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第二百四十节 灭韩(1)
身在局中迷,人总是很难看清自己。
李慢侯从没想过,这一两年各种诡异的局面会跟他有关。
原因是东藩的分量已经足够重,足以影响大局。
兀术之所以不敢进攻挞懒,恐怕担心东藩会援助,兀术面对挞懒的胜面比较大,但如果加上一个东藩,就毫无胜算。挞懒则是不敢主动进攻,因为他比较弱势,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辽东的局面容易理解,朝廷方面,就有些复杂了,那些文臣把事情玩的复杂到李慢侯需要抽丝剥茧才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朝廷想削藩是肯定的,换了李慢侯也想。朝廷想收兵权,也是肯定的,老赵家的传统,其实也无可厚非,君权时代,皇帝就是国家,皇帝要把兵权抓在手里,也是理所应当的。
有一个杯酒死兵权的结果,对韩世忠、岳飞这些武将来说,也不算遗憾。可问题是,现在还不是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啊。匈奴未灭,竟要自剪羽翼!
李慢侯弄清这些的时候,立刻派人去向韩世忠、岳飞提出建议,希望两人不要还朝。两人都没有回话,韩世忠确实拖着不想还朝,可岳飞反而很积极,好像真的相信朝廷让他还朝是为了让他统筹全局。
岳飞如今才三十七岁,正是一个男人的巅峰状态,精力还未消退,经验已经丰富,正是该建功立业的好年华。作为一个武将,更上一层楼,无非是统领全局,封狼居胥。所以这几年岳飞一直积极主战,却一直没有机会。镇守河东后,就更是无用武之地,他多次请求出关作战,剪灭残敌,迎回三圣。也多次申请入潼关,讨伐刘豫。可惜都因为各种情况,被按在原地。
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朝廷更不放心藩镇,之前总是将岳飞、韩世忠顶在藩镇周边。岳飞在京西,镇压的就是淮西江藩,韩世忠在开封,对淮东江藩产生震慑。一旦江藩不轨,韩岳军击于北,朝廷攻于南。另外韩世忠部,还起到抵御东藩的作用,开封府以东的大名府一直也是他的辖区。
关于还朝这件事,韩世忠跟岳飞之间,肯定也有沟通。但两人达不成一致,岳飞积极还朝的话,韩世忠也不能不去,毕竟他们是官军,不奉召就是不忠。而且现在不是战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也不适用。
所以两人还是一起还朝了。李慢侯派人给他们送行,告诉他们,要小心朝廷斗争,万一不利,不要硬撑,少做事,少说话。如果需要援手的话,可以去找两个公主。晏孝广父子也可以求助。
韩世忠应该问题不大,李慢侯主要担心岳飞,这人是会说一些别人都不喜欢听的话的。有人试图论证岳飞情商不低,但岳飞会负气做事,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这是毫无疑问的。他可以因为跟宰相闹矛盾,就放弃军队给母亲去守孝,但从这一点来看,绝不是什么情商高的滑头。他这种性格,能活到现在,真的很难得。
李慢侯心想,有他的支持,两个英雄的命运应该不会那么惨。毕竟现在两人头上的光芒,也没那么耀眼。很多光环都被赵立、李慢侯给分走。尤其是岳飞,事实上还没打过什么值得称道的大战,一直徘徊在主要战场边缘,没有施展的空间。
目前真正打过硬仗的,除了已经死去的赵立,也就是李慢侯跟吴阶。历史上吴阶的地位似乎一直不高,被韩世忠、岳飞这些人物完全遮住了光芒,可事实上吴阶的军事才能和贡献,有可能更大。
当初张浚兵败富平,十几万西军溃败。西军将领不是投降,就是溃退到后方,只有吴阶兄弟用战略的眼光看到,金军肯定要入川。看到这个目的不难,难得是为此付出行动。在一片混乱中,吴阶兄弟收拢了几千残兵,退守和尚原、大散关一带。
当时的局面非常危机,而吴阶的局面最为危机。他几乎遭遇了一切兵败后的危机,人心不稳,甚至有手下想绑了吴阶献给女真人;最大的困境是,他坐守和尚原,跟其他部队完全失去联系,连朝廷都联系不上,几乎是一只孤军。吴阶性格圆滑,但那一刻他却认定,只要他守在这里,女真人就不敢入川,因为他很容易就能切断女真人的后路。女真人要入川,一定会先过他这一关。这一刻,吴阶是个英雄。
之后几年,吴阶以和尚原一隅之地,跟女真人的主力缠斗,不提和尚原等战役胜负,关键是吴阶一直在这里,这就挡住了女真人入川的脚步,当然和尚原等战役打的也很漂亮,依托有利地形,发挥西军善守的长处,以少胜多,野战中战胜金军。
如果当时没有吴阶,女真人趁势拿下四川,接着沿江而下,赵构只能继续逃亡。
用一个镇抚使奖励吴阶,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朝廷要削藩,作为一种国家政策,李慢侯认为没错。有正当的理由,合理的程序,削藩就只是一种政策调整。
但吴阶显然不这么看,当看到朝廷调岳家军、韩家军两大首领还朝,立刻察觉到朝廷要动手了,吴阶为了自保,立刻对西夏人动手。这很高明,是武将自保的阳谋。一旦跟西夏人开战,西军必然是主力,作为西军首领,吴阶就没人能动。就好像当年金军在陕西,吴阶就权势熏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慢侯从没想过,这一两年各种诡异的局面会跟他有关。
原因是东藩的分量已经足够重,足以影响大局。
兀术之所以不敢进攻挞懒,恐怕担心东藩会援助,兀术面对挞懒的胜面比较大,但如果加上一个东藩,就毫无胜算。挞懒则是不敢主动进攻,因为他比较弱势,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辽东的局面容易理解,朝廷方面,就有些复杂了,那些文臣把事情玩的复杂到李慢侯需要抽丝剥茧才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朝廷想削藩是肯定的,换了李慢侯也想。朝廷想收兵权,也是肯定的,老赵家的传统,其实也无可厚非,君权时代,皇帝就是国家,皇帝要把兵权抓在手里,也是理所应当的。
有一个杯酒死兵权的结果,对韩世忠、岳飞这些武将来说,也不算遗憾。可问题是,现在还不是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啊。匈奴未灭,竟要自剪羽翼!
李慢侯弄清这些的时候,立刻派人去向韩世忠、岳飞提出建议,希望两人不要还朝。两人都没有回话,韩世忠确实拖着不想还朝,可岳飞反而很积极,好像真的相信朝廷让他还朝是为了让他统筹全局。
岳飞如今才三十七岁,正是一个男人的巅峰状态,精力还未消退,经验已经丰富,正是该建功立业的好年华。作为一个武将,更上一层楼,无非是统领全局,封狼居胥。所以这几年岳飞一直积极主战,却一直没有机会。镇守河东后,就更是无用武之地,他多次请求出关作战,剪灭残敌,迎回三圣。也多次申请入潼关,讨伐刘豫。可惜都因为各种情况,被按在原地。
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朝廷更不放心藩镇,之前总是将岳飞、韩世忠顶在藩镇周边。岳飞在京西,镇压的就是淮西江藩,韩世忠在开封,对淮东江藩产生震慑。一旦江藩不轨,韩岳军击于北,朝廷攻于南。另外韩世忠部,还起到抵御东藩的作用,开封府以东的大名府一直也是他的辖区。
关于还朝这件事,韩世忠跟岳飞之间,肯定也有沟通。但两人达不成一致,岳飞积极还朝的话,韩世忠也不能不去,毕竟他们是官军,不奉召就是不忠。而且现在不是战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也不适用。
所以两人还是一起还朝了。李慢侯派人给他们送行,告诉他们,要小心朝廷斗争,万一不利,不要硬撑,少做事,少说话。如果需要援手的话,可以去找两个公主。晏孝广父子也可以求助。
韩世忠应该问题不大,李慢侯主要担心岳飞,这人是会说一些别人都不喜欢听的话的。有人试图论证岳飞情商不低,但岳飞会负气做事,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这是毫无疑问的。他可以因为跟宰相闹矛盾,就放弃军队给母亲去守孝,但从这一点来看,绝不是什么情商高的滑头。他这种性格,能活到现在,真的很难得。
李慢侯心想,有他的支持,两个英雄的命运应该不会那么惨。毕竟现在两人头上的光芒,也没那么耀眼。很多光环都被赵立、李慢侯给分走。尤其是岳飞,事实上还没打过什么值得称道的大战,一直徘徊在主要战场边缘,没有施展的空间。
目前真正打过硬仗的,除了已经死去的赵立,也就是李慢侯跟吴阶。历史上吴阶的地位似乎一直不高,被韩世忠、岳飞这些人物完全遮住了光芒,可事实上吴阶的军事才能和贡献,有可能更大。
当初张浚兵败富平,十几万西军溃败。西军将领不是投降,就是溃退到后方,只有吴阶兄弟用战略的眼光看到,金军肯定要入川。看到这个目的不难,难得是为此付出行动。在一片混乱中,吴阶兄弟收拢了几千残兵,退守和尚原、大散关一带。
当时的局面非常危机,而吴阶的局面最为危机。他几乎遭遇了一切兵败后的危机,人心不稳,甚至有手下想绑了吴阶献给女真人;最大的困境是,他坐守和尚原,跟其他部队完全失去联系,连朝廷都联系不上,几乎是一只孤军。吴阶性格圆滑,但那一刻他却认定,只要他守在这里,女真人就不敢入川,因为他很容易就能切断女真人的后路。女真人要入川,一定会先过他这一关。这一刻,吴阶是个英雄。
之后几年,吴阶以和尚原一隅之地,跟女真人的主力缠斗,不提和尚原等战役胜负,关键是吴阶一直在这里,这就挡住了女真人入川的脚步,当然和尚原等战役打的也很漂亮,依托有利地形,发挥西军善守的长处,以少胜多,野战中战胜金军。
如果当时没有吴阶,女真人趁势拿下四川,接着沿江而下,赵构只能继续逃亡。
用一个镇抚使奖励吴阶,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朝廷要削藩,作为一种国家政策,李慢侯认为没错。有正当的理由,合理的程序,削藩就只是一种政策调整。
但吴阶显然不这么看,当看到朝廷调岳家军、韩家军两大首领还朝,立刻察觉到朝廷要动手了,吴阶为了自保,立刻对西夏人动手。这很高明,是武将自保的阳谋。一旦跟西夏人开战,西军必然是主力,作为西军首领,吴阶就没人能动。就好像当年金军在陕西,吴阶就权势熏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