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没有反贼杀害朝廷使者,咱就制造一股反贼
第二天一早,刘焉府上的管事,就先去找了李素,通知他可以提前一天觐见。
然后又临时去了侍中董扶府上,说刘焉请他过府。
董扶跟刘焉私交非常好,被刘焉隐隐引为智囊,便如袁绍之于何进。所以刘焉突然相召,董扶也毫不犹豫地欣然前往。
这个董扶,《三国志》里几乎没提,但在《后汉书.方士传》里却算第一等名士。
他是益州广汉郡人士,为当世蜀中头号大儒。早年在成都治学,曾得朝廷三公十次征辟、三次察举为贤良方正、有道博士,他才出山为官。
董扶的经学水准,在朝中大儒里绝对能排上前三,连卢植、郑玄都远不如他。
除非卢植和郑玄的恩师马融复活,才有可能压过董扶。(董扶辈分很高,今年已经81岁,三国志上之所以没名气,是因为他只剩两年寿命,董卓进京后他就老死了)
不过董扶最著名的本事,还是他的谶纬之学。
也就是夜观星象、解读民谣图谶,预言天下大势。
他的这项能力,堪称当今天下第一。
自前些年黄巾贼起、天下大乱之后,董扶多次预言何处将乱、何处安宁,让汉灵帝都刮目相看。
虽然不敢说他的预言解读100%准,但绝对是如今世上还活着的人里,公信力最高的。
刘焉昨日得了李素提供的把柄,正要再次推动废史立牧,但动手之前,还想跟董扶商量一下具体操作。
……
半个时辰之后,董扶乘着轻盖牛车,飘然来到刘焉府上。
只见他鹤发童颜,清癯瘦削,仙风道骨。一副纯银色的长须垂至胸腹,完全就是星宿老仙的造型。
他官居侍中,之所以还坐牛车,当然不是因为买不起好马。而是马车过于颠簸,上了年纪的人受不了,慢吞吞的牛车刚好合适。
刘焉亲自出门百步迎接,礼敬有加,还扶董扶下车。
两人入内叙礼,随后刘焉就把曹操的介绍信和李素写的东西递给董扶。
等对方看完后,刘焉就开门见山垂询:“董公,今日有一事委决不下,特请您商议。依你之见,如果我等把这个‘涿郡刘备’的事迹宣扬出去,弄得人尽皆知,使朝野议论‘刺史无主动调兵越境剿贼之权’的弊政,可有把握让陛下收回此前成命、准许设立州牧?”
董扶仔细推敲,又问了一些细节:“这事儿不好说,得看能激起多大的朝野议论了,而且要宣扬得不着行迹。若是让陛下一眼就看得出,是阁下在幕后推手,陛下定然会怀疑你另有所图。
另外,纵然陛下因这个由头,允许从此设立州牧。你若第一个请为州牧,也难免惹人猜忌,以为你有割据之心。至少也要先一心为公,举荐几位其他朝野人望的耆宿,先担任那些如今被战乱波及的州的州牧,而后你才能自请——万不可为天下先。”
刘焉捻须细思,觉得董扶之见,果然是持重老辣。
他真心叹道:“我岂有割据之心?请求设立州牧,而后外任,也不过是见天下将乱,陛下恐怕也不久于人世,想求一方净土,为汉室宗亲留一股血脉——
虽然陛下如今还未油尽灯枯,但我辈以史为鉴,本朝自光武中兴以来,除了最初的光武、明帝之外,此后历代十帝,从未有寿命超过35岁的。
先帝刚好35岁驾崩,今上也已32岁,都是自明帝以后,最高寿的天子了,这还得益于他们是外藩入继大统、并非生于深宫、避免了自幼虚纵孱弱。
如今之势,一旦山陵崩,中枢岂有不乱之理?州牧之权虽大,只要陛下坚持只让我等汉室宗亲为牧,正好以藩牧拱卫朝廷、威慑不臣,岂不美哉?我有此倡议,完全是一心为了大汉,天日可鉴!”
董扶静静听刘焉吐槽完,不疾不徐接道:“太常之忠心,我辈素有所知,不必解释。但外人不知,避嫌还是不得不为的。”
刘焉点点头:“依我之见,我想把那李素继续留在京师,为刘备之事迹宣扬造势。但不能让外人看出他是为我所用。不如,就举荐他去伯安处,让他在大宗正府得辟一闲差。
此举有三利:首先,那刘备也是汉室宗亲、据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只因幼年丧父,断了世代爵禄传承。如今既要扬刘备事迹为我用,当先请宗正按谱查验、确定其宗亲支脉,而后名正则言顺。
其次,伯安为大宗正之前,曾任幽州刺史十年之久,在幽州威望极高。此番幽州为张纯及胡人所乱,陶谦不能制,一旦陛下恩准废史立牧,首当其冲的,便是幽州牧一职。我辈届时当群起而奏,请陛下命伯安为幽州牧、平定乱局。如此一来,陛下定然不会猜忌于我,认为废史立牧是全然出于公心。
而将那李素派到伯安手下辟一闲职、待伯安去幽州上任时,那李素也正好以属吏身份跟去幽州上任,与他旧主刘备合力击贼。如此李素定会欣然接受好意,在宣扬刘备事迹时,全力以赴为我所用。”
“妙计啊,君朗之计,滴水不漏!”董扶听了,都连连赞叹刘焉谋略深远。
他们口中提到的“伯安”,便是前任幽州刺史刘虞、如今的大宗正。
大宗正也是九卿之一,是掌管所有涉及汉室宗亲事务的官员。所以刘备这个汉室宗亲的含金量是否足够,直接就是由大宗正出具鉴定结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后又临时去了侍中董扶府上,说刘焉请他过府。
董扶跟刘焉私交非常好,被刘焉隐隐引为智囊,便如袁绍之于何进。所以刘焉突然相召,董扶也毫不犹豫地欣然前往。
这个董扶,《三国志》里几乎没提,但在《后汉书.方士传》里却算第一等名士。
他是益州广汉郡人士,为当世蜀中头号大儒。早年在成都治学,曾得朝廷三公十次征辟、三次察举为贤良方正、有道博士,他才出山为官。
董扶的经学水准,在朝中大儒里绝对能排上前三,连卢植、郑玄都远不如他。
除非卢植和郑玄的恩师马融复活,才有可能压过董扶。(董扶辈分很高,今年已经81岁,三国志上之所以没名气,是因为他只剩两年寿命,董卓进京后他就老死了)
不过董扶最著名的本事,还是他的谶纬之学。
也就是夜观星象、解读民谣图谶,预言天下大势。
他的这项能力,堪称当今天下第一。
自前些年黄巾贼起、天下大乱之后,董扶多次预言何处将乱、何处安宁,让汉灵帝都刮目相看。
虽然不敢说他的预言解读100%准,但绝对是如今世上还活着的人里,公信力最高的。
刘焉昨日得了李素提供的把柄,正要再次推动废史立牧,但动手之前,还想跟董扶商量一下具体操作。
……
半个时辰之后,董扶乘着轻盖牛车,飘然来到刘焉府上。
只见他鹤发童颜,清癯瘦削,仙风道骨。一副纯银色的长须垂至胸腹,完全就是星宿老仙的造型。
他官居侍中,之所以还坐牛车,当然不是因为买不起好马。而是马车过于颠簸,上了年纪的人受不了,慢吞吞的牛车刚好合适。
刘焉亲自出门百步迎接,礼敬有加,还扶董扶下车。
两人入内叙礼,随后刘焉就把曹操的介绍信和李素写的东西递给董扶。
等对方看完后,刘焉就开门见山垂询:“董公,今日有一事委决不下,特请您商议。依你之见,如果我等把这个‘涿郡刘备’的事迹宣扬出去,弄得人尽皆知,使朝野议论‘刺史无主动调兵越境剿贼之权’的弊政,可有把握让陛下收回此前成命、准许设立州牧?”
董扶仔细推敲,又问了一些细节:“这事儿不好说,得看能激起多大的朝野议论了,而且要宣扬得不着行迹。若是让陛下一眼就看得出,是阁下在幕后推手,陛下定然会怀疑你另有所图。
另外,纵然陛下因这个由头,允许从此设立州牧。你若第一个请为州牧,也难免惹人猜忌,以为你有割据之心。至少也要先一心为公,举荐几位其他朝野人望的耆宿,先担任那些如今被战乱波及的州的州牧,而后你才能自请——万不可为天下先。”
刘焉捻须细思,觉得董扶之见,果然是持重老辣。
他真心叹道:“我岂有割据之心?请求设立州牧,而后外任,也不过是见天下将乱,陛下恐怕也不久于人世,想求一方净土,为汉室宗亲留一股血脉——
虽然陛下如今还未油尽灯枯,但我辈以史为鉴,本朝自光武中兴以来,除了最初的光武、明帝之外,此后历代十帝,从未有寿命超过35岁的。
先帝刚好35岁驾崩,今上也已32岁,都是自明帝以后,最高寿的天子了,这还得益于他们是外藩入继大统、并非生于深宫、避免了自幼虚纵孱弱。
如今之势,一旦山陵崩,中枢岂有不乱之理?州牧之权虽大,只要陛下坚持只让我等汉室宗亲为牧,正好以藩牧拱卫朝廷、威慑不臣,岂不美哉?我有此倡议,完全是一心为了大汉,天日可鉴!”
董扶静静听刘焉吐槽完,不疾不徐接道:“太常之忠心,我辈素有所知,不必解释。但外人不知,避嫌还是不得不为的。”
刘焉点点头:“依我之见,我想把那李素继续留在京师,为刘备之事迹宣扬造势。但不能让外人看出他是为我所用。不如,就举荐他去伯安处,让他在大宗正府得辟一闲差。
此举有三利:首先,那刘备也是汉室宗亲、据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只因幼年丧父,断了世代爵禄传承。如今既要扬刘备事迹为我用,当先请宗正按谱查验、确定其宗亲支脉,而后名正则言顺。
其次,伯安为大宗正之前,曾任幽州刺史十年之久,在幽州威望极高。此番幽州为张纯及胡人所乱,陶谦不能制,一旦陛下恩准废史立牧,首当其冲的,便是幽州牧一职。我辈届时当群起而奏,请陛下命伯安为幽州牧、平定乱局。如此一来,陛下定然不会猜忌于我,认为废史立牧是全然出于公心。
而将那李素派到伯安手下辟一闲职、待伯安去幽州上任时,那李素也正好以属吏身份跟去幽州上任,与他旧主刘备合力击贼。如此李素定会欣然接受好意,在宣扬刘备事迹时,全力以赴为我所用。”
“妙计啊,君朗之计,滴水不漏!”董扶听了,都连连赞叹刘焉谋略深远。
他们口中提到的“伯安”,便是前任幽州刺史刘虞、如今的大宗正。
大宗正也是九卿之一,是掌管所有涉及汉室宗亲事务的官员。所以刘备这个汉室宗亲的含金量是否足够,直接就是由大宗正出具鉴定结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