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袁绍拥立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贾诩被擒、张辽袭击安邑的水路军遭到重创反杀。如此重挫之下,即使张辽本人亲率的陆路军还保存得比较完好,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当时吕布倒是让张辽“歼灭安邑城外水寨的敌军主力后,趁安邑守军虚弱,围而不打、同时分兵南下翻越中条山截关羽后路,稍微拖住几天就行”。
  但张辽自己心里很清楚,此战他要是仗着两万多人马、把徐晃张任歼灭半数、让安邑守军只剩不足万人,那他是可以考虑围住安邑,分兵南下的。
  现在形势完全逆转,他自己只剩一万出头人马,徐晃张任那边却几乎纹丝不动,两万人实力保存得好好的,还围困分兵个屁啊。
  拿五千人围两万人?再分五千人翻中条山堵关羽后路?那不扯淡找死!非得被徐晃和关羽反过来包饺子,全军被歼灭在中条山里不可!
  张辽非常识时务,立刻带着人马往闻喜退却,打算靠他剩下的一万人守住闻喜这个沟通湅水和黄河中游流域的桥头堡,为袁绍阵营下次再从这条路进攻关中保存火种。
  毕竟,只要闻喜县还在袁绍军手中,袁绍军就可以慢慢往这边增兵、然后在这儿花一年半载甚至更多的准备时间、广造船只。
  造够了船还能一路往下游打,破安邑、解良,通过蒲坂津袭击长安。
  可惜,诸葛亮怎么会让张辽如愿呢,所以在张辽败退的次日,诸葛亮就请徐晃亲自带兵追击。
  徐晃之前负伤躺了几天,如今伤势也恢复得不错了。诸葛亮很清楚关羽帐下诸将的禀赋,既然是打防守反击,防守阶段可以暂时依赖张任,那反击阶段就非得徐晃亲自出马不可了。
  徐晃的地位按说不是张任可比的,他也不用听命于诸葛亮。但考虑到诸葛亮此前化腐朽为神奇的操作,加上诸葛亮的后台,徐晃也不敢以官爵品秩高低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何况诸葛亮也给他留了面子,基本上是用商议的口气建议他如何如何,徐晃很上道地选择了虚心接受。
  徐晃带走了一万五千人反击闻喜县,只留下不足五千交给张任守安邑。
  按说一万五千人攻打一万人防守的城池,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毕竟防守方有明显的地利优势。
  但张辽已经失去了谋士,对战场时机的把握能力大大降低了,让他不敢像历史上在合肥那样轻易出城反击。
  另一方面,闻喜县本来半个月前还是刘备阵营的,张辽自己也猛攻了两三天、最后利用城中少量守军绝望士气崩溃才投降。
  这种并非郡治的小县城,防御设施本就不是很坚固,闻喜位于湅水源头,附近河水也不宽深,水量较小,所以闻喜县的城壕也非常浅狭。
  之前张辽攻城的时候,两三天内就把城壕的要害河段填平了,让云梯冲车等攻城武器能够直达城下。后来他还想进取安邑,把所有人力都集中在了伐木造木筏上,根本没想过修复闻喜这种乡下地方的城防。
  所以徐晃、诸葛亮和典韦追到闻喜的时候,闻喜城的城防设施状态,还是上次刚被攻破时的样子。
  护城河关键河段无效废弃,城墙上的夯土崩落垛堞缺损都没修补。甚至当初张辽主攻的那座城门上的城楼塌了一半也没人管。
  而诸葛亮这样的攻城大师,连当初攻长安的战役都参与过,可谓攻坚调度经验已经挺丰富了。年轻的诸葛亮,相比于野战,更擅长攻守城。
  部队一靠近闻喜,诸葛亮在典韦的保护下稍微巡视了一下,就做出决定:暂时围二缺二,围住城池的西边和南边,放出东面和北面。
  因为闻喜的东面是濒临湅水的,北面则是张辽的来路。这个姿态典型是为了逼迫张辽弃城、守不住主动跑。
  徐晃对于围城阵地的部署没有异议,只是忍不住追问诸葛亮:“诸葛司马,你觉得张辽会跑么?”
  诸葛亮也不托大,坦荡承认:“说实话,我没把握。但这么部署不亏。不管张辽跑不跑,他肯定会担心闻喜迟早守不住。
  关将军已经撤退成功了,大王肯定会把关将军的疲惫之师换防到后方保卫长安,这样无论是换马将军还是别的谁来增援我们,肯定比吕布、文丑来得快。
  而且李师说过,袁绍此人极为贪图小利、优柔寡断,是很难做出随机应变扩大战事的决心的。如果他一开始的计划只是抢雒阳、抢河东,确保东西分陕而治,如周、召故事。
  那么,一旦袁绍发现偷袭阶段结束、后续再要扩大战果得投入成五倍十倍的决心,他未必能马上下这个决心。所以,只要我们让张辽意识到这一点,他不会不考虑后路的。
  之前闻喜被夺取时,城内府库还有不少物资,闻喜更东北面、湅水源头的周阳邑码头更是如此。我相信,张辽之前处于攻势,他拿下这些地方后,不会立刻想着把物资往回运。肯定还指望这些军械物资用于后续攻打安邑、蒲坂,扩大战果。
  现在攻守易势,他不会不考虑把这些地方的物资后撤到东垣甚至河内的——虽然河内到这儿的距离,比上党还远一些。但是由此到上党全程都是翻王屋山的山路,所以张辽绝对不会吧掠夺收获抢运回上党。
  只要张辽觉得闻喜守不久而分兵抢运物资,就是我们施压破城之时。不过,城内已经被缴获的军械和其他贵重之物,肯定是免不了被张辽掠夺一空了。最多把沉重的粮食留下一些,看张辽是否会在破城突围之前放火烧了粮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