主收取的费用高了点,但对他们来说通往赵氏的商路更安全了。
要知道,这时代危害商人的不光是土匪,还有各种猛兽,在春秋时代,道路两边最常见的动物是老虎与麋鹿,也有少量大象、披毛犀。
赵氏武士们的护送任务是各负其责的,一位领主收取保护费后,负责把商队从自己的居城护送到到下一位领主的居城,而后,武士们可以返回,接着等待下一个护送任务。至于商队的行程,将由后续的领主接手保护……就这样,赵氏依据领地庇护责任,像接力赛一样沿途保护着商队前进,领主们既增加了收入,也让手下武士经常处于战备状态。
叔向的感慨就是这意思——霸主国晋国用举国之力组建职业兵制。但至今为止,武卫军勉强凑齐了三个“标准师”,而与此同时,赵武借助推行庇护制,使赵氏圈养了三个“整编师”的常备武力。
“标准师”与“整编师”之间,士兵数目相差三倍。
赵氏轻轻松松,储藏起与国家武力相同数量的军事编制,但实际士兵数目相当于国家武装的三倍,这份令人恐惧的力量让范匄也不得不顾忌。故此,赵武虽然没有回到国内,范匄做事的时候,却不敢轻易触碰三家联盟的底线。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进,赵氏必然越来越强大,最终会成为一头令人恐怖的巨兽。
叔向有了明悟,他把这一幕悄悄埋在心里……
数日后,各地相继开始春耕,赵氏勋田制也开始推行——所谓“勋田”,是根据《周礼》关于“土田附庸”的礼制进行的,所有被赵氏确定为世袭武士的人,都获得一亩勋田。这一亩勋田虽然数量少,但却是身份的象征,拥有这一亩勋田的人,有权力佩戴宝剑,而佩戴宝剑,在春秋则属于贵族标志——在春秋人眼中,宝剑等同于中世纪贵族手中的拐杖,同样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前者被称为“权杖”、后者被称为“仪剑”。
这柄勋田宝剑也是赵氏武士的权杖。
依据周礼,唯有贵族可以把宝剑佩戴在身上以象征身份,而辅兵,或者不是武士出身的国人,他们可以手持武器参加战斗,但无权把宝剑“佩戴”在身上。战时国家会举行授剑仪式,在战场上他们只能把武器拿在手上,不能佩戴。而战后则需要交换武器。
赵氏推广勋田制,让社会阶层的等级更加分明,而社会阶层等级分明,则意味着普通百姓的奋斗欲望更加旺盛——在这次勋田风潮中,齐策获得了五亩勋田,因为无法同时佩戴五柄宝剑,赵武允许他在自己的宝剑上镶上五颗星星,显示持剑者拥有五亩勋田的身份。
这样一来,赵氏武士的荣誉感便极度膨胀,大家彼此在路上见面,身份高低不用猜测,看看对方有没有佩剑,看看对方佩剑上的星星,就能分辨出对方的身份。身份低的人,不免产生欲求不满情绪,并渴望在今后的征战中,获取更大的功勋。
除了齐策获得五亩勋田外,师偃、师修后裔各自获得三亩勋田。故世的程罂,公孙杵臼后裔获得了四亩勋田,而赵氏中层武士,大多数只获得两亩勋田,比如林虎、卫敏、英触等人。潘党特殊,他静悄悄的拥有了与师偃、师修后裔同等待遇。
勋田制推行后,赵武继续往封建制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国都内范匄还忙着搜刮自己的属国。
在这段时间,涌入晋国的财富实在太多了,新田城弥漫着一股讲究奢侈的气氛,晋平公也私下里琢磨着整修自己的宫殿。他跟赵成商量:“听说你父亲擅长筑城,张老曾称赞你父亲建造的房屋‘美伦美央’,现在我晋国富足了,可寡人的宫殿显得很寒酸,你能不能悄悄跟你父亲说一下,寡人想重新修造一座宫殿,让你父亲帮忙设计一下。”
赵成张嘴想说什么,他身边一位同龄伴读轻轻拽了拽赵成的袖子,赵成立刻改变了他原来的意图,转而说:“君上既然想整修宫殿,那么我跟父亲说一声,一定让君上感觉满意。”
此时,齐国执政已经顺利从莒国撤军——跟真实的历史稍有不同的是,崔杼这次没有允许莒国继续存在,他俘虏了莒国国君之后,带领大军回到国内。齐庄公热情的亲自来到崔杼府上,祝贺崔杼辉煌的胜利,席上,崔杼的夫人棠姜献舞,齐国国君醉眼迷离,频频用目光示意棠姜的兄长、崔杼的管家东郭偃……
在齐庄公泡二奶的时候,赵武已进入九原,祭奠晋国的历任元帅,他先祭祀了赵氏先祖,而后从韩厥开始,荀罂、荀偃一个不落,挨个祭祀一番。
这个季节不是举行公祭的时间,此时范匄正忙着在新田城招待各国君主,各国君主是来新田“听成”的,范匄在宴会上宣布了各国明年应缴纳的征税份额,并顺便宣布了明年的工作安排。
范匄比较嚣张,此时,晋国的家族兼并已经愈演愈烈,各家族面对范匄的威势,已经嘘若寒蝉,因此,在九原墓地上,除了赵武和他的属臣外,没有人同来祭奠。
古代的所谓扫墓,除了焚香敬献祭品外,还要修剪坟墓上的野草,整理坟墓两边栽培的树木,赵氏武士忙着帮赵武做这些琐事,赵武自己则从一个个墓碑面前走过,仿佛检阅这些士兵,也仿佛接受先辈的嘱托。
许久,赵武问身边的叔向:“这么多晋国的大臣,前任元帅躺在这里,假如这些人死而复生,现在站在我面前,你觉得谁最适合当作朋友交往?”
叔向沉思了一下,立刻回答:“韩伯最适合,韩伯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为了庇护自己的友人,甚至不惜跟国君对抗,这样的人最适合当作朋友。”
赵武轻轻摇头:“我说的是,如果这里所有的人都站在我面前,你只能选择一个人做朋友,你还会选择韩伯(韩厥)吗?”
叔向昂然回答:“当然是韩伯,我不考虑其他人。”
赵武走到一座碑文面前站住,轻声叹息:“其实韩伯作为长者,非常爱护后辈,但韩伯也有缺点,因为韩伯虽然待人热心,但他从不善于反抗,不善于坚持。韩伯总想着与世无争,总想着你不争夺,上天会帮助你的……与这样的人交往,虽然如沐春风,但你却别指望得到他的帮助。
我说这话,似乎凉薄了一点……然而……”
赵武的话音低沉下来,过了一会儿,他低沉的说:“当初赵氏下宫之乱,韩厥是反对的,事后他保护了赵氏遗孤,使得赵氏有一天能够重新站起来,他支持了赵氏遗孤重新回到卿大夫的行列,这才有了赵氏的今天。然而……”
赵武谈论赵氏,仿佛在说一个外人,叔向虽然有点惊诧,但他屏住呼吸,继续倾听赵武的话。
赵武低沉的说:“然而,如果韩厥当初明确阻止,也许栾书不敢轻易发动‘下宫之乱’,也许赵氏的灾祸会更轻微一点。
如果我仅仅为赵氏这么说,也许刻薄了一点,但厉公被弑的时候,韩厥明明表示了反对,可是他只是言语上的反对,从不站出来明确阻止。
我可以猜得到韩伯当时的想法,在强大的栾书与三郤联军面前,出面阻止下宫之乱,那是螳臂挡车,韩氏将因此陷入危机。为了不让韩氏因此受害,韩厥从言词上进行反对,礼也;而他行动上没有明确阻止,自保其身也——他终究还是以自己的家族为重,虽然他知道什么是正义,却从不肯为了正义牺牲一个铜板的家族利益。这就是韩伯。”
远处的田野上,一队武士紧紧跟上了田氏的车队。
这队武士是骑兵,他们的骑兵矛上挑着一块长长的三角形旗帜,那旗帜没有任何羽毛牛尾装饰,只是在双面绣着一个大大的“赵”字。
这个“赵”字说明了一切。
叔向目送着这队武士追上田氏车队,并一路尾随田氏车队没入地平线下,他微微点点头,没有回答刚才武士的问话,没头没脑的发了句感慨:“赵氏若不昌盛,天理难容啊。”
赵氏武士追上田氏商队,他们不是想打劫,而是履行“封建义务”。
所谓的“封建义务”就是保护,赵氏是晋国贵族中第一个把“庇护制”推广到过往商队的封建领主,而且他还这一准则被写入封臣守则当中,让属下封臣必须遵守。
当然,这也是职业兵诞生后一个顺理成章的产物——在封建制下,过往的商队经过领主领地,都要向领主交纳一定的保护费。而领主手下的武士要拿薪水长期服役的话,领主的负担很沉重,于是,赵武想出一个妥协办法,规定领主可以收取过往商队的保护费,而各地领主旗下的武士,就以护送商队来抵偿对领主承担的服役任务。
这话有点绕嘴,简单的说,就是:过去领主所属的武士是无偿为领主服务的,他们或许承担站岗值勤的任务,或者帮领主忙忙农活,修缮、保卫城堡,但现在他们是职业兵了,那么就职业负责保护过往商队。而后,领主从收取的保护费拿出一部分钱来,支付职业武士服役的薪水。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进入赵氏的商队沿途受到武士的保护,虽然因此领主收取的费用高了点,但对他们来说通往赵氏的商路更安全了。
要知道,这时代危害商人的不光是土匪,还有各种猛兽,在春秋时代,道路两边最常见的动物是老虎与麋鹿,也有少量大象、披毛犀。
赵氏武士们的护送任务是各负其责的,一位领主收取保护费后,负责把商队从自己的居城护送到到下一位领主的居城,而后,武士们可以返回,接着等待下一个护送任务。至于商队的行程,将由后续的领主接手保护……就这样,赵氏依据领地庇护责任,像接力赛一样沿途保护着商队前进,领主们既增加了收入,也让手下武士经常处于战备状态。
叔向的感慨就是这意思——霸主国晋国用举国之力组建职业兵制。但至今为止,武卫军勉强凑齐了三个“标准师”,而与此同时,赵武借助推行庇护制,使赵氏圈养了三个“整编师”的常备武力。
“标准师”与“整编师”之间,士兵数目相差三倍。
赵氏轻轻松松,储藏起与国家武力相同数量的军事编制,但实际士兵数目相当于国家武装的三倍,这份令人恐惧的力量让范匄也不得不顾忌。故此,赵武虽然没有回到国内,范匄做事的时候,却不敢轻易触碰三家联盟的底线。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进,赵氏必然越来越强大,最终会成为一头令人恐怖的巨兽。
叔向有了明悟,他把这一幕悄悄埋在心里……
数日后,各地相继开始春耕,赵氏勋田制也开始推行——所谓“勋田”,是根据《周礼》关于“土田附庸”的礼制进行的,所有被赵氏确定为世袭武士的人,都获得一亩勋田。这一亩勋田虽然数量少,但却是身份的象征,拥有这一亩勋田的人,有权力佩戴宝剑,而佩戴宝剑,在春秋则属于贵族标志——在春秋人眼中,宝剑等同于中世纪贵族手中的拐杖,同样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前者被称为“权杖”、后者被称为“仪剑”。
这柄勋田宝剑也是赵氏武士的权杖。
依据周礼,唯有贵族可以把宝剑佩戴在身上以象征身份,而辅兵,或者不是武士出身的国人,他们可以手持武器参加战斗,但无权把宝剑“佩戴”在身上。战时国家会举行授剑仪式,在战场上他们只能把武器拿在手上,不能佩戴。而战后则需要交换武器。
赵氏推广勋田制,让社会阶层的等级更加分明,而社会阶层等级分明,则意味着普通百姓的奋斗欲望更加旺盛——在这次勋田风潮中,齐策获得了五亩勋田,因为无法同时佩戴五柄宝剑,赵武允许他在自己的宝剑上镶上五颗星星,显示持剑者拥有五亩勋田的身份。
这样一来,赵氏武士的荣誉感便极度膨胀,大家彼此在路上见面,身份高低不用猜测,看看对方有没有佩剑,看看对方佩剑上的星星,就能分辨出对方的身份。身份低的人,不免产生欲求不满情绪,并渴望在今后的征战中,获取更大的功勋。
除了齐策获得五亩勋田外,师偃、师修后裔各自获得三亩勋田。故世的程罂,公孙杵臼后裔获得了四亩勋田,而赵氏中层武士,大多数只获得两亩勋田,比如林虎、卫敏、英触等人。潘党特殊,他静悄悄的拥有了与师偃、师修后裔同等待遇。
勋田制推行后,赵武继续往封建制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国都内范匄还忙着搜刮自己的属国。
在这段时间,涌入晋国的财富实在太多了,新田城弥漫着一股讲究奢侈的气氛,晋平公也私下里琢磨着整修自己的宫殿。他跟赵成商量:“听说你父亲擅长筑城,张老曾称赞你父亲建造的房屋‘美伦美央’,现在我晋国富足了,可寡人的宫殿显得很寒酸,你能不能悄悄跟你父亲说一下,寡人想重新修造一座宫殿,让你父亲帮忙设计一下。”
赵成张嘴想说什么,他身边一位同龄伴读轻轻拽了拽赵成的袖子,赵成立刻改变了他原来的意图,转而说:“君上既然想整修宫殿,那么我跟父亲说一声,一定让君上感觉满意。”
此时,齐国执政已经顺利从莒国撤军——跟真实的历史稍有不同的是,崔杼这次没有允许莒国继续存在,他俘虏了莒国国君之后,带领大军回到国内。齐庄公热情的亲自来到崔杼府上,祝贺崔杼辉煌的胜利,席上,崔杼的夫人棠姜献舞,齐国国君醉眼迷离,频频用目光示意棠姜的兄长、崔杼的管家东郭偃……
在齐庄公泡二奶的时候,赵武已进入九原,祭奠晋国的历任元帅,他先祭祀了赵氏先祖,而后从韩厥开始,荀罂、荀偃一个不落,挨个祭祀一番。
这个季节不是举行公祭的时间,此时范匄正忙着在新田城招待各国君主,各国君主是来新田“听成”的,范匄在宴会上宣布了各国明年应缴纳的征税份额,并顺便宣布了明年的工作安排。
范匄比较嚣张,此时,晋国的家族兼并已经愈演愈烈,各家族面对范匄的威势,已经嘘若寒蝉,因此,在九原墓地上,除了赵武和他的属臣外,没有人同来祭奠。
古代的所谓扫墓,除了焚香敬献祭品外,还要修剪坟墓上的野草,整理坟墓两边栽培的树木,赵氏武士忙着帮赵武做这些琐事,赵武自己则从一个个墓碑面前走过,仿佛检阅这些士兵,也仿佛接受先辈的嘱托。
许久,赵武问身边的叔向:“这么多晋国的大臣,前任元帅躺在这里,假如这些人死而复生,现在站在我面前,你觉得谁最适合当作朋友交往?”
叔向沉思了一下,立刻回答:“韩伯最适合,韩伯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为了庇护自己的友人,甚至不惜跟国君对抗,这样的人最适合当作朋友。”
赵武轻轻摇头:“我说的是,如果这里所有的人都站在我面前,你只能选择一个人做朋友,你还会选择韩伯(韩厥)吗?”
叔向昂然回答:“当然是韩伯,我不考虑其他人。”
赵武走到一座碑文面前站住,轻声叹息:“其实韩伯作为长者,非常爱护后辈,但韩伯也有缺点,因为韩伯虽然待人热心,但他从不善于反抗,不善于坚持。韩伯总想着与世无争,总想着你不争夺,上天会帮助你的……与这样的人交往,虽然如沐春风,但你却别指望得到他的帮助。
我说这话,似乎凉薄了一点……然而……”
赵武的话音低沉下来,过了一会儿,他低沉的说:“当初赵氏下宫之乱,韩厥是反对的,事后他保护了赵氏遗孤,使得赵氏有一天能够重新站起来,他支持了赵氏遗孤重新回到卿大夫的行列,这才有了赵氏的今天。然而……”
赵武谈论赵氏,仿佛在说一个外人,叔向虽然有点惊诧,但他屏住呼吸,继续倾听赵武的话。
赵武低沉的说:“然而,如果韩厥当初明确阻止,也许栾书不敢轻易发动‘下宫之乱’,也许赵氏的灾祸会更轻微一点。
如果我仅仅为赵氏这么说,也许刻薄了一点,但厉公被弑的时候,韩厥明明表示了反对,可是他只是言语上的反对,从不站出来明确阻止。
我可以猜得到韩伯当时的想法,在强大的栾书与三郤联军面前,出面阻止下宫之乱,那是螳臂挡车,韩氏将因此陷入危机。为了不让韩氏因此受害,韩厥从言词上进行反对,礼也;而他行动上没有明确阻止,自保其身也——他终究还是以自己的家族为重,虽然他知道什么是正义,却从不肯为了正义牺牲一个铜板的家族利益。这就是韩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