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532,祖庙
“对了,小羽毛,安排你什么时候祭祖?”外国游客对这个环节的习俗感兴趣,陈明需要提前做好安排。
当然,不可能安排一百多个游客同时观看,祖庙没有这么大的空间。
农场的人同属一个祖宗,所以农场只有一个祖庙。祖庙在60年代的时候被砸被毁,然后在1980年重建,然后在1990和2000年都有扩建。
目前,大唐农场的祖庙是附近村镇最大的祖庙,没有之一。但也不可能同时容纳几百人。
祭祖,全村人都要参与。然后再安排一些感兴趣的游客观看。人数不能太多。不过,陈明会把过程录下来,放在阅览室,需要看的人可以用阅览室的dv机看。
陈明再次感叹,庙还是小了些,等再过几年,肯定是要继续扩建的。陈明和陈白羽一样,不希望农场的一些习俗慢慢的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越来越简陋,越来越不重要,然后慢慢的抛弃。
例如城里人过粽子节,简陋到让人忽略它的由来和背后的意义。想起了吃一口粽子,更多的是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还有冬至也一样。明明就是庆祝丰收的一个节日,慢慢的变得还不如国外的一个情人节热闹、隆重、重要。
很多人总说要去除糟粕,但这些都是糟粕吗?
自己的节日成了糟粕,然后外来的节日却成了香饽饽?
既然他们想要守护这一片土地,那就包括这片土地上的习俗和习惯。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不是糟粕,不应该在时间的发展中被遗忘,被抛弃。
“我觉得应该把祖庙再扩一扩。”陈白羽也觉得祖庙的空间还是太小了,“再增加两个偏殿?”
陈明点点头,“我和村长商量吧。”
祖庙一个主殿,供奉着农场所有祖宗的牌位,还有一些仙位。主殿的左右两边是侧殿,墙壁上刻录着农场的由来和发展史,还存放着农场的族谱。
他们来自哪里?
来自福建。
这在族谱上有写到。
当年,老村长为了保护农场的族谱不被毁,偷偷把族谱埋在山上,等到1980年之后再挖出,然后把那些年出生的孩子补上。
让陈白羽奇怪的是,很多人的族谱都只记录男丁的姓名和出生时辰,但农场不一样,农场是记录所有孩子的姓名和出生时辰,不分男女。
女孩子出嫁,祭拜祖宗后,村长会在族谱上标明:已经出嫁,嫁于某某村某某家。
农场的族谱已经很多了,装了好几个大木箱子,被保存好。村长会在太阳好的时候,带着村里的人晒一晒,整理一下。
老村长一直都叹息,很多祖宗收藏的书籍在时间的长河里因为不存不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毁。
当然,更多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小山村里,已经失去了对知识的敬畏。
每天想的就是怎么吃饱穿暖。
至于读书认字,有什么用?
那些不能吃不能穿的书籍,慢慢的就变得不那么重要。等大家重视起来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差点把祖宗的历史都给丢了。
在陈白羽初中的时候,开始和陈明一起整理祖宗的历史和相关的记录。然后发现他们的祖宗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其实,还有很多历史,陈白羽至今都没有弄明白。
农场和附近的村落到底是一种怎么样关系?是一起从福建来的吗?既然一起迁徙过来,那不是亲人、亲戚?
不是。
农场人家主要姓陈,然后周边村有李姓、黄姓等等为主的村。例如陈白羽阿妈所在的灯火村,大部分人家姓黄,然后和农场通婚联姻。
还有李姓、钟姓、王姓等等。
老村长说,可能是几户不同姓却交好的人家一起来到这片地方,然后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慢慢的成为了小村落。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住到一起?能互相有个照应。
陈白羽想不明白。
而且,农场在1949年之前属于地主黄家,但黄家却是灯火村的人。
很多东西都已经不清楚了。
当然,也没有一定要搞清楚的必要。
陈白羽只是叹息那些已经在时代里消失了的文献资料。农场的很多老人都记得,以前的农场是有很多书籍的,就放在祖庙里保存。
可惜,保存的书籍越来越少,最后大部分被毁。
陈白羽和陈明用心整理,也没有整理出多少来。现在,很多被整理出来的关于农场的来历和历史的记载都放在阅览室里供大家阅读。
王靖雯和王萌萌惊讶的看着陈白羽和陈明在讨论封建迷信。
“小羽毛,你们出嫁还要祭祖?”
惊讶。
大大的惊讶。
陈白羽点点头,“要的。”
农场姑娘在出嫁前是要祭拜祖宗的,告诉祖宗她要出嫁了,要嫁到婆家去了,请求祖宗保佑她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
不同的人,祭拜的时间也不同。
需要算命先生根绝姑娘的生辰八字来确定祭拜时间的。
祭拜祖宗的时候,也需要村长请出族谱,然后在族谱后面写上嫁到某某村某某家。当然,如果最后离婚归来,农场人也会接纳,然后会在后面表明。
这应该就属于宗族的力量吧。
不过,现在的人越来越不重视宗族。
很多人连家族都不重视,更不要是宗族了。
“哇塞。小羽毛,如果你在婆家被打,你们农场是不是也会打上门去?我在qq群里听一个朋友说两个村子因为一对夫妻而打了起来,全村人参与。我震惊,不可思议,怎么可能?现在兄弟打架都不是其利断金了,更不要说一个村子......”王靖雯惊呆,“原来,是我见识太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然,不可能安排一百多个游客同时观看,祖庙没有这么大的空间。
农场的人同属一个祖宗,所以农场只有一个祖庙。祖庙在60年代的时候被砸被毁,然后在1980年重建,然后在1990和2000年都有扩建。
目前,大唐农场的祖庙是附近村镇最大的祖庙,没有之一。但也不可能同时容纳几百人。
祭祖,全村人都要参与。然后再安排一些感兴趣的游客观看。人数不能太多。不过,陈明会把过程录下来,放在阅览室,需要看的人可以用阅览室的dv机看。
陈明再次感叹,庙还是小了些,等再过几年,肯定是要继续扩建的。陈明和陈白羽一样,不希望农场的一些习俗慢慢的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越来越简陋,越来越不重要,然后慢慢的抛弃。
例如城里人过粽子节,简陋到让人忽略它的由来和背后的意义。想起了吃一口粽子,更多的是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还有冬至也一样。明明就是庆祝丰收的一个节日,慢慢的变得还不如国外的一个情人节热闹、隆重、重要。
很多人总说要去除糟粕,但这些都是糟粕吗?
自己的节日成了糟粕,然后外来的节日却成了香饽饽?
既然他们想要守护这一片土地,那就包括这片土地上的习俗和习惯。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不是糟粕,不应该在时间的发展中被遗忘,被抛弃。
“我觉得应该把祖庙再扩一扩。”陈白羽也觉得祖庙的空间还是太小了,“再增加两个偏殿?”
陈明点点头,“我和村长商量吧。”
祖庙一个主殿,供奉着农场所有祖宗的牌位,还有一些仙位。主殿的左右两边是侧殿,墙壁上刻录着农场的由来和发展史,还存放着农场的族谱。
他们来自哪里?
来自福建。
这在族谱上有写到。
当年,老村长为了保护农场的族谱不被毁,偷偷把族谱埋在山上,等到1980年之后再挖出,然后把那些年出生的孩子补上。
让陈白羽奇怪的是,很多人的族谱都只记录男丁的姓名和出生时辰,但农场不一样,农场是记录所有孩子的姓名和出生时辰,不分男女。
女孩子出嫁,祭拜祖宗后,村长会在族谱上标明:已经出嫁,嫁于某某村某某家。
农场的族谱已经很多了,装了好几个大木箱子,被保存好。村长会在太阳好的时候,带着村里的人晒一晒,整理一下。
老村长一直都叹息,很多祖宗收藏的书籍在时间的长河里因为不存不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毁。
当然,更多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小山村里,已经失去了对知识的敬畏。
每天想的就是怎么吃饱穿暖。
至于读书认字,有什么用?
那些不能吃不能穿的书籍,慢慢的就变得不那么重要。等大家重视起来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差点把祖宗的历史都给丢了。
在陈白羽初中的时候,开始和陈明一起整理祖宗的历史和相关的记录。然后发现他们的祖宗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其实,还有很多历史,陈白羽至今都没有弄明白。
农场和附近的村落到底是一种怎么样关系?是一起从福建来的吗?既然一起迁徙过来,那不是亲人、亲戚?
不是。
农场人家主要姓陈,然后周边村有李姓、黄姓等等为主的村。例如陈白羽阿妈所在的灯火村,大部分人家姓黄,然后和农场通婚联姻。
还有李姓、钟姓、王姓等等。
老村长说,可能是几户不同姓却交好的人家一起来到这片地方,然后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慢慢的成为了小村落。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住到一起?能互相有个照应。
陈白羽想不明白。
而且,农场在1949年之前属于地主黄家,但黄家却是灯火村的人。
很多东西都已经不清楚了。
当然,也没有一定要搞清楚的必要。
陈白羽只是叹息那些已经在时代里消失了的文献资料。农场的很多老人都记得,以前的农场是有很多书籍的,就放在祖庙里保存。
可惜,保存的书籍越来越少,最后大部分被毁。
陈白羽和陈明用心整理,也没有整理出多少来。现在,很多被整理出来的关于农场的来历和历史的记载都放在阅览室里供大家阅读。
王靖雯和王萌萌惊讶的看着陈白羽和陈明在讨论封建迷信。
“小羽毛,你们出嫁还要祭祖?”
惊讶。
大大的惊讶。
陈白羽点点头,“要的。”
农场姑娘在出嫁前是要祭拜祖宗的,告诉祖宗她要出嫁了,要嫁到婆家去了,请求祖宗保佑她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
不同的人,祭拜的时间也不同。
需要算命先生根绝姑娘的生辰八字来确定祭拜时间的。
祭拜祖宗的时候,也需要村长请出族谱,然后在族谱后面写上嫁到某某村某某家。当然,如果最后离婚归来,农场人也会接纳,然后会在后面表明。
这应该就属于宗族的力量吧。
不过,现在的人越来越不重视宗族。
很多人连家族都不重视,更不要是宗族了。
“哇塞。小羽毛,如果你在婆家被打,你们农场是不是也会打上门去?我在qq群里听一个朋友说两个村子因为一对夫妻而打了起来,全村人参与。我震惊,不可思议,怎么可能?现在兄弟打架都不是其利断金了,更不要说一个村子......”王靖雯惊呆,“原来,是我见识太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