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战象种田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自从孟信和鄂顺投降后,李素已经从他们那儿榨取了不少实力,竭泽而渔显然不是优秀的御下之术,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先给他们输血造血,尝点甜头。
整个191年的十一月与腊月,建宁郡全境与永昌郡最东部的梇栋周边地区,就在一股“致富经”的氛围中如火如荼地种田,休兵息民,一心搞建设。
已经在葭萌和僰道有过两年优异种田履历的屯田都尉国渊,也再次被李素调到建宁与永昌边境地区,整治道路、修造梯田、开垦山坡茶林、干得如火如荼。至于僰道那边的后续屯田整治工作,就交给国渊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屯田官接手。
而且,李素也不白使唤人,在国渊抵达南中的那一刻,李素就已经提前请示过刘备,直接将其从典农都尉提拔为了典农校尉。
都尉名义上只是同时负责一个郡的屯田事务,而升级到校尉后,按刘备阵营的官职设置,就可以掌管整个南中地区或者说庲降都督府的屯田建设事务。未来如果进一步升职为典农中郎将,更是能负责整个益州的屯田事务。
南中之地本来就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饶,百姓耕种也不辛苦,所以民力丰裕。反而是因为植物生长快速、繁茂、野果鸟兽众多,所以永昌郡境内的人口有一百五六十万,田地却不足,所以人均口粮很低。
所以李素来主持屯田之前,永昌的情况几乎是处在“百姓没什么吃的,但也没什么活干,就躺尸休息少干活,减少能量消耗”的懒散状态。因此李素只要愿意教蛮王扩大生产,其实有的是剩余劳动力可以大兴土木。
短短两个月内,孟尝、孟信兄弟就亲眼目睹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梇栋县周边百余里的山道两侧,至少都开出了好几排梯田,累计超过五十万汉亩,而且都是用石头修葺了梯田边沿的那种,也就是可以蓄水种植水稻。
在北方,国渊经过这两年的经验,算过梯田的开发成本——开旱田大约需要十五人一年的人力,才能开出一人份的可耕种田地。而水田则是二十五倍,因为要砌石沿蓄水。
也就是说,汉制收税按百姓人均耕一百汉亩算(折现代三十亩),要新建一百汉亩梯田,要付出十五人到二十五人干一整年开荒。
五十万汉亩的梯田,足够五千名壮丁满额耕种,而且都是种稻子的水田,原本至少要十三万壮丁劳作一年开荒,但现在只干了冬季农闲的两个月时间,时间缩短了六倍,按说得投入六倍的人数也就是七十多万开荒劳力。
但实际上,整个永昌郡境内的昆明黑夷也才五六十万人,占永昌郡人口的三分之一罢了,还有七八十万的哀牢白夷和三四十万的汉人。
而且昆明黑夷也不都是孟尝部下的,还有些不听他调遣的小部落,孟尝在永昌只有三十多万部众,在建宁的秦臧县等地还有十几万部众,两郡的孟尝部众全加起来也才五十万人。
(注:东汉登记永昌郡、越嶲郡人口时,口径跟建宁郡、牂牁郡不一样。永昌越嶲是把夷人都统计在户数里的,建宁只统计汉人,所以看档案建宁人很少,才十三四万,但其实蛮夷还有三四十万。而永昌的一百五六十万是吧汉、夷全算在里面了,因为当年哀牢国投降的时候是‘献上户籍簿册’的,也就是说蛮王本身有成建制地统计人口。)
孟尝部的五十万人里,还要刨除老人小孩不会服徭役建梯田,所以实际上只用了一半左右的平均单产人力,就把那么多梯田修起来了,这个几乎翻倍的效率,一开始让李素也咋舌不已,而不懂行的孟氏蛮族就更是对国渊的致富效率感慨不已了。
为此,在腊月的一天,李素曾经亲口问过国渊:“子尼,这南中稻田都是水田,为何修治难度与人力耗费,远远低于僰道的水田,几乎与葭萌那些只能种萝卜和麦子的旱田差不多了。你有什么妙法?”
国渊也不藏私,非常得意地揭秘:“屯田屯久了,就善于观察环境,因势利导。南中屯田虽是水田,却比僰道、葭萌那边还省了一项工程,故而快捷。”
李素:“哦?有话彻底说清楚,省了什么。”
国渊:“我也是到了这里之后,观察了一段时间的天候、问了本地故老才知道的——本地老者都说,永昌、建宁四季如春无冬,故而也无秋燥冬冻,四季都是春雨绵绵,天无三日之晴。
所以我就决定,省掉了梯田的灌溉水路与提水的水车,连蓄水石沿也可以稍微做差一点,可以向下微微渗水即可,但凭下雨就满足全年灌溉。正是因为省掉了灌溉的考虑,足足可以减少四成的工程量。”
李素一听就恍然大悟,内心也是感慨不已:热带雨林气候就是爽啊,哪里需要考虑“灌溉”的难题,往地上丢一把种子等它自己长出来就好了。难怪东南亚那些热带民族可以懒散一些,但照样吃得饱。
云南这地方,好像也就腊月和正月雨水稍微少一点,但中间这一个半月本来就可以休息不种田,剩下十个多月作物生长期内雨水始终是充足的。
不过,五十万汉亩梯田,也还只是额外给五千壮丁找到农活干、或者说额外养活两三万人口(一个壮丁对应一户五口之家),乍一看并不算多逆天的福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自从孟信和鄂顺投降后,李素已经从他们那儿榨取了不少实力,竭泽而渔显然不是优秀的御下之术,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先给他们输血造血,尝点甜头。
整个191年的十一月与腊月,建宁郡全境与永昌郡最东部的梇栋周边地区,就在一股“致富经”的氛围中如火如荼地种田,休兵息民,一心搞建设。
已经在葭萌和僰道有过两年优异种田履历的屯田都尉国渊,也再次被李素调到建宁与永昌边境地区,整治道路、修造梯田、开垦山坡茶林、干得如火如荼。至于僰道那边的后续屯田整治工作,就交给国渊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屯田官接手。
而且,李素也不白使唤人,在国渊抵达南中的那一刻,李素就已经提前请示过刘备,直接将其从典农都尉提拔为了典农校尉。
都尉名义上只是同时负责一个郡的屯田事务,而升级到校尉后,按刘备阵营的官职设置,就可以掌管整个南中地区或者说庲降都督府的屯田建设事务。未来如果进一步升职为典农中郎将,更是能负责整个益州的屯田事务。
南中之地本来就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饶,百姓耕种也不辛苦,所以民力丰裕。反而是因为植物生长快速、繁茂、野果鸟兽众多,所以永昌郡境内的人口有一百五六十万,田地却不足,所以人均口粮很低。
所以李素来主持屯田之前,永昌的情况几乎是处在“百姓没什么吃的,但也没什么活干,就躺尸休息少干活,减少能量消耗”的懒散状态。因此李素只要愿意教蛮王扩大生产,其实有的是剩余劳动力可以大兴土木。
短短两个月内,孟尝、孟信兄弟就亲眼目睹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梇栋县周边百余里的山道两侧,至少都开出了好几排梯田,累计超过五十万汉亩,而且都是用石头修葺了梯田边沿的那种,也就是可以蓄水种植水稻。
在北方,国渊经过这两年的经验,算过梯田的开发成本——开旱田大约需要十五人一年的人力,才能开出一人份的可耕种田地。而水田则是二十五倍,因为要砌石沿蓄水。
也就是说,汉制收税按百姓人均耕一百汉亩算(折现代三十亩),要新建一百汉亩梯田,要付出十五人到二十五人干一整年开荒。
五十万汉亩的梯田,足够五千名壮丁满额耕种,而且都是种稻子的水田,原本至少要十三万壮丁劳作一年开荒,但现在只干了冬季农闲的两个月时间,时间缩短了六倍,按说得投入六倍的人数也就是七十多万开荒劳力。
但实际上,整个永昌郡境内的昆明黑夷也才五六十万人,占永昌郡人口的三分之一罢了,还有七八十万的哀牢白夷和三四十万的汉人。
而且昆明黑夷也不都是孟尝部下的,还有些不听他调遣的小部落,孟尝在永昌只有三十多万部众,在建宁的秦臧县等地还有十几万部众,两郡的孟尝部众全加起来也才五十万人。
(注:东汉登记永昌郡、越嶲郡人口时,口径跟建宁郡、牂牁郡不一样。永昌越嶲是把夷人都统计在户数里的,建宁只统计汉人,所以看档案建宁人很少,才十三四万,但其实蛮夷还有三四十万。而永昌的一百五六十万是吧汉、夷全算在里面了,因为当年哀牢国投降的时候是‘献上户籍簿册’的,也就是说蛮王本身有成建制地统计人口。)
孟尝部的五十万人里,还要刨除老人小孩不会服徭役建梯田,所以实际上只用了一半左右的平均单产人力,就把那么多梯田修起来了,这个几乎翻倍的效率,一开始让李素也咋舌不已,而不懂行的孟氏蛮族就更是对国渊的致富效率感慨不已了。
为此,在腊月的一天,李素曾经亲口问过国渊:“子尼,这南中稻田都是水田,为何修治难度与人力耗费,远远低于僰道的水田,几乎与葭萌那些只能种萝卜和麦子的旱田差不多了。你有什么妙法?”
国渊也不藏私,非常得意地揭秘:“屯田屯久了,就善于观察环境,因势利导。南中屯田虽是水田,却比僰道、葭萌那边还省了一项工程,故而快捷。”
李素:“哦?有话彻底说清楚,省了什么。”
国渊:“我也是到了这里之后,观察了一段时间的天候、问了本地故老才知道的——本地老者都说,永昌、建宁四季如春无冬,故而也无秋燥冬冻,四季都是春雨绵绵,天无三日之晴。
所以我就决定,省掉了梯田的灌溉水路与提水的水车,连蓄水石沿也可以稍微做差一点,可以向下微微渗水即可,但凭下雨就满足全年灌溉。正是因为省掉了灌溉的考虑,足足可以减少四成的工程量。”
李素一听就恍然大悟,内心也是感慨不已:热带雨林气候就是爽啊,哪里需要考虑“灌溉”的难题,往地上丢一把种子等它自己长出来就好了。难怪东南亚那些热带民族可以懒散一些,但照样吃得饱。
云南这地方,好像也就腊月和正月雨水稍微少一点,但中间这一个半月本来就可以休息不种田,剩下十个多月作物生长期内雨水始终是充足的。
不过,五十万汉亩梯田,也还只是额外给五千壮丁找到农活干、或者说额外养活两三万人口(一个壮丁对应一户五口之家),乍一看并不算多逆天的福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