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 天才
人会因为熬夜而变傻,这可不是老人家用来吓唬小孩子的“善意谣言”。这是经过医学实践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去年的science就刊登了这样的一篇研究报道,研究团队通过脑电图和磁共振等技术手段首次确认,在人处于睡眠状态下时,大脑内的神经元会同步短时间关闭,从而减少大脑内的血供需求。而在血供减少的时候,脑脊液则会在血供减少的时候充分活动。
研究人员对这个独特的变化提出了猜想——同步关闭的神经元减少了大脑所需要的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而这个减少的血供则为脑脊液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压力差。
作为一种分布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无色透明的液体,脑脊液的生理作用除了支撑和缓冲大脑以及脊髓所受到的冲击以外,同时也具有清除代谢产物以及炎性渗出物的作用。而当大脑主动减少血供需求,从而引导脑脊液积极活动时,这个生理活动做起到的作用很明显就是冲着“清除代谢产物”去的。
这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目的是阿尔兹海默症,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所发现的这一生理特质的价值。
睡眠有助于脑脊液活动,而脑脊液活动则有助于清除代谢产物。这就构成了一个逻辑推论——睡眠对于大脑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脑脊液活动清除代谢产物。
虽然这个推论的强度堪忧,但用来支撑朱敏华的论据还是够用的——熬夜真的会让人变傻,至少有可能增加之后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概率。
“没熬夜,真的。”袁平安在自己老师面前老实的像一只被吓破胆了的耗子,“我就是最近睡的不太好……”
“睡得不好可以跟神内的医生们说一声嘛。”孙立恩在旁边毫不留情的戳破了袁平安的借口,“我刚到云鹤的时候也天天失眠,后来都开始吃安眠药了。”
袁平安看了一眼孙立恩,然后叹气道,“我要能和你一样没心没肺就好了。”
·
·
·
袁平安的压力很大。
当年非典的时候,袁平安还在上初中。那一年的首都人心惶惶,但对于袁平安来说,他对那场疫情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和记忆。mers时期他倒是已经上了大学,但由于国内防御措做得好,这种疾病一直就没有在国内有过流行传播情况。
冠状病毒,对袁平安来说就是一种只存在于书本里的东西。
这一次和孙立恩以及其他同事们一起来到云鹤之前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云鹤目前最大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患者人数过多。医疗资源耗尽的情况下,许多患者根本无法接受治疗。只要医疗队支援到了,有足够的人手开始收治病人,云鹤的情况很快就会有好转。
而在红区里干了一周之后,袁平安有点扛不住了。
疫情一眼望不到头,防疫物资不足、医疗器械和药物也出现了短缺。重症患者死亡率高,抢救措施和治疗措施对这些危重症患者几乎没有用处——甚至还有反向作用。
患者血氧低,医生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做插管。结果通气管一插进去,患者就突然心跳停了。
这太搞心态了。连着抢救了三个这样的患者之后,袁平安甚至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质疑。要是不插管,这个患者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快去世?
袁平安对自己是有极高要求的。他毕业于全国最顶尖的医学院校,他是从神经外科转到急诊科的“落魄王子”,他从来不觉得自己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什么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情况。
孙立恩当然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这一点袁平安心知肚明。但就算是孙立恩,在很多时候也需要自己帮忙提供数据和分析。袁平安总觉着,自己和孙立恩的配合相当不错,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算是再麻烦的疾病,他们至少也能有点办法。
但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场疫情彻底打垮了他的精气神。孙立恩仍然保持着一向的“昂扬斗志”,他提出了一项又一项的治疗方案和治疗原则。其中大部分治疗手段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袁平安却感觉自己有点跟不上了。
他开始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失眠开始之后,袁平安甚至开始对夜晚产生了恐惧。他知道自己需要好好休息,这样才能有力量应对第二天至少四个小时的工作。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好好睡觉然后才能维持一个好用的头脑。但他就是睡不好觉。
只要躺在床上,袁平安就开始琢磨起自己见到的孙立恩。孙立恩承担的压力肯定比自己大的多,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孙立恩仍然能在极高的压力下保持灵活思维,甚至还有余力和胡佳一起替大家疏导压力。
说白了,袁平安现在的精神状况主要来自于对自我定位的怀疑和不甘。孙立恩确实很厉害,但自己应该也不差才对。
要是就这么被孙立恩甩的越来越远,那自己在宁远还继续待个什么劲呢?
孙立恩被袁平安的话逗乐了,他非常自豪的拍了拍胸口,“人呐,就是要没心没肺一点,这个日子才能过得下去。”他指着朱敏华认真道,“不然你以为为啥当初朱老师一定要让你来四院?”
“为了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医生。”袁平安答道,这话当初朱敏华是对自己说过的。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去年的science就刊登了这样的一篇研究报道,研究团队通过脑电图和磁共振等技术手段首次确认,在人处于睡眠状态下时,大脑内的神经元会同步短时间关闭,从而减少大脑内的血供需求。而在血供减少的时候,脑脊液则会在血供减少的时候充分活动。
研究人员对这个独特的变化提出了猜想——同步关闭的神经元减少了大脑所需要的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而这个减少的血供则为脑脊液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压力差。
作为一种分布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无色透明的液体,脑脊液的生理作用除了支撑和缓冲大脑以及脊髓所受到的冲击以外,同时也具有清除代谢产物以及炎性渗出物的作用。而当大脑主动减少血供需求,从而引导脑脊液积极活动时,这个生理活动做起到的作用很明显就是冲着“清除代谢产物”去的。
这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目的是阿尔兹海默症,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所发现的这一生理特质的价值。
睡眠有助于脑脊液活动,而脑脊液活动则有助于清除代谢产物。这就构成了一个逻辑推论——睡眠对于大脑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脑脊液活动清除代谢产物。
虽然这个推论的强度堪忧,但用来支撑朱敏华的论据还是够用的——熬夜真的会让人变傻,至少有可能增加之后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概率。
“没熬夜,真的。”袁平安在自己老师面前老实的像一只被吓破胆了的耗子,“我就是最近睡的不太好……”
“睡得不好可以跟神内的医生们说一声嘛。”孙立恩在旁边毫不留情的戳破了袁平安的借口,“我刚到云鹤的时候也天天失眠,后来都开始吃安眠药了。”
袁平安看了一眼孙立恩,然后叹气道,“我要能和你一样没心没肺就好了。”
·
·
·
袁平安的压力很大。
当年非典的时候,袁平安还在上初中。那一年的首都人心惶惶,但对于袁平安来说,他对那场疫情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和记忆。mers时期他倒是已经上了大学,但由于国内防御措做得好,这种疾病一直就没有在国内有过流行传播情况。
冠状病毒,对袁平安来说就是一种只存在于书本里的东西。
这一次和孙立恩以及其他同事们一起来到云鹤之前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云鹤目前最大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患者人数过多。医疗资源耗尽的情况下,许多患者根本无法接受治疗。只要医疗队支援到了,有足够的人手开始收治病人,云鹤的情况很快就会有好转。
而在红区里干了一周之后,袁平安有点扛不住了。
疫情一眼望不到头,防疫物资不足、医疗器械和药物也出现了短缺。重症患者死亡率高,抢救措施和治疗措施对这些危重症患者几乎没有用处——甚至还有反向作用。
患者血氧低,医生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做插管。结果通气管一插进去,患者就突然心跳停了。
这太搞心态了。连着抢救了三个这样的患者之后,袁平安甚至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质疑。要是不插管,这个患者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快去世?
袁平安对自己是有极高要求的。他毕业于全国最顶尖的医学院校,他是从神经外科转到急诊科的“落魄王子”,他从来不觉得自己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什么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情况。
孙立恩当然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这一点袁平安心知肚明。但就算是孙立恩,在很多时候也需要自己帮忙提供数据和分析。袁平安总觉着,自己和孙立恩的配合相当不错,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算是再麻烦的疾病,他们至少也能有点办法。
但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场疫情彻底打垮了他的精气神。孙立恩仍然保持着一向的“昂扬斗志”,他提出了一项又一项的治疗方案和治疗原则。其中大部分治疗手段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袁平安却感觉自己有点跟不上了。
他开始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失眠开始之后,袁平安甚至开始对夜晚产生了恐惧。他知道自己需要好好休息,这样才能有力量应对第二天至少四个小时的工作。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好好睡觉然后才能维持一个好用的头脑。但他就是睡不好觉。
只要躺在床上,袁平安就开始琢磨起自己见到的孙立恩。孙立恩承担的压力肯定比自己大的多,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孙立恩仍然能在极高的压力下保持灵活思维,甚至还有余力和胡佳一起替大家疏导压力。
说白了,袁平安现在的精神状况主要来自于对自我定位的怀疑和不甘。孙立恩确实很厉害,但自己应该也不差才对。
要是就这么被孙立恩甩的越来越远,那自己在宁远还继续待个什么劲呢?
孙立恩被袁平安的话逗乐了,他非常自豪的拍了拍胸口,“人呐,就是要没心没肺一点,这个日子才能过得下去。”他指着朱敏华认真道,“不然你以为为啥当初朱老师一定要让你来四院?”
“为了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医生。”袁平安答道,这话当初朱敏华是对自己说过的。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