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第一百一十五节 河路(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按照范宗尹的藩镇设立办法,那完全就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反正江北都烂了,不给地方土豪和巨寇,就得给金兵。在朝堂辩论上都撕破脸,公开说“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
  万一三年之后,要收藩镇权力了,藩镇不从,朝廷势大的话,杀几个武将就是了。岳飞大概就是这么死的,至少是原因之一。同样,这也是范宗尹被弹劾的原罪之一,因为那时候大家看到藩镇没用了,当年建议设立藩镇的范宗尹那就该死,就是误国,谁管过程呢。
  反过来,如果藩镇搞好了,能够挡住金兵,这就是范宗尹的政绩。
  这么看来,李慢侯在海州当藩镇,跟范宗尹的利益一致,范宗尹就是他朝里的人。看来有时间得好好走走门路,郭仲威那样的事情,他可不想在遇到第二次。万一下次朝廷又给他来一个什么新的藩镇,削他的权力,他真受不了。
  海州的民政,尽可能托付给侯东,地方权力大量下放给土豪。一切尽可能遵循乡村悠久的传统,不去破坏就最稳定。
  海州虽然不是流民迁徙的主要路径,但多少也有一些流民。他们不想接受刘豫统治,或者接受不了。从山东东南沿海一带南迁,一部分被当地土豪吸收,雇佣他们种地。大部分则被侯东截留,山东胶西、密州一带沿海过来的难民,很大一部分都是渔民、盐户,直接被他安排在就近的怀仁县洛要盐场附近,声言圈地安置难民。盐场现在都没人管,朝廷的榷场还顾不上这里。因此很快就煮出了食盐,在朝廷来不及监管之前,第一批淮盐就上了海州的市面。
  借鉴粮票的成功例子,侯东印刷了引票,他先用现金向难民收购食盐,接着规定商人必须用盐票换盐,借鉴的还是官府盐引的推广思路,但目的却不一样。官府是为了靠盐引获得铜钱,铜钱可是硬通货,不但大宋流通,日本、高丽,甚至金国都流通,导致宋朝常年处于缺钱状态,不断打击铜钱出口,却屡禁不止,明明有发钞权,却要自行打击,宋朝也是独一份。
  军务则大胆托付给李忠,李忠跟随李慢侯多年,但始终没有表现出什么天赋。做什么事情都兢兢业业,都很努力,可都不出彩。但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大错。这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超常的天赋,单凭努力,并不能成为一个英才。只是李慢侯十分信任他,只要不需要天赋的工作,都愿意交给他去做,培养他,锻炼他。
  目前以李忠的能力,进取不足,守城有余。海州不可能成为攻防的重点,因此让他留守这里,李慢侯可以放心去其他方向。
  到了四月,海州地区情况稳定,地面上匪患也不见几个,于是李慢侯南下涟水军。
  涟水军在淮河以北,地理上跟海州是一个版块,却偏偏划入楚州,也不知道是怎么设计的,是不是出于秦岭南北都归陕西的政治考虑,总之给李慢侯带来了一些不便,如果可能的话,他打算把这里要过来。这样他就拥有了一个进出淮河的通道,方便他的水军行动。
  到了这里,发现赵立在王袭的帮助下,步骑船协同战术已经练的颇有成效。他手下有一批精锐步兵,都是跟金军打过硬仗的,不单单会防守,野战也不止一次。唯一缺的是骑兵,只有三千人,远远不够用。
  由于在淮河作战,可用的战船比运河选择多多了。李慢侯在高邮已经打造了一大批两千石帆桨船,经过试验,还是这种结构简单的船好用,那种翻轮船,看着也很不错,可对地形要求太高,在大江、大湖里作战还行,进入河水中,反不如这种帆桨船好事,关键是操作便利,士兵更好训练。
  “好东西啊。你连这种玩意都搞出来了,痛快!”
  刚刚训练完,出了一身臭汗的赵立洗都没洗,就拉着李慢侯看他的成果。
  对李慢侯送给他的两具八牛弩格外喜欢,以前这东西只在东京等大城市的城墙上有,扬州只有一架。但实际上李慢侯发现,这东西设计出来是用于野战的。带有四个轮子,可以随步兵运动。架在城墙上,反而没什么作用,因为射界的问题,很难对攻到城下的敌人造成伤害。宋军早期也确实用于野战,打死辽军统帅萧挞凛那次,就是在野外设伏。而且可以射儿臂粗的蹶踏箭,钉在城墙上做攀爬用。可惜中后期的宋军,失去野战的勇气,只能摆到城墙上做样子。
  由于制作困难,而且其中的诀窍,不是真正掌握的工匠,其他人很难摸索出来。现代人试图复员这种武器,结果只能做出样子,却没有威力可言。李慢侯是后来招到了一个从南京逃出来的军监工匠,才得到制作的秘诀,在扬州大肆复制。
  宋军的大型床弩从两弓到四弓都有,这种三弓床弩就已经足够给力,四弓的他没见过,也不觉得有必要制造,因为三弓床弩的操作,就已经让人头疼,正规得一百个人同时操作,熟练的弩手至少也得五十个人,战场上的空间是很宝贵的,不可能派一大批只能打一枪的弩手占据地方。这种床弩也打不了第二枪,因为装填、瞄准一次至少半个时辰以上,战争不会给他从容的开第二发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