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走王道的红利
如果汉军推进得快,短时间内就突破了巢湖口,甚至连巢湖以北淝水要害的合肥城都攻下,那李典就算跑出大别山也回不了淮南郡防区了。
当然了,倒不是说那样李典就彻底完蛋了,因为他还可以继续轻装丢弃一切物资、往北继续陆路撤,到时候估计会被堵回曹操亲自统领的豫州战场、汝南郡防区。
这一路上,损失是必然的,好在李素也不追求立刻全歼李典,他现在要的只是全取淮南、歼灭淮南防区曹军、干掉曹仁。
李典只要能被隔断在战场以外,暂时活下来也没什么,迟早还是能干掉的,现在先别打扰李素杀曹仁就好。
了解清楚朱治那边的投诚诚意和交战敌情后,李素当时就给朱治的信使回复了一个要求:
“回去告诉朱太守,他想将来继续当庐江太守的话,那就主动出城追击李典。放心,我不是要二虎竞食坐观成败、消耗他的兵力。
我也知道他不是李典对手,靠庐江的淮泗旧部兵力也不够。他只要骚扰咬住李典的尾巴,让李典无法快速后撤,无法从石亭顺利抵达西淝水沿岸,就算是成功了。
我要的,是突破巢湖口、兵围合肥时,李典都还回不到合肥。办成了这一切,到时候为了表彰归顺的诚意,我自会在陛下那儿表奏朱治继续留任太守。”
朱治的信使确认了李素的指示后,立刻表示会飞马回去告知朱治。
而朱治听说有机会保住官职,果然也顾不得保存实力了,居然带着淮泗旧部嫡系兵马,出皖县追击李典。
李典原本也没想到朱治还敢反追他,所以没有在撤军时背后设伏,否则倒是可以痛宰朱治一场。
但事到临头,也没有回旋余地了,两军就在石亭以北、大别山上一处名叫“无强口”的山道南口发生了激战,都是没有任何花哨的正面硬抗血战。
朱治兵力的人数和精锐程度都不及李典,一场血战之后果然败北,死伤和崩溃后的自相践踏折损超过了两千人。
但朱治和其他淮泗旧臣都知道李丞相是很讲信义的,对其他诸侯将领谈判时答应过的条件,都会做到。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富贵,他们还是很有毅力地带着老兄弟们败而不馁、死死追击咬住,让李典像牛皮糖一样甩都甩不脱。
……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素长期以来对刘备阵营潜移默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建设工作,居然最终还能反哺到战场上的军事行动。
你反复强调刘备的朝廷是讲信用的,言出必践、已经在为将来的长治久安做准备、树威信了。
而且是实实在在有行动表现的,落实到了本阵营内部日常运营的奖惩制度中。那么外人迟早会看在眼里的。
其他犹豫不决的敌对阵营文武,也会因为知道投过来之后安全有保障、说了是什么待遇就是什么待遇,不会打折,从而努力做事。
原本华夏文明的投降猜疑链里,有一条常识叫“首义者赏,末降者杀”,说的就是那种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单次博弈逻辑。
因为第一个投降的要给好待遇,才能勾引后续更多人投降。
而最后一个投降的哪怕不给好待遇,统治者露出本来面目,把答应的条件彻底褫夺,甚至把末降的杀了,也无所谓。
就是因为统治者觉得“天下已经统一了,重复博弈已经被终结了,最后一把露出无耻真面目也无所谓了,因为天下已经没有人来为这一波无耻指责我,所以要利益最大化”。
这事儿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对齐王建。(有人说勾践对夫差更早,但这里要强调一句,勾践并没有对夫差“开了条件不算话。
勾践时期还是要国际信用的,所以当年夫差给他开的条件是“留下五千户越民,保留会稽周边”。勾践反扑成功后把条件降低十倍,要求夫差只留下“士百户,隶四百户,移甬东诸岛为侯”。
就是给夫差留五百户人口到舟山群岛当野人王。夫差是自己不愿受此辱,也觉得翻盘无望,而自杀的,不是勾践开了谈判条件出尔反尔)
这个猜疑链发展到后来危害极大,因为在任何后续朝代的统一过程中,哪怕朝廷对先归顺的地区很优待,
那些后归顺、尚未统一的地区,也会借此给当地人民洗脑:“别信!他们对先归顺地区好只是演的!那是因为我们还没归顺!
要是我们也归顺了,他们就会露出本来面目了!不但我们没好日子过,连先归顺的享受到的好待遇也会降低标准!”
李素为了华夏文明的长远向心力,当然要对这个劣习开刀。
历史上刘禅先投降,能封安乐公,孙皓后投降,而且孙皓后面没人了,就只能封侯。这一方面固然是有汉的正统性比吴强的原因,也有孙皓投降后不需要再立榜样的考虑。
这一点,连刘禅投降前的谯周其实都是看得很清楚的,谯周就给刘禅打包票:
晋王一定会善待陛下的,因为东吴还没有灭嘛,晋王需要陛下立个榜样。要是晋王连这点卑鄙的道理算计都不懂,连个公都不封给陛下。那陛下您放心,臣亲自去雒阳据理力争,凭什么亏待咱这些先投降的。
历史上谯周的这些考虑,显然是因为谯周读书多,深谙秦始皇对齐王建的做法,所觉得统治者肯定会模仿。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然了,倒不是说那样李典就彻底完蛋了,因为他还可以继续轻装丢弃一切物资、往北继续陆路撤,到时候估计会被堵回曹操亲自统领的豫州战场、汝南郡防区。
这一路上,损失是必然的,好在李素也不追求立刻全歼李典,他现在要的只是全取淮南、歼灭淮南防区曹军、干掉曹仁。
李典只要能被隔断在战场以外,暂时活下来也没什么,迟早还是能干掉的,现在先别打扰李素杀曹仁就好。
了解清楚朱治那边的投诚诚意和交战敌情后,李素当时就给朱治的信使回复了一个要求:
“回去告诉朱太守,他想将来继续当庐江太守的话,那就主动出城追击李典。放心,我不是要二虎竞食坐观成败、消耗他的兵力。
我也知道他不是李典对手,靠庐江的淮泗旧部兵力也不够。他只要骚扰咬住李典的尾巴,让李典无法快速后撤,无法从石亭顺利抵达西淝水沿岸,就算是成功了。
我要的,是突破巢湖口、兵围合肥时,李典都还回不到合肥。办成了这一切,到时候为了表彰归顺的诚意,我自会在陛下那儿表奏朱治继续留任太守。”
朱治的信使确认了李素的指示后,立刻表示会飞马回去告知朱治。
而朱治听说有机会保住官职,果然也顾不得保存实力了,居然带着淮泗旧部嫡系兵马,出皖县追击李典。
李典原本也没想到朱治还敢反追他,所以没有在撤军时背后设伏,否则倒是可以痛宰朱治一场。
但事到临头,也没有回旋余地了,两军就在石亭以北、大别山上一处名叫“无强口”的山道南口发生了激战,都是没有任何花哨的正面硬抗血战。
朱治兵力的人数和精锐程度都不及李典,一场血战之后果然败北,死伤和崩溃后的自相践踏折损超过了两千人。
但朱治和其他淮泗旧臣都知道李丞相是很讲信义的,对其他诸侯将领谈判时答应过的条件,都会做到。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富贵,他们还是很有毅力地带着老兄弟们败而不馁、死死追击咬住,让李典像牛皮糖一样甩都甩不脱。
……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素长期以来对刘备阵营潜移默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建设工作,居然最终还能反哺到战场上的军事行动。
你反复强调刘备的朝廷是讲信用的,言出必践、已经在为将来的长治久安做准备、树威信了。
而且是实实在在有行动表现的,落实到了本阵营内部日常运营的奖惩制度中。那么外人迟早会看在眼里的。
其他犹豫不决的敌对阵营文武,也会因为知道投过来之后安全有保障、说了是什么待遇就是什么待遇,不会打折,从而努力做事。
原本华夏文明的投降猜疑链里,有一条常识叫“首义者赏,末降者杀”,说的就是那种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单次博弈逻辑。
因为第一个投降的要给好待遇,才能勾引后续更多人投降。
而最后一个投降的哪怕不给好待遇,统治者露出本来面目,把答应的条件彻底褫夺,甚至把末降的杀了,也无所谓。
就是因为统治者觉得“天下已经统一了,重复博弈已经被终结了,最后一把露出无耻真面目也无所谓了,因为天下已经没有人来为这一波无耻指责我,所以要利益最大化”。
这事儿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对齐王建。(有人说勾践对夫差更早,但这里要强调一句,勾践并没有对夫差“开了条件不算话。
勾践时期还是要国际信用的,所以当年夫差给他开的条件是“留下五千户越民,保留会稽周边”。勾践反扑成功后把条件降低十倍,要求夫差只留下“士百户,隶四百户,移甬东诸岛为侯”。
就是给夫差留五百户人口到舟山群岛当野人王。夫差是自己不愿受此辱,也觉得翻盘无望,而自杀的,不是勾践开了谈判条件出尔反尔)
这个猜疑链发展到后来危害极大,因为在任何后续朝代的统一过程中,哪怕朝廷对先归顺的地区很优待,
那些后归顺、尚未统一的地区,也会借此给当地人民洗脑:“别信!他们对先归顺地区好只是演的!那是因为我们还没归顺!
要是我们也归顺了,他们就会露出本来面目了!不但我们没好日子过,连先归顺的享受到的好待遇也会降低标准!”
李素为了华夏文明的长远向心力,当然要对这个劣习开刀。
历史上刘禅先投降,能封安乐公,孙皓后投降,而且孙皓后面没人了,就只能封侯。这一方面固然是有汉的正统性比吴强的原因,也有孙皓投降后不需要再立榜样的考虑。
这一点,连刘禅投降前的谯周其实都是看得很清楚的,谯周就给刘禅打包票:
晋王一定会善待陛下的,因为东吴还没有灭嘛,晋王需要陛下立个榜样。要是晋王连这点卑鄙的道理算计都不懂,连个公都不封给陛下。那陛下您放心,臣亲自去雒阳据理力争,凭什么亏待咱这些先投降的。
历史上谯周的这些考虑,显然是因为谯周读书多,深谙秦始皇对齐王建的做法,所觉得统治者肯定会模仿。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