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8章 七十万人的大决战
事实上,要是李素此刻也在场的话,听到这番君臣奏对,那一定会惊叹于历史的惯性:黄权这规划,不就跟历史上夷陵之战前劝刘备的话术如出一辙么?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黄权也是认为汉军出三峡、顺流而下,易进难退。所以在确保突破峡口险要之前,主力不该全上。先上去一波试探一下,打回来了就再从长计议。
可惜,历史上的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还对外部环境变化有期待,急于求成。
此时此刻的刘备,却没有那么急于求成。
更关键的是,刘备如今身边的幕僚团队也空前强大。鲁肃法正这些人在快速评估了一下之后,也觉得黄权这个计划很合理。
黄权跟随刘备以来,参加过一些军事行动,有点军事谋略贡献,但终究不能独当一面。现在让他作追击先锋的参军,刚好人尽其才。
“陛下,臣等也附议,如此分兵,正好进退有据,足可立于不败之地,就算曹操诱敌有诈,也能及时提防。”
“那就依卿等之议。”刘备点头,在文臣的一致劝说之下,总算采纳了这个建议。
表示他会带领二十二万步兵,缓缓而进,跟曹操保持一个县的距离,慢慢追,留足反应时间。即使遇到突发意外,也能立刻由攻转守,火线施工。
曹操撤退时是会搞焦土策略的,破坏一切防御工事。但刘备手上有诸葛亮和高顺挖运河三年练出来的工兵部队。这个工兵部队的潜力,始终是超出曹操想象的。
只要给刘备一到两天缓冲时间,他自忖凭这二十万大军,可以就地在平地上挖筑出一大片营垒工事!
到时候,还是可以随时变野战为攻营战,有防线阵地依托,二十万人哪怕怼数倍之敌都不怕!
何况,真到了那一刻,刘备都不用亲自打防守反击全歼曹军,只要黏住曹军厮杀个十天八天,最多半个月。
等诸葛亮、赵云、李素三路援军,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包夹过来,把曹军全部围困在谯郡战场上。到时候,整个谯郡就是数十万曹军的覆灭之地。
当然了,打仗就会有风险。刘备这一手拖延待援、熬过敌我兵力集结期时间差的做法,终究是属于“分进合击,外线战略”。
而外线打内线的优劣势,诸葛亮早就在他当年河内战役时写的军事著作《兵法.内外篇》里面,就总结过了。那本兵书不对外传播,但刘备作为皇帝也是看过的。
内线的优势,是可以“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结兵力,打个时间差,把包抄进攻的外线敌人各个击破,形成局部战场优势兵力。
具体到眼前这最后一战,如果赵云冒进,救主心切,说不定会被曹操转向迎击、包围。
但以赵云之勇,而且全军骑兵,刘备相信就算遇到这种情况,赵云绝对可以轻松突围。
至于曹操想往南提前迎击李素,或者往东迎击诸葛亮、周泰,把这两部的任意一部提前打时间差吃掉……
呵呵,刘备是丝毫都不担心。他知道以李素和诸葛亮的谨慎和智谋,曹操和郭嘉用计用出花来,也不可能逮到这样的机会。
把细节都磋商清楚之后,连带着带兵将领人选和各部兵种构成都商议完,刘备总算身心舒坦,淡定地正式下令:
“那便一切依计而行,先锋骑兵,分为两部,中军原有的骑兵,由黄老将军带领,云长从河北派来增援的骑兵,由伯起带领。
他们二人共领骑兵四万,以公衡为参军,咬住曹军后队,试探撤军虚实。朕亲率主力二十二万人随后。与伯起保持一到两日的行军路程差,依次而行。”
众将众臣各自领命,部署兵马不提。
次日一早,黄权就跟着黄忠、马超一起先行出兵,追击曹操。
马超带的骑兵都是河北战役结束后,从北方经陈留支援而来的,他们的驻地也比较靠北侧,所以就扮演追击的左翼。
黄忠的骑兵是豫州战场本地的、上半年就跟着刘备亲征的人马,所以部署在南侧、右翼。
马超的两万人,渡过鸿沟之后,就沿着陈县以北的涡水追击,经阳夏、武平,最终扑向谯郡郡治谯县。
黄忠的两万人,从陈县略微往南,沿着渠水向鹿邑逼近,最后也会包抄到谯县。两军相距会保持在三五十里之间。因为都是骑兵,所以任何一路遇到意外,都可以快速反应后撤靠拢。
之所以要分开推进,也是考虑到后面的主力有二十二万之多,行军正面非常宽大,马超和黄忠稍微离远一点,才好确保足够的搜索正面,让敌军的埋伏和其他诡计无所遁形。
而黄忠原本是被刘备留在身边、作为中军主力的骑兵将领使用的。现在黄忠被派走了,刘备就以关羽为中军主将,高顺为副,带着二十多万步兵稳扎稳打。
当然,中军主力多达二十余万,光靠几个主要将领当然是指挥不过来的,那些中层将领也要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步兵主力左翼交给了麹义去掩护,右翼交给甘宁。
正好这两个武将本来就是分别从陈留和淮南支援过来的,来的时候各带了几万人,现在也只相当于是让他们继续统领本部人马。
前后左右都安排妥当,二十多万人就这么堂堂正正绵延百里地压了过去。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黄权也是认为汉军出三峡、顺流而下,易进难退。所以在确保突破峡口险要之前,主力不该全上。先上去一波试探一下,打回来了就再从长计议。
可惜,历史上的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还对外部环境变化有期待,急于求成。
此时此刻的刘备,却没有那么急于求成。
更关键的是,刘备如今身边的幕僚团队也空前强大。鲁肃法正这些人在快速评估了一下之后,也觉得黄权这个计划很合理。
黄权跟随刘备以来,参加过一些军事行动,有点军事谋略贡献,但终究不能独当一面。现在让他作追击先锋的参军,刚好人尽其才。
“陛下,臣等也附议,如此分兵,正好进退有据,足可立于不败之地,就算曹操诱敌有诈,也能及时提防。”
“那就依卿等之议。”刘备点头,在文臣的一致劝说之下,总算采纳了这个建议。
表示他会带领二十二万步兵,缓缓而进,跟曹操保持一个县的距离,慢慢追,留足反应时间。即使遇到突发意外,也能立刻由攻转守,火线施工。
曹操撤退时是会搞焦土策略的,破坏一切防御工事。但刘备手上有诸葛亮和高顺挖运河三年练出来的工兵部队。这个工兵部队的潜力,始终是超出曹操想象的。
只要给刘备一到两天缓冲时间,他自忖凭这二十万大军,可以就地在平地上挖筑出一大片营垒工事!
到时候,还是可以随时变野战为攻营战,有防线阵地依托,二十万人哪怕怼数倍之敌都不怕!
何况,真到了那一刻,刘备都不用亲自打防守反击全歼曹军,只要黏住曹军厮杀个十天八天,最多半个月。
等诸葛亮、赵云、李素三路援军,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包夹过来,把曹军全部围困在谯郡战场上。到时候,整个谯郡就是数十万曹军的覆灭之地。
当然了,打仗就会有风险。刘备这一手拖延待援、熬过敌我兵力集结期时间差的做法,终究是属于“分进合击,外线战略”。
而外线打内线的优劣势,诸葛亮早就在他当年河内战役时写的军事著作《兵法.内外篇》里面,就总结过了。那本兵书不对外传播,但刘备作为皇帝也是看过的。
内线的优势,是可以“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结兵力,打个时间差,把包抄进攻的外线敌人各个击破,形成局部战场优势兵力。
具体到眼前这最后一战,如果赵云冒进,救主心切,说不定会被曹操转向迎击、包围。
但以赵云之勇,而且全军骑兵,刘备相信就算遇到这种情况,赵云绝对可以轻松突围。
至于曹操想往南提前迎击李素,或者往东迎击诸葛亮、周泰,把这两部的任意一部提前打时间差吃掉……
呵呵,刘备是丝毫都不担心。他知道以李素和诸葛亮的谨慎和智谋,曹操和郭嘉用计用出花来,也不可能逮到这样的机会。
把细节都磋商清楚之后,连带着带兵将领人选和各部兵种构成都商议完,刘备总算身心舒坦,淡定地正式下令:
“那便一切依计而行,先锋骑兵,分为两部,中军原有的骑兵,由黄老将军带领,云长从河北派来增援的骑兵,由伯起带领。
他们二人共领骑兵四万,以公衡为参军,咬住曹军后队,试探撤军虚实。朕亲率主力二十二万人随后。与伯起保持一到两日的行军路程差,依次而行。”
众将众臣各自领命,部署兵马不提。
次日一早,黄权就跟着黄忠、马超一起先行出兵,追击曹操。
马超带的骑兵都是河北战役结束后,从北方经陈留支援而来的,他们的驻地也比较靠北侧,所以就扮演追击的左翼。
黄忠的骑兵是豫州战场本地的、上半年就跟着刘备亲征的人马,所以部署在南侧、右翼。
马超的两万人,渡过鸿沟之后,就沿着陈县以北的涡水追击,经阳夏、武平,最终扑向谯郡郡治谯县。
黄忠的两万人,从陈县略微往南,沿着渠水向鹿邑逼近,最后也会包抄到谯县。两军相距会保持在三五十里之间。因为都是骑兵,所以任何一路遇到意外,都可以快速反应后撤靠拢。
之所以要分开推进,也是考虑到后面的主力有二十二万之多,行军正面非常宽大,马超和黄忠稍微离远一点,才好确保足够的搜索正面,让敌军的埋伏和其他诡计无所遁形。
而黄忠原本是被刘备留在身边、作为中军主力的骑兵将领使用的。现在黄忠被派走了,刘备就以关羽为中军主将,高顺为副,带着二十多万步兵稳扎稳打。
当然,中军主力多达二十余万,光靠几个主要将领当然是指挥不过来的,那些中层将领也要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步兵主力左翼交给了麹义去掩护,右翼交给甘宁。
正好这两个武将本来就是分别从陈留和淮南支援过来的,来的时候各带了几万人,现在也只相当于是让他们继续统领本部人马。
前后左右都安排妥当,二十多万人就这么堂堂正正绵延百里地压了过去。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