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人口买卖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辽东的军务,总体来说是一个战略进攻的态势,巡抚张秉文到了沈阳就死活不挪窝。这年月的辽东,真正是苦寒之地,没人愿意去那地方呆着。关宁军是没法子,留在山海关,怕皇帝算后账,所以往北跑,在通辽筑城,切断女真东西的联系,顺便做点羊毛的生意。这年月,只要有银子,就不怕买不到东西,就算在通辽那个地方,关宁军过的还算相当的不错。
  残余的清军一路往北退却,目前在黑龙江流域一代活动。登州营暂时停止了继续进攻,不是不想,而是有心无力。辽东还是太大了,几万人的军队,撒出去都不带冒一个泡泡的。所以只能步步为营,往前推一点,安顿移民,稳定一点,再继续往北。这几年前后从北直隶河南山东江北等省,前后往辽东移民五百多万。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去东北看看就知道,真的少的可怜。大明缺人口么?说实话是缺的。中原的民变,起因是天灾,其实是人祸。
  天灾也好,人祸也罢,对陈燮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把人口从几个受灾严重的省份迁移出去。这个工作,以前是登州营在做,现在是各地官府在做。什么时候官府变的那么勤政了?这么想就错了,真正推动官员的还是利益。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各地的商人只要把人送到辽东,就能得到银子。一个人不论男女老弱,只要到了辽东还剩下一口气,就能得到五十个银圆的回报。扣除沿途的开销,这买卖还是很挣钱的。
  在利益的驱动下,在土地的勾引下,一方面是官府和商人们的积极性很高,一方面是朝鲜那边的大批百姓逃到辽东。还有一个人口来源居然是东瀛,这也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大批连饭都吃不饱的普通小民,被无良的奸商以去辽东打工为名骗上船,年轻的男女一个人给五个银圆的安家费,然后被挑选上的青年男女还欢天喜地的上了船。拉到辽东,因为是外族,辽东那边的接收人员不肯给全款,只肯给二十个银圆。就这样,还是有很多商人很开心的继续做这个买卖。到了辽东的东瀛人,原则上是不能分到土地的,由官府集中管理,平时在农庄里面给人干活。饭是能吃的饱的,工钱得交给官府,做满十年之后,可以获得大明子民的身份。女子的待遇要好一些,辽东有的是光棍汉,花三十个银圆从官府买一个回去做媳妇的大有人在。姿色好的价格更高,最高的能卖到一百个银圆,有钱人买回去做小妾。
  这年月的日本女人嘛,说实话也就是那样了,小短腿太要命了。好在辽东的光棍数量多,有个媳妇就行,也没人在乎这个。因为人口买卖兴隆,现在辽东的东瀛人已经接近十万了。
  还有的商人更混蛋,直接跟荷兰人勾搭,从南洋贩卖土著到辽东。这种商人基本上回很惨,南洋猴子太尼玛懒了,辽东官府根本就不肯接收,女的还凑合能收一些,男的一律打回票,留下来做奴隶都没人要。一段时间后,现在运往辽东的只有南洋的女子了。到了辽东,卸下女子,装上大明的特产,跑这一趟也能挣不少钱。所以这个生意,现在也有很多商人在做,而起都是福建那边的海商在做。去年年底前,一艘西班牙的船到了旅顺,放下五百多个十八岁以下的女子,开启了欧洲人往辽东贩卖人口的序幕。
  陈燮的计划,往辽东移民一千万,这是最少的。没有人,再多的土地都没用,辽东经营成一个大粮仓,这个计划是不会改变的。比起中原的土地,辽东那才叫抓一把都流油的沃土。长江以北的人口,往辽东移民,长江以南的人口,往大员移民或者今后往南洋移民,这个计划不会改变。至于中原的地主们,今后能不能找到佃户的事情,陈燮一点都不关心。大肆的利用商人和本地官府的贪婪,不断的从陕西山西宁夏北直隶等省移民。
  这些事情,朝廷也是知道的,不过乐见其成。这些百姓在本地,那是一口吃的都没有,眼下这个旱灾很严重,当地的官府巴不得把百姓都弄走。至于地主的利益,现在谁能顾的上?这些年被流寇搞怕了,官府根本就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能弄走的尽量弄走。有反对意见的也行,你拿出粮食来赈济百姓,一切都好商量,否则就不要提这个话题。
  至于在移民的过程中出现的损失,谁能顾得上呢?顶多就是出差的官员心疼,骂一两句就过去了。忙完一趟,赶紧回去跑下一趟。人口买卖的兴隆,直接导致不少混乱。但是这个谁又吃饱了撑着去管呢?就算是官府,看看那些饥民,恨不得都趁早送走呢。
  所以现在就是一条龙的人口买卖,官府负责收集人口,商人负责运送到地方,大家一起发财。因为这个事情吧,陈燮这个三省总督在北部几个省的名声,意外的好。
  至于移民的花销,说起来其实不少,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个移民到了东北,能分到工具和住处,然后你去开荒吧。开出来的土地,自己得一半,三年之内不用交税。另外一半还得乖乖的耕种,等于是租官府的地,每年交产量一半的租子。五成的租子,这也算是良心价了。所以呢,移民的抵触情绪不大。有一条硬性规定,开出来的土地,不得荒着。如果不是不可抗的原因导致荒地的出现,则由官府收回处理。
  辽东的行政机构建设与内地大致相当,一百户为一屯,筑堡而居。十屯为一乡,相互之间互为照应,建立预警机制,一旦有危机立刻点着烽火台,各屯的人都来援助。靠着这个机制,在驻军和百姓自保的前提下,清军在过去两年不停的小股骚扰,很少有占便宜的时候。
  辽东局势日趋稳定,蒙古的局势则比较模糊。这不是能不能打仗的问题,而是草原上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多铎掌握了察哈尔部落之后,不断的试图往东推进,遭到王贲率部联合科尔沁草原的几次阻击后,慢慢的放弃了这个计划。多铎消停了,登州营稳住阵脚之后,反过来往西推进。因为羊毛买卖的兴隆,导致很多蒙古小部落不断的脱离察哈尔东附科尔沁。
  王贲的战术非常稳健,步步为营,在何显的骑兵配合下,一点一点的往西逼近。看见巨大利益的科尔沁各部落,也非常配合登州营的作战。过去的两年之间内,察哈尔部的生存空间不断地的被压缩,多铎只能不断的往北退却。多次的战斗没有占到便宜,大批的小部落逃亡的原因,直接导致了这个后果。估计在过两年,多铎就得越过瀚海,往更北的地方去。
  因为登州营的作战得力,大明的所谓九边,现在很少有机会发挥作用了。反倒是商人大显身手,来来回回的倒腾各种物资,大发其财。这也是三边总督孙传庭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他去了四川,继续追杀张献忠和罗汝才,等到这俩货逃到缅甸,整个大明也该消停了。
  陈燮和刘庆谈到半夜才歇息,第二天一早就被朱由检派人来请进皇宫。朱媺娖最近一直在宫内呆着,周皇后的意思,陈燮只能服从。进宫之后,陈燮没见着朱媺娖,直接去见了朱由检。皇帝同志看见陈燮来了非常的亲切,其实两人差不多大。
  两人对坐而谈,朱由检迫不及待的开口道:“思华,昨天你谈到了储君的培养问题,朕听了深有感触。朕生长在深宫之内,对大明的现状不得而知,一切都是听身边的人说的。这种现状,必须要改一改了。”提起这个,陈燮都觉得蛋疼。大明朝最后这几个皇帝,那是一个比一个奇葩。提到这个教育的问题,真是黄鼠狼下崽子,一窝不如一窝。这么说吧,大明最后这几个皇帝,就没一个是心理正常的。说起来这个现象,文官要负很大的责任。文官最喜欢的皇帝,就是那种什么事情都不管,一切都交给文官的皇帝。但是这样明显很不现实,一旦觉得皇帝当着不舒坦,哪个皇帝不换着花样折腾?
  大明这个现象,不能在继续下去了。所以陈燮才提起了储君的培养问题,当然也就是临走之前顺嘴说了几句,之后就没有再提了。没想到朱由检非常上心,一晚上都在想这个问题没怎么好好睡觉。随着大明内部的渐渐稳定,朱由检也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了。
  朱由检希望从陈燮这个找到一个好办法,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放羊式的。提起这个事情,陈燮也挺纠结的,想了想道:“臣只是觉得要改,但是该怎么改,这是天家事物,非臣可以妄言。还请陛下收回成命,放过臣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