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羞刀难收
朱由检这皇帝当的,一直都是个苦逼的角色。当皇帝当到新衣服就一套的程度,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如此,历史上的明朝还是完蛋了。这就像一个苦哈哈,刚混上窝窝头顿顿有的饱饭,突然有人跟他说,将来你会是个亿万富翁差不多。
如果别人这么跟朱由检说话,肯定一个大嘴巴子扇过去,你TMD忽悠谁呢?有这么侮辱别人智商的么?但是陈燮这么说,朱由检就觉得这一天不远了。甚至生出一个念头,朕的有生之年,真的能做到天下免田赋么?真的能么?这时候,朱由检的视线转向了那个本该出现起居注史官的位置,这才想起来,本朝的这个职务取消了。这么精彩的一瞬间,怎么能不记录下来呢?真是可惜啊!说着对王承恩道:“刚才的对话,记录下来。”
王承恩忙着奋笔疾书的时候,朱由检又道:“爱卿,朕能看见那一天么?”
陈燮想了想道:“很难,因为这一天会来的很难,但是不能因为难,我们就放弃努力啊。陛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啊。”一句话又把朱由检给点燃了,是啊,一万年太久,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了,留待将来吧。
命令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林曾志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校书。这是朱慈烺的教育班子,这次对话结束第二天早朝之前,这些人跪在皇极殿外,死活不肯起来。
群臣不明所以,他们也不说话,就是跪在那里不动,一个一个的面色凝重。首辅周延儒急急忙忙的去求见朱由检,正在准备上朝的朱由检出来道:“爱卿何故匆匆而来,等会就早朝了。怎么连这么一刻都等不了?”
周延儒如实奏报所见之后,朱由检把脸黑了下来,怒道:“一群腐儒,正经事情不上心,这等事情却要跟朕较劲。除了一张嘴就是满口道德文章,他们还能做什么?大明都变成这样了,他们还要阻拦朕改良储君的教育制度,其心可诛,其心可诛。来人,传朕的旨意,一干人等不顾大明社稷之根本利益,无能无耻。统统摘了乌纱帽,贬为庶民。”
这话说的咬牙切齿的,周延儒一听就急了。别的事情可以顺着皇帝,这一口气把侍班讲读官班子全都打发了,这事情可就不能不管了。所谓天家无私事,这事情作为首辅是必须要争一下的,否则就不称职。
“陛下息怒,能说说究竟怎么一回事么?”周延儒还算讲究说话的方式,朱由检听了稍稍缓和道:“朕自登基一来,痛感作为一国之君,不知民间疾苦,不明财货之道,偏听偏信一些大臣为了私利的奏报。以至于国家财政艰难,内困外焦。说起来朕也不怪臣子们有私心,是个人都会有私心,还是朕对民情了解不够的缘故。昨日朕让太子拜陈思华为师,并决定今后太子每年抽出三个月的时间,到下面去看看,了解了解民情。结果这些位大臣怎么说都不肯接受,一个一个闹着要辞去职务。他们也不想想,大明没有陈思华,哪来的现在这个安定的局面?他们拿什么来跟陈思华比?既然如此不知自爱,那就不要怪朕无情了。”
朱由检一通说,周延儒明白了,这是留着面子的话呢。这些东宫的侍讲们,肯定说了不愿意与陈燮为伍的话,这才触怒了朱由检。今天跪在皇极殿门口,这就是来逼宫的。他们大概觉得,皇帝不会为了一个陈思华,把大家都开出了吧?可惜,这些人根本就没想到,在朱由检的心目中,一万个这样的大臣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陈燮来的重要。
想明白这一点后,周延儒还是拱手正色道:“陛下,臣以为一体打发了侍讲大臣们,实在是大大的不妥。不如这样,臣去跟他们说说,今后每年招陈思华进京住上三个月,专门给太子讲课。这样的话,太子就不用去江南那么远学习了。”
朱由检对周延儒还算客气,听了这话解释道:“爱卿有所不知,谁来上课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朕要让太子定期出去体察民情。朕自小在宫内长大,身边的人都是内侍宫女之流,他们懂什么?朕又能从他们那里听到什么?储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长于宫人之手,一定要出去走走看看,知道这个天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而不是像朕一样,屡屡被一些大臣蒙蔽。”
这话说完周延儒就跪下了,为什么?太严重了。蒙蔽圣听这个罪名,可万万担不起的。就算做了这样的事情,也不敢让皇帝知道。不等周延儒解释,朱由检已经开口道:“爱卿还是起来吧,你去告诉他们,朕的意思不会改变,他们不愿意干,那朕就换人。看在爱卿的面子上,朕也不为难他们了。”
周延儒只好出来了,看看各位跪在地上的大臣,还有其他围观的大臣们,这会天色还是暗的,灯笼照着周延儒的脸上,昏暗不明,很难看清楚他的表情。但是说出来的话可不太好听,语气甚至有点冰冷道:“自陛下登基以来,国事一再败坏,周某愧对陛下的信任。”说这朝皇城拱手,继续又道:“陛下以为,国事败坏,很大的原因是陛下对民情不熟的缘故。因此,很容易被居心不良的臣子蒙蔽。各位仁兄,你们如果还要坚持不让太子定期去江南求学,那就自己请回吧,陛下也不为难你们。”
这话说完了,一干人等脸色都白了。这话听着不重,实际上已经很重了。因为这是周延儒去见过陛下之后带回来的话。要知道这是崇祯朝,可不像万历年间,大臣为了储君的事情,敢于跟陛下玩命。朱由检在位期间换了多少内阁成员?杀了多少督抚?这可是个狠角色,真的把他激怒了,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这天下说的不好听一点,还怕没人当官么?
你还真被说,这些大臣一个个的满脸悲壮,整齐划一的摘下了乌纱帽,放在地上,站起之后甩了甩衣袖,这就要一起走人。新任的内阁成员洪承畴,虽然也顶着一个礼部尚书的头衔,实际上礼部的事情还是姜逢源在做主。这个时候他站出来,张手拦住大家道:“各位稍待。”说完立刻问周延儒:“周相,事情的来龙去脉,总该跟大家说说吧?”
周延儒这才把朱由检的意思说了一下,说到臣子蒙蔽的时候,大家的脸色都变了。这事情说的不好听一点,谁没干过几件不能明说的事情?仔细想想,自当今登基一来,大臣们的无能,一次接一次的坏事,算是把朱由检的心都给凉透了。这才会有现在这个事情发生吧?
洪承畴听完周延儒的话,二话不说立刻后退道:“明白了,果真如此,在下无话可说了。”他这么一来,一些打算劝说的大臣,也都打了退堂鼓。开什么玩笑啊,为了东宫的事情,跟陛下闹的没有回旋的余地,多不值得啊?这些大臣可不是什么黄道周刘宗周之类的愣头青,还有一层就是陈燮这个家伙太逆天了。他来给太子上课的话,一般的大臣心里还真的发憷,本事上比不了啊。不是哪个人都能像陈燮那样,理财,他富可敌国,打仗,他未偿败绩,就算是诗词文章,谁敢说陈燮不行的?说出来也没人信啊。
本来还打算出头的卢象升,刚走出一步,给杨廷麟拽了一下衣袖,他也站住了。仔细想想,陛下说的有道理。说是圣天子垂拱而治,但是天子要不知道民情,谁敢保证不再出一个严嵩那样的首辅?还有一个原因,也造成了这些大臣不愿意出来说话。那就是新的内阁制度廷推制度和披红制度,这些新的制度,极大的缓和了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比如周延儒吧,只要他不出现重大的错误,就不用担心他的五年任期出问题。不能连任,那是他自己的问题。而且这个批红制度一改,很大程度上等于给外廷放权了。不像以前那样,这事情要是内廷不乐意,即便不给你打回,拖着你也难受不是?
既然陛下愿意重新信任外廷,为何要在这个问题上跟陛下较劲呢?完全没有必要,毁了当下得来不易的陛下主动的改变。没有大臣站出来说话了,这个事情就像一出闹剧,很难收场了。这时候,面子上肯定是下不来的,这些大臣还是要咬牙走人的时候,王承恩匆忙来到。
“陛下有旨,各位侍讲的心思是好的,但是没有想到,今非昔比,大明已经不是开国之初的大明,过去的制度,不合时宜的该改就得改。以前好的制度,不等于现在就合适,要与时俱进。朕要与时俱进,各位爱卿也要与时俱进。如果朕这么说,大家还不满意,那就不留各位爱卿了。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述。”王承恩说完了,现在一片死寂,那些摘下乌纱帽的官员,个个表情都不复悲壮,都是一副羞刀难收的样子。
如果别人这么跟朱由检说话,肯定一个大嘴巴子扇过去,你TMD忽悠谁呢?有这么侮辱别人智商的么?但是陈燮这么说,朱由检就觉得这一天不远了。甚至生出一个念头,朕的有生之年,真的能做到天下免田赋么?真的能么?这时候,朱由检的视线转向了那个本该出现起居注史官的位置,这才想起来,本朝的这个职务取消了。这么精彩的一瞬间,怎么能不记录下来呢?真是可惜啊!说着对王承恩道:“刚才的对话,记录下来。”
王承恩忙着奋笔疾书的时候,朱由检又道:“爱卿,朕能看见那一天么?”
陈燮想了想道:“很难,因为这一天会来的很难,但是不能因为难,我们就放弃努力啊。陛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啊。”一句话又把朱由检给点燃了,是啊,一万年太久,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了,留待将来吧。
命令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林曾志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校书。这是朱慈烺的教育班子,这次对话结束第二天早朝之前,这些人跪在皇极殿外,死活不肯起来。
群臣不明所以,他们也不说话,就是跪在那里不动,一个一个的面色凝重。首辅周延儒急急忙忙的去求见朱由检,正在准备上朝的朱由检出来道:“爱卿何故匆匆而来,等会就早朝了。怎么连这么一刻都等不了?”
周延儒如实奏报所见之后,朱由检把脸黑了下来,怒道:“一群腐儒,正经事情不上心,这等事情却要跟朕较劲。除了一张嘴就是满口道德文章,他们还能做什么?大明都变成这样了,他们还要阻拦朕改良储君的教育制度,其心可诛,其心可诛。来人,传朕的旨意,一干人等不顾大明社稷之根本利益,无能无耻。统统摘了乌纱帽,贬为庶民。”
这话说的咬牙切齿的,周延儒一听就急了。别的事情可以顺着皇帝,这一口气把侍班讲读官班子全都打发了,这事情可就不能不管了。所谓天家无私事,这事情作为首辅是必须要争一下的,否则就不称职。
“陛下息怒,能说说究竟怎么一回事么?”周延儒还算讲究说话的方式,朱由检听了稍稍缓和道:“朕自登基一来,痛感作为一国之君,不知民间疾苦,不明财货之道,偏听偏信一些大臣为了私利的奏报。以至于国家财政艰难,内困外焦。说起来朕也不怪臣子们有私心,是个人都会有私心,还是朕对民情了解不够的缘故。昨日朕让太子拜陈思华为师,并决定今后太子每年抽出三个月的时间,到下面去看看,了解了解民情。结果这些位大臣怎么说都不肯接受,一个一个闹着要辞去职务。他们也不想想,大明没有陈思华,哪来的现在这个安定的局面?他们拿什么来跟陈思华比?既然如此不知自爱,那就不要怪朕无情了。”
朱由检一通说,周延儒明白了,这是留着面子的话呢。这些东宫的侍讲们,肯定说了不愿意与陈燮为伍的话,这才触怒了朱由检。今天跪在皇极殿门口,这就是来逼宫的。他们大概觉得,皇帝不会为了一个陈思华,把大家都开出了吧?可惜,这些人根本就没想到,在朱由检的心目中,一万个这样的大臣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陈燮来的重要。
想明白这一点后,周延儒还是拱手正色道:“陛下,臣以为一体打发了侍讲大臣们,实在是大大的不妥。不如这样,臣去跟他们说说,今后每年招陈思华进京住上三个月,专门给太子讲课。这样的话,太子就不用去江南那么远学习了。”
朱由检对周延儒还算客气,听了这话解释道:“爱卿有所不知,谁来上课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朕要让太子定期出去体察民情。朕自小在宫内长大,身边的人都是内侍宫女之流,他们懂什么?朕又能从他们那里听到什么?储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长于宫人之手,一定要出去走走看看,知道这个天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而不是像朕一样,屡屡被一些大臣蒙蔽。”
这话说完周延儒就跪下了,为什么?太严重了。蒙蔽圣听这个罪名,可万万担不起的。就算做了这样的事情,也不敢让皇帝知道。不等周延儒解释,朱由检已经开口道:“爱卿还是起来吧,你去告诉他们,朕的意思不会改变,他们不愿意干,那朕就换人。看在爱卿的面子上,朕也不为难他们了。”
周延儒只好出来了,看看各位跪在地上的大臣,还有其他围观的大臣们,这会天色还是暗的,灯笼照着周延儒的脸上,昏暗不明,很难看清楚他的表情。但是说出来的话可不太好听,语气甚至有点冰冷道:“自陛下登基以来,国事一再败坏,周某愧对陛下的信任。”说这朝皇城拱手,继续又道:“陛下以为,国事败坏,很大的原因是陛下对民情不熟的缘故。因此,很容易被居心不良的臣子蒙蔽。各位仁兄,你们如果还要坚持不让太子定期去江南求学,那就自己请回吧,陛下也不为难你们。”
这话说完了,一干人等脸色都白了。这话听着不重,实际上已经很重了。因为这是周延儒去见过陛下之后带回来的话。要知道这是崇祯朝,可不像万历年间,大臣为了储君的事情,敢于跟陛下玩命。朱由检在位期间换了多少内阁成员?杀了多少督抚?这可是个狠角色,真的把他激怒了,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这天下说的不好听一点,还怕没人当官么?
你还真被说,这些大臣一个个的满脸悲壮,整齐划一的摘下了乌纱帽,放在地上,站起之后甩了甩衣袖,这就要一起走人。新任的内阁成员洪承畴,虽然也顶着一个礼部尚书的头衔,实际上礼部的事情还是姜逢源在做主。这个时候他站出来,张手拦住大家道:“各位稍待。”说完立刻问周延儒:“周相,事情的来龙去脉,总该跟大家说说吧?”
周延儒这才把朱由检的意思说了一下,说到臣子蒙蔽的时候,大家的脸色都变了。这事情说的不好听一点,谁没干过几件不能明说的事情?仔细想想,自当今登基一来,大臣们的无能,一次接一次的坏事,算是把朱由检的心都给凉透了。这才会有现在这个事情发生吧?
洪承畴听完周延儒的话,二话不说立刻后退道:“明白了,果真如此,在下无话可说了。”他这么一来,一些打算劝说的大臣,也都打了退堂鼓。开什么玩笑啊,为了东宫的事情,跟陛下闹的没有回旋的余地,多不值得啊?这些大臣可不是什么黄道周刘宗周之类的愣头青,还有一层就是陈燮这个家伙太逆天了。他来给太子上课的话,一般的大臣心里还真的发憷,本事上比不了啊。不是哪个人都能像陈燮那样,理财,他富可敌国,打仗,他未偿败绩,就算是诗词文章,谁敢说陈燮不行的?说出来也没人信啊。
本来还打算出头的卢象升,刚走出一步,给杨廷麟拽了一下衣袖,他也站住了。仔细想想,陛下说的有道理。说是圣天子垂拱而治,但是天子要不知道民情,谁敢保证不再出一个严嵩那样的首辅?还有一个原因,也造成了这些大臣不愿意出来说话。那就是新的内阁制度廷推制度和披红制度,这些新的制度,极大的缓和了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比如周延儒吧,只要他不出现重大的错误,就不用担心他的五年任期出问题。不能连任,那是他自己的问题。而且这个批红制度一改,很大程度上等于给外廷放权了。不像以前那样,这事情要是内廷不乐意,即便不给你打回,拖着你也难受不是?
既然陛下愿意重新信任外廷,为何要在这个问题上跟陛下较劲呢?完全没有必要,毁了当下得来不易的陛下主动的改变。没有大臣站出来说话了,这个事情就像一出闹剧,很难收场了。这时候,面子上肯定是下不来的,这些大臣还是要咬牙走人的时候,王承恩匆忙来到。
“陛下有旨,各位侍讲的心思是好的,但是没有想到,今非昔比,大明已经不是开国之初的大明,过去的制度,不合时宜的该改就得改。以前好的制度,不等于现在就合适,要与时俱进。朕要与时俱进,各位爱卿也要与时俱进。如果朕这么说,大家还不满意,那就不留各位爱卿了。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述。”王承恩说完了,现在一片死寂,那些摘下乌纱帽的官员,个个表情都不复悲壮,都是一副羞刀难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