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 剪羊毛
“公爷高见,此番辽东之事,军方以急,民间以缓,可谓相得益彰。前者更聚众将之心,不损军中战力,后者不伤民间之利,着眼未来发展。可谓高屋建瓴,可为今后各地军政之事要旨。”陈子龙这就是总结经验的意思了,殊不知事情跟他想的还是有点差别的。
羊毛还是要剪的,而且这个行动已经开启了,只是陈子龙不知道而已。
摆摆手表示一下自谦,陈燮看了一眼恭敬站立的陈平,笑问:“铸币局的呆了有几天了,感触如何?”这也就是随口一问,本没指望陈平能答出个子丑寅卯来。没曾想陈平当成了一次考校,颇为慎重的沉吟一番,脑子里把事情都理了一遍,想的越多越觉得这题目大了点,一时不知该怎么说,竟然想的呆住了。
陈燮见状面露诧异,边上李香想开口提醒陈平,被他眼神制止。屋子里突然便的安静下来,众目围绕的陈平,突然从思考中惊醒,看看对面父亲温和的微笑,心中的紧张少了许多。
“父亲,事情太多,不知从何说起。”陈平总算是回了一句,听起来似乎无所适从,实际上是有感而发。一个大明人,对金融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他就算有极高的天赋,也很难理顺这里头的各种复杂关系。实际上陈燮都是个外行,金融方面的知识,都是后天恶补,仗着开挂之后强大的学习能力,这才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当然这个较高,是针对这个时代。
“无妨,说说吧。”陈燮提起了兴趣,当着自己的面,这个儿子陷入了沉思,这都能走神,可见他想到的东西肯定很多,直接给陷进去了。
陈平道:“谨遵父命!”随即顿了一下,稍稍沉吟便开口:“我看过最近几年的铸币记录,每年都在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以最近五年为例子,第一年总铸币量为一千八百万银圆,第二年为两千三百万,第三年为三千万,去年为三千六百万,今年的计划是五千万。一开始儿子判断,铸币量与白银库存有关,后来仔细观察才发现,投入大明的银币数量每年只占总发行量的四成,其余六成的货币则投入海外市场。再仔细一观察,不难发现,大明海外属地,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只有大发银行发行的钱币。这一点儿子始终不是很明白,这里面有什么必然联系么?如果说货币发行量与存银有关,那么更说不通了,每年流入大明的白银,何止五千万两?”
说到这里,陈平说不下去了,实在是搞不懂这里面的关系。陈燮的脸上露出来的已经不是凝重了,这儿子不简单,能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想了。当初为了弄懂金融的一些知识,他可是靠着开挂的脑袋,囫囵吞枣的记忆金融发展的历史,还有海量的金融学知识。然后在现实中慢慢的领会,才算懂一点行。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金融学的知识,陈燮可没敢往大明传播。怕的就是皇帝脑洞一开,要自己印货币了。朱家皇帝在这方面没什么节操可言的,宝钞就是被他们玩废掉的。大量的白银涌入之后,白银成为了明朝的实际货币。陈燮搞出银币来,看上去本质上没变化,实际上则是一个瞒天过海的手段。银行发行的货币,一枚银圆当成一两白银来用,实际上只有一枚银圆的投入只有七钱白银左右。没有实际重量,却能当一两白银来用,靠的就是强大的信用基础。这么说吧,单单铸银币本身,每年就能给陈燮带来巨大的利益。银币成为市场上的流通货币之后,建立了信用基础,接着开始发行铜币。多年的努力下来,最终确立了现在的货币体系,金银铜三种货币,市面上流通的货币,1金=10银,1银=10角铜币。铜币又分成五角二角一角。这年月的货币购买力很强大,但是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货币多了自然会导致通货膨胀。陈燮做的事情,就是把民间混乱的白银成色统一起来,把通货膨胀控制起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随着陈燮的触角往海外延伸,金融业自然跟着过去了。因为军事和贸易上的绝对优势为背景,陈燮强行规定,在海外范围内,唯一的结算货币,就是他发行的华元。就算你拉来成吨的白银和黄金,到了地方也不能直接用,你得先去银行,兑换成货币,才能在市场上买到东西。如果商人违反了这个规定,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罚款,第三次还是这么干,那你就惨了。轻者倾家荡产,重者牢狱之灾。
这些手段,陈燮能在海外搞,在大明则只有辽东和大员是这么干的。经营多年的江南,都做不到货币上的统一,只有在华亭新区的范围内,才能推行这一套。不过现在大明的商人,也愿意用陈燮的货币,原因很简单,一个是方便,不管是银行体系还是结算,都比以前的白银方便的太多了。民间的白银和钱币,因为成色不一样,用起来很不方便。
所以,华元成为了大明的主流货币不假,但是大明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民间不可能杜绝其他货币的流通,陈燮也没那个能耐。总体来看,传统的白银渐渐的退出货币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便利的华元。这里面功劳最大的,自然是银行。
陈燮露出满意的微笑,陈平的表现远远的超出他的预期。一个没有金融学系统教育,仅仅是在地方上的分行呆过的年轻人,能够从货币的发行量里面看出问题来,这已经很不简单了。“还有什么发现,你大可继续往下说。”陈燮鼓励了一句,陈平心情紧张了起来,接下来他想说的事情,都是一鳞半爪的随想,以及个人在银行工作的一些心得。
“昔日在济南分行之时,领会到银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汇通天下。这一功能,给行商者带来的便利极大。再一个就是寻常百姓的日常开支,不再因为各种杂钱而伤脑筋,也省了一道换钱的盘剥。银行对大明来说,百利一害!”陈平说到这里,陈燮突然笑了,问:“何来一害?”陈平恭敬的微微躬身道:“一害者,钱庄也。”
陈燮听了哈哈哈大笑起来,这是实话。大明的钱庄,被银行挤兑的开不下去的太多了。如果是一般人,估计这银行早就叫人砸了。陈燮开的银行,则完全不存在这个风险。当然现在陈燮的银行,大明境内主要集中在直隶山东江南江北河南福建山西这些省份,其他省份的银行,顶多是在省会开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地方势力的强大和陈燮不愿意与地方上的势力合作。今非昔比了,过去不合作,这银行就开不下去,现在就算不合作,也能缓缓的向大明的每一个角落延伸,时间长短而已。
陈燮已经不太愿意在大明内部消耗太多的精力,就让银行自身慢慢的去吞噬吧。
“去把郑昊叫来!”陈燮对李香交代了一句,没一会李香就领着一个四十出头的男子进来。此人相貌普通,时下辽东常见的新版服装,见了陈燮等人,毕恭毕敬的行礼,一一见过之后,才对陈燮道:“公爷有何吩咐。”陈燮一指陈平道:“证交所那边,你带一下陈平,不用刻意去教他什么,就让他跟着看就是。”
郑昊是陈燮早期收养的孤儿之一,在银行从业十年,华亭新区证交所开张时,他是第一批的负责人之一。现在的郑昊,职务是大明辽东证交所总经理,截止目前,陈燮的名下也只有三个证交所,分别在兴海城华亭新区辽东。辽东证交所,开业于建新元年。
现在的证交所,可没有什么股票之说,只有“保值期货”交易。看看这个名词,就知道陈燮有多么的坑爹了。证交所的规矩,自然是照搬现代一些成熟的规则。其原始的对冲作用,在一些有意识的引导下,很快就被大明的商人忽略掉,发现了其中投机的巨大空间。可以说哪里都有聪明人,或者是自以为聪明的人。期货也好,股票也罢,真正挣钱的人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人就是这么怪,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比自己傻的人。总觉得自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幸运儿,由此罔顾其中存在的巨大风险。
这么说吧,游戏规则是陈燮制定的,他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肯定会看上去公正,实际上是对他有利的。尤其是在一个新生事物,还是极为险峻的投机领域。一开始可以摆出一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嘴脸,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是要收拾那些投机者,顺便剪羊毛。
羊毛还是要剪的,而且这个行动已经开启了,只是陈子龙不知道而已。
摆摆手表示一下自谦,陈燮看了一眼恭敬站立的陈平,笑问:“铸币局的呆了有几天了,感触如何?”这也就是随口一问,本没指望陈平能答出个子丑寅卯来。没曾想陈平当成了一次考校,颇为慎重的沉吟一番,脑子里把事情都理了一遍,想的越多越觉得这题目大了点,一时不知该怎么说,竟然想的呆住了。
陈燮见状面露诧异,边上李香想开口提醒陈平,被他眼神制止。屋子里突然便的安静下来,众目围绕的陈平,突然从思考中惊醒,看看对面父亲温和的微笑,心中的紧张少了许多。
“父亲,事情太多,不知从何说起。”陈平总算是回了一句,听起来似乎无所适从,实际上是有感而发。一个大明人,对金融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他就算有极高的天赋,也很难理顺这里头的各种复杂关系。实际上陈燮都是个外行,金融方面的知识,都是后天恶补,仗着开挂之后强大的学习能力,这才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当然这个较高,是针对这个时代。
“无妨,说说吧。”陈燮提起了兴趣,当着自己的面,这个儿子陷入了沉思,这都能走神,可见他想到的东西肯定很多,直接给陷进去了。
陈平道:“谨遵父命!”随即顿了一下,稍稍沉吟便开口:“我看过最近几年的铸币记录,每年都在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以最近五年为例子,第一年总铸币量为一千八百万银圆,第二年为两千三百万,第三年为三千万,去年为三千六百万,今年的计划是五千万。一开始儿子判断,铸币量与白银库存有关,后来仔细观察才发现,投入大明的银币数量每年只占总发行量的四成,其余六成的货币则投入海外市场。再仔细一观察,不难发现,大明海外属地,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只有大发银行发行的钱币。这一点儿子始终不是很明白,这里面有什么必然联系么?如果说货币发行量与存银有关,那么更说不通了,每年流入大明的白银,何止五千万两?”
说到这里,陈平说不下去了,实在是搞不懂这里面的关系。陈燮的脸上露出来的已经不是凝重了,这儿子不简单,能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想了。当初为了弄懂金融的一些知识,他可是靠着开挂的脑袋,囫囵吞枣的记忆金融发展的历史,还有海量的金融学知识。然后在现实中慢慢的领会,才算懂一点行。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金融学的知识,陈燮可没敢往大明传播。怕的就是皇帝脑洞一开,要自己印货币了。朱家皇帝在这方面没什么节操可言的,宝钞就是被他们玩废掉的。大量的白银涌入之后,白银成为了明朝的实际货币。陈燮搞出银币来,看上去本质上没变化,实际上则是一个瞒天过海的手段。银行发行的货币,一枚银圆当成一两白银来用,实际上只有一枚银圆的投入只有七钱白银左右。没有实际重量,却能当一两白银来用,靠的就是强大的信用基础。这么说吧,单单铸银币本身,每年就能给陈燮带来巨大的利益。银币成为市场上的流通货币之后,建立了信用基础,接着开始发行铜币。多年的努力下来,最终确立了现在的货币体系,金银铜三种货币,市面上流通的货币,1金=10银,1银=10角铜币。铜币又分成五角二角一角。这年月的货币购买力很强大,但是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货币多了自然会导致通货膨胀。陈燮做的事情,就是把民间混乱的白银成色统一起来,把通货膨胀控制起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随着陈燮的触角往海外延伸,金融业自然跟着过去了。因为军事和贸易上的绝对优势为背景,陈燮强行规定,在海外范围内,唯一的结算货币,就是他发行的华元。就算你拉来成吨的白银和黄金,到了地方也不能直接用,你得先去银行,兑换成货币,才能在市场上买到东西。如果商人违反了这个规定,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罚款,第三次还是这么干,那你就惨了。轻者倾家荡产,重者牢狱之灾。
这些手段,陈燮能在海外搞,在大明则只有辽东和大员是这么干的。经营多年的江南,都做不到货币上的统一,只有在华亭新区的范围内,才能推行这一套。不过现在大明的商人,也愿意用陈燮的货币,原因很简单,一个是方便,不管是银行体系还是结算,都比以前的白银方便的太多了。民间的白银和钱币,因为成色不一样,用起来很不方便。
所以,华元成为了大明的主流货币不假,但是大明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民间不可能杜绝其他货币的流通,陈燮也没那个能耐。总体来看,传统的白银渐渐的退出货币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便利的华元。这里面功劳最大的,自然是银行。
陈燮露出满意的微笑,陈平的表现远远的超出他的预期。一个没有金融学系统教育,仅仅是在地方上的分行呆过的年轻人,能够从货币的发行量里面看出问题来,这已经很不简单了。“还有什么发现,你大可继续往下说。”陈燮鼓励了一句,陈平心情紧张了起来,接下来他想说的事情,都是一鳞半爪的随想,以及个人在银行工作的一些心得。
“昔日在济南分行之时,领会到银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汇通天下。这一功能,给行商者带来的便利极大。再一个就是寻常百姓的日常开支,不再因为各种杂钱而伤脑筋,也省了一道换钱的盘剥。银行对大明来说,百利一害!”陈平说到这里,陈燮突然笑了,问:“何来一害?”陈平恭敬的微微躬身道:“一害者,钱庄也。”
陈燮听了哈哈哈大笑起来,这是实话。大明的钱庄,被银行挤兑的开不下去的太多了。如果是一般人,估计这银行早就叫人砸了。陈燮开的银行,则完全不存在这个风险。当然现在陈燮的银行,大明境内主要集中在直隶山东江南江北河南福建山西这些省份,其他省份的银行,顶多是在省会开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地方势力的强大和陈燮不愿意与地方上的势力合作。今非昔比了,过去不合作,这银行就开不下去,现在就算不合作,也能缓缓的向大明的每一个角落延伸,时间长短而已。
陈燮已经不太愿意在大明内部消耗太多的精力,就让银行自身慢慢的去吞噬吧。
“去把郑昊叫来!”陈燮对李香交代了一句,没一会李香就领着一个四十出头的男子进来。此人相貌普通,时下辽东常见的新版服装,见了陈燮等人,毕恭毕敬的行礼,一一见过之后,才对陈燮道:“公爷有何吩咐。”陈燮一指陈平道:“证交所那边,你带一下陈平,不用刻意去教他什么,就让他跟着看就是。”
郑昊是陈燮早期收养的孤儿之一,在银行从业十年,华亭新区证交所开张时,他是第一批的负责人之一。现在的郑昊,职务是大明辽东证交所总经理,截止目前,陈燮的名下也只有三个证交所,分别在兴海城华亭新区辽东。辽东证交所,开业于建新元年。
现在的证交所,可没有什么股票之说,只有“保值期货”交易。看看这个名词,就知道陈燮有多么的坑爹了。证交所的规矩,自然是照搬现代一些成熟的规则。其原始的对冲作用,在一些有意识的引导下,很快就被大明的商人忽略掉,发现了其中投机的巨大空间。可以说哪里都有聪明人,或者是自以为聪明的人。期货也好,股票也罢,真正挣钱的人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人就是这么怪,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比自己傻的人。总觉得自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幸运儿,由此罔顾其中存在的巨大风险。
这么说吧,游戏规则是陈燮制定的,他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肯定会看上去公正,实际上是对他有利的。尤其是在一个新生事物,还是极为险峻的投机领域。一开始可以摆出一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嘴脸,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是要收拾那些投机者,顺便剪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