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战略挺近
如果只会实战参谋、不会像约米尼、克劳塞维茨那样写兵法总结,诸葛亮就不配做诸葛亮了。
但是同理,如果他只会像约米尼、克劳塞维茨那样总结兵法、但自己实际参谋打仗却一塌糊涂老是扮演战败方,那他也不配做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为诸葛亮,自然是治学要如约米尼、克劳塞维茨,实战要如项羽/拿破仑、韩信/毛奇,理论与实战双巅峰,才不枉为人一世。
写完《兵法.内外篇》后不久,诸葛亮一边把他的手稿给关羽参考,就像历史上约米尼把自己的手稿给拿皇参考一样,听取关羽结合自身多年经验的补充意见。
另一边,因为战局的进展,刘备阵营和袁绍阵营刚好渡过了河内之战的前期运动战阶段、要转入双方都投入十几二十万兵力的大规模相持阶段。
所以,诸葛亮刚总结出来的这些心得,也正好被用上,得到了一次实践检验的机会。
诸葛亮根据他对关羽的观察、对近期部队改用新式后勤后的机动调度效率的复盘、以及新总结出来的兵法理论,微调了后续援军的进场时间、节奏、切入位置。
说白了,诸葛亮这篇兵法的精髓,就是把“如何让己方更容易在局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打出敌人赶到战场的时间差、各个歼灭敌人”这个问题,彻底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论述透彻了。
从项羽韩信到拿破仑毛奇,一切对这一问题有价值的形势变化科技演进作用趋势,统统算到、有效变量全部加入考量、实现全局通盘统筹。
把这一堂堂正正的军事思想贯彻到实处,收益自然惊人。
整个十一月下旬,袁绍方面在河内-并州战场投入了近二十万援军,分十几天好多个批次到达。加上原本麹义、张辽剩下的近两万人,还有文丑的三万,整个河内并州战场袁军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五万。
而同一时间里,刘备也把留在关中的战略预备队、以及北线负责牵制吕布的马超,陆续投入了河内、河东,总投入兵力达九万,加上关羽原本就有的六万人,让刘备军前线总兵力扩张到了十五万。
刘备手上的战略预备队,以及弘农的张飞,加起来只剩五万了,也算是能押上的赌注全往上押。
那么,在双方往前线不断大规模增兵、十几万人级别的战略机动过程中,诸葛亮新总结出来的“对内线优势和外线优势做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取舍,确保己方集中优势兵力的收益最大化”这一指导思想,具体为刘备阵营争取到了多少好处呢?
略一举例,就能看出收益实在是不少。
比如,十一月二十这天,关羽就趁着麹义救援张辽未遂后不久、假装又要故技重施,改为“趁张辽和文丑会合了、麹义却回了自己营地的时间差,对麹义防守兵力空虚的河内郡治怀县动手”。
然后,文丑张辽麹义果然都被吓住了,害怕历史重演,把兵力往怀县北岸、麹义旧营以东的位置集结,让出了另外几个方向上对关羽围堵的道路。
但实际上,诸葛亮根本没让关羽故技重施,只是吓吓敌人的。把敌人调动到西北方向、抱团集结一处后。关羽实际上选择了杀个回马枪,对野王以西、还未被关羽光复的敌占区那几个县动手。
试图趁机打通河东与河内之间、沿着黄河沟通的主通道。摆脱对之前非得通过汾水、沁水后勤路线补给的唯一依赖。
而张辽文丑因为怕麹义被歼灭,放开了对关羽回头向西的道路的威胁,没有第一时间注意到关羽的这个调动。
与此同时,汉军从河东来的援军,却在诸葛亮更精细的全盘统筹调度之下,实现了更精确的机动配合,作为预备队的数万大军该哪一天到达哪个位置、从什么方向对何处的敌人实现包围,全部算得很精确。
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时代,要确保这一点,必须对河东与河内之间的地理环境、天气条件理解都非常透彻,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是诸葛亮切切实实在抵达野王之后这些天,做了很多实事求是的调查。
上至高大上的精确地形勘测、河道里程详细计算、把沁水清水黄河在这些河段的全部曲折都算上,而不是简简单单估个河道直线距离。
下至找来很多野王、沁水本地有经验的老农,向他们不耻下问地请教河内当地每年冬天的天气情况,甚至尽可能做出一副“往年农历某月某日天气历史记录”。
这已经有点近似于近代气象学统计的工作了,那些做天气预报的单位,早年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就是靠大规模统计历史记录来评估的。
所以,哪有什么“生而知之者、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掐指一算夜观星象就知晴雨能祈东风”,都是实打实的理工科统计、推算、实验的结果。尤其这一世的诸葛亮,科学思维继承自李素,自然是变得比历史同期原本的诸葛亮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理论结合实践。
而做了那么多工作的最明显收益,就是刘备军援军在前进过程中,总是时机最恰到好处地出现在袁绍一方落单孤军或者敌后孤城守军的面前。
如前所述,麹义在野王陷落之后,其实在关羽侧后方还是有几支驻军的。包括守卫轵关陉的五千人、守卫箕关陉的五千人,外加只属于袁绍方河东太守的东垣县守军一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同理,如果他只会像约米尼、克劳塞维茨那样总结兵法、但自己实际参谋打仗却一塌糊涂老是扮演战败方,那他也不配做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为诸葛亮,自然是治学要如约米尼、克劳塞维茨,实战要如项羽/拿破仑、韩信/毛奇,理论与实战双巅峰,才不枉为人一世。
写完《兵法.内外篇》后不久,诸葛亮一边把他的手稿给关羽参考,就像历史上约米尼把自己的手稿给拿皇参考一样,听取关羽结合自身多年经验的补充意见。
另一边,因为战局的进展,刘备阵营和袁绍阵营刚好渡过了河内之战的前期运动战阶段、要转入双方都投入十几二十万兵力的大规模相持阶段。
所以,诸葛亮刚总结出来的这些心得,也正好被用上,得到了一次实践检验的机会。
诸葛亮根据他对关羽的观察、对近期部队改用新式后勤后的机动调度效率的复盘、以及新总结出来的兵法理论,微调了后续援军的进场时间、节奏、切入位置。
说白了,诸葛亮这篇兵法的精髓,就是把“如何让己方更容易在局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打出敌人赶到战场的时间差、各个歼灭敌人”这个问题,彻底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论述透彻了。
从项羽韩信到拿破仑毛奇,一切对这一问题有价值的形势变化科技演进作用趋势,统统算到、有效变量全部加入考量、实现全局通盘统筹。
把这一堂堂正正的军事思想贯彻到实处,收益自然惊人。
整个十一月下旬,袁绍方面在河内-并州战场投入了近二十万援军,分十几天好多个批次到达。加上原本麹义、张辽剩下的近两万人,还有文丑的三万,整个河内并州战场袁军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五万。
而同一时间里,刘备也把留在关中的战略预备队、以及北线负责牵制吕布的马超,陆续投入了河内、河东,总投入兵力达九万,加上关羽原本就有的六万人,让刘备军前线总兵力扩张到了十五万。
刘备手上的战略预备队,以及弘农的张飞,加起来只剩五万了,也算是能押上的赌注全往上押。
那么,在双方往前线不断大规模增兵、十几万人级别的战略机动过程中,诸葛亮新总结出来的“对内线优势和外线优势做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取舍,确保己方集中优势兵力的收益最大化”这一指导思想,具体为刘备阵营争取到了多少好处呢?
略一举例,就能看出收益实在是不少。
比如,十一月二十这天,关羽就趁着麹义救援张辽未遂后不久、假装又要故技重施,改为“趁张辽和文丑会合了、麹义却回了自己营地的时间差,对麹义防守兵力空虚的河内郡治怀县动手”。
然后,文丑张辽麹义果然都被吓住了,害怕历史重演,把兵力往怀县北岸、麹义旧营以东的位置集结,让出了另外几个方向上对关羽围堵的道路。
但实际上,诸葛亮根本没让关羽故技重施,只是吓吓敌人的。把敌人调动到西北方向、抱团集结一处后。关羽实际上选择了杀个回马枪,对野王以西、还未被关羽光复的敌占区那几个县动手。
试图趁机打通河东与河内之间、沿着黄河沟通的主通道。摆脱对之前非得通过汾水、沁水后勤路线补给的唯一依赖。
而张辽文丑因为怕麹义被歼灭,放开了对关羽回头向西的道路的威胁,没有第一时间注意到关羽的这个调动。
与此同时,汉军从河东来的援军,却在诸葛亮更精细的全盘统筹调度之下,实现了更精确的机动配合,作为预备队的数万大军该哪一天到达哪个位置、从什么方向对何处的敌人实现包围,全部算得很精确。
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时代,要确保这一点,必须对河东与河内之间的地理环境、天气条件理解都非常透彻,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是诸葛亮切切实实在抵达野王之后这些天,做了很多实事求是的调查。
上至高大上的精确地形勘测、河道里程详细计算、把沁水清水黄河在这些河段的全部曲折都算上,而不是简简单单估个河道直线距离。
下至找来很多野王、沁水本地有经验的老农,向他们不耻下问地请教河内当地每年冬天的天气情况,甚至尽可能做出一副“往年农历某月某日天气历史记录”。
这已经有点近似于近代气象学统计的工作了,那些做天气预报的单位,早年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就是靠大规模统计历史记录来评估的。
所以,哪有什么“生而知之者、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掐指一算夜观星象就知晴雨能祈东风”,都是实打实的理工科统计、推算、实验的结果。尤其这一世的诸葛亮,科学思维继承自李素,自然是变得比历史同期原本的诸葛亮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理论结合实践。
而做了那么多工作的最明显收益,就是刘备军援军在前进过程中,总是时机最恰到好处地出现在袁绍一方落单孤军或者敌后孤城守军的面前。
如前所述,麹义在野王陷落之后,其实在关羽侧后方还是有几支驻军的。包括守卫轵关陉的五千人、守卫箕关陉的五千人,外加只属于袁绍方河东太守的东垣县守军一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