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该醒醒了,还在打仗呢
九月中旬,刘备从南阳回到雒阳之后,就陆续收到了地方各州对于抄引预售的整改意见、执行细则。
他也非常勤政地跟刘巴、李素讨论,最终去芜存菁、删繁就简,批准了其中可执行度比较高的部分,最终收获了工商税抄引预售的巨大成功。
当然,这个成功也不是大水漫灌式的均匀卖爆,毕竟新政细则出来之后,那些不能轻易扩产的紧缺型资源抄引,卖得特别好。
少数一两个州甚至把多预留的配额都卖完了,请求朝廷加印一批,年底之前送过去便于他们继续卖。
而那些非紧缺资源型的税种,也因此有些滞销。不过好在以后还能卖,无非损失一些重复印刷的工本。大部分商人摸清了里面的门路后,都倾向于多买紧缺资源品类的抄引,反正将来想折成非紧缺类的,还可以指望挤兑后官方承诺转置呢。
种种好消息,不一而足,总之是让刘备非常满意。
“没想到工商税抄引到了开售之后,还有那么多问题,幸亏公佑和子初他们殚精竭虑,及时调整,竟能扭转民间之疑惑,最后卖出去这么多。这下,修河修雒阳新城的打仗的军费总算是有着落了。”
怀着这份喜悦,刘备觉得对钱粮短缺的关切,可以暂时放下了。算算日子,吕布十天前就已经开始“传檄天下”,广泛昭告他的弃暗投明,并且揭露袁绍的黑料。
檄文是十天前从太原开始发散的,六天前送抵的雒阳。不过考虑到雒阳这边是有加急信使专程送来汇报的,所以这个传播速度不能作数。
敌对阵营那边,考虑到传过边境就会有好几天的损耗,后续袁绍阵营肯定也会尝试封锁消息,所以民间自然传递的速度肯定比较慢。
如今应该才刚刚传入冀州不久,什么时候到魏郡、到邺城,还不知道呢,不过估计也就这几天了,误差不会超过十日。
刘备觉得他有必要跟李素和诸葛亮再商议一下这方面的新议题,看看如何利用袁绍进一步病势加重后的有利局面。
……
九月二十二,刘备听说李素和诸葛亮也从博望、昆阳那边回来了。刘备向来礼贤下士,考虑到属下舟车劳顿辛苦,也就不召他们入宫觐见奏对,而是自己微服去司隶总督衙门找属下谈事儿。
反正李素那边条件又不差,刘备已经习惯了跟赵匡胤找赵普那样串门了。
不过,因为没有预约,刘备居然扑了个空。守在司隶总督府衙的几个李素手下曹掾如张松等,都吓得不轻,连忙禀报:
“不知陛下驾临,司空今早和诸葛府尹去了将作监右校,监督新币的压铸试样。臣立刻去请司空回来。”
刘备愣了一下,摆手示意张松不必紧张,一起改去将作监就行:“这事儿朕知道,不用了麻烦了,上辇吧,一起去将作右校。”
张松有些忐忑,听说刘备让他同车,着实受宠若惊,但还是奉命而行。
车马掉了个头,从司隶总督府衙转去将作监在雒阳的分校。
刘备前阵子听李素提过“铸新币”的建议,他们还和财部讨论了一套方案,以解决目前“抄引和朝廷物资贸易规模越来越大,铜钱不够用”的问题。
所以把金银也铸造成较难伪造的铸币、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独家,还是很有必要的。刘备就是前阵子刚刚批准了这事儿。
毕竟,往年朝廷的官方采购规模没那么大,民间也没那么高的需求、去提前几年巨额周转资金。硬通货的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就可以被掩盖,不会出现“通货紧缩”、“钱贵物贱”的问题。
但是,这两年财政放量太明显了,而且民间的生产力也确实在突飞猛进,每年能生产出那么多新的物质财富。
在铜钱规模基本恒定、只有微量增长的情况下,单位钱币对应的物资也就变多了。哪怕蜀锦也可以当钱花,还是有点不够。
之前军需紧张的时候,朝廷府库里的零钱,也只能优先发放给超期服徭役的挖河民工,确保底层人民的工钱不拖欠。
而对于大笔军需和材料采购订单,朝廷多少有账期赊欠,实质上就是打几个月的白条。一方面是朝廷当时付不出钱来,另一方面也是世界上确实没那么多金属货币。
毕竟20世纪都还有政府采购先赊欠打白条的,2世纪末朝廷打打白条就更不奇怪了,完全在百姓和商人认知范围之内。
后来很多来认购抄引的富商,也都是之前做过政府采购,结果直接拿着供货的契约和欠款未结清的欠条,来支付抄引认购款项。
如今抄引制度总算是稳了下来,但毕竟抄引还没变成纸币,中间还要过渡好多年。在通货紧缩、赤字扩表的情况下,增加直接货币供应还是很有必要的。
桓灵年间,全天下的铜钱数量规模,估计也不到两百亿枚,平摊到每个人口头上,也才几百枚。而且其中还有很大一笔被富豪们窖藏了,甚至有更多的损耗是被汉代的厚葬陋习拿去陪葬了,好博孝廉。
朝廷不能再只认黄金和铜钱是货币,要把黄金铸造成金币,银子虽然如今不多,也要拿出来铸币,多少能缓解通货紧缩,过好过渡期的这几年。
当然,既然是为了解决货币短缺,刘备也不得不学曹操那样,把对方好的地方拿过来用,打击厚葬之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也非常勤政地跟刘巴、李素讨论,最终去芜存菁、删繁就简,批准了其中可执行度比较高的部分,最终收获了工商税抄引预售的巨大成功。
当然,这个成功也不是大水漫灌式的均匀卖爆,毕竟新政细则出来之后,那些不能轻易扩产的紧缺型资源抄引,卖得特别好。
少数一两个州甚至把多预留的配额都卖完了,请求朝廷加印一批,年底之前送过去便于他们继续卖。
而那些非紧缺资源型的税种,也因此有些滞销。不过好在以后还能卖,无非损失一些重复印刷的工本。大部分商人摸清了里面的门路后,都倾向于多买紧缺资源品类的抄引,反正将来想折成非紧缺类的,还可以指望挤兑后官方承诺转置呢。
种种好消息,不一而足,总之是让刘备非常满意。
“没想到工商税抄引到了开售之后,还有那么多问题,幸亏公佑和子初他们殚精竭虑,及时调整,竟能扭转民间之疑惑,最后卖出去这么多。这下,修河修雒阳新城的打仗的军费总算是有着落了。”
怀着这份喜悦,刘备觉得对钱粮短缺的关切,可以暂时放下了。算算日子,吕布十天前就已经开始“传檄天下”,广泛昭告他的弃暗投明,并且揭露袁绍的黑料。
檄文是十天前从太原开始发散的,六天前送抵的雒阳。不过考虑到雒阳这边是有加急信使专程送来汇报的,所以这个传播速度不能作数。
敌对阵营那边,考虑到传过边境就会有好几天的损耗,后续袁绍阵营肯定也会尝试封锁消息,所以民间自然传递的速度肯定比较慢。
如今应该才刚刚传入冀州不久,什么时候到魏郡、到邺城,还不知道呢,不过估计也就这几天了,误差不会超过十日。
刘备觉得他有必要跟李素和诸葛亮再商议一下这方面的新议题,看看如何利用袁绍进一步病势加重后的有利局面。
……
九月二十二,刘备听说李素和诸葛亮也从博望、昆阳那边回来了。刘备向来礼贤下士,考虑到属下舟车劳顿辛苦,也就不召他们入宫觐见奏对,而是自己微服去司隶总督衙门找属下谈事儿。
反正李素那边条件又不差,刘备已经习惯了跟赵匡胤找赵普那样串门了。
不过,因为没有预约,刘备居然扑了个空。守在司隶总督府衙的几个李素手下曹掾如张松等,都吓得不轻,连忙禀报:
“不知陛下驾临,司空今早和诸葛府尹去了将作监右校,监督新币的压铸试样。臣立刻去请司空回来。”
刘备愣了一下,摆手示意张松不必紧张,一起改去将作监就行:“这事儿朕知道,不用了麻烦了,上辇吧,一起去将作右校。”
张松有些忐忑,听说刘备让他同车,着实受宠若惊,但还是奉命而行。
车马掉了个头,从司隶总督府衙转去将作监在雒阳的分校。
刘备前阵子听李素提过“铸新币”的建议,他们还和财部讨论了一套方案,以解决目前“抄引和朝廷物资贸易规模越来越大,铜钱不够用”的问题。
所以把金银也铸造成较难伪造的铸币、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独家,还是很有必要的。刘备就是前阵子刚刚批准了这事儿。
毕竟,往年朝廷的官方采购规模没那么大,民间也没那么高的需求、去提前几年巨额周转资金。硬通货的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就可以被掩盖,不会出现“通货紧缩”、“钱贵物贱”的问题。
但是,这两年财政放量太明显了,而且民间的生产力也确实在突飞猛进,每年能生产出那么多新的物质财富。
在铜钱规模基本恒定、只有微量增长的情况下,单位钱币对应的物资也就变多了。哪怕蜀锦也可以当钱花,还是有点不够。
之前军需紧张的时候,朝廷府库里的零钱,也只能优先发放给超期服徭役的挖河民工,确保底层人民的工钱不拖欠。
而对于大笔军需和材料采购订单,朝廷多少有账期赊欠,实质上就是打几个月的白条。一方面是朝廷当时付不出钱来,另一方面也是世界上确实没那么多金属货币。
毕竟20世纪都还有政府采购先赊欠打白条的,2世纪末朝廷打打白条就更不奇怪了,完全在百姓和商人认知范围之内。
后来很多来认购抄引的富商,也都是之前做过政府采购,结果直接拿着供货的契约和欠款未结清的欠条,来支付抄引认购款项。
如今抄引制度总算是稳了下来,但毕竟抄引还没变成纸币,中间还要过渡好多年。在通货紧缩、赤字扩表的情况下,增加直接货币供应还是很有必要的。
桓灵年间,全天下的铜钱数量规模,估计也不到两百亿枚,平摊到每个人口头上,也才几百枚。而且其中还有很大一笔被富豪们窖藏了,甚至有更多的损耗是被汉代的厚葬陋习拿去陪葬了,好博孝廉。
朝廷不能再只认黄金和铜钱是货币,要把黄金铸造成金币,银子虽然如今不多,也要拿出来铸币,多少能缓解通货紧缩,过好过渡期的这几年。
当然,既然是为了解决货币短缺,刘备也不得不学曹操那样,把对方好的地方拿过来用,打击厚葬之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