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缘由
接下来的事情,轮到了朱慈烺的年号,在前一个“庙号”战役中大获全胜的陈燮站出来说了一句:“先帝励精图治,革新改良,陛下当继承遗志,开启万世一系之新元。年号,不妨就以建新为号。”朱慈烺再次同意,然后陈燮就再也没说话了。
陈燮不说话,有人必须要抓住机会自救,魏藻德就站出来道:“陛下,臣年迈昏庸,不能世事,请祈骸骨。”这个时机抓的很准,内阁一共七个人,前任内阁自觉走一个,又多出一个位子来。自然是群臣乐于看见。而且魏藻德也很清楚,陈燮入阁,他留下来也没啥用了。以前是皇帝需要一个人在内阁里,跟其他人格格不入搞平衡用的。现在,他没有价值了。
这么自觉的人,你说朱慈烺也好,陈燮也罢,怎么好意思算旧账?
果然,陈燮站哪里跟聋子似得,朱慈烺看过来,一点表情都没有。新君还没学会虚伪,表情看着像是很干脆的准备同意他的辞呈,这时候姜逢源等人赶紧站出来,为魏藻德说话,无非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废话,请陛下挽留。朱慈烺犹豫再三,只好说:“爱卿,辞呈朕先收着,回去好好想想。朕还是希望爱卿留下。”朱慈烺是个聪明孩子,知道姜逢源他们的意思,是要安抚一下老臣之心。假的也要做给臣子们看看。
不过这些人呢,这么搞反倒让朱慈烺心里不悦,难道说朕是刻薄寡恩之君么?这点常识都木有,你还别说,皇帝差不多都这尿性,尤其是老朱家的种。当然了,朱慈烺是不会这么想啊,其实他是看姜逢源等人也很不顺眼。为啥啊,这帮人逼他读书啊。没哪个孩子喜欢读书的!换成别的储君嘛,呵呵呵,这些朝夕相处的东宫班子,对他的地位稳固有帮助,能给他帮忙,让他尽快进入皇帝的角色。但是朱慈烺没这个担心,陈燮跟那站着呢。
接下来的事情还有很多,新君登基嘛,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忙活到吃午饭的时候,朱慈烺才宣布散朝,这个时候众人才发现,陈燮除了先帝的庙号和新君的年号说了话,别的事情真是一言未发啊。这是什么节奏?难怪大家在对喷的时候,总觉得这大殿上少了点什么,当时比较投入了,现在想起来才发现,感情陈燮后来一直沉默。
这是什么信号?大臣们散朝后私下里议论纷纷,再看陈燮的时候才发现,这货在朝中真是没有任何根基的一个家伙。文臣团队里面,没哪个跟他是一伙的。然后大家居然都被他震住了,被一个武夫出身的家伙镇住了,真是文臣之耻啊。
心里这么想,嘴上却没人敢说出来,万一传到陈燮的耳朵里呢?XXX,你到底想干啥?呵呵,谁都不是傻子,不会出来当这个出头鸟的。就算是好友之间,也不会说这个话。议论的核心,还是陈燮在随后为何沉默。
都是聪明人,很快各种结论都出来了,总结为以下,陈燮这是不愿意插手朝政,但是在先帝的问题上,容不得别人有半点不敬和诋毁,这个结论很科学了,按照正常的皇帝吧,陈燮这样的臣子,就算能容的下,也不会没有丝毫的防备。先帝对陈燮的这份恩宠,陈思华就算豁出去性命来维护先帝,那也是人之常情啊。
内阁的一帮人,商议的结果也是这个,认为这就是陈燮的最大可能。朱慈烺也是这么想的,散朝的时候,跟身边的太监老周也是这么说的。对此,朱慈烺没有任何不满,感激先帝之遗恩,自然会竭尽全力报答当今。这个思路没问题。
真是这样么?一群聪明人凑一起,各种想法都想到了,结果都想错了。唯有一个人,私下里自言自语,“你不是这样的人,你的心里,只有这个国家吧?”这个人是十六年的进士,留在京师做了个御史,他就是顾继坤。别人都在议论陈燮的举动时,他心里这么想的,自言自语的就说出来了。什么君恩,在顾继坤看来,都不及国家和民族在陈燮心目中的地位高。
那么,陈燮真实的用意是什么呢?顾继坤在本质上是看明白了陈燮,但是他没有看全面。陈燮之所以站在朝堂上用强势的态度来肯定朱由检,是站在礼法的高度,来肯定朱由检后期做出的改良举动。只有在礼法的层面肯定了这一切,接下来的事情才好办。守旧势力一旦反复,那就必须要面对整个统治阶层最看重的礼法,你想干啥?作死么?
这就是陈燮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势,而是为了大明改革的延续。
新君登基,陈燮再次走在皇宫内,太监也好,宫女也罢,对他的态度异常恭敬。这是当今陛下最为信重的臣子,也是先帝最为信重的臣子。看上去陈燮在朝野无权,实际上他对整个朝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上面的影响力。
君臣相对之时,陈燮欲行大礼,朱慈烺上前扶住道:“先生,万万不可。”陈燮坚持行了半礼才作罢,赐坐之后,陈燮坦然的看着这个长出一些嫩须的年轻君王,心里在组织语言。
“陛下召臣来,不知有何示下?”态度不对了,当初就不是这样。朱慈烺觉得很不适应,扭动着身子道:“姐夫,没外人,别这样。”陈燮笑道:“陛下,今非昔比,礼不可废。”
朱慈烺无奈的叹息道:“那就随你吧,不过姐夫,今天在大殿上,后来您怎么不说话了?”
陈燮听了这么问,露出欣慰的微笑道:“陛下聪颖,观察力过人,此大明之福也。臣之所以不沉默不语,道理很简单,先帝有定下制度,该谁负责的事情,谁说话,条理清晰,责任明确。当今内阁诸位大臣,也都是能臣,先帝重病之时,朝政能正常运转,他们功不可没。陛下,新君定鼎,不可寒了老臣的心。”陈燮没说什么不能动先帝的定下的制度,只是绕着弯子说,不要寒老臣的心,朱慈烺这话听的很舒服。陈燮丝毫没有说教的语气,就是寻常谈话的节奏,这很有效果。
“嗯嗯,姐夫为我着想,我,朕领情了。对了,这内阁七人,走一个魏藻德,多出来的两个位置,姐夫以为该如何选贤?”朱慈烺还是有问题要问的,他心里还是很不爽那帮东宫臣子的,所以要陈燮说说看法。
陈燮也不喜欢姜逢源等古板的家伙,但是这个事情不能乱来,新君登基就这么干,那是要出大问题的。“陛下,当务之急,不是求进,而是求稳。新旧交替,稳定过渡,此为上策。什么人能帮助陛下稳定过渡,那就用什么人。不过有一点千万不要忽略了,那就是必须要经过廷推。廷推结果不满意,陛下可以行使否决权,但是不能绕过这个制度,直接点名。制度制度,制定下来的法度,是行为规范,这个规范不但限制了大臣,还限制陛下。一个国家,要是连制度和规范都可以随意摆布,危机的信号就出现了。一旦有人玩弄了制度和规范,必然招致众多的不满和怨愤。臣可以在先帝的庙号和陛下的年号上发声,那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但绝对不会去破坏现有的制度和制度确定的权责范围,这就是臣在朝上表现的原因。”
这番话,让朱慈烺沉默了,良久才道:“姐夫,你说这些,朕才知道是用心良苦啊。朕自登基一来,东宫群臣,说的最多的是要为朕效死之类的话。大臣们上贺表的一个接一个,他们都是为了讨好朕。只有姐夫你,才是为了朕好,语重心长。”
这个时候,朱慈烺突然闭嘴了,因为看见陈燮脸上流了眼泪,再看看他的表情,明白了,这是平台啊,睹物思人了。“陛下,臣请为先帝守灵七七四十九日,以女婿的身份去。”陈燮站了起来,朝朱慈烺深深大礼哽咽而语,一时间朱慈烺也是流泪不止,念及先帝的各种爱护,忍不住也是泪流满面,哽咽回答:“朕不是不答应姐夫,而是这内阁大臣,姐夫要去做啊。所以啊,朕要姐夫为朕分忧,只能让姐夫每天去守灵半日,不用上早朝,但是要坐班。说句诛心的话,朕不放心那些大臣啊,怕他们欺负朕年轻。”
群臣泪眼相对的一幕,被进来的周皇后,现在是太后看在眼里,当时就没崩住,眼泪哗哗的掉,站在门口哭成了泪人。陪着周皇后的朱媺娖,也没能撑住,跟着一起掉眼泪。
总算是陈燮第一个恢复过来,先给行礼道:“臣见过太后。”周皇后赶紧侧身道:“思华,你是先帝托孤之臣,哀家不敢受这么大的礼。”陈燮结结实实的给她行礼道:“太后,礼不可废!”陈燮口口声声礼不可废,不是说重视礼法,而是要肯定朱由检的改革,然后继续下去。等到百年之后,这个国家必然会有圣贤一样的人站出来,改变这个国家的所谓礼法。
陈燮不说话,有人必须要抓住机会自救,魏藻德就站出来道:“陛下,臣年迈昏庸,不能世事,请祈骸骨。”这个时机抓的很准,内阁一共七个人,前任内阁自觉走一个,又多出一个位子来。自然是群臣乐于看见。而且魏藻德也很清楚,陈燮入阁,他留下来也没啥用了。以前是皇帝需要一个人在内阁里,跟其他人格格不入搞平衡用的。现在,他没有价值了。
这么自觉的人,你说朱慈烺也好,陈燮也罢,怎么好意思算旧账?
果然,陈燮站哪里跟聋子似得,朱慈烺看过来,一点表情都没有。新君还没学会虚伪,表情看着像是很干脆的准备同意他的辞呈,这时候姜逢源等人赶紧站出来,为魏藻德说话,无非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废话,请陛下挽留。朱慈烺犹豫再三,只好说:“爱卿,辞呈朕先收着,回去好好想想。朕还是希望爱卿留下。”朱慈烺是个聪明孩子,知道姜逢源他们的意思,是要安抚一下老臣之心。假的也要做给臣子们看看。
不过这些人呢,这么搞反倒让朱慈烺心里不悦,难道说朕是刻薄寡恩之君么?这点常识都木有,你还别说,皇帝差不多都这尿性,尤其是老朱家的种。当然了,朱慈烺是不会这么想啊,其实他是看姜逢源等人也很不顺眼。为啥啊,这帮人逼他读书啊。没哪个孩子喜欢读书的!换成别的储君嘛,呵呵呵,这些朝夕相处的东宫班子,对他的地位稳固有帮助,能给他帮忙,让他尽快进入皇帝的角色。但是朱慈烺没这个担心,陈燮跟那站着呢。
接下来的事情还有很多,新君登基嘛,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忙活到吃午饭的时候,朱慈烺才宣布散朝,这个时候众人才发现,陈燮除了先帝的庙号和新君的年号说了话,别的事情真是一言未发啊。这是什么节奏?难怪大家在对喷的时候,总觉得这大殿上少了点什么,当时比较投入了,现在想起来才发现,感情陈燮后来一直沉默。
这是什么信号?大臣们散朝后私下里议论纷纷,再看陈燮的时候才发现,这货在朝中真是没有任何根基的一个家伙。文臣团队里面,没哪个跟他是一伙的。然后大家居然都被他震住了,被一个武夫出身的家伙镇住了,真是文臣之耻啊。
心里这么想,嘴上却没人敢说出来,万一传到陈燮的耳朵里呢?XXX,你到底想干啥?呵呵,谁都不是傻子,不会出来当这个出头鸟的。就算是好友之间,也不会说这个话。议论的核心,还是陈燮在随后为何沉默。
都是聪明人,很快各种结论都出来了,总结为以下,陈燮这是不愿意插手朝政,但是在先帝的问题上,容不得别人有半点不敬和诋毁,这个结论很科学了,按照正常的皇帝吧,陈燮这样的臣子,就算能容的下,也不会没有丝毫的防备。先帝对陈燮的这份恩宠,陈思华就算豁出去性命来维护先帝,那也是人之常情啊。
内阁的一帮人,商议的结果也是这个,认为这就是陈燮的最大可能。朱慈烺也是这么想的,散朝的时候,跟身边的太监老周也是这么说的。对此,朱慈烺没有任何不满,感激先帝之遗恩,自然会竭尽全力报答当今。这个思路没问题。
真是这样么?一群聪明人凑一起,各种想法都想到了,结果都想错了。唯有一个人,私下里自言自语,“你不是这样的人,你的心里,只有这个国家吧?”这个人是十六年的进士,留在京师做了个御史,他就是顾继坤。别人都在议论陈燮的举动时,他心里这么想的,自言自语的就说出来了。什么君恩,在顾继坤看来,都不及国家和民族在陈燮心目中的地位高。
那么,陈燮真实的用意是什么呢?顾继坤在本质上是看明白了陈燮,但是他没有看全面。陈燮之所以站在朝堂上用强势的态度来肯定朱由检,是站在礼法的高度,来肯定朱由检后期做出的改良举动。只有在礼法的层面肯定了这一切,接下来的事情才好办。守旧势力一旦反复,那就必须要面对整个统治阶层最看重的礼法,你想干啥?作死么?
这就是陈燮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势,而是为了大明改革的延续。
新君登基,陈燮再次走在皇宫内,太监也好,宫女也罢,对他的态度异常恭敬。这是当今陛下最为信重的臣子,也是先帝最为信重的臣子。看上去陈燮在朝野无权,实际上他对整个朝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上面的影响力。
君臣相对之时,陈燮欲行大礼,朱慈烺上前扶住道:“先生,万万不可。”陈燮坚持行了半礼才作罢,赐坐之后,陈燮坦然的看着这个长出一些嫩须的年轻君王,心里在组织语言。
“陛下召臣来,不知有何示下?”态度不对了,当初就不是这样。朱慈烺觉得很不适应,扭动着身子道:“姐夫,没外人,别这样。”陈燮笑道:“陛下,今非昔比,礼不可废。”
朱慈烺无奈的叹息道:“那就随你吧,不过姐夫,今天在大殿上,后来您怎么不说话了?”
陈燮听了这么问,露出欣慰的微笑道:“陛下聪颖,观察力过人,此大明之福也。臣之所以不沉默不语,道理很简单,先帝有定下制度,该谁负责的事情,谁说话,条理清晰,责任明确。当今内阁诸位大臣,也都是能臣,先帝重病之时,朝政能正常运转,他们功不可没。陛下,新君定鼎,不可寒了老臣的心。”陈燮没说什么不能动先帝的定下的制度,只是绕着弯子说,不要寒老臣的心,朱慈烺这话听的很舒服。陈燮丝毫没有说教的语气,就是寻常谈话的节奏,这很有效果。
“嗯嗯,姐夫为我着想,我,朕领情了。对了,这内阁七人,走一个魏藻德,多出来的两个位置,姐夫以为该如何选贤?”朱慈烺还是有问题要问的,他心里还是很不爽那帮东宫臣子的,所以要陈燮说说看法。
陈燮也不喜欢姜逢源等古板的家伙,但是这个事情不能乱来,新君登基就这么干,那是要出大问题的。“陛下,当务之急,不是求进,而是求稳。新旧交替,稳定过渡,此为上策。什么人能帮助陛下稳定过渡,那就用什么人。不过有一点千万不要忽略了,那就是必须要经过廷推。廷推结果不满意,陛下可以行使否决权,但是不能绕过这个制度,直接点名。制度制度,制定下来的法度,是行为规范,这个规范不但限制了大臣,还限制陛下。一个国家,要是连制度和规范都可以随意摆布,危机的信号就出现了。一旦有人玩弄了制度和规范,必然招致众多的不满和怨愤。臣可以在先帝的庙号和陛下的年号上发声,那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但绝对不会去破坏现有的制度和制度确定的权责范围,这就是臣在朝上表现的原因。”
这番话,让朱慈烺沉默了,良久才道:“姐夫,你说这些,朕才知道是用心良苦啊。朕自登基一来,东宫群臣,说的最多的是要为朕效死之类的话。大臣们上贺表的一个接一个,他们都是为了讨好朕。只有姐夫你,才是为了朕好,语重心长。”
这个时候,朱慈烺突然闭嘴了,因为看见陈燮脸上流了眼泪,再看看他的表情,明白了,这是平台啊,睹物思人了。“陛下,臣请为先帝守灵七七四十九日,以女婿的身份去。”陈燮站了起来,朝朱慈烺深深大礼哽咽而语,一时间朱慈烺也是流泪不止,念及先帝的各种爱护,忍不住也是泪流满面,哽咽回答:“朕不是不答应姐夫,而是这内阁大臣,姐夫要去做啊。所以啊,朕要姐夫为朕分忧,只能让姐夫每天去守灵半日,不用上早朝,但是要坐班。说句诛心的话,朕不放心那些大臣啊,怕他们欺负朕年轻。”
群臣泪眼相对的一幕,被进来的周皇后,现在是太后看在眼里,当时就没崩住,眼泪哗哗的掉,站在门口哭成了泪人。陪着周皇后的朱媺娖,也没能撑住,跟着一起掉眼泪。
总算是陈燮第一个恢复过来,先给行礼道:“臣见过太后。”周皇后赶紧侧身道:“思华,你是先帝托孤之臣,哀家不敢受这么大的礼。”陈燮结结实实的给她行礼道:“太后,礼不可废!”陈燮口口声声礼不可废,不是说重视礼法,而是要肯定朱由检的改革,然后继续下去。等到百年之后,这个国家必然会有圣贤一样的人站出来,改变这个国家的所谓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